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合作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论文_陈小梅

家园合作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论文_陈小梅

陈小梅(广西玉林市陆川县幼儿园 广西 陆川 537700)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研究也表明,六岁以前是儿童良好行为习惯、良好性格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低龄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要促进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家园合作的平台。

关键词:家园合作;小班;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5-0020-01

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许多行为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而且受身心发展的制约自控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现在的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往往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庭教育方式也大多表现为宠爱多,教育少、顺从多、要求少,孩子很少受纪律约束。不良习惯一旦养成,要再改就会比较困难,花费的精力也就更多;而且,还会由于“泛化影响”,养成今后粗心大意,毛毛糙糙的毛病,而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就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因此, 幼儿教育应该非常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

一、发挥幼儿园的教育作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教师应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并以身作则做好幼儿的表率。

1.始于入园,先入为主,让幼儿确立行为意识。

小班幼儿进入幼儿园,面对集体生活,要有一定的行为规则,但他们对幼儿园这个集体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并没有多少认识与了解,所以,我们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认知教育与训练培养应该从幼儿入园的第一天就开始。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日生活中幼儿需遵守的常规细则分解到每个环节,几乎包含了入园、饮食、活动、游戏、入厕、离园等一系列生活内容。

其次,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差,我们要先入为主。首先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良好的习惯会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对个性的发展和优良品质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提高幼儿的辨别能力来增强幼儿的主动性,那么幼儿就会主动向这些标准看齐,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这些要求,时间长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自然养成。

2.循循善诱,要求合理明确,让幼儿“有章可循”。

在教师提出每一点要求的时候,事先都要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小班幼儿只需要求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

3.不断提醒,鼓励教育,让幼儿实践中慢慢养成。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记忆力也不是很强。某一行为规则初形成时期幼儿往往能很好的遵守,但有时间间隔后就有可能忽视了这一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一方面来说,一个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积淀与形成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弱的幼儿来说,重复训练尤其重要。根据这些特点,我采取重复练习、不断提醒、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强化幼儿行为习惯。

4.及时矫正,巧妙设计,让幼儿被动变主动。

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对这些行为切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刚上小班的时候幼儿习惯较差,吃饭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加上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扩展,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也不断的增加,吃饭时讲话的现象多起来,教师的反复提醒已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最重要的是要调动幼儿的内在因素,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纪律,于是在我们班每天产生了一至三位“餐桌好宝宝”,经过商量我们列出标准,即吃饭吃得认真、不讲话、吃得较快、不挑食、能保持桌面整洁,评出以后奖励一朵小红花。

二、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幼儿园和家庭是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中也应严格要求,这就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

1. 争取配合,保持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老师经常会发现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着行为习惯方面的脱节现象,在幼儿园里感觉孩子较听话,能积极地对待事情;而家长却反映在家里孩子很任性,不听话等等。一般来说,在幼儿园里已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到了家里大部分都被淡化,甚至被废止。

2.引导反思,让家长认识到自身问题及环境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

幼儿入园以前的行为习惯主要受家庭的影响,是日积月累而形成的。孩子的行为习惯受家长行为的深刻影响,家长的行为常常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孩子的个别行为问题我们要从家长身上或家庭环境中找根源,教师要引导家长反思出自己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家庭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促使他们引起重视。有不少家长表示困惑,孩子很自私,什么东西都是一个人吃。我了解似的问家长平常买来东西是不是第一个会先给孩子,大多数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尤其是爷爷奶奶更是如此做法。我建议他们试试这样做,比如一家人吃香蕉,孩子先给自己挑了一个最大的,妈妈可以先皱起眉头,以表示对孩子行为的不满,接着再挑选一个最好的递到老人手中,用直接暗示的方法告诉孩子要谦让和尊老。这样就很间接委婉的引导家长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行为及家庭环境的因素直接影响了幼儿的行为习惯,从而有效的引导家长注意通过点滴小事、对孩子进行感染,寓教于情境之中。

3.家教指导,让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言传身教。

小班家长育儿知识及经验相对贫乏,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作为指导者向家长介绍一些家教知识,使家长真正了解到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我们可以建议家长把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文明礼仪的教育融于家庭生活中;指导家长注意自身言行,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行为环境;结合孩子的具体行为及时地给孩子给他讲道理,帮助孩子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对幼儿出现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给予纠正,并要告诉其原因;正确地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方法,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

总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我们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活的各个环节中。

参考文献:

[1]钱薇.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探讨[J].中华少年,2018(08).

论文作者:陈小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  ;  ;  ;  ;  ;  ;  ;  

家园合作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论文_陈小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