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问题与对策论文_韦学东

初中学生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问题与对策论文_韦学东

(安徽阜南县田集镇中心学校,236300)

本文系阜阳市教育科研课题《民族精神与初中学生思想教育有机整合的研究》(课题立项号:FJK12008)研究成果。

摘要: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表现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卓越的伟大精神。它是中华民族成员所认同,所共有的共同思想、心理和人格精神,是中华民族觉悟和文明的集中表现。初中学生正在成长,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十分必要,这不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教育挖掘了宝贵的教育资源,而且也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一块领地。

关键词:民族精神,教育意义,问题,对策,初中生

引言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发展民族精神。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所以,青少年必须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

一、在初中学生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意义

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大力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尤其要对初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党的十七大把中华民族精神被阐释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它使得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连绵不绝,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信心和力量的源泉。把思想品德教育与民族精神有机的整合,对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必然是有益的。

二、初中学生中对民族精神认识中存在问题

从当前初中学生对民族精神认识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多元文化碰撞,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

其表现在: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家意识淡薄、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漠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不强,在行为表现上也出现了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勤俭自强精神淡化、和谐相处能力较差等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多,家庭教育不足,加强对中学生思想教育迫在眉睫。

例如: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特别是初中生盲目崇拜西方,往往用西方的生活方式,吃洋餐,穿洋服,过洋节成为时尚,民族自信心低落。

三、初中学生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教育的对策

1、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结合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这是培养和增强中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环顾全球,世界各国大都重视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用以增强国民的凝聚力和爱国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传统文化对每个成员的熏陶具有必然性,可以说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为一个人生下来就要落到一定文化传统的社会现实中,于是一开始便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对中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其熏陶的方面和渠道有:一是中华民族的科技史;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和文学艺术;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和传统美德;四是我们民族的民风和气节;五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从这几个方面有效地养成初中学生的民族优良作风和气派,有效地吸取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增强初中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使其受到深刻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2、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与中华历史知识教育的结合

在中华历史知识中,涵括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成份。如孟子提倡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境界;司马迁树立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思想观念;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秋瑾的“为国牺牲敢惜身”的献身精神,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都是中华民族在中华历史中表现出的不畏强暴,自强自立的赤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崇高的民族品格和伟大精神的真实写照。要用生动感人的历史事实和我们民族历史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杰的榜样事例教育广大学生,培养他们优良民族风范和民族品格。

3、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与为人民服务道德观教育的结合

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之中,它在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既体现在共产党人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所进行的艰苦卓绝、前仆后继的英勇奋斗之中,也体现在共产党人和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爱民为民以及人民拥军的血肉相联系的鱼火情义之中。体现在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张思德精神之中。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人始终不渝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和伟大实践,使这一思想深入人心。先后形成了雷锋精神,王进喜精神,焦裕禄精神,改革时代培育出了蒋筑英精神、孔繁森精神、徐虎精神……。这样一笔巨大的思想财富和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巨大的现实功用,而且还具有永恒的教育价值。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中学生的道德观教育更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4、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与现代化教育的结合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对振奋中学生的民族精神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我们必须培养国民尤其是初中学生一代奋发崛起的意识,现代意识和领先意识,这种意识不仅有助于培养出大批适应我国目前建设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而且还有助于造就世界水平的尖端性人才,更有利于增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后劲。对中学生的成才教育,我们必须对他们进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崇高理想教育;进行发愤图强、艰苦创业的献身精神和道德精神教育;进行掌握现代化科技和本领的历史使命感教育;进行具有严格纪律和心理承受力以及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教育。而上述的品格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此,我们以此来振奋中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强力和自信心是贴切而有效的。

结语:

民族精神与思品学科教学整合,切实改变一些学生存在的国家意识淡薄、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漠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不强,在行为表现上也出现了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勤俭自强精神淡化、和谐相处能力较差等问题,进一步对广大中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激发初中学生爱国情感;通过民族精神的教育,使学生体会到传统美德的魅力,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把广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大、十九大报告

[2]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作者简介:韦学东(1974年11月—),男,汉族,安徽阜南县人,本科学历,中教一级,安徽省阜南县田集镇中心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德育教学。

论文作者:韦学东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5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6/6

标签:;  ;  ;  ;  ;  ;  ;  ;  

初中学生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问题与对策论文_韦学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