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农业区农业生产与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趋势_农业论文

大城市农业区域农业生产及空间结构演化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间结构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农业生产论文,大城市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中心城市职能的加强,大城市农业区域农业生产与空间结构必将发生重大变动。从外部市场条件与区域功能的变动演化两方面对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从市场方面分析了农副产品生产所面对的市场层次特点以及当前生产与市场不适应的状况,迫切要求调整与改变农产品生产结构。从地域功能考虑,认为大城市农业地域功能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需要,并得出大城市农业地域农业功能正逐步相对弱化的结论。最后,提出了今后大城市农业区域、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和空间分化的三圈模式。

关键词 大城市农业区域 农业生产 空间结构演化

中图分类号 F323.1

1 市场拉动:结构演化的主要外部因素

市场是资源配置最重要的手段。对大城市农业区域农业生产而言,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旧有结构而形成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的新的生产与空间结构,是当前面对的重大课题。只有认清大城市农业区域面对的市场形式、特点及生产现状,方能正确认识农业生产与空间结构演化发展趋势。

1.1 农副产品市场层次及特点

大城市农业区域农业生产面对着尺度不等的五级市场(其市场名称、内容详见表1所示)。理论上说, 农业区域主体市场的层次代表一个区域生产力和城市化发展水平以及商品经济繁荣程度。从经济发展战略看,推动区域农业生产发展,客观要求农副产品打入更高等级的市场;反过来,在立足于满足较低等级市场基础上,有意识地开拓、占领更高等级市场的过程,实质也就是拉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

1.2 市场变动特征

分析市场现状是寻求生产与市场适应程度。当前,农副产品市场呈现两大特征:一是市场分化与多级市场并存,市场容量大。表1 所示五大市场的存在为大城市农业地区农副产品生产发展展示了广阔前景。目前,农副产品还仅停留在满足对中低级市场供给层次,对国内外高等级市场还少有涉及。二是市场面宽广,有利于对市场的选择。随着居民收入提高,区域交流频繁,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等原因,使农副产品需求结构日趋复杂,呈现许多新的或潜在的需求领域。对农副产品生产而言,市场面更宽,对市场选择回旋余地更大,使大城市农业区域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以市场为目标组织生产。

1.3 农副产品生产滞后于市场发展

从现状看,城市对农副产品的需求与农业区域对农副产品的供给之间存在极不适应的状况,表现为:(1)基本农副产品总量满足不了城市发展的需求(表2)。虽然, 我们不应在所有农副产品方面都强调自给,但从当前全国农副产品市场不很稳定考虑,尽量保证与提高基本农副产品的自给率是必要的。对此,应加大农业投入,增加农副产品产量以适应城市市场需要。(2)产品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 由于需求变化,市场对农副产品质量档次、花色,特别是名、特、优品种有了更大需求,这与长期计划经济下以满足短缺型、温饱型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形成尖锐冲突。显然,旧有农业生产结构必须迅速改变,否则,既阻止城市发展,又可能导致农业生产结构性剩余。

表1 大城市农业区域农副产品市场层次及特点

表2 部分城市主要农副产品自给率 %

资料来源:《农业土地资源潜力与开发研究》,中国农村出版社。

2 农业功能变动及调整

城市农业地域是城市功能地域组成部分。其农业生产与空间结构除市场拉动外,与其地域功能特点也有很大的关联。

2.1 农业功能相对弱化

由于特殊的空间地理位置,大城市农业区域的功能作用随区域内外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得日益复杂多样,以前较为单一的农业主体功能被工业、交通、仓储、第三产业、生态环境、农业等多元主体功能所取代,区域农业主体功能相对弱化(见附图和表3所示内容)。

显然,在农业功能弱化与市场拉动双重压力下,大城市农业区域农业生产与空间结构必将产生重大调整,以满足市场与自身发展需要。

·城市 1.城市结合部(近郊)2.中郊地带3.远郊地带

表3 大连市近郊甘井子区规划期内土地变动情况 %

土 地 1991年现状 2000年规划 增 减

利 用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

百分点

类 型

比例比例

生活居住面积 12.0

14.0

+2

工矿、仓储、交通14.0

24.0 +10

第三产业用地

0.69.6

+9

农 副 产 品 51.4

38.0 -13

生 产 用 地

其它22.0

14.0

-8

总计

100.0 100.00

·城市 1.城市结合部(近郊) 2.中郊地带 3.远郊地带

附图 大城市农业生产的三圈结构

表内第三产业用地包括:房地产开发、商贸、旅游区用地;农副产品生产用地包括:旱地、菜地、园地、林地、畜牧饲场,水产养殖用地;其它:包括水域、特殊用地、特利用地。

资料来源:大连市甘井子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2农业功能调整方向

虽然农业功能相对弱化,但农业作为地域主体功能的地位不可动摇。从适应市场与城市郊区地域特点出发,农业内部功能应加以调整,应把大城市农业区域建设成:(1)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2)出口创汇农副产品生产基地;(3)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基地;(4)维持粮、油等大宗农副产品的自给性生产基地。使大城市农业区域向农业城郊持续发展的农业演化。

3 生产结构与空间结构演化趋势

3.1 农业生产结构演化趋势

(1)合理控制粮、油等大宗、一般性、市场竞争力低、 经济效益不高而又易于引入的农副产品生产规模;(2)蔬菜仍是生产重点, 但应逐步向高档、优质、洁净和多花色方向发展;(3)稳定发展经济效益不高,但市场需求量大,且不耐运输的鲜活、大众化农副产品; (4)积极开拓特色优质粮油等多品种、小宗经济作物、园艺作物、高附加值原料作物、特种畜禽、水产养殖以及花卉、绿地植被、花木等; (5)水果在保证数量基础上,应提高质量,发展优质果品。

3.2 农业空间演化趋势

本文按照对中心城市的作用、空间距离、主体功能和主要农业生产内容等,将大城市农业地域空间上划分为三个环状圈层。从内向外分别为:(1)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带。指楔入城建区,紧围绕于城市, 并与建成区犬牙交错地带。该地带以调整城市生态环境为主,通过发展楔形绿地,增加城市与自然接触界面。不宜发展高度集约化的农业商品生产,应以维持性、持续农业为重点。适当发展现代化、设施化的精细菜生产和园艺化农业。控制畜牧业发展以保护环境质量。(2)中部农业地带。处结合部外侧,土地变动相对稳定但农业生产仍受城市多种约束。该地带主体功能是高度现代化的种植业兼有改善城市生态的绿地功能。宜发展高度集约化农业生产,是城市最大的蔬菜基地。蛋、奶等鲜嫩产品也应重点发展。本带园艺、花卉、果木等占一定比重,并可发展观光农业。(3)外部农业地带。指城市农业地域最外侧,地域开阔, 净化能力强,土地性质稳定。种养兼顾,种植业以粮、油等大宗产品的区域自给性生产为主。积极发展多种小宗经济作物和出口创汇产品生产。适当发展花卉、园艺作物。努力扩大畜牧和水产养殖生产规模,是城市肉类、水产品供应最大基地。

来稿日期:1995—05—08

标签:;  ;  ;  ;  ;  

大城市农业区农业生产与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趋势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