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论文_徐月芳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论文_徐月芳

徐月芳

(江苏省常熟市职业教育中心校 江苏 常熟 215500)

【摘要】 负性情绪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救治影响很大,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帮助患者获得适宜身心状态,对于改善或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行心理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策并对两者间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丰富心理护理内容,为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心理护理干预;冠心病;负面情绪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9-0295-02

前言

冠心病是一种身心性疾病,其发病除与躯体病症密切相关外,也与心理社会因素存在密切关联,特别是个人的性格特征与情绪应激,它们常与冠心病患者的躯体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患者病症。导致冠心病患者出现负面情绪心理的因素很多,它们不仅易导致患者发病,对患者冠心病的临床救治也是一种巨大阻碍。现阶段,医疗领域及相关教育机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问题日趋重视,探究冠心病患者负面情绪的有效心理干预措施也日益成为其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对此,本文针对心理护理干预与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间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分析

1.1 冠心病与负性情绪概述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主要由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病变引起,此外,社会心理因素、个人性格与情绪因素也与冠心病发作存在内在关联,故冠心病属身心性疾病,发病几率与临床救治成效均与患者情绪心理存在密切联系。

负性情绪又称负面情绪,即不积极情绪,主要包括痛苦、沮丧、悲伤、焦虑、愤怒等,它们不仅影响人的心情,同时也会造成身体不适,影响工作生活,危害身心健康。有英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长期存在负性情绪的人群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几率要高出常人许多,这主要是由于负性情绪,特别是愤怒、暴躁等会刺激大脑皮质及丘脑下部,使身体出现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等情况,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1.2 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心理分析

冠心病患者多以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救治,该术创伤风险较大,手术所用费用也较高,因此,罹患冠心病的人群往往心理沉重而复杂,现对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行具体剖析。

治疗前,受病痛影响,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压抑、否认心理,主要表现为焦虑不安,例如:害怕心绞痛发作,胸口疼痛;对手术恐惧,担心死亡;情绪低落,恐成为家庭负担;入院后不适应治疗环境等。手术完成后,冠心病患者心理反应强度通常要高于治疗前,部分患者在清醒后会有如释重负感,症状减轻,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因为担心术后复发而出现负性情绪持续加重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相应人员需采取有效措施尽快稳定患者情绪,降低病症复发风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心理护理干预的应用

2.1 心理护理概述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周期内,护理人员通过一系列方式影响患者心理状态,使患者情绪心理向积极方向发展,最后在现有情况下获得最佳生理、心理状态。现代医学模式诞生以后,心理护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备受重视,现阶段已经成为现代护理模式重要内容,在临床实践中受到普遍认可,其应用坚持交往启迪原则、针对性原则及自我护理原则,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对于改善患者负性情绪而言意义重大。

2.2 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多采用听取与解释、教导与支持、疏泄与鼓励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倾听:认真倾听患者讲述,借此了解患者病史及症结,通过患者的言语和举动分析患者的情绪心理,设身处地的理解患者、关心患者,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和信任感,努力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解释:以适当的语言方式介绍患者病情,耐心解决患者疑问,对患者可能出现的躯体问题及情绪心理问题进行告知,同时积极给予患者健康指导,态度严谨,工作热忱。

指导:护理人员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心理卫生健康教育,通过专业讲授及规范治疗,让患者掌握心理疾病防治保健法,以此增强患者对自我心理状态的控制能力,便于负性情绪出现后,患者能及时调节和疏导。此外,多鼓励患者,帮助患者增强自信心,使患者能够乐观积极的面对病魔,努力配合治疗。

疏泄:针对存在负性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让其认识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普遍存在,它们对病症治疗具有消极影响,不可忽视,需尽量避免。

关心:主动关心患者,多与病患交流,让患者了解冠心病相关治疗流程,针对恐惧患者及时给予其安慰和鼓励,提高其治疗配合度。

此外,除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教育及关心外,护理人员还可以组织病房讨论,让冠心病患者讨论心得,分享感受,营造良好病房环境。此外,护理人员也可与患者家属沟通,请家属参与到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中来,双方共同努力体贴、关心患者,以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心理。

3.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情绪的重要意义

3.1 心理护理干预可改善或解除患者的负性情绪,增强患者自信心

治疗周期内,患者负性心理的出现主要源于对疾病的不了解和对手术的不认识,护理人员通过解释、指导、疏泄等方式让患者对冠心病的病因及临床治疗有充分了解后,自然能有效减少患者盲目负性情绪的出现几率。而针对因医疗负担而出现负性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可多采取鼓励的方式,使其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从而使患者将注意力从经济压力转移到求生上来,重拾治疗自信心,乐观对抗病魔。总之,给予冠心病患者心理鼓励和支持可有效改善甚至解除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2 心理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尽早适应角色,乐观面对生活

疾病作用下,患者心理通常较为脆弱,对生活及周边环境的兴趣降低,对疾病的救治也出现消极心理,甚至放弃或抵制。给予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可尽早帮助患者正视自己,使患者不再否认疾病、逃避治疗。通过病房讨论会等心理护理措施,冠心病患者间及其与护理人员间的交流加强,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患者的存在感,使患者逐渐从悲观、抑郁的心理状态中走出来,携手病房大家庭共同打击病魔。

3.3 心理护理干预可增进护患间友好关系,帮助患者长期保持良好心态

耐心与用心对于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而言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手术治疗后,医护人员的护理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及对护理工作的认可。以优质化的服务水平给予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有利于拉近护患间距离,这一方面能有效避免护患矛盾,另一方面也能实现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持续性认可。这能帮助患者实现良好心态的长期保持,避免患者短期内出现情绪异常反复等问题。

4.小结

综上所述,负性情绪影响人体健康,可诱发冠心病或加重病情,临床护理冠心病患者需对此加以重视。根据患者实际心理情况开展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可在围手术期内有效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心理,降低患者病症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基于此,相关教育部门可加大对护理人员心理护理干预的培训及教育,为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消除提供人力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倩.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评估[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8:193-194.

[2]吴雪霏.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5,25:230-231.

[3]刘殊艳.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12:164+166.

[4]马菊开.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08:112-114.

[5]武成莉.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影响的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19:137-138.

论文作者:徐月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7

标签:;  ;  ;  ;  ;  ;  ;  ;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论文_徐月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