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企业集团形成动因的博弈分析_纵向一体化论文

垂直型企业集团形成动因的博弈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企业集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企业集团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再度兴起,成为我国市场经济 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主体之一。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学术界关于企业集团的研究,由于受 到实践提供背景的局限,以及我国经济管理学科正处在重要的变革和发展过程中等原因,更 多的是一般概论性的、企业集团的组建等管理层面的研究,而缺少对企业集团的一些重大问 题 的深入系统的经济学研究。

本文主要以博弈论作为分析方法和工具,运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对企业集团——垂直型 企业集团的形成动因作出理论分析和研究,得出我们关于企业集团形成的经济学理论,并作 出相关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推论。

一、企业集团的含义及其模型

“企业集团”(Business Group,Industrial Group)起源于日本,但它在我国应用时被赋予 了新的含义。我国学术界和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如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司)一般都认为企 业集团具有多层含义并形成基本共识:(1)企业集团是一种多法人的联合体,但企业集团本 身不是法人,不具备法人资格,没有民事责任,因而企业集团一般不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 记;(2)企业集团内部一般有一家或几家核心企业,在它们的周围有一批企业形成紧密层 、半紧密层和松散协作层,但代表企业集团行使民事责任,对整个集团行使控制权只有一家 核心企业,一般称为“集团公司”;(3)企业集团内部的企业之间主要以产权为联结的纽带 ,兼有生产经营协作、合作技术创新、信息资源共享等关联结构;(4)企业集团是经济组织 形式之一,在我国各个产业中具有很强的市场影响力。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企业不论其向社会提供有形产品或无形服务,都要从市场获得原材料 、中间产品、制成品等物质资源,以及市场价格、生产能力等信息资源和资金、信贷等资本 资源,经过自己的物质生产、知识加工或信息处理过程,然后向社会其他厂商或消费者出售 新的增值了的物质产品、信息产品或资本品,因此,企业之间存在着我们称之为上下游的关 系。上下游关系中的卖方企业称之为上游,而买方则称之为下游企业。在现代产业经济学和 产业组织理论中,这种企业间的上下游关系又称为“纵向关系”。当存在纵向关系的企业之 间通过兼并、重组、接管或其他方式合并为一个企业时,我们称之为“纵向一体化”。当企 业之间存在这种纵向关系并组成一个前文界定的企业集团时,我们称这种类型的企业集团为 垂直型企业集团。

在现阶段,我国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实力上,主要由国有企业构成 。由于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和治理结构的特殊性,我国的国有企业或企业集团的行为用基于 经济学中“利润最大化”这个一般假定是很难解释的,所以我国学者提出了国有企业目标的 假 定和行为模型(刘小玄、刘芍佳,1998),将国有企业收益分为控制权收益和货币收益(张维 迎,1998),以及企业中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周其仁,1997)等等。这些理论或假设 的提出都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国有企业存在严重的所有权与控制权(或剩余控制权)之间的分

离现象,但却没有形成有效的治理结构。理论上,国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属于全体人民,但 是现实中不可能有全体人民直接参与到那么多的国有企业实际经营管理中去。因此,国有企 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在本质上存在着很长的委托人—代理人链,而且政府与企业、政府官员和 企业控制权人之间显然存在着不同的利益。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者,首先追求的是国民经 济的稳定快速发展,所以,政府有着双重目标:GDP的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企业的控制 权人也存在着双重目标:控制权收益和企业利润。我们认为,在这两个双重目标中,政府和 企业对前者的偏好都要大于后者。

企业一般需要完成多种经济活动才能生产出一种或多种产品,因此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一个企业组织内完成所有必须的经济活动来生产产品;另一种是企业 间存在专业化分工,通过市场交易来完成产品的生产过程。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基本解释是 ,当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大于企业之间的专业化收益时,纵向一体化就会发生。

假定市场中有N家企业,他们之间存在纵向关系。其中,B家企业为买方(buyer),S家企业 为卖方(seller),B+S=N。买方企业生产一个单位产品需要从卖方企业购买一个单位的某种 投入要素M,如果这种投入要素是为某一特殊买方企业i专业化生产,那么意味着作为投入要 素的这种中间产品M对于企业i的价值(或使用价值)v[,i]越大,同时生产这种中间产品的卖方 也必须付出更多的生产成本c。

市场 如果企业i∈B从市场购买标准的投入要素,那么B与S之间是一种完全的市场关系。 中间产品M对于任意企业i∈B的价值是相同的,所有企业j∈S之间是一种完全竞争关系。

企业网络 企业为了自身生产的需要,有时会放弃从市场购买标准投入要素的选择,而是 与某一或某一些企业j∈S进行某种程度的协作,让协作企业为其生产专用性中间产品M,我 们称这种由某种程度协作关系而建立的企业组合为企业网络N。这时,中间产品M对于网络中 的买方企业具有比网络外部买方企业更大的价值,即

需要注意的是,在企业网络中交易的中间产品包含有完全专用的和准专用的,其中卖方企 业更多的是维持一种柔性生产能力。买方企业为了维持网络关系需要花费成本c[,BN],而卖方 企业为了维持柔性生产能力需要特别的投入C[,SN]。

纵向一体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可能维持独占的(exclusive)上游企业为自己生产完全 专用的投入要素,这时上下游企业为纵向一体化的。这种独占的上游企业的投入成本为c[,E] 。

上述企业通过附加的投入来生产具有专用性的中间产品形成一种产业结构(Kranton and Mi nehart,1998)。产业结构在纵向关系上,可以分为市场、企业网络和纵向一体化。图一表示 的是由6家买方企业和6家卖方企业构成的一个产业结构。这里b[,2]、b[,3]和s[,2]之间,b[,4]和s[,3]形成企业网络关系,b[,6]和s[,6]已经纵向一体化,其他企业之间则维持通常的市场关系。 存在一个企业C,它拥有资产A[,c];企业C有i个全资子公司,资产分别为A[,i],i∈I,A[,i]∈A[,I];企业C还参股j个公司,资产分别为A[,j],j∈J,A[,j]∈A[,J];由于生产经 营、合作研究与开发、战略联盟等需要,企业C还与另k个企业有着契约关系,k∈K。

对于任一企业n,设系数λ为企业C拥有企业n的股份占企业n全部股份的比例(或者是企业C 在企业n的投资占企业n净资产的比例),设 μ[,1],μ[,2]…,μ[,m]分别为其他m个企业拥有 企业n的股份的比例。于是,我们有:

(1)当λ=1时,称企业n为企业C的全资子公司,即n∈I;

(2)当0.5<λ<1时,称企业n为企业C的绝对控股子公司,n∈J;

(3)当0<λ≤0.5,且λ>max{μ[,1],μ[,2]…,μ[,m]},称企业n为企业C的相对控股子公 司,n∈J;

(4)当0<λ≤0.5,且λ

(5)当λ=0,但企业n与企业C之间签有协作经营契约时,称企业n为企业C的关联公司,n∈K ;

(6)当λ=0,但企业n与企业C之间没有任何协作经营契约时,称企业n为企业C的是一般的市 场关系,n∈L。

于是,我们定义以企业C为核心企业的企业集团G(C)=I∪J∪K∪L。

二、基于博弈的均衡分析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还没有企业集团,经过近二十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原先以工厂为主要形式的国有企业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并在政 府、企业、政府管理者和企业管理者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今天众多的企业 集团。下面建立一个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均衡分析阐明我国国有企业的形成机制。

1.第一阶段。在阶段一,他们之间的供应链关系如图一。任一企业i∈B可以从任一企业j∈ S购买它所需要的产品,此时的中间产品显然是标准产品,产业结构中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市 场为主体。假设买方企业生产的是最终产品,卖方企业生产中间产品,其市场需求函数分别 为:

[1]D(p[,q])=a+b p[,q]

[2]D(p[,s])=e+ fp[,s]

假定卖方企业和买方企业的生产成本是其产量的二次函数,分别表示为:

其中,q[,j]和q[,i]分别为卖方和买方选择的生产产量;p[,s]和p[,q]分别为中间产品和 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θ[,j]和θ[,i]分别为卖方和买方的效率变量;τ为企业的市场交易成 本。

如果企业之间进行Cournot-Nash竞争,那么在这一阶段最终产品市场企业的销量和市场价 格分别为:

在改革开放之初,对于大多数产业来说,我国的国有企业的效率是基本上接近或者相同的 ,这里假定他们是相等的。即: 在这一阶段,买方企业决定是否进行专用性投资,或者与卖方企业协作,获得本企业所需 要的专用投入要素。如果买方企业投资C[,E]建立纵向一体化的上游企业,则将获得价值为v[,E]的中间产品,其收益为(v[,E]-v[,i]+2τ-c[,E]);如果买方企业投资c[,N]建立协作的企 业网络,则将获得价值为v[,N]的中间产品,其收益为(v[,N]-v[,i]+2(τ-τ′)-c[,N]),其 中2(τ -τ′)为网络中的协作关系带来的企业间交易费用的节省;如果买方企业不进行任何专 用性的投资,那么只能从市场购买标准的价值为v[,i]的标准中间产品。买方企业获得价值更 高的专用性投入要素,也就意味着它的效率的提高,表现在成本函数中就是θ[,E]<θ[,N]<θ[,i],这里θ[,E]和θ[,N]分别是产业结构中纵向一体化企业和网络企业的效率变量。于是,我 们有:

[9a]v[,E]- v[,i]+2τ-c[,E]>max{ v[,N]- v[,i]+2τ-τ′)- c[,N],0}

[9b] v[,N]- v[,i]+2(τ-τ′)- c[,N]>max{ v[,E]- v[,i]+2τ- c[,E],0}

[9c] v[,N]- v[,i]+2(τ-τ′)- c[,N]<0,v[,E]- v[,i]+2τ- c[,E]<0

显然,当[9a]满足时,企业应当选择纵向一体化;当[9b]满足时,企业应当选择协作网络 ;当[9c]满足时,企业应当仍然从市场购买标准的中间产品作为投入要素。那么企业究竟会 做出何种选择?这就要看下一阶段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否会很好地满足政府和企业自身 的 双重偏好。 2.第二阶段。在阶段二,企业进行专用性重建产品的投资,将会改变其成本结构和效率变 量,并且企业在最终产品市场仍然进行Cournot-Nash竞争。

对于纵向一体化企业,其成本函数为:

对于网络企业,其成本函数为:

对于其他企业成本函数保持不变。

从[9a]、[9b]、[9c]、[10]和[11]我们可以得到C[,E]<C[,N]<C[,B],因而从[4]可以得 到 (这里证明从略)。所以,政府和企业的偏好均很好地得到满足,我们得到下面 的结论:

结论:(1)当v[,E]- v[,i]+2τ-c[,E]>max{ v[,N]- v[,i]+2τ-τ′)- c[,N],0}满足时,产业结 构中的纵向关系就会向纵向一体化发展;(2)当v[,N]- v[,i]+2(τ-τ′)- c[,N]>max{ v[,E]- v[,i]+2τ- c[,E],0}满足时,产业结构中的纵向关系就会向企业网络发展;(3)当v[,N]- v[,i]+2(τ-τ′)- c[,N]<0和 v[,E]- v[,i]+2τ- c[,E]<0时, 产业结构中的纵向关系将保持不变。 三、企业集团的形成:组织效率与市场效率的均衡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大多数产品的生产都需要有多种要素的投入。当企业的某种关键投入 要素完全专用时,它在市场上将难以买到作为投入要素的这种中间产品,或者中间产品的价 格p[,s]太高,都将激励下游企业投资c[,E]设立或收购上游企业来获得专用的投入要素。这 时λ=1,上游企业成为下游企业的全资子公司。当在市场上能够购买到标准的中间产品时, 下游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效率也会投资c[,N],为上游企业用以改造或购置专用性的生产设 备,或培训具有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从而形成协作的企业网络,这时c[,N]往往只占上 游企业的资产或股份一定的比例,即0.5<λ<1或者0<λ≤0.5,表现为下游企业对上游企 业的部分投资,或两者合资设立新的企业,上游企业成为下游企业的控股或参股公司。有时 下游企业不是向上游企业进行专用性投资,而是仅仅依赖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作契约来获得 专用性的中间产品,并且这种契约实质上降低了企业间的市场交易费用τ,这就形成了另一 种形式的企业网络。因此,当企业通过上述多种途径来获得所需要的不同性质的投入要素时 ,垂直型企业集团就形成了。

四、结论的政策含义

在我国企业集团的实际形成过程中,有些是通过上述的投资发展而形成的,而大多数企业 集团则是通过国有资产的划拨形成的。由于都是国有企业,尤其属于同一级政府管理的国有 企业,通过资产划拨形成企业间的纵向控制,从而使下游企业有时可以低成本地获得专用性 中间产品,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也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发 达国家对于产业结构中纵向关系中企业之间的收购与兼并不是管制和约束,而是采取鼓励的 政策。但是,由于控制权的不可补偿性,使得我国很多本来很有效率的纵向兼并难以实现。 同时,纵向的垂直型企业集团不能形成对市场的垄断,如电力、电信和铁路交通,因为垄断 企业集团没有提高效率和创新的积极性。

标签:;  ;  ;  ;  ;  ;  ;  

垂直企业集团形成动因的博弈分析_纵向一体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