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导地位_政治经济学论文

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导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导论文,地位论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深刻地改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揭示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为什么、怎么样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等问题,应该建立在具有科学性又基于维护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当家作主的坚实理论基础上。

      一、高校学生必须懂得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是指为其提供根本方法、基本原理、指导思想等根本智慧的基础性理论,而非贡献一些具体方法与理论元素等具体智慧的相关理论。只要我们还希望、还谋求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经济理论属性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从邓小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决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30多年来的改革始终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经济体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然的理论基础。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我们知道,科学性的本质在于顺应社会运行规律的要求,阶级性的本质在于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阶级代言,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一个国家的制度支撑这个国家的社会运行,制度决定一个社会“谁的”、“为谁”问题,反映社会关系的本质。制度基础确定后,体制决定一个社会某个阶段“做什么”、“如何做”,反映既定制度下如何安排组织具体关系以实现制度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直面经济制度所反映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性、基础性经济关系,又决不为任何经济制度永垂不朽而辩解,尽管马克思主义赞美过这些反映经济关系的制度曾为人类社会历史进步展现灿烂的“玫瑰色”,但历史唯物地从社会运行规律高度揭示经济关系的全部生命历程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只有这样能够将经济建设出发点和目的有机结合起来的理论,才能指导我们按照社会运行规律的科学要求,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统一和良性互动,通过运用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完善制度,维护和保证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成熟与完善的根本性质;如此,才能使我们具有理论自觉,明确意识到决定“做什么”、“怎么做”的经济体制建立在“谁的”、“为谁”的制度前提与归宿上;才能作为坚实的基础支撑我们探究为什么我国要结合社会主义制度运用市场经济、为什么要实现不同层次的生产关系相互结合;才能使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明确而坚定,避免方向性的颠覆性错误。

      其次,新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证明,只有秉承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来选择体制,我们才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中国面对和解决不同问题时,先后采取了能够有效解决当时最重大问题的不同经济体制。中国人民“站起来”后,计划经济体制解决了头30年“站得稳”的问题,“站得稳”才谈得上“富起来(或迈步走)”,解决“站得稳”也才使“富起来”成为此后的首要问题,才有面对新的最重大问题“富起来”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实效必须以服务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服务于增进社会主义国家的整体实力、服务于维护与实现社会主义的主人——最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标准,这表明我们清醒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注重通过人与人结成合理关系去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这一唯物史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发点上明了为什么要改革、进行什么性质的改革、改革哪些具体的方面与环节,让我们在实践上按确立的正确方向和标准推动改革向全面和纵深发展。

      最后,如果不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我们就无法理解和解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东欧社会主义制度解体的本质区别,无法理解和解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具有的目标体系之间的层次关系,也就无法从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这对基础范畴出发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如果不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我们就会在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新自由主义者否定新中国头30年成就的泥淖里陷得无法自拔。实践证明,这些理论及其追随者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谁的”和“为谁”——问题,或有意无视、或刻意回避,实在不济时就一意混淆经济关系的内在层次。从根本上看,形形色色的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向我国改革兜售的主张,都天生带着资本逻辑,漠视、无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和劳动者地位与尊严,无法保证我国体制改革的性质,干扰我国改革的正确方向,执意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引向社会制度的改向。为了对这些干扰作出思想认识上的清理,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当代中国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问题,国内外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充分的论证。[2]

      2.高校学生缺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的清晰认知容易被乱花迷眼

      高校学生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力军,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希望,必须让他们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果学生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缺乏清晰认知,理论上的盲然将使温水煮青蛙效应在他们身上表现得具有先嵌性。笔者于2014年前后调查了全国10所高校约千名学生,结果显示,199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学生,对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认同度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这应该归因于他们在公共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57.4%的人也表示他们的相关知识来源于上思政课。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是对“我国社会经济现状与资本主义没区别”认同度最高的年龄组。这种参差不齐或陷入矛盾的情形,究其原因,是他们对应用学科的理论基础缺乏必要认知,不知道生产关系本质差异及其意义所在。高校学生文化基础较好,但同许多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一样,搞不清也未意识到必须搞清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的重大意义。青年学生带着这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糊认知,在生活所处和即将投身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很容易迷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性,甚至把这种负面性等同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缺陷。西化经济学尤其是新自由主义者们蛊惑完全市场化,使没有科学理论基础根植于思想的青年学生容易在乱花中迷眼。只有打牢理论基础才能打破知识体系不健全的局面。高校学生只有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打开视野,挺起担当的脊梁,逐渐自觉地广泛和深入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设计是以市场经济服务于社会主义为基本原则的,市场体系必须在不危害社会主义根本利益的“边境线”内配置经济资源。而目前,高校学生在理论上费解、实践中不能接受的一些问题面前通常的反应是不认同理论,排斥甚至反感理论,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受侵蚀紧密相关。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高校教育平台遭遇掏空效应

      近年来,本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教学科研资源却濒临枯竭,梯队断层引起塌方的危险已经由隐性转化为显性。原因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现行教育方案导致公共教育平台资源流失的“硬效应”未被充分警觉。

      1.不断挤压课时导致传播内容被削弱得七零八落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急求市场配置资源经验和相关理论的气候中,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爆发式地传入我国并迅速和几乎完全占据了我国经济理论传播阵地,这被学人称为“经济学战争”。[3]诸多市场经济理论读物不仅在分析工具上西化,而且从研究视角、价值取向、立论基础等方面偏西化或完全西化。高校财经管理类等很多专业中,西方经济学教学由原来的一门课程分化细化为多门课程,从基本原理到专业基础课再到专业课,形成一套日益完善和稳固的课程体系,丰厚的教学资源使西方经济学俨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事实上的理论基础。不仅如此,报纸杂志以西方经济学话语体系提出政策主张、解读经济实践,西方经济学话语表述范式已被放大到不足则不够现代、不足则不够接轨世界文明的境地。本来,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担负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教育的重任,是具有规模效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防火墙与过滤网,帮助学生正确学习和运用舶来的知识与经验。但2005年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开始执行“05方案”,①注重强化包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内容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归并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目的在于通过马克思主义三部分内容集成,推动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但是,“05方案”运行10来年的现实是,高校学生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传播的可能性几乎趋近于零。

      

      

      图1 “98方案”到“05方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学时变化

      借助表1、图1,我们可以比较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课时变化情况。从表1可直观看出,总体上,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从“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各门课课时缩短,课程门数增加。这种调整一方面适应了现代教育增加学生选课自主度、拓宽知识面的必然趋势,也反映教学手段改善对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要辩证分析调整教学方案产生的影响。对比近20年实行的三个方案即可发现,“85方案”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三部分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门课传授,教学实践中,各高校和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三部分的课时分布与内容取舍,这种安排好处是可以发挥教师专长,而问题也很明显,即在理论上容易出现内容取舍的随意性。“98方案”在“85方案”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前期经验,既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又重视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一方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部分分设成三门课,这一设计的最大好处是确保每门课传播相应的内容,以不偏废各部分理论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从而克服了之前的问题。不仅如此,这一方案还在理工科和文科之间,专科、本科与研究生阶段进行课程与课时分层次的设计,适当加厚对理工科学生的教学关照。高校现行的“05方案”相比“98方案”,突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课堂的特色,推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但“05方案”再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在本科教育中整合为一门课,理论上旨在强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而实际上我们从表1和图1很容易发现问题——课时大缩,欲速则不达,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已证明了这一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性。

      从图1可知,“05方案”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集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共48学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即使在国家指令性教材内容中也仅包含约两章代表性内容。而“98方案”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总计126-130学时。实施“05方案”,要在压缩的48学时内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根据教师专业背景和兴趣取舍一些内容就不可避免,按教材顺序和相当多任课教师专业背景与前期执教积累,通常地,被取舍的是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两大部分理论。这两部分内容恰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最直接根本的理论基础。

      高校是理论研究与传播的重要平台,公共政治理论课是目前传播“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这一基本理念的主阵地,而笔者调查的约千名高校学生中,不足10%的人认为自己系统地学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行方案的课程与学时体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因学时有限而在教学中被弱化甚至被取舍已较为普遍。对于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05方案”在实现层面上面临严峻挑战,成为掏空高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教育平台的先天因素之一。我们目前还没有普遍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到只用有限课时资源完成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教学,课时的绝大部分只能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政治经济学适当关照、科学社会主义稍微提及,这种普遍状态已经持续了十年。另外一个实际问题是,“05方案”实施后,“98方案”时承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的师资少数转入承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多数分流到其他公共政治理论课。理论上预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与传播,实践中最初却因承担这门课教学的师资绝大多数源于之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新方案实施最初两年师资知识技能不可能即刻扩展升级,从而出现教学内容倚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状况。目前这种状况虽逐渐改善,但受课时与师资的困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教学仍然极为有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然理论基础,其在高校公共教育平台的课时资源实际已逐渐被掏空。受教育者失去认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的正面途径,严重影响高校学生养成洞穿经济现象本质的能力。

      2.教师的研究与教学任务分置呈现研究者净流出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平台资源承受的掏空效应具有连锁性。由于近20年来政治经济学专业趋于停办,毕业生奇缺,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业教育背景的教师严重不足,现有教学队伍既出现净流出又出现断层的尴尬局面。而研究与教学分置使高校教师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呈严重下滑之势。高校教师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从高校科学研究的规律看,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激发研究、研究得到的进展推进教学。“98方案”调整到“05方案”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师失去原有教学“耕地”,大都由于各种原因转型承担新课程,他们面临既要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知识转化的自我提升,又要为职称晋升等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政治经济学相对专长与新教学任务分置,导致教师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兴趣、投入的精力都严重下滑,有理论功底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人转向与新教学任务有关的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相对越来越少。近年来在评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过程中,普遍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果最为短缺侧证了这种局面。

      公共政治理论课并非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唯一平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思想政治教育、财经类本科专业曾经以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长期大课时开设过,对深入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起到得力的作用。然而,近年来诸多相关专业大大压缩了与政治经济学原理相关的课程,即使是“211”高校,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均不开设政治经济学有关课程的情况也常见。笔者从全国多所高校了解到,现行教学中,专门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及相关知识的,几乎仅存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和少数著名高校的经济学或近似专业。包括很多“211”高校经济学专业在内的学生,几乎已无正面机会接触系统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另据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相关名校调查团队透露,2014年在近50所受调查高校中,大部分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含经济学类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中,政治经济学课程明显偏少,相对而言,西方经济学课程不仅课程种类多,而且所占学分也高。仅12%左右的理论经济学相关专业较为重视开设夯实政治经济学理论学习的系列课程,无视教育部专业课程设置要求,少开甚至完全不开设与政治经济学相关任何课程的高校不乏其数,几乎完全沦陷于西化的经济学教育中。高校经济学、管理学、公共管理等学科或课程,直接研究资源高效配置问题,相应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将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与研究肩负传授科学知识和导向知识技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用的基本职责,但目前的局面是社会主义通常最多只作为符号加以描述。更值得严正关注的是,部分非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向青年学生传播自己认知不清的观念,甚至反对、诋毁传播社会主义理念的公共政治理论课。

      一旦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都不关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研究的现实动力机制也就必然被大大弱化。在教学断层与队伍断流的双重背景下,原有教师对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也就只能作为业余爱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后继乏人、成果稀缺的局面就势不可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的维护与巩固也就成为奢望。

      近年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更易获得高层次平台,政治经济学研究却一直在萎缩,队伍四散、研究与教学分置、政治经济学研究难以获得课题经费、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多元化思潮冲击,其结果是“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4]

      总之,目前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所需的课时、师资队伍等主渠道资源被合“法”合“理”地压缩,教师的相关研究减弱,加上社会环境的其他负面影响,掏空侵蚀了以民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这种局面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在理论基础上出现了摇摆不定,理论上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上的理论基础相差甚远,而“通过数学形式主义将西方主流经济学变成精神鸦片,使中国对国际垄断资本麻木不仁”[3]也就成为必然现象了。

      三、亟待扭转高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教育平台几被掏空问题

      早在西方经济理论大举进入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之初,陈岱孙等学界泰斗就明确认识到这种局面的严峻性,多次向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预警西方经济理论鼓吹市场高效、完全市场化等回避和误导社会经济关系本质问题的严重性,严肃地剖析了其中的危害并提出相应对策。2005年以来刘国光[5][6][7]等学者也不断撰文呼吁关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引起学界和教师队伍极大关注。然而,直至目前,理论掮客、国际经济学话语寡头仍在不遗余力地推销西方经济学尤其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这说明我国理论过滤网目前很单薄、稀疏,对西方经济理论危害社会主义本质的伪科学性明显过滤不足。

      1.清醒认识西方经济学不过是提供一定的资源配置技术性理论

      较长时期以来,清醒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地位的呼声受阻于经济学西化潮流,这一现象与我国改革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需要市场配置资源的经验与技术分不开,这一时期我们期望懂得更多如何发掘和利用市场高效的知识。然而市场化倾向改革至今,大众已高度认可市场的效率,但同时也领略到市场的顽劣性,越来越期待有效控制市场经济负面性。这说明社会实践日益紧迫地提出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的深刻需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04年出台,开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在内的研究、传播有了新的资源补给。“马工程”为新世纪、新阶段学术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发展新局面。[8]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市场取向至上时,公共工程只能产生补救效应,而财富效应却是市场经济的第一指挥棒。要改善教研体系、研究基础、研究人力资源流向的现状,既需要“马工程”,也需要有自上而下的“马克思主义救中国”意识,从人民群众到执政党都认同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指导下,实现市场经济服务于社会主义。

      就研究市场配置资源的技术而言,现代西方经济学具有一定的可取性。其貌似撇开人与人的经济关系,专注于人如何实现物尽其用,而事实上,西方经济学是以维护私有制为理论前提的,是在私有制、雇佣劳动制合理合情合法的语系中谈做什么和怎么做更高效。其“经济人假设”与其说是前提不如说是围绕如何强化个体趋利性展开分析,这就决定了其具有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价值取向相悖的本质性缺陷,进而决定了其不可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根本方法、基本原理、指导思想。如果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仅聚焦于资源配置而缺乏社会主义方向意识,研究者、教育者、受教育者、实践者流于唯经济工具是问,必将导致要么对市场经济的负面性无知无觉,要么在这些负面影响面前不知所措的后果。

      西方经济学提供的资源配置效率技术知识,有如我们提高经济活动有效性的“磨刀石”而非“砍菜刀”。我们可以从西方经济学市场经济技术性理论工具中吸取一定养分为我国发展经济所用,如树立机会成本观念,提高决策的代价意识;运用经济活动的弹性原理、乘数原理分析经济决策和宏观调控手段的效果等。但如果过度推销与推崇西方经济学,使学术研究脱离实际,只会在邪路上越走越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拘泥于人类配置资源的技术分析,深层次解析谁占有资源、谁是高效配置资源决定者、谁占有高效配置资源的结果,是真正揭示社会经济规律的经济科学。这一坚实的理论创立之初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辩证地解剖了市场经济高效率和资本主义利用市场经济剥夺劳动者的事实,承担过指导劳动群众谋解放的理论使命。在劳动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里,这种不断发展、既揭示体制又解析制度的经济理论,才具备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职能。实践证明,目前我国民众最关注的贫富分化、腐败问题,根本问题不是资源配置技术短缺而是要处理好经济利益关系,西方经济学回避利益归属,无法真正从根源上回答和解决大众最迫切希望解决的这些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为理论基础,融入西方经济学配置资源的技术性理论,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问题,才能加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重启强化细化精化马克思主义三部分基本原理教育教学方案调整工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不会仅因美好愿望而夯实,高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教育问题离不开教育方案的体制性调整。基于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才具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坚实理论支撑力,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和理论完善的需要,基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力军更应该是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即刻重启强化细化精化马克思主义三部分基本原理的教育教学方案调整工作,把制度要求落实到体制安排,再通过体制安排搭建具体的人财物配置机制,疏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与研究的毛细血管。只有回归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育的重视,修复和加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平台,才利于强化高校学生的理论思维,摆脱学生因受强西化经济学教育迷失于市场经济负面性的局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星火才能在高校普及化教育中再兴燎原之势,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力军继而化成现实的力量。

      3.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回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民众关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然理论基础,必须回应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国亿万人民共同事业中的现实问题。回应大众的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鲜明特点,马克思在《莱茵报》任主编时,曾经为“林木盗窃案”和“摩苏尔农民问题”辩护,他自觉知识不足以回答劳动群众受苦受难的根源和帮助解决公众利益问题,从而开始研究和创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的著作里随处可见对工人、农民等问题的调查分析,马克思、恩格斯一直投身国际工人革命运动,回答革命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因为回答大众现实问题,所以一经提出就受到大众的欢迎。列宁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开创者,他的社会主义阶段划分思想、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思想与实践,都是以对当时问题的回应为出发点的,以解决人民大众的实际利益为目标。毛泽东、邓小平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秉承了这一务实作风。

      回答大众当下的问题,必然会增强共鸣度、实践性、实用性。高校学生是来自人民大众的大众,对自己及相关群体利益的理论更容易产生共鸣,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建构与完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务实于既把握中国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从根本上回答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制度完善,指导和推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处理现实问题。当前人民群众迫切希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回答的问题有很多,最重大的是如何平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地位与利益,解决贫富分化或共富问题;如何利用社会主义制度钳制市场经济之马的野性,维护国家经济、文化安全;执政党如何面对市场趋利的诱惑在具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坚持执政为民;如何促进我国摆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局限性,实现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科学发展等,回答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并维护大众利益就可以团结凝聚大众,进而破除理论上一味维护一部分人利益的庸俗化现象。

      推动回应中国问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重要的基础性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创新,在“四个全面”重大布局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更加需要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中国形态的、以民为本、有益于社会主义制度完善与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不可能也不应该依靠前人与旁人,这是当下中国人的根本责任。广大理论工作者应担负起为民求道的职责,高校应在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于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理念方面走在前列。

      ①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社政[2005]9号),简称“05”方案。

      ②1985年8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设置大学阶段的马列主义理论课程为“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简称为“85方案”。

      ③1998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联合颁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简称“98方案”。

标签:;  ;  ;  ;  ;  ;  ;  ;  ;  ;  ;  ;  ;  ;  ;  

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导地位_政治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