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新挑战--中学语文教师如何面对研究性学习_研究性学习论文

新概念、新挑战--中学语文教师如何面对研究性学习_研究性学习论文

新理念,新挑战——中学语文教师如何面对研究性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理念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面对世界科技日益飞速发展的挑战,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近年来我国兴起的“研究性学习”便是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语文研究性学习以其全新的学习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传授或灌输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学语文教师如何面对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模式的挑战,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呢?

一、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

1.充分认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未来社会对其成员尤其是较高层次人才的必然要求。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有效途径。“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教育为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而做出的必然选择。

2.确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与以往相比,研究性学习方法更为丰富多样,社会性、实践性更加突出,教学中主张学生的全体参与,因此,教师必须首先确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广大教师施教的目光大多聚焦在少数“尖子生”身上,而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他们之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而每一个学生由于天赋、爱好等各种原因,在学习上有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不应求全责备,应尊重学生人格和感情,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个性,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同时教师必须全面关注人的发展。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对学生认知、情感体验、行为培养等进行全面关注。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学生在认知领域内应达到的水平,而且要考虑在获取知识中其价值观、情感态度、行为调节等应发生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现实情况下应达到的水准,而且更要关注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是把目光停留在作为事实和结论的知识上,而是要深入地挖掘教学中的智力潜能和审美价值,并把它们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从而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但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都会发生较大变化,这时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传授”“教导”,而是“指导”“帮助”。因此,我们就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惟师是从”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方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观。教师要努力营造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姿态对教师作出科学性的批评,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场”。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从而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使研究性学习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1.努力加深学科专业知识

长期以来,能研透教学大纲,吃透中学教科书,讲透教学内容是中学老师的理想境界。然而,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所选取的课题或专题会自觉不自觉地触及深层次的学科专业知识,甚至是本学科研究的前沿。如,学生选取的语文研究性课题“唐诗与唐代文化的研究”,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除具备中学语文教科书所需的语文知识,能驾驭中学语文教材外,还必须掌握较深层次的专业知识,而且必须要密切关注语文研究的前沿动态,了解语文界最新研究成果,并积极参与探讨和研究。

2.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

研究性学习与教科研特别是教育课题的研究具有许多共同或相似之处,如果教师本身没有教科研能力,没有从事过教育课题研究的经历,那么,要科学有序地指导研究性学习是相当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努力学习教科研方面的知识,掌握教科研方法,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

3.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争取做到对中学各科知识融会贯通,彻底摒弃“隔行如隔山”的陈腐观念。如,在开展“中国古代才女的鉴赏”的研究性学习中,语文教师如果没有政治、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是很难开展这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杂家”,不仅知识要丰富,而且还要随时更新。为此,语文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语文专业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语文教师要主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将其有效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4.对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探索性的实验,教师在探索过程中既会产生成功的经验也会有失败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不断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利用各种形式抽象和概括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努力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要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出严肃的反观和内省,既要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探究补救途径,也要善于总结自己或同行成功的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推广。

5.加强团结协作的进取精神

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教学工作大多独立完成,基本上或很少与其他学科的教师有教学上的交往,这致使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和跨学科进行研究的能力比较缺乏。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它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因此,对绝大多数语文教师而言,独自一人几乎很难能够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塑造自我,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加强与各学科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方面人士的团结协作,从个体走向合作,从分散走向联合,利用群体的力量完成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从而有效地促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三、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应培养和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研究性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会产生疑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如,《荷花淀》中有一个情节,是丈夫们上了前线之后,几个青年妇女商议着要去探望各自的丈夫。这个片断中作者借助寥寥数语的精彩对话,把几个青年妇女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如果单纯地问学生哪句话刻画哪种性格,学生肯定兴趣不大,印象不深。为了让学生能主动地去探求问题,理解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的重要作用,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①这里的五句话应该推荐几位同学来朗读?五位还是四位?

②言为心声,什么人说什么话,大家来判断一下哪两句话有可能是同一个人说的?自己先读读看。

这两个问题先后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因此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设置一些有梯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强化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促使学生语文思维的活跃发展。

2.大胆变革处理教材

长期以来,教材被视为是不可逾越的金科玉律,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诠释教材。而在单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学生的着眼点不再追求教学大纲上规定的内容与对书本知识的加深和拓宽,而是强调把学到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综合分析、判断反思,并到实践中去运用,从而增加对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教材,并根据研究性课题的内容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作出新的构思和处理。

3.加强学法指导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学法指导,满堂灌和知识搬家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考的独立性,学生处在被动状态,创新性失去了基础。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变教学生会为学生会学、会创新,教师要成为教育教学的“艺人”,而不是单纯的“教书匠”。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应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蕴“学法指导”于同步教学之中。教师讲课应尽量暴露思维过程,优化思维品质,变学生被动接受语文知识为主动探求语文问题,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发现和探求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过程。

4.开展专题性讲座

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打破教材固有的章节次序,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开展专题性讲座,给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如,“走进鲁迅世界——读《呐喊》、《彷徨》”、“末世悲歌伤红楼——读《石头记》”等专题讲座,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浩渺的语文大世界中去自主探索学习。

5.课内课外结合

获取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很多,其中进行社会调查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由课堂向课外延伸是一个必然趋势。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掌握第一手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知识,提炼观点,形成结论。如,我们开展的“温岭石文化的研究”,学生不仅要跑图书馆,搜集几十种材料,并且要深入有关地区实地调查,然后提出了“如何正确发展历史文化遗产”的建设性意见。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它突破了以往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无论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还是学生学习、研究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效能。

6.探索新的评价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书面作业和考试,而研究性学习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和方法,重在考查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水平。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的闪光点与不足,建立宽松开放的评价氛围。在评价内容上,要关注学业内容也要关注非学业内容,如学习兴趣、动机、自信心、意志力、合作精神等。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这样让评价更具全面性,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扬长避短,努力学习,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

总之,新理念带来了新挑战。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将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要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适应新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也才能使中学语文教学不断适应新世纪激烈竞争的需要。

标签:;  ;  ;  ;  

新概念、新挑战--中学语文教师如何面对研究性学习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