港口必须进行结构性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性论文,港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长江干线25个港口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下,不同程度地遇到富余人员多、成本大、货源少、设备陈旧、资金缺乏等问题。 港口怎样才能走出这种困境? 从1993年起总收入年年超亿元、年年盈利的重庆港的实践告诉我们,除需要一个团结、务实、勤政、具有市场意识的领导班子外,还必须对港口进行结构性调整。
一、调整产业结构
在经济制度转型过程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港口生产能力的增长幅度超过了货源增长的幅度,使一些设备闲置、人员富余。我们可以将这些资源重新配置,利用港口作为城市门户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大力发展副业,就会开辟一片新天地。重庆港1995年总收入有1/3是副业创造出来的,从事副业人数占职工总数的1/4。他们制订“吃住行游一条龙,船港货运一条链,内联外引一张网,工商贸服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进行全方位的产业结构调整,相继创办了玻璃钢厂、棉絮厂、竹凉席厂、印刷厂、装饰公司、广告公司、仓储公司、大件运输公司等,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富余人员也得到充分就业。
二、调整管理结构
机关臃肿、职能重复、人浮于事是很多港口的通病,必然导致办事踢皮球,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管理成本高。市场经济最讲求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人力资源不许浪费,要求一个萝卜一个坑。重庆港将机关的33个处室缩编为17个处室,工作人员由454人减到123人,将行政卫生管理处、通信处、设计室等剥离出来,成立了生活服务公司、波特公司、设计事务所等经营性实体。他们在分离这些经营实体时不是一刀切断,而是逐步“断奶”,如由行卫处改建的生活服务公司,1993年包干经费为134万元,1994年下降为90万元,1995年55万元, 以后每年以20%的比例递减,直到完全面向市场,靠自己的经营来自行创收、自主分配。通过此项调整,机关管理费由1993年的750万元,降到1995 年的263万元。
由于国家对港口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已逐步取消,港口货源越来越多地靠商务部门到市场去争取。客运市场也是由于多家竞争,客源形势越来越严重,再也不能单纯等客上门了。重庆港客运区有多家水运企业聚集在朝天门这个弹丸之地上。面对激烈的竞争,重庆港把市场开拓能力最优秀的人才放到客运组织部门,依靠多年来建立的客运网络努力经营,服务上门,送票上门。一次,他们得知成都召开全国糖烟酒订货会,立即派售票员去成都,没想到被会务组拒之门外。于是售票员高举着告示牌绕会场宣传,在会场外拉出横幅,推荐长江三峡的航运线路,又到会议代表住房逐一推销。此举深受代表们欢迎,三天内就创收一万多元。
重庆港的设备是比较陈旧的,80年代还在使用20年代的趸船,30年代的吊车仍是他们的主力。为让这些设备能正常运转,他们把全局精通技术的人员调整到设备管理岗位,制定了《关于实施科技兴港、对工程技术人员实行特殊政策的若干原则规定》,包括政治待遇、岗位津贴、住房分配、奖励、继续教育、职称、劳动保护等方面给技术人员以特殊政策,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为重庆港陈旧设备的正常运转起到了促进作用。
长江各港口的生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不同程度地存在安全系数低、客货运输质量差、机务维修浪费大、后勤服务跟不上、信息反馈不灵等问题。在港口经济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后,只有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尽可能低的价格,才有较强的竞争力。重庆港制定了“三四五”工作法和“5+2”管理原则。“5”即在安全、质量、机务、后勤、 信息反馈5个方面进行现场指挥;“2”即公司、队大小两张网进行现场监控、协调。此管理原则以系统论为基础,结合港口生产实际,纵横联锁地对现场管理实行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全面覆盖。系统中每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推动了企业管理由低级向高级形态的转变,从而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服务、安全质量,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
港口资金的缺口一是周转资金,二是资本金。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企业资本金靠国家拨款,改革开放后拨改贷,企业贷款本息负担沉重。要更新设备,谋求发展,面临的选择是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多渠道吸引资金。重庆港通过合资新建了客船“洛升”号,通过职工集资完成了客运大楼和“迎宾”号客轮建造;通过波特公司与重庆大学的联合,研制了电脑电话联结器。港口医院通过与重庆医学院附二院联合而走向社会。此外,他们还托管了涪陵港大部分运力,兼并了长寿县第一搬装公司;购买了丰都航道处的“风光”、“风华”客轮,控股金桥快船公司。10年来,共筹集了技改、设备更新投资3亿元,基建投资3亿元,新增货运能力150万吨和客运能力490万人次。经资产重新评估,加上在建工程项目和其它自筹资金的投入,总资产已从1983年的0.8 亿元增至现在的8.5亿元。
综上所述,港口要走出困境,必须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产业结构调整是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管理结构调整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产业结构不调整,只调整管理结构,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有时还可能起反作用,首先是精减的富余人员无法安排,影响企业的稳定。重庆港对产业结构和管理结构同步调整的丰富经验,笔者认为是我们港口行业解困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