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提高未来消费率的新对策——破解低消费率之谜和扩大消费政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谜论文,上海论文,对策论文,未来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最终消费及消费率
按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由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等于货物和服务出口减进口)三部分组成。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三大动力。
居民消费指常住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如单位以实物报酬及实物转移的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货物和服务,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等等。但是,居民消费不包括住户购买住房或自己建造住房的支出,这种支出包括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政府消费是政府关于物质产品和非物质服务的全部支出。
消费率是最终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相应地,投资率是资本形成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净流出率是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长期以来我国消费率一直偏低,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最近,国家在一系列重要文件中都一再提出要扩大消费,各地也都在研究扩大消费的政策。与全国相比,上海的消费率还要低得多。为什么上海的消费率如此低,如何扩大上海消费、提高上海消费率,这一问题对上海具有重要意义。
二、上海消费率及国际国内比较
1、与全国相比,上海的消费率远低于全国水平
从1978—2001年,我国的消费率一直在57%到68%之间徘徊。改革开放的前几年,也就是说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消费率呈上升趋势。但是之后,消费率呈缓慢下降趋势,最近两年我国消费率虽然有所上升,但一直在60%左右。从结构看,政府消费率变化不大,居民消费率下降,其中城镇居民消费率上升明显,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较大。1978—2001年全国消费率如表一所示。
表一:1978-2001年全国消费率(%)
同期,上海消费率增长了一倍多,从1978年的21.6%上升到2002年的44.3%。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上海作为中国的工业基地,为全国财政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上海当时净流出率达到60.8%,1978年上海的投资率也只有17.6%。后来,随着财政体制的改变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上海的消费率持续提高,2002年达到44.3%。从结构看,上海的居民消费率和政府消费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居民消费率的增长速度快于政府消费率,农村居民消费率先升后降,而城镇居民消费率持续上升。1978—2002年上海消费率如表二所示。
表二:1978—2002年上海消费率(%)
但是,从上海与全国的比较看,目前上海的消费率仍远低于全国,2001年上海消费率低于全国16.4个百分点。但是从纵向上看,上海消费率的提高速度远远高于全国,上海的消费率目前仍稳步增长,而全国的消费率近几年呈徘徊状态。
从结构上看,由于上海的城市化程度很高,上海的城镇居民消费率远高于全国的城镇居民消费率,而政府消费率和农村居民消费率低于全国水平。
2、与兄弟省市相比,上海的消费率最低
2001年在全国各省市中,消费率低于50%的只有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五个省市,上海排在最后一位。在消费率居后的这五个省市中,除了河北之外,其余四个省市都是全国人均GDP比较高的地方。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越穷的省份消费率越高,中西部地区消费率普遍较高,同时也是净流入比例比较高的省份。
从结构上看,上海的居民消费率在各省市中也是比较低的。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也是越富有的省市,居民消费率越低,上海、江苏、浙江、天津居民消费率都在33%左右,排在后几位。收入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消费率也较高。但是上海的政府消费率明显低于其他省市,2001年上海的政府消费率只有9.8%,低于北京近10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的政府消费率也普遍较高。上海的农村居民消费率也是最低的,这与上海的城市化水平较高是相适应的。2001年全国各省市消费率如表三所示。
表三:2001年全国部分地区消费率(%)
3、与国际相比,上海消费率大大低于国际水平
从消费率看,最近10年,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1999年,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为81%,中等收入国家为74%,高收入国家为77%。美国在1951—1999年的49年中,年均消费率都在80%以上。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1995年,美国消费率为83.8%,加拿大为79.5%,巴西为78.9%,印度为77.3%,俄罗斯为73.2%,日本为70%。而上海2001年和2002年的消费率分别只有43.4%和44.3%,上海的消费率大大低于国际水平。
从居民消费率看,居民消费率的国际平均水平为60%左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略有下降。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左右时,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一般为61%。日本1970年的居民消费率为52.3%,从历史数据比较看,这是70年代以来日本居民消费率的最低纪录。2002年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但上海的居民消费率只有35.1%,比日本近30年来历史最低点的消费率还要低近17个百分点,因此,从国际比较看,上海的居民消费率也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发达国家长期发展的经验表明,最终消费总额的增长速度基本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保持相等。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在1960—1999年的40年中,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巴西等国的最终消费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近乎相等的年均增长率。而上海20世纪整个90年代,只有三个年份最终消费的增长速度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因此不论从何种角度看,上海的消费率都是偏低的。
三、上海消费率较低的原因分析
1、上海的低消费率总体符合经济学一般原理
凯恩斯消费理论认为,消费主要由收入水平决定,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因此,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消费倾向也是下降的。上海的人均收入是全国最高的,因此根据凯恩斯的消费需求理论,上海的消费率低于全国水平在经济学上是可以解释的。从城市化水平看,农村由于收入水平低,农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消费支出占消费收入的比重高;城市由于收入水平高,城市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低,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也较低。上海的城市化水平是全国最高的,再加上上海收入水平较高,因此上海的消费率低与上海的城市化水平高是相对应的,也符合一般经济学原理。
至于上海收入水平低于发达国家,按照原理,上海消费率应该高于发达国家,目前上海和全国的消费率相对较低,这和上海所处的中国大环境相关。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认为,消费是由持久收入决定,从长期看,人们的持久收入是稳定的,因此,消费也是稳定的,平均消费倾向等于边际消费倾向。但是由于中国处于剧烈变革时期,虽然人们的收入从长期来看是增加的,然而这种增加不具有稳定性。首先,由于中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人们预期的持久收入远低于实际收入,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各项改革政策却增加了居民的预期支出,从而使得人们的预期支出的增长远高于预期收入的增长,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意识,抑制了居民的即期消费。这就使得相对于上海和全国而言,以持久收入决定的消费占实际收入的比重非常低,从而也导致消费率偏低。其次,中国人向来注重节俭,消费倾向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和导向作用。再次,消费体制和消费环境仍不完善,使得居民想消费而不敢消费。各种鼓励消费的政策不到位,消费升级仍比较缓慢,这些也都导致上海的消费率低于国际水平。
2、上海通过净流出为全国做出的贡献大
1998—2002年,上海的净流出率分别为5.0%、9.6%、10.7%、10.2%和10.1%,而1998—2001年全国的净流出率分别为3.9%、2.7%、2.2%和2.5%,上海的净流出率远高于全国。在全国各省市中,2001年上海的净流出率仅次于辽宁,居全国第二位。总体来看,除了北京是首都是个例外之外,经济越发达的省份净流出的越多,越不发达的省份净流入越多。上海相对高的净流出率也相对压低了消费率。
近几年上海的外贸出口一直是赤字,1999—2002年外贸赤字分别为10.34亿美元、40.02亿美元、56.42亿美元、85.54亿美元,同时上海每年还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因此,对于国外而言,上海是净流入的。所以,上海的净流出主要是流向国内,上海通过净流出为全国做贡献。这充分说明上海是全国的上海,面向全国、服务全国,对全国的经济增长是有贡献的。
上海的净流出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衡量:
一是财政收入的上缴。1994年分税制实行之前,在全市财政收入中,上海的地方财政收入是高于中央收入的。但是到了94年以后,在全市财政收入中,上海的地方财政收入开始低于中央财政收入,并且地方财政收入和中央财政收入的差距呈拉大趋势。近3年,在全市财政收入中,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如2002年,全市财政收入2202.25亿元,但是地方财政收入只有719.79亿元,其余1479.06亿元,都是中央财政收入。即使扣除关税收入,上海也有700多亿元的财政收入上缴了中央财政,占GDP的比重接近14%。90年代以来上海财政收入情况如表四所示。
表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财政收入情况(亿元)
二是外来务工人员收入的汇出。目前上海常住人口1600多万,其中户籍人口1334万左右。据统计,2000年末上海市外来人口总数达387.1万人。从年龄构成看,以劳动年龄段中20—40岁为主,总数为249.3万人,占64.4%;从来沪原因看,以务工经商人员为主,总数达284.3万人,占73.4%;从滞留时间看,在沪滞留一年以上的超过220万人,其中务工经商人员达155万人。这些外来人口创造的GDP在上海,但是消费主要是在外地,每年将大部分收入汇往外地,按200万外来人口、每人每年向外汇出5000元计,每年共向外汇出资金100亿元,占上海GDP的比重接近2%,这也是一项很大的净流出。
三是非上海企业的收入汇出。上海有大量中央企业和外地企业以及外资企业,这些企业在上海创造的利润,也不一定在上海消费和投资。
2001年上海法人单位共有259248个,其中中央属的单位为5449个,2001年上海中央工业所创造的利润总额为129.22亿元,占上海全部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比重为28.7%。
2001年港澳台和外商投资法人单位为19091个,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总额为259.14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比重为57.6%。
2001年外省市属法人单位3608个,2002年各地在沪企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
每年这些非上海企业的利润(收入)的汇出如果按200亿元计,也是一笔不小的净流出,接近GDP的4%。
四是上海人外出旅游消费多。由于上海的地域特征,虽然每年上海也吸引了大量外地旅游者到上海旅游,但是每年上海人外出旅游的更多,并且消费能力强。2002年有18.91万人出境游,在国内游的上海人每年估计也有几千万人次,上海人外出旅游消费支出按200亿元算,也接近GDP的4%。
3、上海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大量投资性资金
由于上海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发展前景,国内外的投资者普遍看好上海。
2002年上海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3012项,比上年增长22.5%;吸收外资合同金额为105.76亿美元,增长43.4%,实际到位金额50.3亿美元,增长14.5%截止到2002年末,全市累计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为404.15亿美元。
2002年上海新增国内各地来沪投资企业6427家(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控股企业),其中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有57家,注册资本总额为548.48亿元。而2002年上海在全国各地投资签订的合作项目为420项,项目总金额只有242.91亿元。
另外,上海还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筹集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的最终用途多形成投资,这一方面拉动了上海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使得上海的投资率很高。
4、上海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上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偿还城市建设的历史旧账,上海在城市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建成了内外环线高架道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0多公里,地铁一、二、三号线已经通车,上海的绿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02年上海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额为583.49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7%。2002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到2187.0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迅速增长也使得投资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相对使得消费率较低。
5、上海人投资机会多、投资意识强
上海拥有齐全的要素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等为上海人提供了多种投资手段,上海的保险市场也是全国最为发达的,上海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另外,这两年,上海房地产市场火爆,由于上海以前住房比较拥挤,目前上海人在住房上投入了大量资金,2002年,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960.6万平方米,其中个人购房比重已达97.5%,年末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总额为1086.71亿元,比年初增加443.29亿元。上海居民在购房方面的支出,一方面挤占了其他消费支出,另一方面,根据计算方法,购买住房是不被算做最终消费的,购房支出被当作投资支出,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也使得上海的投资率较高。
6、消费率较低有统计和体制方面的原因
上海作为一个城市,在投资、消费和净流出的计算上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投资由于涉及到项目审批和立项问题,有相应的政府主管部门主抓,并且是考核指标,因此对投资的统计应该是比较全面和准确的,投资的增长相对有保证。而消费由于比较零散,包括的种类繁多,没有一个专门的政府部门主管,因此对消费的统计难免有许多遗漏之处。对于净流出,一个城市不像一个国家那样有海关,对商品、服务和资金的进出有比较全面的记录,一个城市却做不到这一点,如通过上海的进口有可能不是上海企业进口的,或是即他是上海企业进口的,也可能仅是利用上海的口岸功能,通过上海企业再中转到内地的。出口也是这样而上海的净流出主要是通过投资和消费来倒推出来的,这样都可能使上海在投资、消费和净流出的核算上不是完全能够反映真实情况,实际的上海消费率应该比目前的40%的水平要高一些。
四、提高上海消费率,扩大上海消费的对策建议
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虽然上海的消费率比较低有很多原因可以解释,有合理的一面,近几年上海消费率又开始上升,因此不必过于担忧,但是另一方面,上海作为一个消费型城市,如此低的消费率对上海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是不利的,对上海继续扩大第三产业在上海经济中的比重也不利。因此,为了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海必须采取措施,扩大上海消费水平,提高上海消费率。
1、完善消费环境
目前上海的消费环境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是消费的保障上,消费者在消费时仍然存在许多后顾之忧,这就使得许多有消费能力的人担心出问题,不敢消费;其次是消费的便利性问题,在消费信息宣传上仍不到位,这就使得许多想消费的人怕麻烦,懒于消费;三是上海仍缺少大型的达到国际水平的消费设施,无法聚集人气,使得消费者缺乏新鲜感。因此,上海要完善消费环境,必须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同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完善的消费环境,营造消费者想消费、敢消费的消费氛围。一是对企业的消费欺诈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二是增加消费宣传,比如开通旅游电视频道等,激起消费者的消费兴趣;三是在硬件建造一些世界一流的消费设施,提升消费水平。
2、促进消费升级
低水平消费的增长空间是有限的,只有消费升级才能推动消费率的提高。一是进一步推进住房消费,如果上海能够迈过住房消费这道“坎”,一方面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也被算入消费中,另一方面上海居民将会有更多的收入用于其它方面的消费,届时上海的消费能力将极大提高。二是继续扩大汽车消费,上海的汽车牌照控制政策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应该采取措施鼓励居民购车,随着汽车进入居民家庭,上海居民的消费半径将大大增加,届时消费水平会自然上升。三是推动服务消费,特别是保健、教育等专项消费,随着上海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服务消费的要求将上升,上海服务消费的潜力很大,因此应该大力推动服务消费,提升消费中的服务消费比重。
3、提高政府消费
目前上海的政府消费是国内比较低的,这一方面说明上海政府效率较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上海的政府消费潜力很大。提高政府消费,一是政府为扩大居民消费提供更多的保障,如建立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的预期支出,扩大居民的即期消费支出。二是直接扩大政府消费支出,如增加基础教育支出,在全国率先推行全部免费的义务教育,在扩大政府消费、改善政府形象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居民消费。三是政府在改善消费软硬件上多增加投入,如政府多举办一些节庆活动,以此带动相关消费。
4、扩大外来消费
上海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国际大都市,扩大外来消费是提高消费率的重要方面之一。扩大外来消费,一是要注意以小博大,一些到上海来的人不是不想消费,而是由于对情况不熟悉,不敢消费,不知道有哪些更好的消费去处。在这一点上,上海应该学习香港,在火车站、旅游集散点等地方多增设一些旅游指南,免费派发旅游宣传手册。这些措施花费不多,效果好,可以起到以小博大的作用。二是为外来消费者提供信用保障,在这一点上,上海也应该学习香港,净化旅游消费环境,让外地到上海来的游客放心大胆地消费。三是设法延长游客在上海的逗留时间,如充分发挥上海出入境的口岸功能,对境外游客在沪购物给予退税,鼓励境外游客在上海购物。
总之,上海扩大消费,必须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将上海打造成真正的“消费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