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新思想与党和民族历史的新发展_全面小康论文

习近平治国新思想与党和民族历史的新发展_全面小康论文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与党和国家历史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和国家论文,新发展论文,新思想论文,习近平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D0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55(2016)02-0005-15

       历史既有连续不断的流量变化,又有展现若干历史节点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党和国家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后,就显现出若干历史节点的不同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理论层面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在实践层面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作的巨大努力,正在将党和国家的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这是在1992年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使党和国家的发展进入新阶段之后比较突出的一个新时段。

       一、中国梦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是将党和国家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时段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八大明确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历史重任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即接过历史接力棒对三大历史重任作了认识提升,进行战略布局,着手实施宏图。历史的发展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段。三年来,这个新的历史时段又明显地呈现出两个时间节点。

       (一)以中国梦思想为主导引领历史发展的时间节点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在率领中央领导人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提出道出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发图强的心声,对全世界炎黄子孙是极大鼓舞,立即成为时代强音。

       “中国梦”不仅仅是表述简明通俗,能起到鼓舞人民的动员作用,更在于它有丰富内涵,凝聚了新一代领导人的顶层战略思想。

       这个顶层战略思想的意义在于以下几方面。

       中国梦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接了地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是党的领导人在庆祝建党80周年时首次明确使用的。此后,无论会议文件还是大众传媒都高频率地宣传这个概念。一方面,它对提升民族精气神起了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它在许多老百姓心目中又总觉得是非常遥远的事,如美丽的月亮在天上,可望而不可即。中国梦的提出,就使这个天上的月亮落到人间,接了地气,根植沃土,经过精心培育能够圆梦。

       中国梦使党和国家的梦更加成了人民的梦,老百姓的梦,华夏儿女的梦。习近平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我们每个人为实现梦想的努力拥有广阔的空间,都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这样质朴无华的表述,使相对比较抽象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说法,就不再使人感觉它只是党和国家的事,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责任和愿景。大家就更会关爱它、献身它。这样就更能凝聚起为之奋斗的无比强大的力量。

       中国梦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明确了具体路径。2013年5月,习近平提出中国梦思想半年后在回答拉美三国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一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走了30多年,历史证明,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富民强国的正确道路,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二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三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要用13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我们的民族发展好。四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平发展。我们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这样,中国梦与世界人民紧密相连。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梦,也是有益于世界人民的美丽梦、幸福梦。

       中国梦思想的魅力在于,仅仅中国梦三个字就具有点石成金的魔力。它产生的无比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核聚变力”,将空前地推进民族复兴的目标早日实现。同时,这个新理念也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并成为推进历史发展到新的历史时段的强大精神动力。正因为如此,它被称为“伟大的中国梦”。

       (二)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为主导引领历史发展的时间节点

       怎样实现中国梦?上面讲的“四个必须”,是习近平从形而上的抽象理论层面而言的。在形而下的实践层面怎样实施操作,则需要从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寻找主要矛盾,从面临的种种风险和挑战中筛选重点,从不断叠加的艰巨繁重的各类任务中排出缓急序列。习近平不断指出,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地区发展和城乡发展还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也还不高,消除贫困任务还很艰巨。“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1]

       如果说上面讲的“四个必须”是登高望远,那么脚踏实地需要从何着手?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提出中国梦之后就在思索梳理。两年之后,党中央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2015年2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一个月后,他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指出:两年多来,我们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中国人民正在按照这个战略布局,齐心协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2]这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的科学定位。这就是说,“四个全面”不是别的什么布局,就是指导落实中国梦顶层设计的战略布局。它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具有深远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意义。

       “四个全面”既是落实中国梦顶层设计的战略布局,同中国梦思想一起,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发展,并将党和国家历史推进到新的历史时段的重要标志。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有集中论述,但其他三个全面思想还没有明确提出。报告有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而还没有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概念,当时主要讲“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章中,作为七个方面的工作之“(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被列举的。从严治党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一章中强调了它的重要性,但也没有形成全面从严治党理念。两年后提出的“四个全面”就大不一样了。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3]“四个全面”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是一个总体战略部署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

       这表明“四个全面”作为协调推进的战略布局是一个全新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进一步突出。“全面深化改革”,由十八大主要强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明确地扩展为推进所有领域的改革,而不是一个领域或几个领域的改革,这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全面依法治国”,从属于七个“目”之一的举措中脱颖而出,提升到“纲”之地位。“全面从严治党”完全是一个新的理念,一跃而成为耀眼的亮点。而且,这“四个全面”之间不再给人以平面的、并列的、彼此孤立的感觉,而是以有着紧密内在逻辑的形象而格外突出,如习近平所说“是一个总体战略部署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四个全面”是个纲,纲举目张。这样,“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抓住了纷繁复杂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牛鼻子”,更加明确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引领发展改革稳定的实践逻辑更加清晰。因此,“四个全面”成为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创新。

       其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在总体上是治国理政思想的创新性发展,而且在这个战略布局麾下还有成系列的具有创新性发展的思想观点。

       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新理念。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4]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在于,过去说的“四个现代化”,主要是属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层面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则属于社会制度上层建筑,是具有顶端设计性的现代化。它被称为第五个现代化,既是对“四个现代化”的巨大丰富,更是对现代化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思想。这是《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又一个重要新观点。从党的十四大作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策以来,20多年间的历届党中央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直至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说明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认为,根据现实发展的需要,对政府和市场关系从理论上进一步作出定位的条件已经成熟,应该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为“决定性作用”,并且对政府作用也作出规定。它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这个新的表述,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巨大飞跃。习近平指出:“这是这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5](P75)“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5](P116)“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说明,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5](P75-76)这样的理论创新,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升华到了新的高度。

       关于“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思想。这是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的新观点,对全面从严治党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1929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古田会议决议第一次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建设问题,因而成为思想建党纲领。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中,强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而事实上提出了制度治党治国的思想。习近平在新的历史节点提出的“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思想,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具有里程碑意义。

       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审议“十三五”规划时提出的。全会强调,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对这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在新年伊始考察重庆时又作了动态性表述,即“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而且,明确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凝聚着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我们要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显然,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新的历史时段丰富和发展了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科学发展观。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作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形成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以中国梦为统领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因此,中国梦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自然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党和国家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时段的重要标志。

       二、实施中国梦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将党和国家的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时段

       历史的发展必将产生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理论诞生的使命就是推进历史向前发展。这完全不是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多种力量交叉作用的客观运动结果。

       恩格斯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对任何事物,“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能认识到什么程度”。[6](P337-338)这是讲的认识的客观性,说明任何思想理论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半个多世纪后,毛泽东发挥这个思想,讲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他在论述抗日战争中发挥自觉能动性时指出:“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战争指挥员活动的舞台,必须建筑在客观条件的许可之上,然而他们凭借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很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戏剧来。”[7](P47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是凭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舞台,通过为实现中国梦而实施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将党和国家的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时段。

       (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提出的决战决胜要求,标志着改变国家贫困面貌进入新时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绘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由于“十三五”时期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高度契合,“十三五”规划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的规划,因而实施“十三五”时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习近平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今后5年党和国家各项任务,归结起来就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什么是全面小康,长时期只有总体要求,没有具体界定性的规范说明。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首次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和要求作出科学界定,消除了模糊认识,澄清了误读误解。他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尽管不是说各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都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才是实现了全面小康,但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而地区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我们即使宣布实现了,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认可。为此,他在许多讲话中强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对什么是“全面小康”作了科学解读。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习近平说: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就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他指出:比如,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突出的短板。这就要求我们尽力补上这块短板,切实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习近平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虽然全面小康不是人人同样的小康,但如果现有的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全面小康也不能让人信服。我多次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我们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强调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习近平说: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说的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能仅仅看作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应该是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习近平对全面小康的上述说明,精准地揭示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这对于在今后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胜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为什么说现在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呢?因为要实现三个全面覆盖,任务异常艰巨。在20世纪末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后,经过跨世纪的20多年的奋斗,现在到了兑现“军令状”的承诺,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这只能全力以赴去拼搏,决不能失信于期盼已久的人民。因此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习近平说过,就脱贫工作而言,如果按过去30多年年均减贫600多万人的速度计算,7000多万人脱贫需要约11年,即到2025年才能实现目标。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地干,难以按期完成任务。形势逼人。必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8]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底线,它要求比常规提前5年实现,这无疑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的发展,使党和国家进入新时段。

       (二)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改革进入深水区,要涉险滩打攻坚战,是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标志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一直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是过去30多年快速发展和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但是,改革开放的大潮此前已经历了两轮,每一轮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龙头带动全面改革。第一轮是改革开放之初,拨乱反正,纠正过去“左”的错误,实行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神州大地复苏,经济社会发展生机盎然,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邓小平指出: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从此,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决定实行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一轮改革更深刻,是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从未成功过的改革。但如邓小平所说,不实行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冒点风险。在邓小平的指引和坚持下,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破天荒地成功了,市场经济体制第一次变成了姓“社”的。我们国家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关键一招。

       目前,国家的发展进入到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所以成为新一轮改革大潮阶段。

       第一,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具有异常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现在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三十多年前。有的牵涉复杂部门的利益,有的在思想认识上难以统一,有的要触动一些人的‘奶酪’,有的需要多方面配合、多措施并举。”因此,他又指出: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战胜一切艰难险阻”。[1]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因此,2013年被称为“深改元年”。各领域改革由全面展开、有序推进,再到全面发力、纵深推进,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牢牢把握正确方向,驾驭和引领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航程。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还不完善,需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习近平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建立,“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特别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没有理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效发挥受到诸多制约,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9](P551)基于此,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一个重大决策,提出前面讲到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观点。习近平指出:它不仅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而且“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5](P77)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反腐治本的一个战略性决策。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同过去相比都空前拓展了。我国改革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一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另一方面也积累了一系列突出矛盾,在前进道路上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对此,习近平列举了三大类。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比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二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如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三是党政部门作风方面的,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习近平明确指出:“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5](P86)“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5](P87)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就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较大的改革举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年来,过去很难啃的“硬骨头”,如司法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央企薪酬制度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防和军队体制改革等都在有序展开。上海、天津、福建、广东四大自由贸易试验区先后挂牌运营,进行探索性试验。改革大潮席卷神州大地。习近平说:“改革的进军号已经吹响了”,[5](P101)全会决定形成的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5](P73)“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5](P116)

       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新一轮改革大潮,既然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也就是说,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段。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标志着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时段

       我们党对依法治国的认识经历了拨乱反正和不断深化的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左”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沉重教训,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并且,在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针;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将此方针明确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10](P31)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问题,不仅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而且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和三大支柱。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标志着依法治国已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重要任务。为了落实并提升这个重要任务,2014年10月,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召开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许多新理念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2015年12月,又颁布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要如期实现法治政府基本建成。这实际上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基本建成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政策新举措,标志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段。

       为什么说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标志着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段呢?这是因为它有多个“第一次”。

       第一,在新中国60多年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多年的历史上,以中共中央全会名义专门讨论依法治国问题是没有先例的第一次。尽管20年前提出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针,此后党和政府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也取得巨大成就,但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制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也是史无前例的。在这个决定中又首次提出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的新观点,其中190项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被纳入改革任务总台账,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这几个空前的第一次,不能不成为我们国家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段的重要标志。

       第二,全会《决定》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说明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八大以后提出的新课题。此前,既没有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目前这样的奋斗目标提上议事日程作战略性的规划安排,更没有提出为实现中国梦而实施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就不可能将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把握。因此,这绝对是过去没有过的新任务。习近平对将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把握这一点很看重。他强调了如下三点。

       一是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他说: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面对的矛盾风险之多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对法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如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滚滚向前。他说: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前者是“破”,后者是“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定,体现了“破”和“立”的辩证统一,是姊妹篇,“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11]

       三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有紧密内在逻辑联系的系统工程。这个战略布局,不是一般的布局;而是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习近平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这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从这个战略布局看,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十分重大。“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

       第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涵十分丰富,有许多第一次提出的创新思想。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具体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五大法治体系”“三个共同推进”“三位一体建设”和“四法链结”的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治国的各项工作都靠这个总抓手来谋划和推进。

       强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要求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不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以宪法为核心来制定和完善,而且必须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决定建立宪法宣誓制度。习近平说:这样做,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

       提出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这包括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还有,强调提高司法公信力问题。习近平指出: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因此,全会决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这些论述振聋发聩,道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此外,习近平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还第一次批驳了所谓“党大还是法大”的谬论。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说:“‘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习近平为什么这样坚定明确呢?因为这里是把党作为一个执政整体而言的,是指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这是不容挑战的。至于具体到每个党政组织、每个领导干部,就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法律,就不能以党自居,就不能把党的领导作为个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挡箭牌。因此,他又说:如果说“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伪命题,那么对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权大还是法大则是一个真命题。纵观人类政治文明史,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

       全面依法治国的这诸多第一次,开创党和国家政治文明风气之先,毫无疑问,标志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段。

       (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和反腐倡廉拨乱反正的新成效,标志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入新时段

       “全面从严治党”这个概念虽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的,但这个思想早已萌生。在十八大闭幕后两天的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习近平就强调: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特别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这应当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因子。三年来,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加大力度,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坚忍不拔地常抓不懈,取得了人民高度赞赏的满意度。

       为什么说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和反腐倡廉拨乱反正的新成效,标志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入新的历史时段?

       第一,开展反对“四风”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使党政干部作风明显好转,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研究,决定把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习近平指出:“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党内存在的其他问题都与这‘四风’有关,或者说是这‘四风’衍生出来的。‘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9](P314)一年多的教育实践活动进展有序、扎实深入,刹住了“四风”蔓延势头。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三公”经费、楼堂馆所、公款送礼、挥霍浪费、吃拿卡要、庸懒散拖等等问题得到了有力整治。接着,在处级干部范围内又进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既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防止“四风”反弹;同时又使这样狠抓作风建设的工作成为新常态。习近平指出:我们抓作风建设,归根到底,就是希望各级干部都能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些要求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也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他要求把“三严三实”体现在抓作风建设各项工作之中,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只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就能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民风社风,展现时代新风。三年来,横扫陈垢积弊,激浊扬清,累计有超过14万干部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被问责,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许多外国人来华办事,对干部作风和社会风气发生的巨大变化无不震惊。

       第二,开展反腐败斗争,“老虎”“苍蝇”一起打,使多少年来一直遏制不住的腐败现象多发高发势头第一次得到有效遏制,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腐败问题是长期影响中国政治生态的毒瘤,也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坚决反对腐败,一直是上上下下的共同声音,尽管也不断有阶段性成果,但由于有效招法少,腐败现象的多发高发势头令人揪心,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无不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党的形象受到严重伤害。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不久指出: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反腐倡廉、拒腐防变,“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我们要坚定决心,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5](P386)并且明确表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5](P388)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利剑高悬,迅速查处,反腐败斗争取得显著成绩,得到广大老百姓坚决支持和热烈拥护。面对反腐败斗争是否深入,能否一反到底的关键时刻,习近平在2015年1月的十八届中纪委五次全会上明确表示:保持高压态势不放松。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会辜负党、得罪人民。是怕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还是怕得罪十三亿人民?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三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对腐败分子,我们决不能放过去,放过他们就是对人民犯罪、对党不负责任。”“查处腐败问题,必须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不定指标,上不封顶,让那些想搞腐败的人断了念头、搞了腐败的人付出代价。‘诛一恶则众恶惧。’包公把‘龙虎狗’三具铡刀摆在开封府大堂之上,无论皇亲国戚还是高官小吏,谁敢以身试法,都毫不留情。反腐败斗争没有禁区,没有特区,也不能有盲区。我们要把反腐败利剑举起来、用起来,形成强大震慑。”这一席话,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消除了人们的疑虑,广大群众无不拍手叫好。到2016年2月底,已经查处的副省部级干部和军级干部近150人,其中正国级领导人即中央政治局常委1人,副国级领导人4人。这既说明腐败问题严重到何等程度,也说明反腐败斗争何等深入。过去坊间广泛传播的“真要反腐败,共产党就要亡”的流言被彻底粉碎,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力反腐,深得党心民心。学界认为,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纠正“左”的错误,是党的路线问题的拨乱反正;那么十八大以来反对“四风”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伟大成就,则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一次拨乱反正。

       第三,提出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紧密结合,在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努力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实现了制度治党建设大跨越。长期以来,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制度治党建设是一个短板,致使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现象比较突出。这是腐败存量不减、腐败增量难以遏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有鉴于此,习近平在提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之后,进一步提出了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紧密结合,使管党治党既从思想教育上严起来,又从制度上严起来。

       关于以德治党。习近平十分注重这样三个方面。一是抓好思想理论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用坚定理想信念炼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5](P413)二是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党性修养教育,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要“不断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三是抓好思想作风建设,加强“三严三实”教育,强调必须保持常抓的韧劲、长抓的耐心,在坚持中见常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

       关于依规治党,建设并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习近平十分强调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他在任职总书记后两个月就提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他从四个方面强调建设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一是要求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系统完备的法规制度体系。二是建立和完善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制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强调要强化制约、强化监督、强化公开、强化责任追究,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三是强调要严明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提出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用纪律和规矩管住大多数,使所有党员干部严格执行党规党纪、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四是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强化了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实行“两个为主”,即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并明确了“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项改革,有利于保证各级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合理分解权力、科学配置权力的重大举措,对于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年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化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先后出台30多项改革举措,党建制度改革扎实推进;特别是经过修订,出台了第一部党内“立法法”《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编制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一个五年规划,并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30多件重要党内法规,党内法规体系不断走向完善。这样的制度改革和建设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以上三个方面,充分说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一系列新战略新政策新举措,表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略的把握,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确实将党和国家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段。

       三、习近平提出治国理政新思想与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历史发展进入新时段的历史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党和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发生的曲折挫折,我们这些人都是亲历者。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多年,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的历史性巨变,更是历历在目。广大人民群众对30多年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满意的。十八大以来,更是目睹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中国梦思想和实施“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将党和国家的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时段,因而有更高的满意度。三年来各方面的变化给人们以深刻的历史启示。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党和国家的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时段,无疑有各种因素在起作用。但纵观党中央三年多来的治国理政,从抓工作体现的政治素质方面言,对推进历史发展起了巨大作用的,至少有如下几点。

       (一)充满政治定力,富有担当精神

       习近平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他还多次强调,我们要增强政治定力,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走自己的路,我们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正因为有这种高度的政治定力,对事业充满自信,因而无论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涉险滩、啃硬骨头,还是反腐败狠打“老虎”、猛拍“苍蝇”,都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对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指出:提出改革举措当然要慎重,要反复研究、反复论证,但也不能因此谨小慎微、裹足不前,什么也不敢干、不敢试。搞改革,现有的工作格局和体制运行不可能一点都不打破,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还是要大胆干。

       对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习近平的政治定力和担当精神,更是给国人以强烈震撼。他有许多旗帜鲜明的论述。除了前面所讲的以外,他还多次动情地表示: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因此,他强调必须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腐败分子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们抓回来绳之以法,五年、十年、二十年都要追,要切断腐败分子的后路”,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

       (二)倡导厉行认真,要求严细实干

       习近平在提出中国梦思想时就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这几年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干事抓工作,就是本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八个字,既勇于担当、雷厉风行,又认真严细、实抓实干,不做表面文章,不求轰动效应,不搞虎头蛇尾,而是一抓到底,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习近平回顾干部管理工作说:这些年,我们在干部管理上不可谓不重视,也出台了不少制度规定。为什么还存在那么多问题?我看,一个重要原因是讲“认真”不够。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一年后,他发挥这个思想指出:“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从严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我们共产党人最讲认真,讲认真就是要严字当头,做事不能应付,做人不能对付,而是要把讲认真贯彻到一切工作中去,作风建设如此,党的建设如此,党和国家一切工作都如此。”[12](P14)这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工作作风。

       一个时期,许多人对中央不断抓贯彻八项规定不理解。习近平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抓中央八项规定贯彻落实,看起来是小事,但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中央八项规定都抓不好、坚持不下去,还搞什么十八项规定、二十八项规定?抓‘四风’要首先把中央八项规定抓好,抓党的建设要从‘四风’抓起。办好一件事后再办第二件事,让大家感到我们是能办成事的,而且是认真办事的。这样才能取信于民、取信于全党。大家担心防范‘四风’的制度能不能建立起来,是不是有用,是不是‘稻草人’?行胜于言。比如,今年中秋节中央纪委抓月饼,看起来是小事,其实是抓这背后隐藏的腐败。抓了中秋节抓国庆节,抓了国庆节抓新年,抓了新年抓春节,抓了春节抓清明节、抓端午节,就这么抓下去,总会见效的,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风气。”[13](P74-75)

       多少年来,缺乏的就是这种严细实干作风,缺乏“认真”精神。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发扬这种作风,既使三年来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是在改变不良习惯和风气,培育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新作风和软实力。

       (三)严明纪规制度,管住“关键少数”

       习近平谈到党和国家的状况说:“我们当前主要的挑战还是党的领导弱化和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不改变这种局面,就会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动摇党的执政基础,甚至会断送我们党和人民的美好未来。十八大之前有很多党内的同志和广大人民群众有所担忧,也就是在这里。”那时,任何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确是忧心忡忡。习近平与广大人民群众心心相印,想到了一起。怎样改变管党治党不力局面?那就是全面从严治党,严明纪律规矩,加强制度监督,管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这方面的作用,产生了改变局面的巨大正能量。

       关于严明纪律。纪律严明本来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但在一个时期,这种优势不优。凡是出问题的干部,都将纪律置诸脑后,不受约束,我行我素,胆大妄为。习近平指出:全面从严治党,重在加强纪律建设。这是治本之策。我们现在要强调的是扎紧党纪的笼子,把党的纪律刻印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心上。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为了纠正执行纪律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特别强调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任何人都要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各级党组织要敢抓敢管,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决不允许在党内搞任何形式的派别活动和非组织活动,决不能让党纪成为纸老虎、稻草人,造成“破窗效应”,凡是违反党章和党的纪律的行为,都不放过,都要追究查处。为此,党中央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文件,要求全党认真贯彻执行,落实到位。

       关于强化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本来是党的优良传统。但相当长时期淡化了规矩意识,潜规则流行,歪风邪气颇有市场。习近平在严明纪律的同时,也提出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任何人不得逾越规矩、违反规矩。他强调:国有国法,党有党规。没有规矩不成其为政党,更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他提出了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党的规矩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守的总规矩。其二,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立场、言论、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其三,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全党必须模范遵守。其四,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和工作惯例。他说,这项看着没有白纸黑字的规定,但是一种传统、一种范式、一种要求。这种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不成文的自我约束的纪律,需要全党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对于泛滥的潜规则,他明确表示,必须坚决破除。要强化明规则,以正压邪,让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在党内形成弘扬正气的大气候,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氛围。多少年来,还没有见过中央领导人有这样明确讲规矩的论述。这些论述大大丰富了党的建设内容。

       关于加强制度监督。改革开放以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制定的制度不少,当然还不健全。但在很多情况下缺乏执行力、监督力,违反了受到认真处理的不多。习近平严肃批评此种现象,指出:有了好的制度如果不抓落实,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锁在抽屉里,那管什么用呢?要强化制度执行,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出台一个就执行落实好一个。坚持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对违反制度规定踩“红线”、闯“雷区”的,要零容忍,发现一起就坚决查处一起,使查处违纪违法问题制度化、经常化,使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坚决纠正随意变通、恶意规避、无视制度等现象。三年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坚决用制度管权、治吏。一个时期的制度治党建设这个短板大为改观,并取得显著成效。

       关于管住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管党治党不力,关键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管治不力,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全面从严治党,就抓制度建设言,是要严明纪律、强化规矩和加强制度监督;就教育对象言,是管住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因为他们有位有权,管人管事。习近平指出: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从严管好各级领导干部,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对于这支干部队伍应具有怎样的高素质,他概括为五句话20个字:信仰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目标要求。有了这样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党和国家的面貌将会发生很大变化,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就有了组织保证。管住领导干部“关键少数”,说到底,就是为了能够早日建设好这样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

       (四)高扬自律引领,强调率先垂范

       习近平作为总书记履新后,首次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就说: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5](P4)从此,“打铁还需自身硬”,既成为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也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严格自律、引领全党从严治党的代名词。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怎么抓?既要解决切入点,又要明确引领者。中央经过反复考虑,决定以抓作风建设为切入口,由中央政治局带头示范。邓小平说过:“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14](P365)习近平鉴于这些年来的中央政治局都发生过这样那样的问题,很注重中央政治局的自律建设。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时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要定规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我们在座各位做起来,新人新办法。咱们率先垂范,然后层层制定、提出要求。一年后,他继续强调中央政治局的率先垂范作用,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中央政治局抓起。上面没有先做到,要求下边就没有说服力和号召力。我们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带头把党的优良作风继承下来、发扬下去,敏于行、慎于言,降虚火、求实效,实一点,再实一点。全党看着中央政治局,要求全党做到的,中央政治局首先做到。再过一年后,他又说:做班子的带头人,关键是“带头”二字。“要真正做到事事带头、时时带头、处处带头,真正做到率先垂范、以上率下。”[15](P68)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首先带头转变作风。在中央政治局讨论中央八项规定后三天,习近平首次离京到深圳考察,带头执行规定,开了“从我做起”之新风。特别是他的“三不作风”在广大老百姓中发生了强烈影响。这就是出行不封路、不住豪华宾馆、不吃高档菜肴。老百姓大为感动。接着,他回京考察后,就径直在街上排队买包子到店铺与群众同桌午餐。警卫部门既没有事先安排检查,也没有搞现场隔离,在场群众大为惊讶。多少年来,老百姓没有看到这种真正的而不是作秀的亲民作风了。

       习近平在个人生活上严格自律,率先树立新的作风;在政治生活方面,又极力恢复和发扬党的三大作风优良传统。一个时期以来,党内很难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而且往往以表扬代替批评。这种扭曲党内政治生活的现象也是中央政治局带头纠正的一个重点。习近平指出:在革命战争年代以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内组织生活制度是很严格的。像党小组生活会,从一般党员到党的领袖都参加,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指名道姓讲问题、提意见、论危害。“当前,党内积极的思想斗争讲得少了,批评和自我批评难以开展起来,民主生活会很多成了评功摆好会。”[9](P353)这些话一针见血。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后,中央不仅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而且中央政治局率先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头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2015年12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践行“三严三实”情况。大家联系中央政治局工作,联系自身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的实际,联系严格教育管理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实际,进行党性分析,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并研究加强中央政治局自身建设的措施。习近平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动真格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群策群力改进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开得很好。大家讲认识、谈体会,摆问题、查不足,出主意、说措施,启发了思考和感悟,触动了思想和灵魂,很多意见建议对进一步做好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很有帮助。我们中央政治局同志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只是个人的事,而是党和国家的事、人民的事、全局的事,必须模范遵守党章,在“三严三实”上有更高标准,努力成为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

       这些年来,老百姓很少看到中央政治局这样带头对照检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报道。抓工作是改造客观世界,对照检查是改造主观世界。真正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就需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坚持改造主观世界。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带头引领、率先垂范的作风,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树立了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是这几年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好转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推进党和国家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段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习近平在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说过: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5](P409-410)这既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精神境界。有了这种精神境界和工作态度,并将它传承下去,弘扬开来,我们相信,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一定能够实现。

标签:;  ;  ;  ;  ;  ;  ;  ;  ;  ;  ;  ;  ;  ;  ;  ;  

习近平治国新思想与党和民族历史的新发展_全面小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