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哲学教学论文_丁俊红

山东省滨州市第一中学 256600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高中生学好哲学有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哲学的学习中认为哲学是深奥玄妙的学问,于是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特别在高中理科班,在高考不考政治的情况下,失去高考这个指挥棒后更是如此,这不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哲学知识以实现知识结构的完善,对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和热情,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哲学奥秘是很有必要的。而在哲学教学中巧妙运用寓言故事、数学图形、名言,则不失为一个可以尝试的好办法。

下面我仅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谈体会。

一、以寓言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头为何那么重要?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作用。成功的开头,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在哲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地用寓言故事导入新课,就会一扫课堂的沉闷气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拨动其思维之弦,为新课的讲解定下基调。因此在哲学教学中,我多方搜集资料,运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导入新课,使学生上课时就有兴趣听课,从而能吸引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在讲“联系”这个概念时,先播放哲学寓言故事“唇亡齿寒”的视频,说明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如唇齿相依,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即“联系”。那么,什么是“联系”呢?同学们就会抱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去探讨。

又如,在讲“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时,先请一位学生讲“自相矛盾”的成语典故,进而引导学生分清生活中的“逻辑矛盾”与哲学中的“辩证矛盾”,然后引入正题。

二、以形象的数学图形,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能否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事关教学成败。怎样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我们得从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去思考问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之一,就是他们的思维活动还具有很大的形象性,他们常常凭着具体直观的感性材料去思考问题。我们所讲的直观,就是让学生在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感受中,加深印象、引发思维,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运用形象的数学图形就是其中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可变抽象的理论观点为形象具体,进而突破重点、难点,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新旧事物的关系,我用这样的图形进行讲解。

矩形、椭圆、菱形代表同一类型的三个不同的事物,它们的不同形状是各自的个性、特殊性。等腰三角形代表它们中的共性、普遍性。

三、以名言结尾,余音缭绕

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在哲学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名言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如在讲解“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的结尾,引用王安石的诗:“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问:

(1)这两句诗蕴含着什么哲学道理?

(2)王安石把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改成“一鸟不鸣山更幽”,是点石成金还是点金成铁呢?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后再布置课外练习;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找出几句反映对立统一关系的诗句。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运用形象生动、趣味十足的例法进行教学,能够创设出良好的乐学情境。当然,仅用这些讲解哲学常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事实来证明和论证。如若将名言与教学模型、投影仪、录象机、计算机等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则更能使学生大脑兴奋,学而忘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更深刻更快地把握哲学原理。

总之,在哲学教学中恰当灵活地运用寓言故事、数学图形、名言是很有必要的,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论文作者:丁俊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7

标签:;  ;  ;  ;  ;  ;  ;  ;  

浅谈哲学教学论文_丁俊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