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指导_学习理论论文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指导_学习理论论文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小学语文学法指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语文论文,学法论文,学习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是最早研究、解释学习的理论学派,这一派别中的心理学家都认为学习是刺激环境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围绕面临一定的刺激环境,如何正确、熟练地按要求作出一定的行为反应的问题,学习心理学之父桑代克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提出了三大学习规律,他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而联结的加强取决于联结的重复和练习,联结的效果,联结前的准备。即重复和练习,联结的力量就增强;对自己学习成绩满足时联结就增强,反之就减弱;在学习前对学习有需要时,联结就快,反之,反应就慢。根据桑代克提出的有效学习的基本原理,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学生的学习实践操作活动

按桑代克对学习三要素的划分看,首要的是练习和重复。此原则在学法指导中可解释为: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的过程中,需要反复实践练习,以加强知识的记忆或熟练技能。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学习呢?

首先,指导全体操作。

1.抓好课堂的个体学习操作,让每个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根据明确的学习导向,按自己的水平去“读读、想想、划划、说说、写写”。要使个体学习形成全体参与操作,一方面做到越是教学重点,越是要安排充分的个体学习操作时间。例如《鸟的天堂》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晴。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树。”“颜色”如何照耀“眼睛”?“树叶上”哪来“新的生命”?这对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回想一下:新雨过后,艳阳天下,大树的树叶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感觉?你对它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然后把他们的感受引入课文,帮助学生借助于以往的亲身经验,来参与阅读和思考,让身心沉浸到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去,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强烈的共振,从而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再放手让他们有感情地读这几句话,让他们在自读的过程中分析概括,说理表达。学生只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扎实地进行读书、思考、批划操作,就一定能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提高。这时,学生心目中就会有那么一棵生机蓬勃的繁茂的大榕树,就容易受作者情绪的强烈感染。

另一方面,对个体学习操作的安排应“短时、多次、有层次”。所谓“短时”,就是在一堂课中,个体操作每次安排几分钟,自我操作时间过长,学生易产生疲倦感,学习积极性易压抑。所谓“多次”,就是根据需要有梯度地安排几次为宜。所谓“有层次”,就是注意指导学生的操作要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步提高操作的难度。

2.抓好小组讨论,让全班学生平等自由地参与学习操作,使学法训练得到落实。要发挥小组讨论在全体操作中的积极作用,一是时机要选择适当,一般说来,应放在个体学习之后,内容要选训练的重点,可把学生有话可说、想说但多数人又说不全、说不好的问题交给小组讨论,以发挥伙伴参与的互补效应。二是小组讨论“宁少勿滥”,每次时间“宁短勿长”。不然,不仅造成大量时间空耗,还会影响良好的课堂气氛。

其次,指导全程操作。

学生的学习操作应贯穿于“定向——获取——总结”的全过程。“定向”学习操作是指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预定。学生操作预定学习目标的方式有:初读课文后预定学习目标、看课题后预定学习目标、看课后习题后预定学习目标、看参考书后预定学习目标等。一般来说,在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预定中,各种方式要揉合在一起进行。例如我们教《穷人》这篇课文,学生按“看课题”预定了“要理解本文为什么要以《穷人》为题”的学习目标。学生按“初读课文寻疑”的方式预定了以下学习目标:①桑娜一家有些什么人?本文哪些地方写渔夫一家生活贫穷?②为什么外面又黑又冷,而在这间渔家小屋里温暖而舒适?③桑娜一家本来就穷,为什么她还要把两个孩子抱回家?④文中有许多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学生按课后习题则预定了以下学习目标:A、当桑娜把两个孩子抱回家后,为什么她的心跳得厉害?她又觉得非做不可?B、本文没有华丽的词语,也没有慷慨激昂的语句,但读起来却非常感人,这是为什么?C、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穷人的善良品质?

学生按不同方式预定出学习目标,只要稍微综合一下,就成为理解全篇课文的目标。教师在指导时以评议式和总结式做好这个工作,使学生预定的学习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吻合起来,由于学生参与定向操作,使学生的活动更为主动和活跃,教与学更趋一致。

“获取”的学习操作是提高技能的保证。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要训练学生有表情朗读和概括的能力,让他们学习按季节特点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在教学中,就要设计好学生操作的方式。例如第二段“春”一节的教学,首先让学生个体学习,自由读课文思考:春天是什么色彩?春天的小兴安岭给人什么感觉?接着在交流、讲评后,让学生按课后练习,边默读边把春天的景物填入表里,然后分四人一组对作业,讨论写春天的美。最后在全班学生统一认识后,教师适时提问:这生机勃勃的春景,又该用什么语气朗读,让学生自由而有感情地练读,再选人示范读,配上音乐,全班朗读……

“总结”的操作,一般采用作业的方式。例如,在教《蝙蝠和雷达》的总结课时,教师让学生做这样一道填空题:人们从( )得到启示,发明了( ),使( )能够( )。学生联系课内外知识,思维十分活跃,有许多不同填法。在交流中,教师问:“这道题做完了吗?”学生说:“没有做完,因为许多科学家的发明,我们不知道,所以还没有填完。”教师又问:“假如现在科学家的发明我们全知道了,全都填上去了,这道题做完了没有呢?”短暂的沉思后,有学生说:“这道题是永远做不完的。”不少学生眼睛亮了,纷纷说:“填不完的,我们长大了还会从别的动物身上得到启发,还会发明许多新东西。”学生在总结操作中,与教师取得了共识,尽管教师未说,但学科学、爱科学、长大要为祖国创造发明的积极情感却在学生中自然萌发了。

其三,指导主动操作

学生操作学习的效益不仅与人数多寡、时间长短、方式时机相关,还极大地依赖于学生的积极心态。要提高学生参与操作学习的主动性必须做到:

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站在学习的角度多想想,更多地采纳学生意见,与学生交流感情,平等地对话,表扬肯定他们操作学习的进步。

第二,创设学生操作学习的良好情感。如教《鸟的天堂》,学生学习了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的部分,对那幅热闹的场景已有了初步的感受。这时,教师让学生一边观察图片,一边听老师朗读这几节,并配上经过剪辑的《百鸟朝凤》的录音,在这火爆的鸟鸣声中,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一起活跃起来。然后,教师让学生摹仿教师的朗读,自由读课文,这时,一幅千鸟展翅、万鸟争鸣的景象在学生脑海中活跃起来了。老师抓住这一时机,及时播放《鸟的天堂》的录像片,而录像片的解说词刚好又是课文内容,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解说,仿佛自己真的就来到了令人神往的鸟的天堂。学生通过听、说、读、看、思考,对课文的感性认识更具体了。这时,教师向同学们提出新的要求,要学生轻声跟着录音读课文,思考:文章哪儿写得好?朗读哪儿读得好?你还联想到什么?学生这时的听、读、想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第三,贴近儿童心理,选择学生操作学习的时机和方法。如教《会摇尾巴的狼》一课,当学生对想象老山羊认出狼时会如何说、如何做,感到困难时,教师适时地引导:“你们还记得《狼和小羊》的课文吗?这掉在陷阱里的就是吃掉小羊的恶狼,这老山羊就是小羊的爸爸呀!”学生情绪来了,思维活跃、说话流畅而有感情了。这样,学生参与操作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二、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按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影响学习效果(即联结)的第二要素是学习的结果使学生满足还是烦恼,教学应使学生感到满足和愉快。教师在学法指导中,要精心考虑教学内容的数量、难易、类型。教学内容过多,学生容易厌烦而丧失练习、再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内容过少,达不到联结的牢固程度;内容过难联结不易建立,学生容易感到焦虑和烦躁而失去学习的热情;内容过于简单,学生则会缺乏学习的动机力量。为使学习更有效还需要注意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要难易适度,符合学情,以激发学生维持学习的兴趣。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以下几点把握很重要:

1.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确定教学的起点

在教每课书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目标的距离在哪里,教材的内容学生哪些懂了,哪些还不懂,学生对教材哪些认识是正确的,哪些认识是错误的,要让学生充分暴露他们要达到学习目标的为难之处,然后教师根据这些情况确定教学的起点和内容,同时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帮助学生做好学习课文的一些铺垫性的工作,准备好完成学习任务必备的学习材料与经验,选择好学习的方法,如《给颜黎明的信》是一篇难度较大的课文,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都跟小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认识水平有距离。有位教师在教学时,了解学情后,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拟定的学习目标是:以读懂课文为基础,认识该文对我们怎样读书的指导意义,领会鲁迅先生对被国民党反动派屠杀的青年朋友怀念的感情。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鲁迅先生为了讲清楚自己读书的主张、详细说明理由的词句,掌握鲁迅先生介绍的读书方法。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前,先要求学生把课文的每句话的意思读懂、读通,接着要求学生在感知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课文“应该怎样读书”的重点部分分析理解,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教师介绍的时代背景理解“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在这几句话中的思想感情。由于教学起点是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确定的,教学前帮助学生做好了学习本课的铺垫工作,所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

2.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的课堂教学过程要充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来,教学过程要能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吻合。这样,一方面便于学生从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领悟学习过程,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掌握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些思考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学习方法运用得很好,哪些学习方法还不会运用,教师随时根据这些情况调节自己的教学。矫正学生的学习思路、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和运用学习方法,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3.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只靠老师讲学生听是不行的,方法本领的教学,要靠学生练、靠实践活动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情抽出教材中最基本的东西让学生加以运用,教师从中观察学生的学习,并根据学情加以指导。

三、把握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刺激——反应”理论学派不仅提出有效学习的基本原则,还提出了控制有效学习的基本原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倡导者斯金纳认为课堂教学之所以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是因为课堂中不能提供适当而有系统的强化。根据他所提出的“强化原理”,要求在课堂上及课后对学生的学习予以强化和反馈,凡是学得好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可以使学生的正确反应得到强化,又注入了再学习的动力,保证学生的学习沿着正确的阶梯,步步扎实地上行。对于学生某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作业拖拖拉拉和作业草率,用强化原理可进行行为矫治,即安排一定的作业时间,当学生每做对一道题,就给予肯定与表扬,接着每做对二道题给予肯定,以后逐渐减少强化的次数……如此训练,学生写作业时的拖拉与草率将逐渐被矫治与克服,完成作业的速度和正确率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标签:;  ;  ;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指导_学习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