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企业特征与商业银行信贷配给_银行论文

信息不对称、企业特征与商业银行信贷配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对称论文,银行信贷论文,特征论文,商业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各种微观经济主体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而微观经济主体的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近年来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程度虽然有很大提高,但是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问题依然存在,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配给程度,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虽然信贷配给问题广泛存在,但不同企业信贷配给程度却不完全相同,而这一问题并没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过多关注。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研究的现状,分析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企业特征与商业银行信贷配给的关系,从而解释商业银行对不同企业信贷配给程度差异的原因。

一、文献回顾

信贷配给问题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Hodgman率先将违约风险引入信贷配给的分析中,但他承认违约风险不是信贷配给发生的唯一充分条件[1]。Jaffee和Russell最先分析了信息不完全在信贷市场中的作用,他们考虑了消费信贷市场中的道德风险问题,认为由于贷款额较大的合约发生违约的情况较多,因而有必要以较高的利率对贷款人进行补偿[2]。Stiglitz和Weiss建立了同时包括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信贷配给模型,认为由于各个借款人和项目的风险特征不能在事先得到确认,对贷款人来说,最优策略是使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出清水平并实行信贷配给[3]。Williamson研究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监督成本与银行借贷之间的关系,他的研究表明即使没有别的因素存在(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监督成本也可以导致信贷配给现象的出现[4]。

国内学者对信贷配给问题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大多数研究是运用信贷配给的基本理论,对企业信贷配给问题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进行深层次研究的不多。在关于企业信贷配给的文献中,以研究中小企业的文献最为丰富。李志赟发现,中小企业的非匀质性、贷款抵押和交易成本是影响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信贷的三个主要因素,缓和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贷款抵押、降低交易成本,都将使中小企业得到的信贷增加[5]。王霄、张捷在国外理论模型基础上,将企业规模变量引入,建立了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信贷配给模型,通过模型证明了资产规模小的企业因提供不起抵押品而被剔除,这为中小企业存在相对于大企业更为严重的信贷配给提供了一种解释[6]。林毅夫、孙希芳构建了一个包含异质的中小企业借款者和异质贷款者的金融市场模型,证明非正规金融的存在能够改进整个信贷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7]。在最近的文献中,姜海军、惠晓峰从不对称信息和均衡角度解释了信贷配给现象,王博分析了我国独特的银行体制结构对企业信贷配给的影响[8][9]。

现有研究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国内对于信贷配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上,而国外的理论研究中涉及企业特征的也并不多见,从实证角度探讨企业特征对商业银行信贷配给影响的更是微乎其微。本文将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企业特征对商业银行信贷配给的影响,并用经验研究验证理论分析的相关假说。

二、理论模型

模型的基本假定如下:(1)生产部门不同质,存在效率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在不同类型企业(国有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存在,在同一类型企业中也普遍存在。(2)由于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只能了解企业过去投资项目的平均收益和整体风险波动情况,而不能了解每个企业将来投资的收益和风险。(3)当企业项目投资失败,银行将受到损失。(4)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是无限的。

假设企业单位投资所获得的利润为a+u,其中a是企业单位投资的平均利润水平,u是反映企业利润水平波动幅度的变量,这两个数值依企业而不同。u在[-q,q]上均匀分布。g(u)为u的概率密度函数,因为u在[-q,q]上均匀分布,所以g(u)的数值为1/2q。银行实行利率管制,管制利率为r。由于生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各生产部门的资本回报率也是随机的,企业和银行采取下面的债权债务合同形式:当R≥1+r时,企业对银行支付为1+r;当0≤R≤1+r时,企业对银行支付为R;当R<0时,企业对银行的支付为0。

R<0时,企业投资失败,商业银行无法获得企业支付,此时商业银行将受到损失,这包括贷款的资金、贷款的成本,当然银行也可获得一部分收益,这主要是企业的抵押资产。假设商业银行受到的损失为C,其中C为商业银行信贷失败后的损失系数,且0<C<1,L是银行的贷款规模。

前面的债权债务合同等价于:当1+r-a≤u≤q时,企业对银行的支付为1+r,此时银行的收入为L(1+r);当-a≤u≤1+r-a时,企业对银行的支付为a+u,此时银行的收入为L(a+u);当-q≤u≤-a时,企业对银行的支付为0,此时银行损失为C

因此,银行对企业提供信贷所获得的收入期望E为:

上式分别对q、a和C求偏导,可知,。由此,可得如下命题:

命题1:企业利润水平波动幅度越大,企业得到的贷款规模越小。

企业利润水平波动幅度越大意味着企业投资利润差别越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越严重。当企业利润水平波动幅度u的分布区间[-q,q]收敛于一点时,企业完全同质,此时在银行和企业间信息是完全对称的,该类型企业得到的贷款规模将达到最大。

命题2: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越大,则该类型企业从银行得到的贷款规模越大。

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反映了企业投资的平均盈利能力。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虽然无法识别企业不同投资的收益情况,但根据企业过去的收益情况进行判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身的风险。

命题3:企业投资失败后,商业银行的损失越大,企业从银行得到的贷款规模越小。

企业投资失败后,将导致商业银行的信贷无法收回,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商业银行在安全性原则的指导下,会尽量向信贷失败后损失小的企业提供贷款。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研究的时间跨度为2000~2007年,研究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由于本文主要研究企业特征对企业获得信贷支持的影响,所以在样本选择过程中首先排除了金融企业和总负债率超过100%的企业。此外考虑到研究问题的需要,文章还排除了2007年以前退市的上市公司和财务报告年份不足3年的上市公司。本文最后还排除了计算期内平均资产收益率为负的企业,最后所得样本包含的企业共1029家,其中沪市上市企业652家、深市上市企业377家,中小企业48家。

(二)方程设定和变量

为了检验前文的模型,本文将待检验方程设定如下:

在上式中,Debt表示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变量,这里主要考虑由银行贷款产生的负债,分别定义为银行贷款(包括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TD),短期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SD)。

Profitable是反映企业单位投资收益情况的变量,在企业财务报告公布的相关数据中,与这个指标含义比较接近的是企业的资产收益率,所以本文用企业的资产收益率来代替企业的投资收益能力,按照前文的假设,预计其和银行的信贷支持成正比。Profitstd是反映企业投资收益波动情况的变量,这里用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表示。按照前文的假设,预计其和银行的信贷支持成反比。

企业投资失败,商业银行的损失情况用Tangible表示,Tangible定义为固定资产与企业总资产的比例。一般来说,固定资产可以用来表示企业的抵押价值,一旦商业银行的信贷失败,抵押资产越多的企业清算价值越高,所以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银行更倾向于贷款给抵押资产比较多的企业,该指标前面的系数预期为正。DF是虚拟变量,主要用来考虑48个中小企业受到银行信贷配给的情况,按照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该指标前面的系数预期为负。

为了反映企业资产负债情况对商业银行信贷配给的影响,文中引入Repayment作为控制变量。该变量定义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一般来说,合适的资产负债率是50%,所以该指标对银行信贷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表1给出了这些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数据显示,银行贷款占企业资产比平均为0.212,短期贷款占企业资产比平均为0.269,由此可见,短期贷款是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主要来源。

(三)计量分析结果

利用Eviews软件,按照设定的模型对上面数据进行计量分析,计量结果如表2。表2中前两列反映的是银行短期信贷和企业特征之间的关系,其中第一列引入了反映中小企业特征的虚拟变量DF,第二列是剔除这一变量的结果。表2的后两列反映的是银行信贷总量和企业特征之间的关系,同样,第三列是引入DF变量的结果,第四列是剔除这一变量的结果。

 

由表2可见,四个模型调整后的都接近0.983,DW值也接近2,模型的F统计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不存在自相关,模型整体显著性良好。

表中无论贷款总量还是短期贷款,不论是否引入虚拟变量,Profitable前面的系数均显著为正,Profitstd前面的系数均显著为负,这和理论模型的预测完全吻合,表明银行的信贷支持会随着企业收益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随着利润波动水平的增加而下降。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否引入虚拟变量,银行总贷款对企业资产收益的敏感程度均小于短期贷款对企业资产收益的敏感程度,而银行总贷款对企业资产收益波动的敏感程度均大于短期贷款对企业资产收益波动的敏感程度,这表明银行总贷款更多关注的是贷款的安全性,而短期贷款,相对风险比较低,银行更多关注的是收益情况。

表中Tangible变量反映的是企业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对银行信贷配给的影响,显然该指标越高意味着企业抵押资产的价值越高。虽然四个模型中只有总贷款没有引入虚拟变量的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四个模型中,该变量前面的系数都为正,这表明抵押品价值的提升有利于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模型中总贷款方程中Tangible变量的系数远大于短期贷款前面的系数,这也表明,长期贷款比短期贷款更依赖于抵押资产。

Repayment变量在四个模型中都显著为正,而且差别不大,这表明样本企业所获得的短期贷款和总贷款都会随着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提高而增加,可能的解释是,样本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低于50%(1 029家企业中658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低于50%),从资产负债率看,银行信贷风险并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模型中反映中小企业性质的虚拟变量DF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其前面的系数为正,这和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的原因是我国中小企业板块是2004年设立的,48家中小企业只有2004年到2007年的财务数据,数据资料直接影响了模型的显著性。另一方面,这48家中小企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板块重点安排主板市场拟上市公司中具有较好成长性和较高科技含量的中小企业,这种企业在上市前就有不错的业绩表现,而上市后往往更容易受到银行的青睐。

四、结论与建议

信贷市场是一个信息传递不充分的市场,非对称信息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银行对企业实施信贷配给的根本原因。本文的理论模型表明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越大,平均利润波动越小,则该企业从银行得到的贷款规模越大,而商业银行信贷失败后的损失越大,企业从银行得到的贷款规模越小。本文的经验研究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相关假说。实证结果显示,银行的信贷支持会随着企业平均资本收益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随着平均资本收益波动幅度的增加而下降,企业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的提升有利于增加银行信贷支持,上市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受到信贷歧视。据此,本文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1.银行信贷配给问题已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解决商业银行信贷配给问题,主要是降低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理论模型和经验研究都表明,企业收益的高低、波动幅度和贷款抵押能力是影响企业信贷的主要变量。增强自身的收益水平,降低投资收益的风险,提高自身的资信水平和抵押能力,并尽可能把投资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商业银行,都有利于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2.在当前商业银行“存贷差”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提高自身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能力。近年来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国内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同国外先进银行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对此商业银行要有所认识,要充分利用外资银行进入的契机,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当然商业银行仅仅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还是不够的,众多研究表明,多层次的银行系统有利于降低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不对称程度,银行系统应逐步完善其层次结构,建立适应不同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商业银行信贷支持体系。

3.解决商业银行信贷配给问题,仅仅依靠商业银行和企业自身是不够的。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同时也是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在信用资源发达的社会,经济主体的信用可以通过公共信用体系得到有效的传递,这可以降低经济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交易中信息的获取成本,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当前我国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还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进程,我国应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多层次社会信用体系,提高企业资信水平,以尽可能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配给。

标签:;  ;  ;  ;  ;  ;  ;  ;  ;  ;  ;  

信息不对称、企业特征与商业银行信贷配给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