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节水农业专家系统的研制

黄土高原节水农业专家系统的研制

毛明策[1]2003年在《黄土高原节水农业专家系统的研制》文中认为为了提高黄土高原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农业生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黄土高原节水农业专家系统。系统主要由小麦覆盖节水栽培子系统、节水型小麦施肥推荐技术子系统、种植制度推荐子系统、化学节水子系统和旱地小麦品种选择子系统等组成,包括16个数据库(库内记录超过500条)、9个规则库(知识条目超过1000条)。系统开发基于PAID平台和网络运行环境,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开发。 在对黄土高原地区小麦覆盖栽培知识归纳的基础上,形成了推荐小麦覆盖栽培方法选择的规则和系统流程。子系统由专家推荐模块、实例查询模块、地膜用量模块、常见问题和常用机械模块组成;系统采用了基于权重规则、基于产生式规则和基于模型的知识表示方法;建立空间分辨率为乡(镇)的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的小麦地膜试验数据库;给出了地膜用量的计算模型,适用于不规则田块地膜用量的估算。 利用肥料定位试验资料,提出了适合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的冬小麦施肥推荐技术体系。系统采用前一年的底墒作为后一年产量的限制因子,建立了底墒与产量的回归方程,利用统计规律保证利用此方程对产量上限的预测达到95%的置信度,以此减少用户定产时出现不符合事实的机会,提高了施肥推荐与实际生产符合的程度;建立了黄土高原区产量效应模型数据库,增强了系统的预测能力;采用了两种肥料分配方案,便于不同的生产者进行选择。 采用了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方法,建立了黄土高原地区种植制度设计专家系统,系统以热量(生育期)和降水作为具体地区种植制度可行与否的判断参数。建立了四个对象类:作物对象类、区域对象类、控制条对象类、工作区对象类;对象由其属性管理,对象间参数传递由消息来完成,较好的实现了系统的模块化。 总结了常用化学节水制剂的研究成果和应用经验,建立了化学节水子系统。采用产生式规则表示方法,根据植物种类、生长发育时期及土壤因素来确定化学制剂的种类,并推荐使用技术;集成了化学保水剂的试验结果实例,方便用户选择。 收集和分析由权威部门发布的早地小麦品种说明,建立了黄土高原小麦品种选择专家系统。分析了具有相对固定格式和术语的知识源,设计了适用于这类知识源的电子文本知识挖掘的步骤,即:关键词过滤—截词—专家确认;形成了专业用语的标准化表和标准词赋值表,增强了系统的知识获取能力,减轻了专家系统的知识系统维护。

李玉平[2]2006年在《节水灌溉智能决策与管理专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节水农业是一个长期的世界性课题,如何在发展中国家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发展节水农业是从事节水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信息技术中以专家系统为代表的智能化系统,将节水农业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与农业专家系统相结合,应用于农业生产,对于普及、推广节水型的灌溉农业,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节水灌溉的基本原理入手,分析了灌溉预报中的各个参量,提出了节水灌溉决策的依据,以中科院合肥智能所研制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开发平台XF6.1为系统开发工具,运用知识工程和信息技术原理,将节水灌溉领域内的专家知识、经验和多年来的科研成果与计算机软件相结合,开发完成了节水灌溉智能决策与管理专家系统。本系统的组织结构主要由知识库、数据库、人机界面、解释机构和推理机等部分组成,知识库与推理机相互独立,扩充性很强;与此同时,本系统将农业专家系统与多媒体技术、*.EXE等类型的外部对象相集成,系统直观、形象、人机交互界面友好,且使用与操作简捷方便,易学易懂。系统以Windows为应用平台,综合运用推理、预测、解释等机制,为用户实现节水灌溉决策与管理咨询服务。系统的功能和研究的主要成果:(1)灌溉预报与决策子模块灌溉预报是农田水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一定条件下作物的灌水日期及灌水定额作出预测。该子模块从节水灌溉的基本原理入手,分析了灌溉预报中的各个参量,通过人机对话,输入所需预报地块的土壤、作物、气象以及水文地质等参数,该系统即可推理出该田块需不需要灌水、灌水时间、灌水定额,以及对应于不同灌水策略下的供水成本与增产效益,切实帮助农民作出最佳的节水灌溉决策。同时还利用多媒体介绍了国内外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帮助农户根据作物生育期及水源情况选用较好的灌溉方式,使得有限的可用水量发挥较大的经济效益。可见这一系统主要是立足田间,面向农户,来进行灌水预报与决策。(2)渠道量水与地面灌水子模块针对目前我国灌区中小型渠道的主流衬砌方式—U型渠道,分析比较了与其相应的几种量水技术。采用Visual Basic语言编译使用精度高、过流特性较好的平底抛物线形量水槽时的测流程序,并与专家系统集成,帮助农户计算当预报该地块需要灌水时渠道的来水流量。同时,农户通过选择该地块所采用的地面灌水方法,依据前面计算出的渠道流量即可迅速得到灌溉该块地需要的时间及费用。(3)农业综合管理专家系统软件

贾洪雷[3]2005年在《东北垄作蓄水保墒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联合少耕机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作者主持的国家863 课题要求,本文分析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现状,提出了东北垄作蓄水保墒叁年轮耕机械化耕作法,论述了新耕法的特点和积极作用,概括了新耕法的实质内容,并进行了试验。对新研制的秸秆切碎刀,建立了数学模型和多种工作参数的回归方程,完成其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对称式通用变速箱及两侧平衡式传动的分置式整机结构,研制了秸秆—根茬粉碎还田联合作业机。研制了独特的通用刀辊和刀盘结构以及旋耕—碎茬通用刀片,建立了数学表达式;设计了耕作刀片的多头螺旋线排列程序;研制成系列多功能耕整联合作业机。研制了浮动刮种护种窝眼轮式排种器和植保喷雾装置;对补偿式叁点悬挂连接机构进行了力学分析;研制成系列耕播联合作业机。在系统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研制出上述新型蓄水保墒联合少耕机具,其关键部件结构新颖、整机性能先进,鉴定结论为国际先进水平。形成的理论成果,对农业机械研究与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刘德英[4]2007年在《在水与土的诗行里穿行——寻访《科学中国人》2006年度人物吴普特及他的科研团队》文中研究指明因为有一片片龟裂的土地因为有一顷顷萎蔫的庄稼、羸弱的果林、枯黄的草地还有那一双双盼水比盼油更焦灼的眸子所以要在水与土的诗行里穿行——题记一年一度的《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落下了帷幕。记者在年度人物的当选名单中发现了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这个名字使我想起一

王埃平[5]2007年在《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土高原地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发祥地,而且是我国煤、油、气能源矿产富集区,又是“十五”期间和21世纪投资建设的重要的新能源化工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和资源开发,同生态修复及农林牧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这就使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修复与生态环境质量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上升到一个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举世闻名,是“头字号”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生态修复的作用与地位,也随着治黄实践也在不断提高。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修复及水土保持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早在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整治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了丰富的治山治水经验。在陕晋蒙叁角区重点抓了矿区绿化、水源开发与保护、水土流失治理、清理煤窑、河道整治和土焦改造示范工程,成为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典范。本文主要是针对我国黄土高原自然资源和生态修复的实际情况,研究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工程以及措施优化配置理论和技术难题,使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我国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事业的向前进一步发展,具体着重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生态自然修复机理及修复潜力的研究;2、生态自然修复实施区域划分及指针体系研究;3、生态自然修复工程验收分区标准及规范研究;4、生态自然修复规划设计技术规范研究;5、生态自然修复过程及其效果的监测与评估研究。在研究中运用生态学原理、恢复生态学原理、土壤学理论、国土资源学理论等,结合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地区综合治理实例,对我国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针对我国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区土地荒漠化的特点和丘陵沟壑区综合治理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国内外生态修复的研究内容和办法,系统地研究了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中综合治理的典型模式。这对于国土整治、科学管理及生态环境正确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2、总结了我国黄土高原典型地区生态修复综合治理规划方法。依据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土地荒漠化的特点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应用恢复生态学理论和水土保持原理,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系统地提出了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的模式和步骤;提出了按小流域资源功能进行综合治理措施配置,在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参考价值。3、在全面分析黄土高原影响坡面、沟道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以及土壤侵蚀形式、产生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坡面和沟道综合治理措施配置的原则和要求。应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和计算机技术,建立了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决策系统,进行了沟道坝系优化规划模型研究,根据大量观测试验结果和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实践,深入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淤地坝建设作为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战略措施,对于加快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和自然植被建设有很重要的作用。4、通过对黄土高原修复区生态退化特征和退化机理的详细分析,以生态环境状况极其脆弱的盐池县为例,对其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研究,提出一套针对该县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内插法、回归分析法,评价了盐池县1991~2000年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在评价时间范围内,该县的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情况在逐年变好;并且对2001~2015年生态环境质量作了预测,结果呈现良性发展势头。5、根据生态修复的实际,提出了生态修复目标:实现生态系统的地表基底稳定性、恢复植被和土壤、保证一定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增加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实现生物群落的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减少或控制环境污染、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

孙兆敏[6]2005年在《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宁南旱作农业区包括固原市四县一区、海原全县和同心县、盐池县大部分地区,总面积3.11 万km2,总人口256 万人。该区是我国居民比较贫困、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人口比较密集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一部分,属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典型的旱作农业区。 生态恢复和社会经济发展是新时期研究宁南旱作农区发展问题的对立而又统一的两大主要任务。面对该区严酷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在研究宁南旱作农业区的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体系,采取系统综合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和归纳演绎相结合,典型研究、试验示范、引用成熟试验成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多元互补研究方法,通过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构建,力求解决该区生态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问题,探讨适宜宁南旱作农区的农业发展途径,转变该区农业增长方式,解决长期困扰区域经济发展的难题,增加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实现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基于上述问题,结合国家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专题项目的研究,形成了以下结论: 一、提出了在宁南旱作农区发展草地农业的构想宁南旱作农业区作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研究过程中,在充分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和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围绕该区生态恢复与经济建设的迫切性,提出在该区必须转变“宜农则农”的农业发展思想,变“以粮为先”为“以草为先”的草地农业发展思路,推广苜蓿人工草地建设,立草为业,草畜结合,建立草畜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二、研究论证了草地农业在宁南旱作农区的战略地位草地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把畜牧业和草地充分纳入农业系统,使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草地与耕地有机结合起来。牧草尤其是以苜蓿为代表的豆科牧草是草地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苜蓿人工牧草种植,不仅可以改变生态环境,而且也是宁南旱作农区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研究提出草地农业生产系统是宁南旱作农业区“生态—经济”重建的有效措施,是宁南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叁、提出苜蓿人工草地建设是宁南旱作农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 紫花苜蓿简称苜蓿,是世界上第一个被人工栽培的牧草,以其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被誉为“牧草之王”,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种植。宁南旱作农区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

王新安[7]2004年在《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干旱缺水是个世界性问题,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危及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在我国北方旱区表现的尤为突出。山西是我国旱地农业的主要实施区域之一,旱地面积站全省耕地的70%以上,旱农地区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3,是全国较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对此依托现代科技进步,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有限水分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则成为山西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本研究以小麦、玉米、棉花为参试作物,将地膜覆盖与节水技术有机结合,以山西旱区气候、土壤、水资源、现有节水技术为材料开展研究工作,结合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在分析改进的基础上,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最后对山西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研究结果表明: 1.旱地面积大、水资源缺乏是山西省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结果认为,山西旱地农业必须走传统蓄水农业与现代节水技术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旱地产量低而不稳、效益低的实际问题。 2.小麦、棉花、玉米作为山西旱区的主要作物,采用节水技术可明显提高产量。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一次不同补偿供水量产量大幅度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水分补偿供水效应明显;地膜玉米不同生育时期,不同集雨贮水有限补充灌溉具有明显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果;旱地棉花采用稀穴密株局部穴精灌种植技术,可与田间集雨设施配套,充分利用田间径流,不仅能提高雨水利用率,而且能有效增加产量。 3.山西省60年的降水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6-9月的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这种气候条件在田间坡地易产生径流,适宜于发展集雨农业。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旱地水源的主要途径。 上述研究结果,对知道山西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应用推广价值,对于条件类似的其它地区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雷波[8]2005年在《我国北方旱作区旱作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方式是克服水资源短缺,实现北方旱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旱作节水效益高低决定旱作节水农业成败,正确评价旱作节水农业效益,能有效引导区域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方向,促进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方式的推广,指导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以及掌控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如何对旱作节水农业进行综合评价,目前,国内外尚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开展旱作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发展理论和区域局部均衡理论为基础,对旱作节水农业效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初步构建了北方旱区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理论与方法,并以山西寿阳为例子,进行了案例研究。论文主要成果包括: (1) 初步构建了旱作节水农业综合效益的评估理论与方法 论文根据旱作节水农业的特点,界定了旱作节水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其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北方旱区旱作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的理论模型,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 (2) 综合评价了山西寿阳旱作节水综合效益 山西寿阳旱作节水农业综合效益案例研究表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多功能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多的体现在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上,并且经济功能更为重要,而生态效益更多的体现在生态环境的维持上。 (3) 提出了旱作节水农业政策建议 研究表明,农产的农业生产行为更多的关注经济效益,而政府更多的需要关注农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农产农业生产过程中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行为可以称之为农业生产行为的“外部不经济”,为了实现“外部不经济”内部化,政府有必要在旱作节水农业推广过程中给予农户一定的支持。 论文有一定的创新,主要表现在 (1) 将层次分析法引入北方旱作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初步构建了适合北方旱区的旱作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理论与方法; (2) 提出了旱作节水农业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 (3) 利用西方经济经济学中的局部均衡理论,分析了资源约束性条件下旱作节水农业在特定区域的发展; (4) 探讨了农产在农业生产中的“外部不经济”及其内在化政策措施。

胡永翔[9]2013年在《黄土高原地区滴灌方式下枣树最优调亏灌溉模式及作物系数研究》文中指出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和主要特色果品生产技术落后等实际情况,为了保证黄土高原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退耕还林区群众经济效益,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条件,于2009-2011年在陕西米脂县孟岔枣树试验园进行了连续试验。试验以黄土高原地区特色果品枣树为研究对象,在枣树的不同生育期设置了不同亏水度的调亏处理,以不同灌水处理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为基础,针对调亏灌溉对枣树需水耗水规律、生理生态指标、果实的品质指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建立了基于熵理论的枣树调亏灌溉综合效益模型,探求了基于FAO-56水分胁迫系数的枣树园土壤水分估算方法,并制定了黄土高原地区滴灌方式下枣树的调亏灌溉制度,最终得到了黄土高原地区滴灌方式下枣树最优灌溉模式和作物系数,为黄土高原地区发展节水、稳产,优质、高效的可持续型枣树种植提供全面的理论依据。取得以下几方面成果:(1)通过对不同灌水条件下枣树土壤水分变化特性进行研究,发现生育期内不同亏水度处理间的土壤含水率存在明显差异,各调亏处理在水分亏缺期间的土壤水分消耗趋势均缓于对照。相同调亏程度的处理在不同生育期的土壤含水率状态差异显着:枣树在开花坐果期和萌芽展叶期的土壤含水率变化速率相对较快。(2)黄土高原地区枣树的各生育期作物系数(3年均值)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果实膨大期(1.188>果实成熟期(0.897)>开花坐果期(0.655)>萌芽展叶期(0.526)),并且作物系数和叶面积指数之间存在显着的二次曲线关系。各调亏处理在亏水的生育期中,作物系数都不同程度的低于对照处理,存在一个水分胁迫系数。不同调亏处理在亏水阶段的水分胁迫系数随着亏水程度的增加而减小,即重度调亏<中度调亏<轻度调亏。(3)通过对枣树各生态指标的研究发现,调亏灌溉对枣树各器官的生长有显着的影响,调亏处理的新梢长度、叶面积指数和开花坐果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或促进效果。综合考虑各调亏处理对枣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调控效果,萌芽展叶期进行适度的亏水能控制冗余生长,起到抑制枣树新梢生长和叶面积指数、增加开花数和坐果数的作用,尤其以萌芽展叶期中度调亏处理T2(M-P1)具有相对良好的效果,而开花坐果期不适宜进行水分胁迫,各处理均会降低开花数和坐果数,从而影响枣树最终的经济效益。(4)调亏灌溉对黄土高原地区枣树的生理指标有显着性影响,主要表现为亏水时和复水后的状态差异。亏水状态下的各调亏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不同程度的低于对照处理CK,且随着调亏程度的增加而减小,即重度调亏处理<中度调亏处理<轻度调亏处理<对照;调亏后复水会显着提高净光合速率,并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的峰值时间前移。亏水时期调亏处理的枣树叶片气孔导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复水后各调亏处理的气孔导度值均有显着提高。在相同的天气条件下,叶水势的变化状况直接与调亏程度相关,随亏水程度的增加而减小。(5)不同生育期调亏灌溉对果实的物理品质指标有一定的影响:果实膨大期的中度和重度调亏处理使单果质量和体积显着降低;调亏灌溉会降低枣果实的含水率,坏果率,提高果实硬度,其中果实膨大期的调亏处理降低果实含水率和提高果实硬度的效果最显着,达到9.1%和10.3%;果实成熟期的重度调亏处理降低坏果率的效果最为显着,为20.1%。不同生育期调亏灌溉对果实的化学品质指标有较显着影响:其中果实成熟期的重度亏水处理降低枣的有机酸含量最为显着(P<0.05),平均降幅25.5%;提高枣树果实维生素C含量的效果最为显着,平均增幅23.9%。开花坐果期中度调亏处理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效果最为显着,平均增幅25.3%。而果实膨大期的重度调亏处理对可溶性蛋白的抑制作用最为显着,3年中平均降低了14.8%。(7)使用基于信息熵理论的模糊评判方法建立了黄土高原地区枣树调亏灌溉综合效益模糊评价模型。根据2009~2011年黄土高原地区枣树不同生育期不同调亏处理的试验资料,综合考虑果实物理指标、化学品质指标、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等因素,对各调亏处理的综合效益作出了全面客观的评价。(8)通过使用基于FAO-56水分胁迫系数的计算模型,模拟了黄土高原地区滴灌条件枣树水分胁迫状态下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过程,分析了计算模型在枣树不同生育期的精度变化和误差形成原因。(9)建立黄土高原地区滴灌方式下枣树的最佳调亏灌溉制度,参考本试验中调亏灌溉对枣树各项指标影响的分析,以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处理为模板,按照萌芽展叶期中度调亏,开花坐果期和果实膨大期尽可能保证充分供水,果实成熟期重度调亏的具体原则,结合不同水文年的降水情况和试验中已经实测的枣树耗水量,设计了黄土高原地区滴灌方式下枣树的调亏灌溉制度。

马文军[10]2003年在《中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自1994年在我国出现以来,发展非常迅速,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估计在35000个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也确实为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制约,相当一部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难以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化道路。文章以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重点实证研究园区,选择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四大制约因素,分别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本文由六章内容组成。 第一章 导论 本章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目的意义,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概括了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另外,针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本文重点研究园区,选择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本文重点实证研究园区,选择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融投资、创新和国家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宏观调控为本文四大重点研究问题。 第二章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探析本章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科学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叁大历史发展阶段、截止目前园区的数量、园区的基本类型以及园区的历史作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演变与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明确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第叁章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 本章在对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不同类型产权制度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园区实际,提出了政府产权所有尤其是中央政府产权所有是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最佳产权制度选择;在对产权所有者对产权物的不同管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园区实际,提出了政府作为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产权所有者,在园区发展建设重大目标和大政方针等重大问题上必须坚持计划型管理为主,在园区具体发展建设和日常事物管理上则应该坚持市场型管理为主;在对园区日常管理机构构建已有研究成果回顾和对公共管理部门不同类型运行模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园区实际,提出了原发型中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日常管理机构应该由园区管理委员会、园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园区农业研发创新与示范推广部、园区产业发展指导部、园区对外联络部、园区综合业务部等几个部门组成,其运行应该选择企业型模式;最后实证分析了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四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融投资研究本章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融投资对象的市场性质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融投资实践,指出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相当于不可持续性基础设施,其融资理论上应该以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为主渠道;但由于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现实中融资应该将通过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融资与通过自身产业发展融资结合起来进行;此外还在投资乘数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投资对区内经济发展的区域乘数效应和在特定时间阶段内对经济发展的时段乘数效应,提出了提高社会边际消费倾向和投资流向园区内的比例等系列对策,来提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投资对园区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和在特定时间阶段内对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 第五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创新研究本章分析了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新重点领域,提出了农业科技和农业制度应该是目前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两大重点创新领域,并界定了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制度创新的重点内容;在对不同类型创新驱动源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园区实际,分析提出了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农业制度创新和农业基础科技创新应选择政府驱动、供给推动为主驱动源,而应用农业技术的创新应该选择市场驱动、需求拉动为主的驱动源;分析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新成果传递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自己创新成果传递过程中科学的角色定位应该是示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科研成果对外传递的中介组织体系等观点:分析了农业发展的叁种不同形态,界定生态型农业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出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生态型农业发展的实施对策。 第六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宏观调控研究本章指出对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数量进行宏观调控,应该结合我国农业区划尤其是农业综合区划的情况进行,提出了全国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数量总体应该在47个左右,其中一级和二级园区的数量分别应该在9个和38个左右;对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布局进行宏观调控,应该以己有农业科研创新实力为主标准,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 黄土高原节水农业专家系统的研制[D]. 毛明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2]. 节水灌溉智能决策与管理专家系统研究[D]. 李玉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3]. 东北垄作蓄水保墒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联合少耕机具研究[D]. 贾洪雷. 吉林大学. 2005

[4]. 在水与土的诗行里穿行——寻访《科学中国人》2006年度人物吴普特及他的科研团队[J]. 刘德英. 科学中国人. 2007

[5]. 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 王埃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07

[6].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D]. 孙兆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7]. 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究[D]. 王新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8]. 我国北方旱作区旱作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雷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9]. 黄土高原地区滴灌方式下枣树最优调亏灌溉模式及作物系数研究[D]. 胡永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10]. 中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 马文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  ;  

黄土高原节水农业专家系统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