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张晓艳

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张晓艳

张晓艳

(河南省内黄县人民医院 河南安阳 456300)

【摘要】目的:观察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胃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诊断结果与病理活检结果进行比较,比较胃镜诊断在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价值。结果:本次90例胃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患者经病理活检证实64例,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符合率为71.1%,低于病理检查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符合率相对较低,该诊断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和病理活检结果结合诊断,保证诊断准确性。

【关键词】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

【中图分类号】R57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7-0065-02

萎缩性胃炎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又可将其称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胃黏膜上皮萎缩及腺体萎缩,胃黏膜变薄,粘膜基层增厚,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病理特征主要为不典型增生[1]。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贫血,机体开始逐渐消瘦。为了研究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价值,我院选取90例胃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其相关报告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胃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男51例,女39例,最大年龄为87岁,最小年龄为32岁,平均(50.7±7.5)岁,最长病程为4年,最短病程为3个月,平均病程为(1.6±0.5)年。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均有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且符合胃镜相关诊断标准[2];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1.2 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标准[3]

(1)可见红白相间黏膜,其中白色黏膜为主;(2)黏膜变薄,且皱襞平展或消失,黏膜血管较为显露;(3)黏膜可见粗糙不平,出现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

1.3 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均经Olympus204电子内窥镜进行常规检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并对有异常表现的部位、胃窦大小弯侧常规性取3~4块组织进行Giemsa染色、HE染色,由固定病理医师完成病理活检。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观察数据选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的90例患者均在胃镜直视下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但根据病理活检结果确诊:萎缩性胃炎64例,慢性浅表型胃炎26例。其中伴有肠上皮化生40例,异型增生现象8例。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符合率为71.1%。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出现萎缩性改变,一般可将其分为多灶萎缩性胃炎以及自身免疫性胃炎等两种类型。其中多灶萎缩性胃炎患者主要病变位置在胃窦,可见多灶性萎缩症状,一般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由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展而来;自身免疫性胃炎主要病变位置在胃体,一般是由患者自身免疫造成胃体发炎,从而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其发生率在受检人员中约为13.8%[4]。胃黏膜腺体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理特征,属于中医学的“胃痞”、“胃脘痛”、“胃胀”等范畴。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列为胃癌癌前状态,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不完全型肠上皮化或(和)中度、重度异型增生被视为癌前病变。因此为了降低胃癌发生率,需加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研究,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发生癌变,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阶段,纤维胃镜与病理性检查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诊断方法,其中胃镜主要根据患者病变部位、萎缩病变程度、长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程度进行诊断。人体健康胃黏膜为橘红色,发生萎缩性病变时,黏膜可见灰白、灰黄或灰绿色,可见红白相间的黏膜,且白相为主要表现,部分严重患者黏膜可见散在白色斑块,或者皱襞逐渐变细、消失,其萎缩范围也各有差异,部分呈局限性表现,也有部分呈弥漫性分布,有时可见小灶状。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病理特征主要为黏膜下血管显露,可见毛细血管或红色网状小动脉,部分严重患者上皮细胞增生,形成细小颗粒,或可见较大结节,有黏膜出血、糜烂症状发生。腺体发生萎缩后,可发生腺窝增生延长,或者是肠上皮化生现象,黏膜层增加,难以清晰观察患者黏膜下血管。并且黏膜表面质地较为僵硬,光泽发生变化,呈现出粗糙不平、颗粒、结节等特征。

临床采取胃黏膜活检,可直接观察到黏膜下层腺体的病理改变情况,是目前国际医学界公认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方法。在病理学检查时,萎缩性胃炎患者有以下临床表现:(1)萎缩性胃炎患者黏膜固有腺体出现变性、萎缩,或腺体减少或消失,是该疾病发生的征象。并且其相应的肠上皮化生与再生情况也可发生炎细胞浸润现象;(2)固有膜中发生脂肪浸润、淋巴滤泡现象。根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萎缩性胃炎肉眼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8%[5],因此也不能将胃黏膜活检结果作为唯一依据诊断,或将肠化生、萎缩排除,这主要是因为肠化生以及萎缩可造成胃黏膜不均匀分布。根据病理活检结果将发现萎缩患者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未发现萎缩现象患者,也不能完全断定为未萎缩性,因为在进行病理活检时,若选择的标本不属于重要部位黏膜,可导致漏诊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准确性,需将胃镜检查与病理活检结合,消除单一诊断方法的局限性,从而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治疗制定提供重要资料,降低胃癌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施勇.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10):1400-1401.

[2]李佳佳,陈洁.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5,8(1):132-133.

[3]吴寿荣.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0):5142-5143.

[4]王珏,高青.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联合FICE染色内镜在萎缩性胃炎及胃癌诊断中的应用[J].激光杂志,2013,34(3):85-86.

[5]王蕾,朱薇,陈楚弟,等.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准确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3):1464-1468.

论文作者:张晓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8

标签:;  ;  ;  ;  ;  ;  ;  ;  

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张晓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