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发光球”探索静电现象_辉光球论文

利用“辉光球”探究静电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辉光论文,静电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辉光球简介

辉光球(见图1)是一个装饰工艺品,它是一个薄壳玻璃球,球内中心处有一个球形电极,壳内空气被抽成一定的真空度,并充入低气压的惰性气体。当电极电源接通后,球形电极上加有高频的高电压,在其周围形成高压电场,球壳内的稀薄惰性气体电离产生辉光放电现象。

图1

二、实验探究

1.将辉光球电源接通,调节电压至球内出现辉光放电现象(见图2)。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说明辉光球的电场有什么特点。

图2

2.用一只手掌接触玻璃球壳,观察球壳内的辉光现象有什么变化,说明球内的电场有何变化,试解释变化的原因。

3.将接触球壳的手掌变为手指,并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在球壳上缓缓移动,观察球壳内的辉光现象有什么特点,试解释原因。

4.玻璃球壳外是否有电场?给你一只氖管,怎样用它来探究辉光球外周围电场的特点(见图3)?

图3

5.操作中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6.分别用书本、乒乓球拍、泡沫塑料板、铝板等隔在辉光球与手持的氖管之间,看看这些东西对电场有什么影响?看到什么现象?怎样解释?

三、现象及其解释

1.接通电源,辉光球放电,可见球壳内出现以球电极为中心的立体辐射光线,这些光线不是笔直的,有些弯曲。但总体上是球对称的。将高频、高压电加在辉光球中心电极上时,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把它当静电场处理,它是一种点电荷的电场,中心是一个电极,无穷远处(或周围接地物)是另一电极,极性随高频电压变化而变化。球壳内的稀薄气体分子被运动的带电粒子碰撞电离产生辉光现象,由于气体密集程度较小,所以辉光总体按电场线的路径显示。

3.当手指沿球壳面缓缓移动时,明亮的辉光线靠近球壳的一端随手指而移动;原来静止时,一条明亮的辉光线近似为一条通过圆心的直线,但缓缓移动后,这条辉光线变弯曲了,如图6所示,好像存在一种“惯性”的记忆。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在初始位置静止时,中心电极到手指间的电场最强,沿电场方向的气体电离形成一条明亮的辉光线,由此造成在这条线周围空间的导电离子较多,相对其他地方的气体的电导率较高,当手指移动到图中下方位置时,电场最强的区域也随之转移,但由于原空间区域的导电离子较多,因此出现辉光线略向上弯曲的现象。

图6

4.手持氖管的一极,从较远处向辉光球方向移动,接近到一定距离时,可见氖管起辉。手持氖管的一极是接地的,氖管起辉说明氖管的另一极所在空间点与接地点间有一定的电势差(起辉电压约为60V)。手持氖管越是接近辉光球,氖管起辉越明亮,到接触球壳时起辉最亮。这说明所测点越接近球壳,与地间的电势差越大,电场越强。还能说明与球心等距离的点的电场强度近似相同。

5.手持氖管在辉光球周围的某一位置见氖管辉光,保持此位置不变,分别在氖管和辉光球之间插入不同材料的板状物(如书本、木板、泡沫塑料板、金属板等),发现插入接地的金属板,氖管不再发光,说明接地的金属板对静电场能起局部的屏蔽作用;如果插入带绝缘柄的金属板(图7)和其他电介质板,氖管仍能起辉,说明它们在电场中被感应或极化,不能对电场起隔离的作用。

图7

美丽的辉光球,教师可以用它作为电场的引入,也可以给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描述现象,发现问题,尝试作一些定性的解释,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文中的“现象及解释”是写给教师看的,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转化为学生所能理解的知识。

标签:;  ;  

用“发光球”探索静电现象_辉光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