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分析及临床意义研究论文_尹晶,秦宁宁

尹晶 秦宁宁 北京市房山区)10240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变化状况,并探讨心电图的特点及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3月到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心电图分析的5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心电图异常率92.85%,经有效治疗后,病情均得到控制,再行心电图检查,部分患者心电图与健康人无异,其余均表现出好转。结论:心电图在急性脑血管病的应用效果满意,可有效反应患者的疾病状况,对指导脑血管病的治疗及预后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医学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

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种脑部血管障碍疾病,其发病急、病变快,在中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通常诊断急性脑血管病多采用影像学检查,例如超声检查、CT检查等[1]。近年来对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的分析与研究较为热门,本次研究特随机选取在我院接受心电图分析的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变化状况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3月到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心电图分析的5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4例,女性22例;年龄45-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5±3.1)岁;颅内出血患者18例,蛛网下出血患者22例,脑梗死患者16例。所有患者经MRI或 CT检查,均被证实为急性脑血管疾病,且入院前均未服用任何具有抗心律失常效果的药物,均无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内脏器官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56例患者均在发病24h内入院治疗,入院后即刻采取12导联心电图检查。采集率1000/s,走纸速度设置为25 mm/s,分辨率5 mV 伏,定标电压设置为10mm/mV。针对病情危急者需确保24h心电监护。

1.3观察指标[2]

观察56例患者心电图异常情况,包括Q-T 延长、ST 段变化、房室肥大以及各型心律失常,并详细记录相关病变部位,主要有小脑、脑叶、基底节、丘脑以及脑干等。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的汇总整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6例患者意识情况与其心电图异常变化情况呈正相关,56例患者中,意识清醒者19例,占33.93%;嗜睡患者21例,占37.5%;出现昏迷状况的患者16例,占28.57%。通常昏迷者心电图比嗜睡者心电图更为复杂。经医院有效治疗后,56例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控制,再行心电图检查时,85.7%(48/56)患者的心电图与健康人无异,14.3%(8/56)心电图在一定程度均表现出好转。

5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心电图异常52例,异常率92.85%。其中,心肌缺血29例,占51.79%,包括Q-T 延长2例,占3.57%;ST 段变化26例,占46.43%;U波显著1例,占1.79%。各型心律失常21例,占37.5%,包括室性早搏10例、房性早搏7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窦性心动过速1例、束支传导阻滞1例。房室肥大2例,占3.57%。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与心电图变化关系,见表1。

表1 各型急性脑血管疾病与心电图变化关系[n(%)]

3.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可使大多数患者的临床心电图呈异常表现,而部分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多由其本身的心脏病所引起,也存在部分患者因脑部疾病继发性心脏改变,而致使心电图异常表现[3]。据悉,全球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率0.2%,而我国却高于全球水平,其中我国城市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率与全球持平,农村发病率略低为0.18%,全国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率却高达40%[4]。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意识情况与其心电图异常变化呈正相关,通常昏迷者心电图比嗜睡者心电图更为复杂。目前普遍认可急性脑血管病引起心电图异常的主要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脑调节功能紊乱:机体心脏活动受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控制。位于脑干、下丘脑以及边缘系统的高级植物中枢,对心脏具有支配作用。当发生急性脑血管病时,易引发脑缺氧、脑水肿以及脑血循环障碍,并且血性脑脊液会直接刺激下丘脑,或使丘脑下部继发各种使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发生紊乱的病症,如水肿、移位以及缺血性软化等。经实验证明,下丘脑外侧遭受刺激,可导致动物出现高血压以及各类心电异常活动表现。②体液因素紊乱:急性脑血管病的病变早期,易导致患者进食困难,再加上脱水剂的应用,致使患者血容量不足、血流动力学及流变学均发生变化,常表现出离子紊乱,发生低钠、低钾、低氯等状况。尤其是低钾问题,其对患者心肌造成的影响最为显著,可导致U波显著、T波降低、Q-T间期延长而ST段被明显压低。对于缺钾严重者,可引发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导致死亡。③神经体液调节紊乱: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神经体液机制对心肌复极造成影响,致使全部心肌复极正常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延长心肌复极时间,进而导致心电图Q-T间期延长以及ST-T发生改变。此外,神经体液调节紊乱还可导致患者体内的肾上腺素水平、儿茶酚胺水平显著升高,进而引发冠状动脉收缩与痉挛,导致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加速,进一步造成心肌缺血性损害、心脏功能衰退、心律失常。急性脑血管病多发于高龄患者,而心、脑血管的发病基础相似,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因此当患者存在脑血管疾病时,心血管可能同时出现缺血缺氧的改变,从而导致心电图出现相应变化。此外,有学者认为脑部疾病可引起内脏效应,进而导致心脏损害,并且心脏损害与脑钠素释放存在关联[5]。

本次研究,5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意识清醒者19例,嗜睡患者21例,出现昏迷状况的患者16例。心电图异常率92.85%,但经医院有效治疗后,所有患者病情均得到控制,再行心电图检查时,85.7%患者的心电图与健康人无异,14.3%患者的心电图在一定程度均表现出好转。

综上所述,心电图在急性脑血管病的应用效果满意,可有效反应患者的疾病状况,对指导脑血管病的治疗及预后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医学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广强. 76例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及心肌酶改变的临床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2(9): 44.

[2] 毛宇光,沈青.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脑心综合征的心电图变化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22): 3659-3660.

[3] 舒颖. 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特点及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2(6): 438-439.

[4] 刘江华,邱厚道. 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变化的相关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23): 2620-2622.

[5] 周建萍. 脑血管疾病引发尼加拉瀑布样T波改变心电图五例[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0, 14(2): 152-153.

论文作者:尹晶,秦宁宁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8

标签:;  ;  ;  ;  ;  ;  ;  ;  

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分析及临床意义研究论文_尹晶,秦宁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