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的国际比较_购买力平价论文

中国GDP的国际比较_购买力平价论文

关于中国GDP的国际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国际论文,GD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如何正确评价中国的经济实力成为许多专家学者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国际上对于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不少欧美学者主张的“下一个超级大国论”(注:オ一パ一ホルト:《中国·次の超大国》,サイマル出版会,1994年。),另一种是相当一部分日本学者主张的“虚妄的中国经济大国论”(注:渡边利夫:《虚妄の中国经济大国论》,《中央公论》,1996年第11期。)。这两种观点各有其理由与论据。从统计的角度看,最重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以什么作为评价中国GDP的标准?二是如何全面分析中国的经济实力? 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汇率法存在的问题

国际比较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所谓汇率法。即在进行国际比较时,以年平均汇率作为评价的标准,将各国按照本国货币计算的GDP 统一换算成以美元表示的GDP。这一方法的最大优点是简便易行。 利用汇率法计算,1994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425美元。GDP总额也只有5082 亿美元,不到美国当年GDP(67384亿美元)的十分之一,与日本的GDP(45909亿美元)也相差很远。另外,从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看(参见表1),1960年中国和日本的比重均为4.7%,1994年日本上升到18.2%,而中国却下降到2%。因此,如果以汇率作为评价的标准, 将不得不得出目前中国的GDP规模仍相当小, 而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在逐渐缩小的结论。

然而,这一结论并不符合事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跃的发展。1980年~1996年中国的实际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超过10%,这一增长率与日本的高速经济成长期相比也毫不逊色。1994年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高达11.6%。可是,按照汇率计算,1994年中国的GDP 却比上年减少,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竟然比1980年还低。此外,从其他有关指标来看,也可以证明按汇率计算的中国的GDP明显偏低。1994 年,中国的国际贸易额为2344亿美元,若以按汇率计算的GDP 为分母计算贸易依存度,则中国的国际贸易依存度高达46%,不仅远远高于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17.3%)和巴西(13.1%),而且也远远高于美国(17.8%)和日本(14.6%)。本来,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的贸易依存度是不会如此之高的,GDP的低估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 从国民生活等指标看,1994年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为630公斤, 平均寿命为72岁,每天的营养供应量为2683大卡,这些指标都大大超过低收入国的平均水平,而接近于人均GDP为1500美元的国家的水平。

表1 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份额

(按汇率计算的各国GDP在世界GDP合计中的比重)%

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1994年

中国4.7

Na 2.3

1.72.0

日本4.7

5.58.2 13.7

18.2

美国

33.4 27.3

21.3 25.3

25.7

资料来源:日本银行调查局,《以日本经济为中心的国际比较统计》各年版。

笔者认为,用汇率作为评价中国GDP的基准是不恰当的。 其理由有以下三点:

第一,汇率不能反映中国国内市场的真实购买力。所谓汇率,也就是两国货币的交换比率。根据国际经济学中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完全自由贸易以及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汇率将大致等于两国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水平的比率即两国货币购买力的比率。由于在现实经济中并不存在完全的自由贸易,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的完全自由移动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汇率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际市场上两国货币的购买力的比率,但是却不能反映两国的货币在本国国内市场的真实购买力的比率。特别是对于具有无形性和不可储存性的服务商品,汇率与两国货币的真实购买力的比率相距更远。

第二,汇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制度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目前国际上对外汇的管理制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实行的公定汇率制,另一类是发达国家实行的市场汇率制。在公定汇率制下,汇率的高低直接由国家控制。即便在市场汇率制下,或多或少也仍然有中央银行的干预。改革开放以来直到1993年,在外汇管理方面,中国实行的是一种双轨制,即在实行公定汇率制的同时,对于一部分交易采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汇率。从1994年起,中国实现了汇率的并轨,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外汇管理制度的变革,使当年的汇率发生较大的变动,1993年的平均汇率为1 美元兑换5.76元人民币,1994年的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换8.4元人民币。用受制度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如此之大的汇率作为GDP的评价标准, 引起误解是很难免的。前面提到的1994年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高达两位数,而按汇率计算的GDP却低于上年的原因就在于此。

第三,汇率还受资本流动和投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庞大的流动资金。这部分资金瞄着各国之间的利率差,在国与国之间流动,对汇率的变动造成很大的影响,使市场汇率经常偏离真实的货币购买力平价。在这种状况下,要利用汇率来正确评价各国的GDP水平,变得更加困难。

二、购买力平价法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汇率法存在的问题, 许多经济学家主张用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ies,以下简称PPP)作为国际比较的基准。PPP不同于汇率,它是根据各国货币内含的实际价值确定的货币之间的交换比率。就某一种商品测算PPP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就所有的商品或者GDP来测算PPP却相当困难。 虽然学者们很早就开始从理论上探讨PPP的计算问题,但是真正根据各国的统计数据测算PPP 并且实际开展国际比较,则始于以联合国统计局为中心推进的国际比较程序(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以下简称ICP)。

ICP从1968年开始,至今已经完成了五个阶段的研究, 目前第六阶段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参加国际比较项目的国家从最初的10个国家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个国家。中国没有参加前五个阶段的研究, 从第六阶段才开始正式加入。由于第六阶段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因此尚未发表有关中国的正式结果。但是,几个国际组织曾经利用购买力平价的方法,推算过中国的经济规模。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3 年5月发表的报告,1992年按照PPP计算的中国的GDP 大约是按照汇率计算的GDP的4倍,达170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 世界银行推算的结果,中国的经济规模更大。PPP计算,1992年中国的GNP为26000 亿美元,已经超过日本的240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发表的《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资料,按照PPP计算,1995 年,中国的GNP约为35000亿美元,日本的GNP只有27680亿美元,中国约为日本的1.26倍。

从理论上讲,购买力平价法比汇率法优越。但是,从上述国际组织的推算结果看,中国的经济规模有被高估的倾向。首先,从中日经济规模的对比看,如果上述世界银行的推算是正确的话,考虑到近两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日本经济的连续低迷,则目前按PPP计算的中国的GDP已经达到日本的1.5倍。这似乎是不太可能的。其次, 从其他有关研究结果看,日本的沟口敏行教授等人曾经进行过中日消费物价水平的对比研究。根据他们的研究,按照当年汇率计算,1985年日本的消费品物价水平大约是中国的4.25倍。(注:沟口敏行等:《中国、日本消费物价与消费水平的比较》,《统计研究》1990年第3期。 )如果以这一结果为依据,同时将汇率的变动和中日两国国内消费物价变动等因素考虑进去,可推算出1992年日本的消费物价大约是中国的8.17倍。这一倍率略小于由上述世界银行购买力平价测算结果可推算出的中日GDP 支出价格水平的倍率(按上述测算,1992年GDP 支出的国际平均价格大约是中国价格的5倍,而日本的价格大约是国际平均价格的1.64倍, 也就是说,日本的GDP支出价格水平大约是中国的8.2倍)。考虑到中国的投资品价格较高,接近于国际平均价格的水平,如果沟口敏行教授等人的研究结果是可靠的话,则世界银行显然高估了中国人民币的购买力。最后,从贸易依存度指标看,即使假定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与印度相仿(事实上由于中国在引进外资和对外开放方面领先于印度,其贸易依存度理应高过印度),由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和这一假定的贸易依存度推算的中国 GDP也只是按汇率计算的GDP的2.66倍,离上述国际组织推算的4倍或5 倍的中国GDP扩大率相差甚远。

应当指出,实际利用购买力平价法来测算中国的GDP 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是如何选择代表商品的问题。由于现实经济中的商品种类不计其数,在测算PPP时,不可能就所有的商品进行调查, 而只能从中选择一部分代表商品。作为代表商品,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同一性;二是代表性。所谓同一性是指在不同国家所调查的代表商品的规格、性能和质量必须是相同的,只有这样比较其价格才是有意义的。所谓代表性是指所调查的商品占有足够的市场份额,从而能够充分代表该类基础分类支出。遗憾的是这两个条件经常是互相背离的。有同一性的往往没有代表性,而有代表性的则往往没有同一性。 代表商品的选择对PPP的测算结果有很大影响,如果选择不当,则测算的结果就会偏离客观实际。

第二是如何取得正确的平均价格资料的问题。中国目前仍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中国的国内市场是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市场上多种价格并存。再加上中国国土辽阔,地区间的生活习惯不同,地区间收入和商品价格的差别也很大。这些都给计算正确的平均价格带来困难。正如一些专家所指出的那样,在这个问题上,ICP 面临着两难选择:如果要将PPP 测算的结果用于联合国和其他世界经济组织的政策,则参加国将产生“修正”数据的倾向,使上报的平均价格资料产生有利于本国的偏差。反之,如果仅仅将PPP 测算的结果用于研究,则各国政府的兴趣不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减少,从而也难以取得正确的平均价格资料。(注:邱东:《对国际比较方法的若干思考》,《统计研究》,1996年第6期。)

第三是经济结构差异的问题。由于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用PPP 作为评价基准有可能夸大中国的GDP。首先,测算PPP时所采用的比较基准——各类支出的“国际平均价格”是以各国上报的价格资料和各国的GDP分类支出额为依据, 加权平均计算的。由于发达国家拥有较大的GDP,在确定权数时, 发达国家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国际平均价格”的水平和结构事实上偏向发达国家。其次,PPP 的测算遵循所谓“马铃薯就是马铃薯”的实物原则。即只要是同一种类的商品,无论其销售环境和售后服务如何,均同等对待。可是,事实上即使是同类商品,如果销售环境和售后服务不同,其所包含的追加服务价值也是不同的。同一种商品在高级商场出售的价格,理应高过在农村自由市场出售的价格。从总体讲,中国的销售环境和售后服务远不如发达国家,若按照上述实物原则去测定商品的价格,必然高估人民币的购买力。

第四是及时性问题。购买力平价法需要投入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难以每年实施。因此,ICP公布的数据严重滞后, 无法及时满足国际经济比较的需要。

三、正确认识中国的经济水平

由以上分析可知,作为国际比较的方法,无论是汇率法还是购买力平价法都有其局限性。用汇率作为评价标准测算的中国的GDP 显然被低估,而以PPP作为评价标准测算的中国的GDP则可能被高估。真实的中国GDP的规模大致处于两者之间。为了正确地进行中国GDP的国际比较,一方面,有必要针对两种方法存在的问题作必要的修正和调整,另一方面还应当综合利用两种方法,对中国的经济规模的真实水平进行测算和区间估计。例如,采用汇率法测算时,以3年或5年的移动平均汇率作为评价的标准以避免短期投机因素对汇率的影响。采用购买力平价法时,增加细分类支出和代表商品的种类,进一步考虑商品和服务质量的差别对价格的影响等等。再如,可利用汇率法测算各年的GDP规模, 同时利用购买力平价法测算出基准期汇率法和ICP的偏差指数, 再根据当年物价的变动和汇率的变动对该偏差指数进行调整,进而估算各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以解决ICP存在的及时性问题。总之,笔者认为,在进行国际比较时,不要把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看成是完全对立、互相排斥的两种方法,而应当取长补短、综合应用。

在这里,笔者还想特别指出的是:分析中国的经济水平,不仅要看其总量和绝对规模,而且还要看其人均水平。从总量上看,中国无疑是一个“GDP大国”。以PPP为评价标准不用说,即使按汇率计算,中国的GDP也是世界第7位,发展中国家的第1位。但是,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从人均水平看,一下子就变成了“GDP小国”。1995 年按汇率计算的中国的人均GDP只有581美元,不足日本的70分之一,在有统计的世界 133个国家中排名第91位。即使根据世界银行最乐观的估计,按PPP 计算,中国的人均GNP也只有2920美元左右, 比发展中国家中的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约4260美元)还低得多。

一般认为,中国的主要产品产量统计的精度和可靠性要高于GDP 统计。从这方面的统计数据(参见表2), 也同样可以得出中国是一个“宏观上的大国,微观上的小国”的结论。1996年,中国的谷物、棉花、肉类、钢、煤炭、水泥、纺织品、电视机、摩托车等产品的产量为世界第一位。化肥、原油、电力等产品的产量也居世界前列。可是从人均水平看,除了农产品、煤炭、纺织品和水泥外,大多数产品的人均产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汽车、产业用机器人、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设备等高技术产业,中国明显落后。不仅人均水平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在总量上也远不及美国和日本等国。

表2 中国主要产品产量在世界的排名和人均产量的国际比较

中国总产量中国人均产量 世界人均产量

在世界排名

(1996年)(1996年)(1993年)

谷物 1373公斤 339公斤

棉花 1

3.47公斤 3.2公斤

肉类 1 43公斤 33公斤

粗钢 1

88.9公斤 127公斤

煤炭 1

1149公斤 656公斤

原油 5129公斤 529公斤

电力 2981度

215度

水泥 1405公斤 212公斤

汽车10

0.0014辆 0.009辆

日本人均产量美国人均产量

(1994年)

(1994年)

谷物120公斤1348公斤

棉花— 17.2公斤

肉类 27公斤 132公斤

粗钢786公斤 365公斤

煤炭 58公斤3106公斤

原油— 1519公斤

电力

7254度 12584度

水泥732公斤 308公斤

汽车 0.084辆0.0049辆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版和日本《世界国势图会》1996年版的有关数据计算、整理。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一方面,中国已经具有相当大的经济规模和一定的经济实力,正在逐渐成为世界的重要市场之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还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

标签:;  ;  ;  ;  ;  ;  ;  ;  ;  

中国GDP的国际比较_购买力平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