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30例临床分析论文_李兴帅,汪振宇

1.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沈阳 110847;2.辽宁省营口市中医院 辽宁营口 115002

【摘 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60例单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西医组予西医常规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组基础上予针刺治疗。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1、2、3、4周H-B评分明显降低(P<0.05);在疗效上,西医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中西医结合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效果满意,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关键词】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中西医结合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是急性发作、特发性单侧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相当于中医学中的“面瘫”病,多以20~40岁患者多见。笔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科学、客观的评价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来自2017年9月-2018年3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收治的单侧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每组30例。2组临床基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基线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均符合《神经病学》[2]中有关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均符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际级规划教材《针灸学》[3]诊断要点。

1.3纳入标准(1)均符合临床中、西医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2)初次发病,病程<7d;年龄16~70岁;(3)本院医学伦理会批准,签署知情同意书。

1.4干预方法

均予带眼罩、氯霉素滴眼液等护眼基础措施。西医组予强的松30mg,日一次,连续口服7d,7d后每天减一片,至减完;予维生素B110mg/次,3次/d。维生素B12 50ug/次,1次/d。阿昔洛韦0.2g/次,4次/d。予超短波照射患侧,30min/次,1次/d;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针刺以足阳明经穴为主,具体如下:四白、下关、颊车、地仓、太阳、颧髎、双侧合谷,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min,每10min行针1次;共治疗4周。并嘱咐患者在治疗期间禁食辛辣食物和寒冷刺激,保持心情愉悦。

1.5观察指标

1.5.1H-B评分 参照第5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制定House-Brackmann(H-B)[4]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2、3、4周进行面神经功能评估。

1.5.2临床疗效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以及H-B分级。

1.6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等级资料以率(%)表示,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以P<0.05表示有差异。

2 结果

2.1H-B评分

表1 两组H-B评分的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同时间中西医结合组比较,△P<0.05

2.2临床疗效

表3 组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中西结合组比较,#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尚不明确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其最常见的可能有寒凉的刺激、精神创伤等诱因,从而引起面神经血供减少、贫血、水肿受压,进而导致面神经麻痹[5]。有研究表明,在面瘫急性期可选用类固醇激素、神经营养药、抗病毒[6~ 7]和理疗等的非刺激疗法,可以改善面部局部血运障碍,减轻面部神经组织水肿。

周围性面瘫在祖国归属于“喎噼”、“口喎”范畴。《灵枢·筋经》论述“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张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出“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噼不遂”,历代医家多认为“喎噼”是病邪入络。已证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缩短面瘫恢复的时间[8]。中医认为头面为诸阳之会,故取穴多在头部阳明、少阳等经脉取穴,以达到祛风通络、疏通经筋的作用。方中四白、地仓、下关、颊车四个穴位均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经验穴[9],《针灸甲乙经》曰:“口僻,……四白主之”,“口噼配颧髎、龈交、下关”;《百症赋》又论述“颊车、地仓,正口喎于片时”。太阳为经外奇穴,能改善面部气血流通,疏通面部经络,促进面神经功能的修复。颧髎为手太阳、少阳之交会穴,是口眼歪斜、眼睑瞤动及面肿的经验要穴[10]。合谷手阳明大肠经穴,《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记载:“头面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神通”,针对本病具有独特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可有效减轻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伴随症状,促进面神经尽早恢复,且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维举,韩东一.周围性面瘫[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0,8(1):110-116.

[2]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0.

[3]梁繁荣.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0.

[4]House JW,BrackmannDE.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85,93(2):146-147.

[5]余得志,邱建新.周围性面瘫177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鼻咽喉科杂志,2007,6(5):87-90.。

[6]刘瑞清,马运华,杨永福,等.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配合针灸治

疗贝尔氏面瘫[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4(1):40_42.

[7]Jalaludin MA.Methylcobalamin treatment of Bell′ s palsy[J].JMeth-odsFindExpClin_Pharmacol,1995,17(8):539_544.

[8]潘江,章薇,陈武善,等.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系统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4):60-63.

[9]李文金,李庆哲.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12):2564-2565.

[10]傅红璟,林伊娜,姚春玲.中药外治合针刺治疗初发周围性面瘫4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1):24-24.

作者简介:李兴帅(1984-),男,山东济宁人,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疾病。

通讯作者:汪振宇(1970-),男,辽宁营口人,硕士,营口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逐瘀泄毒法治疗重症中风。

论文作者:李兴帅,汪振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4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30例临床分析论文_李兴帅,汪振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