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十年回顾_高考论文

高考作文十年回顾_高考论文

高考作文十年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高考作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恢复高考至今,高考已进行了29年,我们暂且将它划分为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为1977年—1986年;第二个十年为1987年—1996年;第三个十年为1997年—2005年(9年)。高考中,作文题始终是中学语文界及各界关注的焦点。回顾最近十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总结成败得失,展望未来高考作文的走向,对于梳理一个时期高考作文考查的脉络,探讨作文教学的演进规律,提高语文教学及高考作文备考的有效性,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最近十年作文命题特点回眸

1.命题形式上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大幅减少,话题作文几乎独霸天下。高考作文是在不断的探索改革中,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道路。由于命题作文限制性强,考生备考偶然因素多,又有押题、“宿构”的弊病,于是“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应运而生。给材料的作文方式,使用了十多年,相对于命题作文,它减少了猜题押题的可能性,有利于防止“宿构”。但连续多年的给材料作文也反映出不少弊端。给材料作文要求作文主旨必须与所给材料的主旨一致,而且这个主旨来自于对材料的归纳概括,这样事实上先在考查阅读理解能力。主旨隐晦不明朗,或者材料具有多元价值倾向者,考生就有可能对主旨把握不准,造成跑题或离题。比如1995年寓言诗的理解,1996年两幅漫画含义和标题中那个“更”字的理解,都造成不少考生的阅读困难。于是又出现了“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提供了一个话题的范围,其“指导语”是对一个相当宽泛的写作范围的直白说明,没有理解与归纳的障碍,减轻了阅读审题的难度,提高了应考的针对性和测试的信度,审题失误的考生大为减少,所以盛行至今。

1997年以来,全国卷和近几年的地方卷基本上采用了话题作文形式,且持续多年,几近一个传统和模式。只有个别年份和个别地区的题不是。如1997年的全国卷是材料作文(背残疾儿童上学),2003年、2004年的北京卷是命题作文(《转折》《包容》),2004年和2005年只有个别省份没有采用话题作文形式。话题作文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同时,有人提出思考,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大,学生写作自由度大,对学生定向思维考察的力度是否有减弱,对于选拔性考试来说作文成绩的区分度是否有降低,而且,长期这样做,教学与应考几近一个应对模式,这种指挥功能是否有害,都是值得斟酌的。良性的运作应该是多样化并举,不能陷于模式化之中。

2.小作文淡出,文体放宽及至取消限制,“三自作文”使自由度增加。上个世纪90年代,除了1994年、1999年和2000年,其余7年的作文都是考两个题,通常为“一小一大”:“小”是考某项具体表达能力的“小作文”,“大”是考综合水平的“大作文”。2001年以后全国卷没有再出现小作文,地方卷很少有小作文,基本淡出。

此外,文体的限制也逐渐松动。1997年以前对文体要求较严,1998年则“文体不限”,但诗歌、戏剧、小说除外,1999年更进一步放宽限制,只要不是诗歌即可。后来连不写诗歌的限制也取消了。在作文要求上,通常采取“三自”原则: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准自拟。这充分增加了考生写作的自由度。这些限制的减少,符合写作的规律,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尊重了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对语文教学是个良性的引导,对恪守文体知识教学的模式是一个有力的冲击。

3.赋分一直稳定在全卷分值的40%,个别地区(如上海)略有提升。这种稳定性表明了语文界对作文在语文科的权重达成了普遍共识。

4.评分上出现双重阅卷标准,更重综合素质考查。这是前二十年不曾有的新变化。在2000年以前,高考作文实行的是分项分等评分,从2000年开始作文评分标准改为分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评分,两个等级的分数比例为50∶10,发展等级分按照12个要点赋分,评卷的要求是只要符合其中一点,就可以得到发展等级分,一直到满分。2004年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的分数比例被进一步调整为40∶20,发展等级分参照“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综合评定,按4个等级15个要点给分,其中有两点或两点以上非常突出就可以得满分。这种评卷方式,加大了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力度,特别是注重考察考生在理性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社会文化积淀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考生创新的积极性,出现了一些新颖之作,如文言样式的作文(《赤兔之死》)、各种应用文体的文章等,有利于引导语文教学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各地自主命题后,作文命题百花齐放,异彩纷呈。自2004年开始,全国各地大面积自主命题。2004年全国有15套题,2005年又有山东、江西等省加入自主命题的行列,使得高考作文题形式多样,精彩纷呈(2005年全国卷由2004年的4套减为3套,提供给18个省市选用)。全国卷及地方卷无论是命题思想、思路,还是命题技巧,都有接近点和创新点,高考作文命题逐步走向多元化,高考作文园地百花齐放,繁荣似锦。

最近十年作文题的考查点分析

从指导思想上看,高考作文题总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这是高考作文的大出发点。在内容考查上,每年的作文题均关联现实社会,顾及考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关照其未来发展。命题者总是力图联系实际,对考生的思想修养、思维情感提出某种要求,启迪考生思考生活,思考自我。通过这种考查,引导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加强思想修养,树立健全人格,培养高尚情操,关心社会发展,善于分辨复杂事物,对各种新鲜事物保持浓厚兴趣。

1.偏好事理关联。为加大对学生理性思维的考查力度,防止和减少学生抄袭或宿构,增加选材、行文的限制性,这些年的作文题往往出现一对关系词,要求考生在一对概念中进行关联,综合思考问题。如2003年全国卷题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全国卷题是“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2004年14个话题作文有11个是包含两组关系词的,2005年全国卷题是“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忘记与铭记”“位置与价值”,2005年浙江卷是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作文,都是这种特征。这些关系词由一对概念搭配而成,基本上组成并列短语,它们或因果或相对,或相通或相反,关联度高,学生需要就这些事理间的关系进行阐发、联想、论说。行文中只重一方都是切题不紧。这种题型较好地控制了开放题的过于发散性,是开放与限制的一种契合,为控制阅卷误差带来了便利。由于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这种命题上的“偏好”似乎一直继承下来,没有衰减的倾向。

2.重在人文引导。许多年的题都带有浓重的人文倾向,试题设计注重引导考生对人的命运,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人的发展与幸福进行深刻的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其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给考生做人、处世的道理,给学生心灵的滋养。如1998年全国卷二题选一: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重在引导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在事业和生活中有顽强的意志。2001年全国卷的主题是“诚信”,2002年是“心灵的选择”,2004年北京卷命题作文“包容”,这些都有十分强烈的人文导向意识。又如2004年浙江省作文题更是一个典型:“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仅为7.5%,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该调查认为: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些什么想法呢?请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道题更是直截了当、全面深刻地触及人文主题。考查点非常鲜明。

3.考查思辨素质。历年作文题都侧重考查考生的思维素质,尤其是思辨素质。从写作角度看,优良的思维素质主要体现为多角度构思、严谨的构思和丰富的联想、想象,对事物、现象追本求源上的思索,全面客观科学地分析问题,准确地措辞及严密地表达等。严谨的思辨是突出要素。二元关系型话题就集中体现了这些要求。

如“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体现了“感情”与“理智”的辩证关系。情感要服从理性,情感要受理性的指导。“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不能仅强调前者就全面否定后者,也不能因为强调后者就全面否定前者。“遭受挫折和放大痛苦”体现了“客观”与“主观”的辩证关系。“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体现了感情体验与思维方式的辩证关系。“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体现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这些文题,都要求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要挖掘事理,探究事物的本质,思考要缜密,分析要周全,不能仅执一词,走极端。

往前追溯起来,高考作文考查思维的辩证性有着极久的渊源。1983年漫画“挖井”,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体现了“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也隐含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1987年“游泳训练班”,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1990年“玫瑰园的花与刺”,体现了“片面与全面”“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1991年“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其间不同的是话题作文中的材料与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如此看,高考作文长期以来都没忽略这个领域,似是一以贯之的命题思想。

4.辐射广阔生活。如前所述,高考作文总是贴近生活,关注社会,要求体现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规律。且不说题目内容的关联,只说话题作文的提示语,大多出现了“在现实生活中”“联系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等语句,这些词语的出现凸显了话题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要求考生要思考现实生活,反映生活的实际。

例如2005年上海市的作文题,请考生谈谈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校园民谣、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等对自己的成长所形成的影响;山东的作文“双赢的智慧”则以古老传说为基础,讨论现代社会的竞争法则,都是从学生日常的文化生活入手,有时代氛围;湖南卷“跑的体验”也是每个考生都亲身经历过的内容;再如重庆的“自嘲”,天津的“留给明天”,江西的“脸”,浙江的“一叶、一枝、一世界”,江苏的“凤头猪肚豹尾”等,这些题目均关联社会现实,要求考生从不同侧面体现对生活的自省和感触。

学生做这种贴近生活的题目,不容易跑题,考生易于把握,有话可说。

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趋势

1.命题导向上遵循新课程标准。在加强能力考查、思维考查,凸现理性认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加强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察,设题更突出人文色彩,强调考试的价值立意。

2.个性化受到关注。强调写个人体验和个人独到的观点,追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创新精神受到格外重视。

3.开放性更强。从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减少过多的限制,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的角度看,考生可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写作范围会更广阔,考生会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更为宽松的写作环境。但这会朝着有利于控制误差,既开放又限制的方向改革。命题将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不但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三种类型的试题会交替出现,而且每一种试题类型自身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尤其是三种作文类型的融合会逐渐显现出来。

4.与生活的联系更紧密。作文会更加立足生活,关注、审视现实,充分注意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突出语文学科实践性的特质。

5.百花齐放,多元互存。新课程实施后,各地自主命题,题目会呈现多元化趋势,地方特色会更突出,探索和创新的力度会加大。

我们认为,将来作文题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作文章,立意上一定有浓厚的人文色彩,题干给定的材料将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开放性及地方特色,会减少写作束缚,有利于有创意的表达,有利于调动考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积累,有利于抒写真情实感,张扬个性,有利于检测学生课内外的语文学习活动,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人文精神。总而言之,稳中求新,突出人文;尊重个性,强调能力;联系生活,多元开放,加快渗透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是高考作文发展的总体趋势。

标签:;  ;  ;  ;  

高考作文十年回顾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