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文评介_散文论文

当代散文评介_散文论文

当代散文漫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散文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597(2004)04-0001-01

欲评论当代(1949年至今)散文的创作,相当地困难和麻烦。因为,关于散文“范畴论 ”、“特征论”以及“创作论”、“批评论”等一系列ABC问题,至今也没能取得共识 。所以,个人只好就讲自己的看法。我下面要讲的就纯粹是个人之见。

先来谈谈对建国后“十七年(1949~1966)散文”的评价问题。当代散文是从现代散文 发展而来的。现代散文发源于五四运动,它伴随着西风东渐、思想解放和“个人的发现 ”,特别是欧美“随笔”的译介,一下子就激活了散文的“心”,使散文成了现代文学 各部类中成就最大的一种,这正如鲁迅所说:“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 诗歌之上”。但现代散文,实际上是叙事、议论、抒情三体并包的“大散文”。也可以 这样说:在20世纪,20年代“随笔”是其中坚;30年代“杂文”是其代表;40年代“通 讯、报告”是其主流:你看,都戴着“散文”的大帽子,内容却并不一样。当然,40年 代还要说说“延安散文”——因为,严格说“当代散文”就是从那儿演变过来的。延安 散文,有两个特点:一是“颂”(抒情)的基调;二是“主角”的置换。强调“抒情”这 很好;但散文否定主体“自我”,“主角”只能置换成“工农兵”,就带来严重祸患— —而我们“当代散文”正是“延安散文”的一个延伸和继续。所以,其发展就“先天” 不足且“后天”失调。

所谓当代散文“三大家”——杨朔、刘白羽、秦牧,现在来看,他们的散文就都落入 了“自我隐匿”的泥潭。比如杨朔(1910~1968),有《杨朔文集》3卷本(山东文艺出版 社行世),他文学天赋很高,写了很多精雕细琢、“惨淡经营”的作品。但这些作品除 “诗意盎然”外,都是“现在时”题材,同时“我”都是一个“从旁介绍”的穿针引线 人物,而“主人公”则成了作者歌颂的“普通劳动者”(即工农兵)。如《荔枝蜜》里的 养蜂员老梁,《茶花赋》里的老花工普之仁,《雪浪花》里磨刀磨剪子的“老泰山”, 《香山红叶》里的“老向导”等,这实际是把诗、通讯、小说糅成了一体,搞出了以“ 诗化”为主旋律的“诸体复合”散文(其弊在假),走了一条“自我置换模式”的路。刘 白羽(1916~),有《刘白羽文集》10卷(华艺出版社出版),是位部队作家,从写通讯、 小说走向了写散文。他认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必须配以“雄浑、粗犷的文风” ,故他取材重大,抒写华美(长于议论),文风阳刚,的确“气魄”很大。他想“创造” 一种“新时代的新散文”!故其作品被称为“战士的豪情”、“进军的号角”,他则被 誉为当代散文“豪放派”的代表。其代表作为《日出》、《长江三日》和《昆仑山的太 阳》等。比如《长江三日》,他讴歌的就是那种“激流勇进之美”,即“斗争哲学之美 ”。问题是他把“个我”完全“抽空”或“泛化”了,“我”实际成了“人民”或“阶 级”的一个空洞符号。这样,刘白羽就把“小我”着意膨胀成了“大我”,开了条“自 我膨胀模式”的路。应该说,这种“自我膨胀模式”是那个时代散文的典型形态,“假 、大、空、套”皆由此来,影响至今未绝。还有就是秦牧(1919~1993),有《秦牧文集 》10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他的代表作是《社稷坛抒情》、《土地》和《古战场春晓 》等。社稷坛,在北京中山公园内,是过去帝王祭祀土地(社)和五谷(稷)神的地方。这 在古代极重要,“社稷”就指国家了:这正是“农业文明”的表征。《土地》也是这样 :围绕“土地”,旁征博引,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还有篇是谈天坛的——谈中 国的“圆”,谈古人眼里的“九”,很有意思。这些文章,实际都是“随笔”写法:是 在十七年工农兵时代严苛情势下,一种变相的“平民化、通俗化随笔”。它和“五四” 时那种“个人性、即兴性、闲适性加幽默味儿”的随笔已相去甚远。

当然,除了这三大家外,吴伯萧、曹靖华也值得一提。吴的散文如《记一辆纺车》、 《菜园小记》等,多用“轮辐向心”写法,开“以赋为文”先河,把当代“状物散文” 推向一个新高;而曹的散文如《三五年是多久》、《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则在音节旋律,即“音乐化”上做了一些可贵的探索——虽然,他们“自我”的削弱也 是同样明显的。

因此,关于“十七年散文”的总体评价实在不能太高。周作人曾说:“小品文是文学 发达的极致,他的兴盛必须在王纲解纽的时代。”而十七年中,思想禁锢,个性受挫, “自我”被放逐,“舆论一律”、“万马齐喑”,散文的发展恰恰处于历史的“低谷” 时期。

再来谈谈新时期散文“老生代”的评价。“老生代散文”,是散文文坛一道最为亮丽 的风景线。“老生代”作家很多,我们这里只能挑几个重要的来说。

先谈巴金(1904~),除《巴金文集》、《随想录》外,现有浙江、上海等多种《巴金 散文选》问世。他成名很早,小说与散文双管齐下:《家》、《春》、《秋》等就不必 说了;只散文创作解放前就达19种之多。“十七年”期间他是很勤奋的,决心用那支写 惯了黑暗的笔去讴歌光明。爱祖国、赞英雄、颂友谊、怀故人,成了他这时期散文的主 题。和老舍一样他完全可以被称为“劳动模范”的,但却在“文革”前就受到了不公正 待遇,“文革”中更被打成“文艺黑线头子”、“上海的黑老K”等,受尽折磨。但正 是在他失去了做“人”资格,变成了非人的“牛鬼蛇神”后,他经过痛苦反思,深刻忏 悔,大彻大悟,获得新生了!《随想录》是一本大书(包括《随想录》、《探索集》、《 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等五本书),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经过“文革” 炼狱后重新为“人”的心灵痛史,也是揭露“文革”、控诉“浩劫”令人永志不忘的“ 用文字搭建的‘文革’博物馆”。

《随想录》大体有两种写法:一类是艺术散文,如《怀念萧珊》、《小狗包弟》、《 怀念老舍》等,情深意笃,倾泻而出,如泣如诉,忧郁幽远,像是以血与泪哭出的文字 ,达到了他解放后散文的最高水平;另一类则是“随想”,这是他翻译赫尔岑(俄)《往 事与随想》后借鉴并创造的一种新文体;既非杂文,也不是现代的“随笔”,《思路》 、《十年一梦》、《长官意志》、《紧箍咒》等是其代表,这类文章说真话、有思考、 见锋芒,敢发人所未发,敢言人所未言,表现了巴金从所未有的一种思考深度和思想火 花。它是当作巴金“留给后人的遗嘱”写的,故不宜把它完全看作文学作品来读,而是 要把它当成中国当代的思想史、文化史和心灵史来读。这样,你就会知道他实在是知识 分子的良心,民族的脊梁和灵魂!

再说孙犁(1913~2002),有《孙犁文集》(百花出版社),《孙犁散文选》、《中华散 文珍藏本·孙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他是来自解放区的一个革命作家,曾在延安 “鲁艺”学习,名篇《白洋淀》、《芦花荡》等都是那时候写的,后多收在《白洋淀纪 事》中。他自20世纪40年代起就受到内部“批判”,成了个“另类作家”。解放后,19 56年他写完中篇《铁木前传》后即大病一场,从此“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 “文革”过后他已垂垂老矣,于是便“足不出户”,“闭门谢客,面壁南窗,展吐余丝 ,织补过往”,把过去的小说创作开始转向散文,接连出版了《晚华集》、《秀露集》 、《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以及 《如云集》等,表现了他返朴归真、回归传统的人生轨迹和强旺无比的艺术“二度青春 ”!“忆旧”,是这些散文恒久的主题:童年漫忆、乡里旧闻、求学生涯、战地生活、 病中感思、动乱岁月等等,构成了他一生真实而厚重的生命体验和美学积淀。《黄鹂》 、《远的故事》、《报纸的故事》、《亡人逸事》、《乡里旧闻》以及三“梦”(《书 的梦》、《画的梦》、《戏的梦》)是其代表作。

他的散文特点有三:一是由实出虚,因情见志;二是真中求美,美中显真;三是平易 冲淡,睿智幽默。观其一生,孙犁散文力主“质胜于文”,有真情写真象,真实自然“ 取信后世”,它由“诗”走向了“史”;由“革命”回归了“传统”。他的文字炉火纯 青,意味隽永,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汉语文学的文字优势,我看是代表了21世纪中国文化 的一种发展走向。

还要说几句汪曾祺(1920~2003),有《中华散文珍藏本·汪曾祺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汪曾祺全集》8卷(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等。他很少“抒情”,也不专于“说理”, 但他善将民风、民俗入文,以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见长,语言质朴老辣。所以,他的文 章无论是什么题目,也无论是怎样内容,他都写得出来,而且都写得很好,实在是大家 手笔,若非行家里手绝难为之。我看他不愧为当代“随笔”高手!那种思想和艺术境界 ,在散文“文坛”我至今还没有找到第二人!《五味》、《胡同文化》等,你一看就能 明白——实在是高!

“老生代”饱经沧桑,文章老辣,代表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稳定而高雅的力量 。孙犁说:散文是“老年人的文体”。对错且暂不论,但“老生代”的散文却决不可看 轻!当然,“老生代”人很多,像臧克家、季羡林、金克木、张中行、柯灵、施蛰存、 萧乾等,每一个“人”几乎是一个“世界”。

接着我要讲讲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一些散文“名家”了。不能多讲,有一大批人呢—— 只谈四个人,即贾平凹、周涛、史铁生和余秋雨。

贾平凹(1952~),有《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漓江出版社出版)、《中华散文珍藏本· 贾平凹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等。陕西丹凤人。从小被当成女孩养,梳小辫、着花衣、 穿裙子,人称“假女子”。十九岁才走出家乡的大山,以“工农兵学员”上了西北大学 。毕业后分在出版社当编辑。写作勤奋,但少有发表,光退稿就有几麻袋。《月迹》是 其“处女作”(散文集),孙犁为之作“序”——对其表现出的“阴柔美”大加赞赏。另 外,他在京曾听过作家王愿坚的一次讲课。王讲了一个谜:“求白用墨抹(拓片),求长 用刀削(铅笔),求回圈用火破(烧瓦)”。他后来说:“这个谜语令我大醒悟性”。他的 “悟性”的确很高。

他写散文曾自云“习惯了一种战法:思考了什么,就写出一篇;写出一篇,就写出一 批;一批写完,就重新开辟领地。”其散文的确是一股一股地生产出来的。这大致可分 为四类:

一是“空灵散文”,写得最早,如《月迹》、《一棵小桃树》、《丑石》等,讲求构 思,意境空灵,语言纤巧,但小、巧、甜腻,确有“女人气”。但他看了“陶罐”、“ 卧虎”之后幡然醒悟,风格为之一变。二是“风情散文”,如《静虚村》、《秦腔》、 《黄土高原》、《五味巷》、《入川小记》等。这类散文以“宏观”的视角,“神韵” 的把握,“细节”的描摹,状难言风情于纸端,传不尽意蕴于篇外,真令人拍案叫绝! 这类文章极大地拓新了传统“状物散文”的写法,是他独特的创造!三是自传散文,如 《一位作家》、《初入四记》、《自传——在乡间的十九年》等,思维新颖,笔致越轨 ,表现不俗,是建国后极为罕见,也可以说是从所未有的“自传”!有很高的史实与艺 术价值。四是“探索散文”,其中又可析为:“小说化”试验,如《商州初录》里的《 一对情人》、《石头沟里一位退位军人》等;“速写化”试验,如《商州又录》中十数 则“速写”;“类型化写生”试验,如《弈人》、《闲人》、《人病》等。这些“试验 ”隐匿了“自我”,表现了客观化、无我化的偏向,不能说是成功的尝试。他以后又提 倡所谓“大散文”——毫无新意可言,走了滑坡的路,非常可惜!

周涛(1946~),有《周涛自选集》、《中华散文珍藏本·周涛卷》等行世。他自称“ 祖籍山西(潞城),自籍新疆(九岁至今)”。他原为诗人,曾多次获奖,后转攻散文,声 名大震。周涛受城乡、官民、正统与解放两种文明的濡染,汲中原与西域两大文化的营 养,得诗歌和散文两大艺术乳汁的浸润,加上他活泼好动,敏而多思,气魄宏大,使他 的散文气势磅礴,出类拔萃。他给自己立的“文学高标”是“豪放派”大词人辛弃疾, 最佩服的散文家是中国的鲁迅和外国的马克思。他桀骜不群,有一种逼人的英气、霸气 和“爆发力”,其散文让人读后感到“飞扬跋扈”(周同宾语)!我认为:他才是当代散 文真正“豪放派”的代表!

周涛的散文有这样四类:一是散文、随笔,如《守望峡谷》、《稀世之鸟》、《讨厌 猴子》和《捉不住的鼬鼠》、《岁月的墙》等,有哲理,富诗意,很有人性深度,非常 精彩、漂亮;二是所谓“动物散文”,如《猛禽》、《巩乃斯的马》、《一匹难忘的猪 》、《猫的本事》等,写动物写得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开当代“动物散文”之先河, 这是他对散文写作的一个很大的贡献;再就是他有许多答记者问的“答问体散文”,如 《文学,人类情感和我》、《超越与悬浮》、《答<华夏少年>杂志问》等,这些文章反 映机敏,思维活跃,妙语连珠,火花四射,真可谓“思想的盛筵”!那真是一种阅读的 享受。另外,他还有好些别的文章,如《读书吃饭论》、《文章武谈》、《过河》、《 突厥石人》等,写得也都隽永有味。当然,周涛散文好在“撞击力”强,但有时“泥沙 俱下”,不免有些“驳杂”。

我个人认为,阳刚大气的周涛,已在总体上超过了阴柔灵动的贾平凹。

史铁生(1951~),有《自言自语》、《好运设计》、《史铁生散文自选集》、《中华 散文珍藏本·史铁生卷》等散文集出版。他中学时即去延安地区插队,后患病回到北京 ,因残疾而坐上轮椅,失去了一个健康人所有的物欲,却获得了精神空间自由自在的驰 骋和天上地下的思考求索。“坏事”变成了“好事”——使他成了一个难得的优秀作家 。他曾说:“敢于背地里毫不规避地看看自己,差不多就能算得圣人。”他审视自己, 审视人性,都是相当严苛的。

他自登上文坛就被认为是个“小说家”。但我个人认为:他更多地是一个散文家。他 的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虽然当“小说”发表了,叫“第一人称散文化小说” ,其实那篇东西就是地地道道的散文。《我与地坛》也一样,但杂志编辑却按“散文” 将它发表了。这一发,了不得了,立即轰动文坛。《我与地坛》的确很好,它写出了作 者真切的生命体验,表现了灵魂的自我拷问和人性反省的空前深度!这是过去当代散文 里从所未有的。文学一向以“质”而不以“量”取胜——你不要看《我与地坛》只是一 篇作品,那可代表了当代散文的一个新高度,比成百上千篇一般化的东西要高得多!

除了《我与地坛》外,他还有一些作品也是别开生面的。如《合欢树》、《黄土情歌 》、《好运设计》等,都值得一读。

最后略说一下余秋雨(1946~)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 年一叹》等文集及《中华散文珍藏本·余秋雨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等问世。他在“文 革”时本是上海“大批判组”石一歌的重要成员,后来在上海戏剧学院当教授、院长, 主攻戏剧史和文化史。他在教学、研究之余,利用史料和旅游资源写起了“散文”—— 开始他把这些文章叫“游记”、“笔记”,后来才叫“文化散文”。他自己曾谈过他写 这些东西的四条“理念”,亦即“文化态度”:一,以人类历史的价值坐标去对待各种 文化现象;二,关注处于隐蔽状态的文化;三,诚实的理性;四,关注群体人格。也就 是说,他的所谓“文化散文”皆是以“理性精神”、“诚实态度”为“隐蔽文化”(即 和“宫闻文化”相对立的“草野文化”),如“贬官文化”、“流人文化”、“书院文 化”、“隐士文化”乃至“妓女文化”等——特别是蕴含于其中的“群体人格”,做一 个准确的“文化定位”。事实也正是这样,像《柳侯祠》、《苏东坡突围》、《流放者 的土地》、《千年庭院》、《抱愧山西》以及《一个王朝的背影》、《十万进士》等, 都是这样的“历史文化文章”,是余教授利用他学术研究的“下脚料”,引领读者去做 一番“学术性的参观”。从“文体”上说,它只能叫“文化随笔”。当然,这种“随笔 ”不仅和解放前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的随笔不同,也和解放后秦牧的随笔不同,它 篇幅长了,分节写了,“信息量”大了,“学术性”强了,但“个人性”、“即兴性” 、“闲适性”、“幽默味”等都没有了。所以,有发展,也有遗憾。它已基本上离开了 艺术散文的写法。

有人把这种“随笔”叫“学者散文”,这是不能成立的!正像“小说家散文”、“画家 散文”那只是一种写作者“职业身份”的说明,而不是一种“文体”的界定一样。

但不管怎么说,《文化苦旅》还是有漂亮的“诗性语言”的!到《山居笔记》已有点“ 掉书袋”了,从《霜》以后真的就无足可观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苦旅》一走红,跟上来也走这条路的人却很多。卞毓方、 梁衡、王充间、刘长春等,也都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当然,他们存在的“问题”也是相 同的。还要说明的是:好多作家如张承志、韩少功、张炜、刘成章、王开林等,这里就 只能放下了。

最后,我们谈谈女作家的散文。女性散文的“异军突起”,是新时期“当代文学史” 上一个最为突出,也最为重要的现象!理应大书特书一笔的。古代不必说了,女作家简 直是凤毛麟角;现代女作家有了一些,算上秋瑾、陈衡哲、冰心、石评梅、萧红、丁玲 、张爱玲等,数得出来的,平均七八年才出一个;“十七年”也不行,草明、菡子、茹 志鹃、杨沫等,“女性话语”真有点缺席;只有到了“新时期”女性文艺创作的“生产 力”才得到真正的解放——特别是“女散文家”一茬一茬地登上文坛,真是可喜可贺。

冰心(1900~1999),有《冰心散文全编》、《冰心文集》、《冰心选集》及《冰心近 作选》等行世。她是世纪同龄人,以讴歌童心、母爱、大海,征服了一代代青少年和众 多读者的心,成为“文坛不老松”。纵观她的创作呈现为“两头高,中间低”的一个“ 马鞍形”。起点“五四”是一头,终点“新时期”是另一头,“中间”从20世纪40~70 年代中期就都是“低谷”。当然,由于她是大手笔,即使在低谷时也有个别好的作品, 如《谈生命》、《小橘灯》、《樱花赞》等,但若和早先的《寄小读者》和后来的众多 佳作(下面要谈)相比,也还是逊色不少。

七八十岁的冰心迎来了她真正的“二度青春”:其思想之活跃,思路之清晰,构思之 奇颖,文字之洒脱,许多年轻作家也比不了!总体说她是由“柔”走向“刚”,由“平 和”走向“锋锐”,除了“爱”一以贯之外,文体和风格大变!具体有此三个特点:一 是篇幅越来越“短”。思想的精炼与文字的简约互为里表。二是议政议文,锋芒凌厉, 如《无士则如何》、《我请求》等,前所未有,此时独发,切中时弊,振聋发聩,使她 成了“时代良心”、“巾帼班头”!三是用笔随心,笔随心转,“不拘一格”,“文成 法立”,真正进入了一种随心所欲的自由化境界。如“传记”散文《我入了贝满中学》 、《我的大学生涯》及《在美留学的三年》等,据实而忆,兴酣墨畅,而“冥想”散文 《霞》、《病榻呓语》、《我心中的小翠鸟》等,思奇文奇,旷世难见,实乃极品!

杨绛(1911~),有《杨绛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版,收录较全),也光彩照人。她最 早以《干校六记》蜚声文坛(和陈白尘《云梦断忆》一起,号称揭露“文革”之“双璧 ”)。这“六记”为: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趣”记情、冒险记幸、误 传记妄。她先生钱钟书说其中少了一记:运动记愧。所说甚是!她还有《丙午丁未年纪 事》、《回忆我的姑母》(即杨荫瑜)等也很有名。但我觉得她写得最好的篇章是《孟婆 茶》、《隐身衣》、《遇仙记》和《<软里红尘>楔子》等。《隐身衣》,是写她们夫妇 共同“人生观”的,很发人深省!其他各篇则神奇、灵动,真“神来之笔”也!

宗璞(1928~),有《野葫芦须——宗璞散文全编》(北京出版社版)及《中华散文珍藏 本·宗璞卷》等;张洁(1937~),有《方舟》、《一个中国女人在欧洲》、《你是我灵 魂上的朋友》、《何必当初》等。也值得注意。宗璞的文字规范而典雅,几乎篇篇可入 语文教材,《紫藤萝瀑布》赞生命力的强旺,十分精彩,她的作品愈久弥新,随着时间 的淘洗肯定会传之久远的!而张洁在“新时期”散文“个性”的“魂兮归来”中起过很 关键的作用——她的“大雁系列散文”:如《拣麦穗》、《挖荠菜》、《放风筝的小女 孩,哪里去了?》和《盯梢》等,王安忆当时就惊奇地感慨过:“散文居然还可以这样 写!”那真的是石破天惊呵!即使是现在来看也会喜欢。

再往下唐敏、苏叶、叶梦、斯妤、舒婷、梅洁、李佩之、张抗抗、王安忆、铁凝、韩 小蕙、叶文玲,还有曹明华、马丽华、赵玫、冯秋子、筱敏、素素、韩春旭、张爱华等 等,我实在是没有办法再“点”下去了——限于字数,这里也无法再“介绍”她们了, 虽然遗憾,也只好打住了。

收稿日期:2004-09-26

标签:;  ;  ;  ;  ;  ;  ;  ;  ;  ;  ;  

当代散文评介_散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