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幸福指数论文_岳亚琼

浅议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幸福指数论文_岳亚琼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6)

摘要: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幸福感指数是一个指标数值,就是用来度量心理体验感受程度的指标数值。幸福感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努力发掘、利用每一种情绪的积极因素,是现代人智慧生活必需的基本素质。在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背景下,关注高职生的幸福指数不容忽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帮忙高职生理解幸福的内涵,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将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高职学生;幸福指数;积极心理学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背景下,关注高职生的幸福指数不容忽视。根据2015年9月16日教育部公布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高职在校生达到1006.6万人,规模突破千万人大关,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占据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40%。高职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尽管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但大多数高职生之所以选择高职学校,他们的初衷是自认为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不够,不能顺利考取本科才选择高职。而目前我国高职的专业设置与中职的专业设置没有清晰的分界,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一样、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一样、教学内容大量重复交叉。高职院校、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去帮助学生提升幸福指数。

幸福感指数的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的不丹。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它是个体对客观生活和本身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也是个体对生活主观价值以及满意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是个体在生活满意度上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而幸福感指数是一个指标数值,就是用来度量这种主观心理感受程度的指标数值。幸福感指数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不丹是一个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都很小的小国,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但是国民总体生活得比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一、幸福是需要教育的

著名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精神。”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历代许多教育家也提出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幸福。幸福的体会与体验是需要引导的。教育使人幸福,教育可以提升幸福指数,教育也有提升幸福指数的义务。

1、加强对幸福的认知

幸福与幸福认知有关,高职学生的幸福指数与幸福认知有关,幸福认知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指数,影响着人们的目标和期望,影响着人们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

(1)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幸福观

幸福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种认知和满足,是人生有意义和快乐的心灵感受。由于错误的幸福观,有的学生把幸福等同于物质的享乐,把游手好闲、不学无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视为幸福。这种短暂的、错误的幸福感受让他们失去正确幸福观的感受能力,也失去长久的幸福感受能力和长久创造幸福的能力。那怎样的幸福观才是正确的呢?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幸福就是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是人们自由全面的发展,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就是幸福。尽管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压力、挫折,但精神是充实而丰满的,认识到幸福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精神的充实愉悦,幸福是被他人的需要,幸福不全是物质和趋利,财物与幸福不是正比的。

(2)鼓励学生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应对艰难与困惑

高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面对青春期的叛逆、对未来的未知与迷茫、对就业的恐惧与不确定性,他们感到艰难又困惑,有些高职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不知道如何面对学习、面对专业、面对就业、面对人际交往,很多人慢慢消沉、失去热情,慢慢转为自卑,时常感到苦闷压抑。幸福是一种能力,高职学生要有意识主动地发现幸福、体会幸福。你在担心没有鞋穿的时候,有的人却没有脚!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没有烦恼就没有成长,烦恼也是与幸福相连的,体会到幸福,就能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增强耐挫力。

(3)指引学生发现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在于使每一个孩子的心都能受崇高欲望的鼓舞,给别人带来欢乐、幸福、顺利、好处和安宁。”教育对学生来说就是提高他们对幸福的感受力,就是培养他们发现幸福、体验幸福、创造幸福能力的过程。

2、对高职学生开设幸福课程

自从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了积极心理学学说之后,目前美国有一百多所大学相继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这门课程,在如何获得更多幸福体验、如何获得健康的身心、如何获得成就感和友谊方面提出了众多问题。2006年美国哈弗大学最热门的选修课是年轻的博士、讲师泰勒.本-沙哈尔开设的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幸福课”,在课程中他没有大讲特讲事业成功与学业成就,而是深入浅出地教学生如何更充实、更快乐、更幸福。哈佛幸福课无疑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幸福之窗。针对学生如何寻找幸福,泰勒.本-沙哈尔博士提出这样的一些建议:一是培养幸福,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二是应对而不是逃避艰难的选择,感恩和感动会产生幸福感;三是多用幸福来度量现实的生活,而不是用外界期待的成功来定义目前的学习生活;四是希望学生学会接受现在的自己,摆脱完美主义,学会失败,学会简化自己的生活,简化思路和思想,不要试图追求太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提升幸福的能力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幸福是达成目标所做的努力和既定目标的实现,是个体自由发展、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虽然在奋斗的过程中会有困难和压力,但精神是充实而丰满的,而幸福就是精神的充实和丰满、是实现自我价值努力的过程、是被他人需要的一种心理满足、是心情的愉悦和对名利的淡泊。科学合理地看待物质幸福与趋利幸福,物质富足和经济优越固然是幸福的,但是把物质幸福看成高于一切幸福却是片面的,财富收入越高就越幸福的唯物质利益是错误的、片面的、不可取的。

1、困惑可以与幸福并存

高职学生面临着各种情感困惑和未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茫然失措、自卑、消极。面对就业,他们不知道会在哪里就业、能有多少能力就业,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对专业不知道该怎么去学,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负担更重,常常感到沉闷、压抑。有些学生还存在盲目攀比的现象,家庭经济、外貌、能力、前途各个方面的差异导致他们不同程度的情绪波动。加上社会舆论、家长的期望各种压力下,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看待就容易引起心理失衡。作为高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这些成长中的困惑与压力,并且引导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坦然地面对这些困惑与压力,帮助他们提高对环境和现实的适应能力、提高对困难和对未知的应对能力。

2、培养积极的人格特征

高职学生思维敏捷、接受能力非常强,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很强,因此可以充分发挥高职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引导他们塑造积极乐观的人格模式,人格特征是引导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健全的人格应该包括:对世界抱有乐观积极的态度,乐于学习和思考,不断吸取新经验新知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自己,对待过去、现在、将来,对待顺境和逆境。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客观事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以积极的态度接受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追求适当的现实目标和崇高的生活;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能良好地控制情绪,心境愉悦。压力是双刃剑,积极乐观对待可以转换成动力可以健康成长。幸福不是一举登上山顶,也不是在山谷里张望,幸福是从山谷往山顶攀登的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为登顶而努力,并享受登顶的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心理有助于积极创新、有利于积极人格和非智力因素的形成,用积极心理中的创新观点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人格,使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和浓厚的兴趣等积极的人格品质。高职学生性格还没有成型,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摸清他们的性格特点中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而帮助他们的人格健康发展。

3、建立良好的情绪控制机制

如果说压力是幸福的定时炸弹,那么情绪化就是幸福的杀手。悲观是多余的担忧、孤独吞噬幸福、嫉妒别人是折磨自己、自卑是泯灭幸福的毒药。积极乐观的情绪是幸福之源。林肯先生曾经说过:“人只要心里决定快乐,大多数时候都能如愿以偿”。科学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都有一定的遗传特性,但是环境的影响可以增进积极情绪。适量的运动、规律而充足的睡眠、牢固信任的友谊、制定并实施可行而又有价值的目标都可以产生良好的情绪变化。养成快乐的习惯,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快乐的的习惯总是可以使快乐的主人不受外界影响而做一个快乐的人”。

消极情绪是人最大的不幸。因为没有人打败你的时候,你自己先打败了自己。同样一件事,进一步沟壑深渊,退一步海阔天空;同样一种境地,想开了就是天堂,想不开就是炼狱。学习驾驭自己的负面情绪,努力发掘、利用每一种情绪的积极因素,是现代人智慧生活必需的基本素质。

三、构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研究表明,良好而有力的社会支持与幸福指数呈正相关。

高职学生的社会认同、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宿舍关系、社会人际关系都属于社会支持系统的范畴。根据现代疾病“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一个人之所以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除了生理机制等生物学变因、个体的人格特质对情境的主观认识等心理学变因外,还取决于个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能否通过主动积极的交流交往,建立与保持社会群体间的和谐与融洽关系,从而获得来自周围群体的心理支持与支援。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引导高职学生领会社会支持的特点,提高他人支持的社交网络。首先从每天一起生活学习的班集体和宿舍集体的成员开始发展社会关系,共同营造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氛围。同时各类社团、学生会、青年志愿者等各类组织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营造和谐的交际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关系中获得社会支持、获得幸福体验,从而提升幸福指数。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宿舍关系,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幸福指数。

少年强则国强。高职学生是祖国的新生代,是祖国的未来。高职学生自身不断努力提升幸福认知和追求并体验幸福的能力,高职教育工作者加强引导与培养,社会与家庭一起来高度重视,一起形成合力,高职学生的幸福指数一定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乌申斯基教育文选.郑文樾译[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张爱萍.维吾尔族大学生幸福感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2.

[3]白雯婷.改变你一生的怪诞行为心理学[M].新世界出版社,2010.

[4]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汪斌等译[M].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

[5]周国平.周国平人文讲演录:幸福的哲学[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岳亚琼(1981.11-),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美育、礼仪教育。

论文作者:岳亚琼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  ;  ;  ;  ;  ;  ;  ;  

浅议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幸福指数论文_岳亚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