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未来发展论文_周广欣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未来发展论文_周广欣

郓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山东菏泽 274000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中国社会保障展开分析,总结了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情况,以及当前的改革的要求,进而探讨了中国社会保障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供今后的研究参考。

关键词:社会保障;改革;发展

前言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做好中国社会保障改革工作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做好中国社会保障改革工作一定要围绕当前的实际情况,积极作为,同时,也要对今后的发展进行进一步的总结。

1、中国社会保障的低满意度来自相对剥夺感

社保建设不断向前推进——法律制度逐渐建立、覆盖面扩大、待遇水平提高,老百姓表现出来的仍是满意的少、抱怨的多。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除了社会保障中存在不公平性问题以及当前国情难以满足人们高要求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发展引起的相对剥夺感。

第一,J曲线理论视角下的相对剥夺感。J曲线理论,是戴维斯提出的用来解释革命何时爆发的理论。J曲线理论认为,客观生活状况的改善会导致人们产生更高的期望值。当期望值增长得比客观状况改善的速度快时,就会导致更高程度的被剥夺感。该理论内核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保障整体纵向发展的角度解读人们的抱怨。近几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快速发展期,逐渐形成了广覆盖低水平的保障体系,这引起了全民的参与和关注,且易将以往潜在问题显性化,同时更激起人们对于社会保障的高期望。而囿于现实条件或经济基础薄弱,当保障水平低于期望值时,就容易引起人们的不满,让人产生相对剥夺感。

第二,隧道理论视角下的相对剥夺感。隧道理论由赫西曼最先提出。他说:假设我驾车行驶在封闭的隧道里,隧道是双向两车道,相互之间禁止越线,我在左道上,前方车辆双向都堵塞,大家都不能行驶,虽然沮丧,但也只好等待。这时我看到右道车辆开始行驶,于是,我认为有希望了,然而,如果期望受阻,即右道的车辆不断地前进,但左道始终不能前进,或者行进速度明显低于右道,这时,我就会感到很愤怒,感到不公正。如果把这个例子阐述为社会经济现象的话,那么就是,一个人的满意度既受到现在的收入的影响,也受到他对未来期望的影响,当一个人完全不知道未来收入如何变化时,他也不会有什么怨言,但是,如果他的朋友、亲戚、熟人的收入开始增加了,他就会产生期望,而如果别人总是在增加,自己总不能增加,他就会感到不公正。随着社会保障的推进,社会流动加速,开放程度提高,人们开始认为全国人民处在同一条隧道中,但其他车道的人们享受着比他们好的社会保障待遇,让部分民众体验到了较强的相对剥夺感,就会导致其对社会保障所取得的成绩视而不见而备加指责。这种相对剥夺感,来自于社会保障体系隧道内部的横向碎片化的不公平分道。

2、我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

2.1 覆盖范围过窄

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保障缺席主要集中于全民企业,而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保障制度覆盖面显得过窄,并且不利于各种不同经济成分的主体之间的人才流动和平等竞争。

2.2 保障层次单一,国家负担过重

限于传统的分配理论,计划经济下我国社会保障费用都是由国家和国有企业承担,由此导致我国公民保障意识淡薄,保险费用浪费严重;国家和国有企业负担过重,包揽过多,难以应付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同时也不利于企业成为独立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竞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建议

3.1规范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参保人员的资料在全国各地的流动性,建立统一的社保账户,保证参保人员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取得社保金。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增加人们对社会保障的信心,积极参与到社保之中,为社会保障筹集大量资金,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流通,增加人们的消费欲望,刺激内需从而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在刚刚通过的社会保险法草案中,明确指出,社会保险参保情况应定期公布,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在本统筹地区基层设立服务网点,这样既有利于政府及群众及时了解社会保障的基本信息,同时也增加了群众的未来保障的信心,从而更多地参与到社会保障中来。

3.2建立统一的、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相关法律,统一管理机构,明确责任和分工,同时增加会计、审计和监察等工作,确保我国社保及资金运营的规范化、透明化,树立人们对社保的信心。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正式通过的《社会保险法》,将于2011年1月1日开始实行,而在提请决议的草案就明确提出要在发生社会保险争议时可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同时进一步加强工会在社会保险监督中的作用。

3.3多渠道筹集保险金,建立全国性社会保障基金,保障资金的正常发放、灵活分配制度,根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来决定其保险金的发放数额,保证社保的公平性。同时严格对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金的领取标准,避免“养闲人”的状况出现,筹建公益性职业教育,鼓励低收入者和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依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正如社会保险法草案中所提,保证基本养老保险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这是一个实验性很强的举措,养老保险金是我国覆盖率最广的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的改革试点成功,对于我国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的教育、医疗等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对中小城镇及农村的教师、医护人员等劳动力的培养和分配力度,从源头上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这样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4、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未来发展

4.1强化社会保障的社会性

社会保障的真正“社会化”是现代社会保障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自1986年开始改革以来,“社会化”目标就是一个总的方向。一方面,和适度发挥家庭保障功能相对应,“解放家庭”成为社会保障承载的一个现实任务;另一方面,在1951年由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开始实施,在计划经济时代广泛存在的“单位保障”体制下,职工成为纯粹的单位人,生老病死全部费用都由财政和企业负担,个人基本上不用交纳任何费用,从而使单位背负了沉重的包袱。所以,造就有活力的市场主体也就成为社会保障向“社会化”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4.2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全民性

基于公民社会的原则,任何社会政策都应是兼顾全民并惠及全民。我国传统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缺陷是其覆盖面狭窄,过去国家正式制度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仅仅涵盖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远远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要,这反映出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在制度设计上的不公平性,违背了全体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和机会均等原则。例如,农村医疗保障的缺失和滞后被称为我国构建和谐的“短板”。

今后,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通过城乡统筹和制度衔接使社会保障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逐步覆盖包括城乡居民在内的所有成员,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从而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做好改革工作,确保改革能够顺利开展,同时,也要明确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未来发展要求和趋势,才能够更好的做好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18.03

[2]高书生.社会保障制度何去何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18.24

论文作者:周广欣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4

标签:;  ;  ;  ;  ;  ;  ;  ;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未来发展论文_周广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