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国际流动与全球经济运行机制--世界经济学的出发点和理论主线_世界经济论文

生产要素国际流动与全球经济运行机制--世界经济学的出发点和理论主线_世界经济论文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与全球化经济的运行机制——世界经济学的分析起点与理论主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线论文,运行机制论文,生产要素论文,经济学论文,起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外开放以来,我国世界经济理论工作者为世界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这一学科的建设已经有了新的条件。从经济全球化的微观机理出发,分析这一微观机理如何形成世界经济的宏观表现,是世界经济学的理论范畴与研究对象,也决定了学科的分析起点与论述框架。

      一、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与世界经济学理论建设

      世界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20世纪80年代初,以钱俊瑞、褚葆一为代表的老一代经济学家提出了建设世界经济学的课题。这是我国对外开放在理论需要上的反映,中国迫切需要认识世界经济的特点与规律来为开放战略的推进提供理论指导。在老一代经济学家的努力下,我国许多高校建立了世界经济专业,以“世界经济学”为书名的教材接连出版也体现了我国世界经济专业理论与教学工作者对这一学科体系所作的探索。

      从总体上看,已有世界经济学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从国际分工或经济全球化出发,逐一分析国际贸易、投资、金融、跨国公司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现实世界经济中的各种现象。尽管各种教材并不完全一致,但总体特点是梳理和描述现实世界经济的基本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国际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但又与国际经济学体系与研究对象存在显著差别。

      尽管各种教材的叙述方式不同,但研究对象的清晰定位为学科的建立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国际分工或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理论被许多教材作为这一学科的基本理论。但是,与国际经济学丰富的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相比,世界经济学要显得苍白得多,以至于人们开始怀疑它存在的理由。一部分教材采用了“世界经济概论”或相似名称,反映了学界对世界经济学科建设尚难以建立完整体系和缺乏基础理论的看法。

      理论是对现实的抽象与梳理,理论的发展应当建立在现实发展的基础之上,尤其像世界经济学这种以现实世界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世界经济学是关于世界范围内经济运行内在规律的学科,应反映世界经济的最新现实即经济全球化,揭示其形成机理与运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表现,从经济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讲,世界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就是“全球化经济”——一个“全球化了”的经济体。这样的一个经济体其形成和运行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决定了世界经济学的理论切入点。

      全球化经济的最重要基础是国际直接投资,而不是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各经济体相互间的产品交换,不论贸易自由化达到如何高的程度,各个经济体的运行是相对独立的。而国际直接投资却不同,国际直接投资是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向另一个国家的流动,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企业与生产过程,因而是两个国民经济更深度的结合。

      从投资与贸易二者的关系上看,当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贸易本身就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物,由跨国公司投资创造的一国出口和公司内贸易日益超越各国在本国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基础上形成的贸易,投资成为贸易发展的原因,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也是经济全球化更深刻的基础。

      国际直接投资的本质是以资本为载体的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这里所说的生产要素包括货币资本、产品设计、技术、品牌、专利、经营管理、营销网络、高端人才等,这些要素从投资国转移到东道国,而东道国所提供的生产要素则是土地、劳动力、资源、产业配套、激励政策和经营环境等。

      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投资与贸易的重大区别:贸易是生产的国际分工,各国经济相对独立;投资是要素的国际合作,各国经济相互融合。FDI使不同国家的不同生产要素相结合,使生产的国际分工转变为要素的国际合作。这是世界经济运行特征的一个历史性变化,是全球化经济形成更重要的条件,超越了贸易自由化。世界经济学理论分析要研究全球化就需要基于要素流动并以此为主线展开对各个主题的研究。

      国际直接投资这一决定全球化经济运行的现象表明,经典贸易理论不再适用于分析全球化经济:比较优势理论基于各国相对劳动生产率以及单一劳动要素观;即使扩展到多要素理论,也仍然是基于两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决定贸易这一观点,不包含要素流动对生产率的影响这一因素。要素禀赋论基于要素不流动且各国生产和出口本国富裕要素密集型产品这一思路。该理论认为,要素流动可使一国改变要素禀赋结构从而改变生产贸易结构。要素流动后形成的贸易不再是一国原有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的反映,这时一国的显性比较优势取决于要素流动情况,落后国家可以出口高技术产品以及进口原材料,资本稀缺国家也可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出口结构已不能体现国家的发展特征。

      国际直接投资这一全球化经济的基础性现象也决定了必须抛弃传统的国际分工概念。要素流动下的世界经济是要素合作型的国际专业化。分工概念中的“工”仅侧重于劳动力已不再确切,其中的“分”也不反映他国流入的生产要素。国际直接投资下的世界经济不能再用传统国际分工概念来描述,各国经济的深度融合只能用“要素合作型的国际专业化”来定义——各国不同生产要素经流动而组合到同一生产过程,但各国提供的要素类型以及在产品价值链中的地位却是不同的。

      国际直接投资在当今全球化经济中的基础性影响决定了世界经济学这一以全球化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理论切入点是“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或简称“要素流动”。

      二、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成因与影响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这是因为:第一,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既包含了要素的流动,也包含了产品的流动;要素流动使生产地发生变化,进而又导致最终产品贸易扩大。第二,要素的国际流动从生产经营的源头起形成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其深度要超越以最终产品的国际贸易为内容的市场联系。第三,要素流动是广义的,它不仅包括货币资本,而且包括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网络等要素,正是其广义性深化了国际经济联系。第四,要素流动是产品流动的发展,因为跨境投资往往是为了跨越贸易障碍,包括关税等市场障碍和运输等自然地理障碍,从而发展了国际商品贸易关系。要素流动超越了商品流动,也主导了商品流动。世界贸易组织将关贸总协定从产品的自由贸易扩展到知识产权保护和投资政策等广泛领域,要求各成员方开放投资的市场准入,这都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不同要素有低级与高级之分,如专门技术与简单劳动;同种要素也有低级与高级之分,如不同的劳动力和不同的技术。要素的流动性是有差异的,有的要素流动性强,如货币资本、技术专利,有的流动性弱甚至完全不流动,如自然资源、土地,有的流动性强弱受国家政策影响,如敏感技术。劳动力的流动是世界经济中的重要现象,但是在大多数国家政策中往往鼓励高级劳动力流入而限制低级劳动力流入。要素流动性的这些差异决定了全球化条件下要素国际组合的特征,即流动性强的要素向流动性弱的要素所在国家流动而不是相反。这就决定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向以土地、自然资源和低端劳动力为主要要素的发展中国家流动,这是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的一种特殊机遇。在生产要素国际流动中,跨国公司是主体,外资是载体,引进跨国公司以集聚高级要素成为发展中国家战略的核心,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约一半进入了发展中国家①。如果政府能够创造适合于高级易流动生产要素向本国流动的经济社会环境,那么就会推动高级要素的集聚。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讲,是否真正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就在于能否使自己低级的低流动性要素成为吸引高级的高流动性要素流入的有利条件。形成这些条件的关键是政府创造有效有利的经营环境以吸引外国高级要素②。

      要素流动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行,导致世界经济的一系列重要变化,这从传统的国际经济学理念原理中并不能直接找到答案。

      (1)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格局取决于要素流动方向、结构而非各国的现实比较优势。要素的流动性差异决定了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向,从而决定全球化经济发展的特点,即易流动要素向不易流动要素方向集聚,要素流动的这一规律决定了国际产业布局以及分工贸易。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化条件下更快发展正是取决于要素的净流入这一时代特征。

      (2)国际贸易的数量与结构变化。数量上,要素流动对贸易的创造效应与替代效应并存,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创造了贸易,国内市场开放减少了进口贸易。结构上,要素的流向决定了贸易的产业性质,使落后国家能够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

      (3)国际贸易统计意义的变化。现行贸易统计体现了商品劳务的跨境流量,不反映生产主体即企业的国民属性,不反映提供产品企业的投入要素结构。因此,与要素不流动条件下的性质不同,贸易不再是一国比较优势或某种意义上分工地位的反映,贸易规模和贸易顺差也不能真实体现一国在贸易中的收益。近年来探索的增加值贸易方法避免了进口增加值的重复计算问题,使贸易能更准确地反映本地增加值,但是仍然没有反映增加值创造过程中要素的国民属性。

      (4)国际分工收益分配的决定原理变化。垄断或不等价交换原理决定了收入分配现象是在国际市场不完全条件下形成的,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仍然会长期存在,但并非全球化经济的主流收益分配原理。在全球化经济中决定性的机制是:要素稀缺性决定要素价格,要素价格决定要素收益从而决定国际收益分配。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入国的引资激励政策产生于资本稀缺,从而导致部分收益转移;低工资在于劳动力过度供给,这是要素价格决定原理的表现。

      (5)经济增长的成因变化。要素流动促使国际分工扩大以及企业规模经济与产业规模经济的形成。要素流动导致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流入国集聚某类产业导致企业生产规模经济和国家的产业规模经济,这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经典增长理论说明增长来自于要素投入总量的变化,而要素流动则改变了各国的要素结构从而改变了增长的结构,东道国新产业因投资才被创造而不只是原产业因贸易而扩大。

      (6)两类国家的增长机制变化。要素流入国要素总投入量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同时国内闲置生产要素也因此而被投入使用,从而导致相对较快的增长,要素流出国国内经济增长因资本流出而相对较慢,增长主要靠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实现,但海外投资带来的资本增值又会以各种不同方式回馈于国内经济增长。

      (7)GDP统计内在意义变化。由于GDP统计的基础是国家或关税区,而创造GDP的则是来自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要素收益归要素所有者所有,因而GDP不再能真实反映经济增长对该国国民的福利意义。GDP是地理上的产出概念,产出中包含所有要素的报酬,稀缺要素价格越高,报酬率越高,资本流入国GDP增长也更快,但相对国民净收入增长却远不如GDP增长,甚至可能更低。流出国GDP增长相对较低,而其也未计算其在外资本增值而导致的财富增长。GDP统计使两类国家实际的相对收入差距被掩盖。人均GDP则更加丧失其真实意义,因为在资本净流入的发展中国家其东道国GDP总量包括外资所创造的GDP,而人口只是计算本国居民。资本流入国增长越快,国外要素要求获得相应越高的收入。因此国民财富差距事实上可能在扩大,但未汇回利润和未撤出资本使这一点不易看清。同时,在流入国的更多要素投入中也包括本国闲置要素投入的增加,更快增长的GDP也会使人们忽略这一点。

      (8)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变化。在全球化要素流动条件下形成的世界生产使一国的贸易出口不再能准确反映该国的比较优势。出口规模和产品市场占有率不能准确反映一国竞争优势,因为出口是所有投入要素的产出,包括流入要素。尤其是外资带来的以低端价值链分工产生的出口更不反映国家的竞争力,相反反映的只是劳动力低成本,实质上是低工资即国家发展低水平。但是,迄今通行的各种国家贸易竞争力的分析方法都是基于地理意义上国家的进出口进行的,是产品的“属地”方法,而没有从当代国际贸易现实即要素合作创造贸易出发,没有“属权”基础上的竞争力或收益分析。

      (9)国家竞争优势的内容发生变化。国家竞争优势不在于产出和出口,而在于要素的拥有及其结构。在要素流动条件下,要素的集聚与培育能力是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集聚能力使国家集聚生产力,要素培育能力使国家创造生产力,综合起来是国家体制优势。这种体制优势上的差别决定了要素数量与结构的变化,是国家的核心能力。相应地,经济规模不能准确反映一国的经济成就,本国要素收入的提高才是发展成就的真实表现。

      (10)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状态变化。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于要素流动,以新兴经济体要素净流入为特征的要素流动的不平衡性导致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要素流动导致世界经济不平衡是必然的,因为产业经转移后生产集中必然导致要素流入国向流出国出口,如果投资国不能发展新兴产业就必然导致世界贸易不平衡。这是今天新兴经济体顺差的基本原因。汇率水平不能也不应该用于改变由此引起的贸易不平衡。对于这种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影响,目前国际社会缺乏观念、体制与机制准备,世界经济理论也有待回答。

      不同的学科以研究对象的差异性相区别。国际经济学以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这些关系的高度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经济体即“全球化经济”。世界经济学从世界市场出发,研究各国市场不断全球化、一体化的过程,目前已经面对一个因“化”而形成的新经济体。正如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于组成其的任何一种原子,对化合过程的研究不等于对化合物化学性质的研究一样,国际经济学和世界经济学现有理论都不能直接回答全球化经济的问题,当然全球化经济学又必须高度借助于这两门学科的成果,特别是从对象本身的变化中建立新理论。

      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的不同也构成了学科的差异。全球化经济学需要从生产要素出发,因为正是要素流动决定了全球化的深化及全部新运行机制。经济学从商品供求关系出发,国际经济学从商品贸易成因出发,其共同点是商品,而全球化经济学则向后退一步,即从构成商品的生产要素出发。当商品生产的要素不再只来自一个所有者时,向后退的这一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关键的。

      三、要素流动与世界经济理论建设的要点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改变了世界经济运行的基础,因而必然深刻改变各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由此提出了世界经济理论建设的主题与要点。

      1.要素流动下国际贸易理论面对的新现实

      全球化经济以要素流动为基础的运行机制对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新主题。以要素流动为特征的全球化经济的形成使传统贸易理论所基于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各种新贸易理论正是在面对要素流动新现实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的。

      (1)比较优势理论不再适用于分析全球化经济。国际直接投资超越国际贸易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和基础特征,是当代世界经济的最根本变化,其实质是要素流动。这一变化使当代世界各国比较优势发生了变化——比较优势不再是本国要素及生产率结构的表现。比较优势理论基于各国相对劳动生产率以及单一劳动要素观,不适合用于分析以多要素跨国组合为基本特征的全球化经济;即使扩展到多要素两国模型,其核心思想仍然是基于两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决定贸易即比较优势论的精华“比例”,不包含要素流动对相对生产率从而对贸易的影响,即不分析造成这种比例的原因。当然,其“相对”即比例思想仍然是经典的,但这种比例正是产生于要素流动。要素流动后形成的贸易不再是一国原有的比较优势,显性比较优势取决于要素流动情况,落后国家可以出口高技术产品而进口原材料,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贸易模式。

      (2)要素禀赋理论不能简单直接运用。经典要素禀赋论基于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不流动这一思想,认为各国生产和出口本国富裕要素密集型产品。经济全球化深刻改变的正是这一基础,要素流动可使一国改变要素禀赋结构从而改变生产贸易结构,资本稀缺国家也可能会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当今世界经济中按进出口结构不再能说明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

      (3)要素价格均等化不再是贸易的趋势而成为投资的趋势。国际分工与贸易会导致各国异质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这一过程在理论逻辑上可成立而在实践中是一个长期过程。这一理论的结论是自由贸易导致各国贫富差别消除,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完全竞争和自由贸易条件不完全存在,其假设前提各国技术水平相同不成立。当今世界发展差距减少的原因恰恰在于后进国家引进稀缺生产要素使充裕要素得到使用,从而增加了收入,而不是完全靠基于要素禀赋的国际贸易。另一方面,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推论是“产品的国际流动可以代替要素的国际流动”,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正好相反,在开放国内市场的情况下要素流动代替了产品流动,而在深化产品内价值链分工的情况下要素流动则扩大了产品流动。这就是要素流动创造贸易或替代贸易的二重性。

      (4)国际间要素差异是投资的成因而不只是贸易的成因。新贸易理论高度重视要素分析是正确的,它包括自然资源要素论、技术要素论、人力资本说、研究与开发要素说、信息要素说。这些理论用要素的分析来说明贸易,这是超越了以前的贸易理论,但是其并不追溯这些要素是在哪里形成以及怎样进入生产过程,而是直接把它们作为生产出口国的条件,因而忽略了国际流动这一路径,忽略了这种差异正是国际投资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新贸易格局的成因。

      (5)产业内贸易现象扩大到发展中国家。新贸易理论基于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使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得到了解释,而目前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基础是要素流动。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可能是同样发达水平国家间企业的战略选择,但是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间却正是由跨国公司投资所形成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自身没有条件通过投资实现与发达国家的产业内贸易,而跨国公司投资却可以将其产业扩张,形成产业内和公司内贸易。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解释了贸易及其结构形成的原因,但跨国公司投资正是形成这两个状态的最现实途径,而不是本国特别不是发展中国家自身条件下的发展。公司内贸易即企业全球化生产模式本身就产生于国际投资即要素流动,即投资所决定的贸易解释了贸易发生的原因,证明了投资创造了贸易。产业组织理论与公司内贸易理论一般都被作为贸易理论,然而事实上这些理论恰恰证明了国际投资是贸易发生的原因。事实上,公司内贸易理论对两种劳动力的创设和对跨国公司决策的分析,已经表明贸易现象与要素差异及国际投资的关系,人们只是因其最终表现在贸易而把它作为贸易理论的发展。

      (6)新新贸易理论分析现象的基础是企业的要素差异。本世纪初产生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边界模型分析了企业选择出口而不是国内销售的原因,最终归结为企业的效率和成本。那么决定一国不同企业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因为此前的贸易理论事实上假定了一国企业的同质性,差异只是国家间的,所以新新贸易理论又向前迈了一步。但是企业能够开辟海外市场的原因是其国际市场经营管理的优势要素,包括通过跨国投资形成的经营销售网络。所以贸易还是投资的结果,而投资则取决于优势要素,这与此前理论的差别是这种优势要素因企业而异而非因国家而异。

      可见,贸易理论的发展都在日益接近于跨国投资即要素国际流动的客观现实,其对现代贸易现象的解释既否定(也许更确切地说是补充了传统贸易理论)却又证明了要素流动的基础性意义。这些理论作为贸易理论是对贸易现象的解释,而这些贸易现象的形成正是跨国投资即要素流动。因而我们不应当把这些理论再看作为贸易理论,而应当从这些理论所揭示的现象中看到要素流动在当代世界经济中的基础性决定性意义。

      分工与贸易几乎是同义词,然而在要素流动的条件下分工已经很难确切反映当代世界经济的特征。当代世界经济是“要素合作型国际专业化”,因此应抛弃国际分工概念。要素流动下的世界经济是要素合作型的国际专业化;分工概念中的“工”侧重于劳动力是不确切的,其中的“分”也不反映他国流入的生产要素。因此,国际直接投资下的世界经济不能再用传统国际分工概念来描述,而应提出“要素合作型的国际专业化”这一概念。

      2.跨国公司在当代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是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载体,因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研究全球化经济中要素流动规律的基本理论。

      (1)跨国公司的本质是全球要素流动的组织者与推动者。跨国公司的性质及其在当代世界经济中的功能就是主导要素流动的国际投资。跨国公司在当代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表明了当代世界经济的性质是要素合作而不是国际贸易,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经济运行的主角,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决定了当代世界经济运行的特点。跨国公司要求各国扩大投资准入成为当代国际谈判的主题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谈判诉求;跨国公司要求发达国家投资规则向发展中国家延伸决定了全球投资自由化体制建设的主题。

      (2)跨国公司进行要素优化组合是全球资源配置的主题。寻求廉价劳动力是当代国际投资的主要动因,这一投资动机决定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发展中国家流动。劳动力成本的国际差异决定了跨国公司的投资方向,运用价格原理同样可以看到土地、资源、环境和政府服务等要素对跨国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国际投资直接影响了相关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和生产国际分工。

      (3)国际投资理论本质上是要素组合理论。各种不同的跨国投资理论都从企业决策的角度说明了投资的必要性和依据,其结果是不同意义上的要素国际流动,跨国公司的投资经营决策在全球范围配置要素决定了当代世界经济要素合作型的国际专业化。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论、产品生命周期论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等国际投资理论的共同点正是要素组合,其中包括经济要素与全球化经济要素,前者是一国的市场环境,包括市场化水平、产业配套能力、消费购买力等,后者是一国的开放水平,包括市场准入、制度规范与对外资外贸的政策激励等。

      (4)要素流动的逆向模式国际并购。国际并购同属国际直接投资,然而其所形成的要素流动却是另一种逆向模式。在绿地投资型的直接投资中出现的是要素的空间流动而产权不流动,但在并购中所包含的则是要素的产权流动而空间不流动,并购者获得了企业的产权但企业的空间并不移动。并购对世界经济的重大意义在于新兴经济体可以通过这一途径迅速获得高级生产要素,由此形成提升发展水平的新路径。新兴经济体可以利用前一阶段的发展成果,发挥资金与外汇优势,通过国际并购获得发达国家的企业,以此实现高级要素(如知名产品与国际市场销售网络、技术、专利等)向国内的回流,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提升地位。

      (5)三大市场构成了世界经济的完整市场结构。目前世界经济分析一般按商品市场与服务市场划分(资源等初级产品市场经常被错误地看作是要素市场),但事实上技术、人才等不同于商品与服务,往往为企业所持有而不进行交易,但其又从根本上决定了世界生产;企业的管理与市场网络等也不能按商品或服务进行交易,而要通过并购等进行产权转移。因此运用要素市场概念并建立相应理论是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学的重要主题。

      3.要素流动与世界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要素流动不仅增加了流入国的要素供给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且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机制,提出了与增长与发展相关的新的理论问题。

      (1)全球要素配置优化与投入增加。要素流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原因在于世界要素总投入量的增加。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要素流出国企业投资的扩大,因为投资常常不是母国资本向东道国转移,而是相关投资的扩大,因而是资本的增量。要素投入增加的另一方面产生于东道国闲置要素投入使用(如劳动力、土地),在缺乏跨国公司资本、技术与市场的情况下这些要素是闲置的或低效使用的。在传统理论上往往把世界经济的增长归结为贸易分工的扩大提高了效率,却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决定增长的因素即要素流动,实际上正是要素流动使全球要素投入总量提高,配置优化。

      (2)国际分工深化及其规模经济效应。由于要素流动导致生产相对集中,分工深化至产品价值链的各个片段,专业化水平更高,一国一地的生产供应给世界市场,形成规模经济,创造增长效应。这种规模经济既包括单个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也包括一个国家相配套的产业规模经济,一个最终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企业的供应链,提高了经济效率。这种由国际投资创造的分工扩大要远远超过基于本国生产要素可能实现的分工水平。没有流入资本、技术与市场,许多发展中国家几乎无法依靠本国低端要素参与国际分工,这就是传统贸易模式与发展道路的困境,而要素流动则为其创造了发展的条件。

      (3)要素流入对东道国要素结构升级的影响。高级要素流入会增加东道国该要素的供给,从而降低东道国稀缺要素的价格与收益,不利于东道国稀缺要素的成长。高级要素流入也为低级要素使用创造了机会,使得传统比较优势陷阱可能表现为要素结构陷阱,即发挥本国低级要素优势战略使低级要素得到密集使用,而高级要素在外来竞争压力下难以成长,如果不能及时推进战略转型升级就可能导致这一结果。因此,基于要素流动的发展战略应是一种动态战略,随着发展成果的取得应及时从纯粹引进高级要素战略转变为注重对本国高级要素培育的战略。

      (4)要素流动导致世界经济不平衡。当前危机产生于世界经济失衡,此失衡来自于新兴经济体的更快发展及带来的贸易顺差,而另一些国家则贸易逆差。这一结果正是产生于要素流动。由于过去几十年中全球要素流动的基本特点是发达国家的高级要素向新兴经济体流动,并且因此深化了国际分工,使最终产品生产更多由新兴经济体承担并向发达国家出口,因而产生了贸易的不平衡。新兴经济体承担世界生产职责,供给全球消费,而要素输出国没有发展起新兴产业,这必然导致贸易不平衡。这种失衡不应当也不可能用汇率来调整,因为如果作这种调整那么也就是消除了要素流动的动力,因为资本流入国汇率升值会使出口收益下降并降低资本与劳动收入。资本流入国是用两国要素生产以出口供两国使用,所以出口必然大于进口,同时流入国开放国内市场又减少进口需求更增强了这一关系。可见,正是要素的单向流动导致了产品的单向流动从而产生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改变一要靠新兴经济体的对外投资与进口增长,二要靠发达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提升出口。

      (5)适应要素流动的全球化体制建设。投资超越贸易的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也对世界经济新体制提出了要求。二次大战以后贸易自由化是指商品贸易自由化,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旋律,由此产生了大量自由贸易区和世界贸易组织。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区域与双边自由贸易谈判越来越多地扩大到投资意义上的市场准入,双边投资协议谈判日益扩大,围绕着投资准入的谈判越来越多地涉及到成员国国内体制的透明、规范、国际化与法治化,这是更高水平上的全球化与一体化,是适应投资、要素流动即要素全球配置的国际经济体制。可以理解,建立这样一个高水平的体制还有待时日,但与全球化经济相适应的必然是一个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

      四、要素流动时代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

      在考察了世界经济整体意义上的增长与发展问题后,需要进一步分析要素流动对一国发展道路的影响。

      1.发展政策主题的变化:从发挥比较优势到吸引要素流入

      要素流动的时代特征决定了要素流入激励政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题。全球化发展后激励资本流入成为发展政策的重点,是一国迅速提升贸易出口能力的路径。统计证明:新兴经济体普遍有较高的外资流入量,且外资是出口的主力。贸易发展与引进外资在现代发展中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也相应地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主题。

      对比要素流入战略,我们可以重新思考传统发展理论中比较优势战略的意义与局限。与要素流动创造贸易相比,比较优势战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比较优势战略是从本国现有产业结构及相应的比较优势出发的,或者是从基于要素不流入条件下形成的比较优势出发的,这就使对本国比较优势的确定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在全球化条件下,只有要素流动才可以改变一国的比较优势结构,从而改变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

      要素流入可以改变一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发挥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战略在概念上是混乱的,因为其所指的实际上是绝对优势而不是比较优势,是要素优势而不是产业优势,没有其他要素廉价劳动力是无法使用的。以政策激励引进高级要素的战略是发展初期的一种选择,目的在于启动发展,包含着增长与收入提高的效果,但不包含要素培育的效应,因而不能实现以要素结构进步为内容的经济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是规模扩张性的,而不是要素结构进步性的,产业结构进步只是现象,因而不能带来高端要素的增加和收入的提高。

      2.要素流入政策的影响

      要素激励与要素扭曲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激励要素流入政策正效应是增加一国经济发展中的要素投入总量,是经济增长的条件,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外移。但激励政策必然同时导致扭曲,首先是资本价格的扭曲,生产中资本比劳动更多被使用,同时内资与外资得到不同激励,内资有被挤出效应,因此扭曲会导致国民经济实际福利降低。但是这种扭曲是在全球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与一国的扭曲不同。一国的扭曲会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移,但在全球条件下扭曲同时是一国资本总量的增加,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但各国引资的竞争还会导致全球资本实际收入上升,劳动收入相对下降。

      因此,扭曲的消除成为一定阶段上发展政策的主题。政策激励下的扭曲仍然会对一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激励政策吸引资本、技术、品牌等要素流入,但政策成本由东道国承担,如劳动收入下降、社会支出增加。因此,发展经济学面对的新课题是要素流入的增长效益与激励成本的比较,激励政策如何产生增长效益以及如何付出社会成本和降低本国低端要素收入。

      除了全球国家间的引资竞争会导致的全球资本价格扭曲外,一国国内各地区间的引资竞争也会导致对资本的加倍激励,这就形成了国内的扭曲。

      3.要素流入战略的转型与要素培育的道路

      经济发展中的要素引进导致了全球经济中的要素竞争。世界经济初期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以成本为基础的产品竞争。工业化以后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产业竞争,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的区别在于产业等级。在全球化经济中要素流动使国家间在产业上差别显著缩小,所有权意义上的要素结构差别才是国家间的本质差别,竞争转变为要素结构的竞争即科学技术创新的竞争,而创新后的生产特别是低端生产可以交给其他国家。

      与要素流入战略相对应的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升级需要要素培育。对要素流入的激励政策向要素培育政策的转型是开放经济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基于前一阶段的资本积累培育了高级要素,从而实现了本国先进产业发展的要素基础。

      在转型的路径与要素培育关系上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实现外资企业的本土化,即把由引资获得的先进产业转化为本国所有的同时也获得技术要素。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也是一种要素升级,这可使本国价值链延长,是一种培育本国稀缺要素的激进过程。

      要素流动原理也说明,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要以要素结构升级战略替代产业结构升级战略,不能简单地提出产业结构升级战略,否则纯粹引进虽能达到产业结构升级但只是外部产业的转移而不是自身发展,关键是获得稀缺高端要素的战略。人才、技术、专利、品牌等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获得高端要素有培育和购买两种基本方式。

      发展战略的两个方面要实现并举。不能单纯依靠要素流入激励作为发展战略的全部,还需要素培育和要素购买。新兴经济体对外投资的战略重点是要以获得稀缺要素为发展战略,以投资控制技术和全球销售网络,从而实现对内回流。当发展进入较高级阶段时,以对外投资获得高级要素成为发展战略的新主题。新兴经济体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不是利用这些国家的低端劳动力,而是通过投资实现技术回流,从而获得品牌、国际市场网络等高级要素。

      总之,从要素流动出发分析当代世界经济和建立全球化经济学并不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演,而是对现实世界经济新发展的解析;并不是纯粹建立理论体系的需要,而是基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实践的总结;并不是为了对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和说明,而是为了寻找基于现实逻辑的战略取向。

      ①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报告《2005世界投资报告》,P13。

      ②关于经济全球化的首要特征是要素流动的分析,参见:张幼文等:《世界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张幼文:《当代国家优势:要素培育与全球规划》,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

标签:;  ;  ;  ;  ;  ;  ;  ;  ;  ;  ;  ;  ;  ;  ;  ;  ;  

生产要素国际流动与全球经济运行机制--世界经济学的出发点和理论主线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