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杨学雄

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杨学雄

(荥经县人民医院 四川雅安 625200)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肠炎患者采用阿奇霉素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门诊2015年2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88例急性肠炎患者作为治疗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88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止吐、补液、水电解质失衡纠正等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44例患者均于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奇霉素药物治疗,对照组44例患者则于常规治疗之上加用培氟沙星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差异。结果:经不同药物方案治疗后,观察组44例患者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均明显早于同期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较佳,组间差异对比显著(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肠炎患者采用阿奇霉素药物治疗方案,具有着确切的临床疗效,可快速缓解改善患者病情,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综合应用推广。

【关键词】急性肠炎;阿奇霉素:治疗方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3-0006-02

Azithromycin treatment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enteritis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cute enteritis were treated by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rug treatment. Methods To choose our digestive internal medicine outpatient during February 2015 to July 2016 treated 88 cases of acute enteritis patients , using the random digit grouping method 88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2 groups, patients were performed after admission anti-nausea, observation of 44 patients were all based , the control group of 44 patients were above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culture fluorine effect of drug treatment, compared two groups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with different drugs scheme, observation of 44 patients with symptoms improved, had better clinical efficac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P<0.05); And 2 groups of patients during treatment, P<0.05,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acute enteritis, can improve the patients rapid relief, and a lower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orthy of clinical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promotion.

【Key words】Acute enteritis; Azithromycin:Treatment; Effect

急性肠炎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具体致病诱因同病原微生物侵入肠道有关,患者临床主诉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具有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等显著特征,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导致患者水电解质失衡、脱水乃至休克等情况,严重时将危及患者生命,亟待临床合理关注[1]。本研究为选择适宜急性肠炎患者应用的药物治疗方案,系统纳入了我院2015年2月以来收治的44例急性肠炎患者作为临床治疗对象,给予了阿奇霉素药物治疗方案;同时,为便于疗效观察,特纳入了我院同期收治的另44例急性肠炎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了培氟沙星药物治疗方案,进而就不同药物方案治疗下两组患者的预后康复情况实施了综合对比,现将研究结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消化内科门诊2015年2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88例急性肠炎患者作为临床治疗对象,88例患者均符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急性肠炎诊断标准,患者临床主诉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恶心、腹部不适症状,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呈水样、稀便、脓血便性状,白细胞计数呈不同程度增高,粪便培养可见致病菌属。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88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区间21~64岁,平均年龄(38.9±11.3)岁。肠炎病情分型:轻型患者25例,中型患者13例,重型患者6例。对照组4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区间20~65岁,平均(38.9±11.3)岁。肠炎病情分型:轻型患者22例,中型患者15例,重型患者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本研究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作常规对症治疗,实施止吐、止泻、补液治疗,积极纠正患者水电解质失衡情况;同时,需合理调整患者饮食结构,维持机体营养均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观察组44例患者均于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奇霉素药物治疗方案,具体给药路径:取阿奇霉素注射液(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生产,国药准字H20031173,药品规格0.25g/支)0.5g混合250毫升0.9%氯化钠溶液作静脉滴注治疗,每日1次,持续治疗3d为1疗程[2]。

对照组44例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培氟沙星药物治疗方案,具体给药路径:取培氟沙星注射液(江苏亚邦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7807,药品规格0.4g/支)0.4g混合250毫升5%葡萄糖溶液作静脉滴注治疗,每日1次,持续治疗3d为1疗程。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停止其他抗菌药物应用,每日实施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观察,如腹泻次数、体温变化情况、大便性状、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精神状况的观察;临床治疗结束后,予以复查血尿常规。

1.3 疗效判断标准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改善时间及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并进行各项指标记录,以作组间疗效对比。本研究88例急性肠炎患者临床疗效评价,均参照《急性胃炎诊疗指南》实施,共计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级标准;显效:临床治疗3d后,患者粪便性状及便次均恢复正常,血尿常规检验各项指标恢复常态,患者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体征有效缓解或消失。有效:临床治疗3d后,患者粪便性状及便次均明显好转,血、尿常规检验各项指标呈有效恢复趋势,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无效:临床治疗3d后,患者粪便性状、便次无明显转好迹象,血、尿常规检验各项指标未见改善,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抑或加重[3]。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录入SPSS 18.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即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对比可知:观察组44例患者平均退热时间为(1.52±0.32)d;腹泻症状缓解时间为(1.74±0.43)d,大便性状正常时间为(2.14±0.54)d、炎性症状消失时间为(2.33±0.59)d;对照组44例患者平均退热时间为(1.85±0.62)d;腹泻症状缓解时间为(2.34±0.42)d,大便性状正常时间为(2.63±0.68)d、炎性症状消失时间为(2.92±0.79)d。综上可知,观察组44例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体征指标改善时间均明显早于同期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对比

经不同药物方案治疗后,观察组44例患者中,显效患者22例(50.00%);有效患者20例(45.46%),无效患者2例(4.54%),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46%;对照组44例患者中,显效患者共计18例(40.91%);有效患者共计20例(45.46%),无效患者共计6例(13.63%),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36%。两组患者疗效差异对比可知,观察组44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本研究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肝肾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问题。观察组44例患者中,共出现恶心患者2例(4.54%)、呕吐患者1例(2.27%),轻度腹痛患者1例(2.27%),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9.08%。对照组44例急性肠炎患者中,共出现恶心患者4例(9.08%)、呕吐患者2例(4.54%),腹痛患者2例(4.54%),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18.16%。综上可知,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患者后均经临床对症干预,不良反应消失,未影响治疗进展。

3.讨论

急性肠炎隶属消化系统最常见疾病类型,四季均可发病,致病诱因多与患者饮食不洁净、嗜饮生冷食物而致细菌、病毒侵袭肠道相关,最终诱发肠道炎性反应。另外,患者错误服用水杨酸、磺胺类药物,刺激肠道也易诱发病理性炎症反应。从临床层面来讲,基于急性肠炎患者病情存在突发性及进展较快特征,需要采用积极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展开消炎、抑菌、肠道内环境调节,从而规避因病情迁延发展所致的患者机体健康威胁。

目前,临床针对急性肠炎患者多以药物治疗为主,尤其对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培氟沙星等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的选择应用比例较大,但肝肾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及儿童患者应用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易出现较强不良反应,不宜应用;且现阶段伴随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临床应用的普遍性,也相继导致患者肠道内部有害菌的耐药性,且对存在脱水及休克患者来讲,若所应用抗生素药物存在较强肾脏毒性,也易导致肾脏不可逆性损伤[4]。因此,针对急性肠炎患者行抗生素药物治疗时,必须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药物使用史、便次、便性等实际情况作综合判断,从而更加准确选取适宜药物,完成患者疾病治疗。

阿奇霉素乃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药物抗菌谱较广,药物成分可有效抑制肠道敏感菌的蛋白质合成,从而发挥抑菌、灭菌作用,如针对常见的金黄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抗革兰阳性需氧菌等致病菌群,均有着理想抑菌效果。另外,阿奇霉素进入人体后能够迅速被肠道吸收,直接作用于炎症部位,加之药物半衰期较长,日均用药1次,即可以长时间发挥药效;且药物经由大小便代谢,有效降低了肝肾脏器功能的损害,因此临床用药相对安全,故而被现代临床广泛应用于急性肠炎患者治疗范畴。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阿奇霉素药物治疗的观察组44例患者,其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同期采用培氟沙星药物治疗的对照组44例患者;且两组患者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率对比,观察组患者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也进一步证实了阿奇霉素药物治疗急性肠炎患者的价值,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同时,强化临床治疗安全性,值得后续在同病症患者治疗中作综合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杰,孙新婷,曾争等.急性空肠弯曲菌肠炎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J].传染病信息,2011,24(1):21-22,25.

[2]朱梅芬.急性肠炎治疗中阿奇霉素合理应用的临床意义[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6):754-756.

[3]张喆,林连捷,陈少夫等.成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临床回顾性分析[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6,36(3):174-177,181.

[4]王翠霞.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临床20例内科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3):58-59.

[5]王松丙.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的临床观察[J].医疗装备,2015,(12):155-156.

论文作者:杨学雄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

标签:;  ;  ;  ;  ;  ;  ;  ;  

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杨学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