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物资企业应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_投资论文

国有物资企业应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_投资论文

国有物资企业应加快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论文,物资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有物资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现实意义

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要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法人治理机制,是物资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助于分散和降低投资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建立有限责任制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和特征,也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方向。我国从1994年底就开始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试点,但推进效果并不理想。据有关资料统计,上海目前由主管局改制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集团公司(即一级公司)都是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其所属的二级公司70%左右是国有独资公司。全国各地陆续由主管司、厅、局改制的物资集团,无论其名称如何,也大多为国有独资公司。在这种结构下,由于资产是一体的,其投资和经营风险也是单一的。子公司的风险也是母公司连带的无限风险,子公司“一着不慎,泱及全局”,甚至发展到濒临破产的境地。因此,在企业改革中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势在必行。

2.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机构。单一投资主体的集团公司,很容易沿用过去的行政方式行使职权。目前一些改制的企业集团虽然也建立了董事会(决策层)、监事会(监督层)、总裁班子(执行层)等法人治理机构,但由于资产是国有独资的,人员的组成不是按投资股份委派的,因此,这只能说是形式上的法人治理机构,距真正意义上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的“以资产为纽带”的多元投资的法人治理机构还有很大差距。这种脱胎于计划体制的国有独资公司,在经营决策上往往缺乏多元型有限责任公司所具有的制约机制和效率优先特征。而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助于改变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

3.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助于更好地运作社会资本。国企改革的着眼点是立足于制度创新,实现制度创新的基础是实现资本结构的多元化。今年上海在组建大集团中的一个重大改革举措是成立了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这是由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等四家公司出资8.29亿元组成的股份制企业,成为上海支柱产业中第一家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产业型大集团。这表明上海国有独资公司向多元投资主体改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物资流通企业要向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只有吸纳多元资本,运作好社会资本,才能扩大企业规模。

4.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利于向多元产业发展。国外的跨国集团一般都是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多元化的。不仅有生产实业,而且有流通加工业、纯贸易业,还有多种辅助产业,如仓储运输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等。国有物资流通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多元投资以后,可充分发挥投资主体多元的优势,发展多元产业,实现综合优势互补,起到单一投资主体起不到的作用。

二、国有物资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利条件

1.有良好的工物结合基础。当前在工业企业实行结构性调整过程中,生产企业逐步认识到并希望与流通企业加强联合,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这种形势下,物资流通企业按照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强与生产企业的联合,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实现多元投资,创办工贸结合型的有限责任公司,符合当前生产与流通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2.有广泛的市场网络基础。国有物资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一手连接生产企业,一手连接广大用户,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营销体系。虽然用户在不断发生变化,原来的保供关系逐步变成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伙伴关系,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有广泛的合作前景。这对物资流通企业实现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乃至外商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新型流通企业,十分有利。

3.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国有物资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经过不断努力,逐步建立了一大批经营网点、起重运输设备、油库、码头、货场、铁路专用线,并拥有为数不少的房产、土地、企业无形资产等等。在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过程中,国有物资企业在运用现有资本投资经营的同时,积极发挥有形资产的作用,盘活存量,变实物形态为货币形态,在动态中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可发挥资产运作的最大效益。

4.有一定的管理基础。许多改制的集团公司,在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过程中,基本上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逐步理顺关系,探索和建立法人治理机构,并按照上级国资部门的要求,授权管理经营国有资产,分解落实考核指标,建立保值增值考核管理制度,改革以往政府部门设立的职能机构,按企业运作方式操作。还建立了一套相应的企业管理制度,如企业章程、董事会议事规则、总裁班子工作制度、监事会工作制度,以及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而制订的一系列工作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改善并调整了以往政府部门与企业领导的关系,为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国有物资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操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1.要转变观念。对国有独资的物资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问题,目前存在以下几种认识:第一种,有些人担心,投资主体多元化,一部分国有资产由个人或非公有社会法人接受,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导致私有化。的确,投资主体多元化要让渡一部分国有股权,但只要国有资产仍占控股地位,企业的经营管理仍掌握在国家手中,不会导致私有化。而且,由于放开了部分产权,扩大了筹资范围,有利于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增强国有资产的增值能力。另外,让渡部分股权所得的收益,只要不是用于消费,而是作为再投资,不论投入本部门还是其他部门,其再投入后形成的资产还是姓“国”,国有资产不仅不会流失,相反还会因投资主体多元化带来的积极效应而增值。第二种,有人认为投资主体多元化,决策管理的难度加大了,现有的经营者素质行吗?的确,投资主体多元化,要把企业塑造成真正适应市场需要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难度很大。现有的一部分经营者的素质很难适应这一要求。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大胆选拔优秀的企业经营者,改变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新的经营者一定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第三种,有人提出,个人出资与企业风险共担,心里踏实吗?对在国有独资的物资企业生活惯了的人来说,要把他的资产与企业“捆”在一起,的确心有余悸。有的干部职工把过去个别企业的经营者描绘成“三拍干部”,叫做“决定事情拍脑袋,面对职工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股”。个人素质不到位,坏了企业,害了国家和职工。因此,部分干部职工拿出自己的“血汗钱”交给这样的经营者的确是放心不下的。但正因为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强化了投资者的参与意识,这种“三拍”企业经营者恐怕再不会有大的市场舞台。第四种,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投资主体多元化后,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员的委派要按投资比例的大小来分配,自己原来的位置还能保得住吗?我们认为,作为现任的企业主要经营者一定要带头转变观念,从国有物资企业生存发展的现实严峻局面出发,摒弃个人狭隘的私利,在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进程中锐意改革进取。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第五种,目前国有物资企业包袱重,负债率高,搞投资主体多元化,能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吗?一句话,就是担心投资主体多元化不能马上出效益。的确,在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过程中,上述问题不一定能在几个朝夕就解决彻底。但是,如果不搞投资主体多元化,国有物资企业不但生存不下去,而且将逐渐在市场经济的涨潮中被淹没。应该认识到,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才是摆脱上述困境的一条出路。

2.要解决外部环境配套问题。特别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保证投资主体多元化顺利进行的各类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经理市场和资本市场。例如,投资主体多元化强调法人治理,企业必然更加重视用工素质,因此,建立一个合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就显得十分迫切,而经理市场作为一个高层次人才的信息场所尤其具有特殊意义。刚刚成立的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最近就打出了招聘各类厂长(经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广告,吸引了众多的人才去应聘,这为今后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国有物资企业人才缺乏。“急需的人才进不来,富裕的人员出不去”。人员流动性差,用人机制不活,投资主体多元化是难以实现的。而搞活人才流动,靠单个企业是难以实现的,只有外部环境的配套,加快人才市场建设步伐,才能逐步实现。

3.根本的问题是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如何加快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从现状看,有两条路:一是要在现职经营者中加以培养提高,要注重学习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理论,学科技、学法规、学操作,大力提高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经营管理水平。二是要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大力选拔一批有知识、懂业务、会管理、有超前意识、开拓创新的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担当多元化投资企业的法人代表以及中高级管理人员,让他们在市场经济海洋中搏击成长。这需要上级干部部门的重视、选拔和培养。

4.根据实际效果稳步推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制多元型有限公司,既要加快进程,又要稳步前进,在操作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优势明显的原则;二是资产重组的原则;三是经营多元的原则;四是竞争效率的原则;五是功能再造的原则;六是战略目标的原则。

标签:;  ;  ;  

国有物资企业应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