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子时代的文献资源共享_图书馆论文

论电子时代的文献资源共享_图书馆论文

话说e时代的文献资源共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共享论文,文献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向纵深发展,当代文献呈数量激增、老化速度加快、类型复杂、形式多样、内容分散且交叉渗透等趋势。这给图书情报部门的采集、加工、收藏、利用带来了相当的困难;又使当今任何一个图书情报部门均难以完整无缺地收集当代文献。有限的收藏和提供能力与社会广泛多样的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激化,使图书情报部门纷纷陷入困境,再加上全球性的出版物总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出版物价格也急剧上涨,致使全球范围内的图书馆普遍出现了文献购置经费难以满足读者基本需求的尴尬局面。要摆脱这一局面,惟一的途径就是走文献资源共享之路。

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是图书馆深化服务的基础,也是全世界图书情报界多少代人翘首以盼并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与此同时,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通讯技术和信息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传统图书馆推向全球网络化、一体化的新境地。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享也随之进入了新的发展里程。多种数字化资源、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为高水平、高层次的文献资源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完全可以断言:全球性的文献资源共享的梦想将在我们面前成为现实。

1 文献资源共享的产生及发展

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资源共享”始终坚持“图书馆之间相互分享各自的资源,为读者提供更多服务”的宗旨,但随着社会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资源共享”的概念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延伸和扩展。那么,什么是“文献资源共享”?传统的“文献资源共享”局限于图书馆之间对于印刷型文献的互惠互借、协调采购等有限的互补分享。现代的“文献资源共享”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打破了地域和机构的界限,超越了时空的约束,追求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够访问全球图书馆数字化资源,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一个文献获取的“自由空间”。

2 文献资源共享的现状

我国文献资源建设的总体水平不高,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也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1 缺少宏观调控

国家未能对文献资源布局施行统一的领导和管理。各图书馆、情报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独家经营,追求所谓的“大而全”、“小而全”,但又无力实现,因而形成文献既有严重重复又有大量短缺,难以满足读者需求的畸形状况。

2.2 重复采购,保障率低

为了使图书馆服务工作中因书刊短缺而产生的负效应降到最低,图书馆不得不采取保刊压书、保品种压册数、保中文压外文的办法,集中在核心期刊、常用书刊的订购上。这种自我满足、实用化的原则,便产生了重复率更高、保障率更低、学科覆盖面小,难以形成藏书体系的恶性循环,从而导致文献资源贫乏、文献利用率偏低。

2.3 文献收藏缺少特色

尽管国家对图书馆的文献投入逐年增长,但由于文献价格连年飞涨,图书馆的实际购书经费奇缺,致使有的图书馆多年不订新书;有的中断订购部分有价值的期刊;有的减少新书复本量,使得整个入藏量呈现下降趋势,因而造成文献收藏缺少特色。

3 我国文献资源共享和网络环境状况

图书馆网络化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图书馆服务和文献资源共享的物质条件。而实现资源共享又是网络建设追求的最重要最直接的目标。各馆通过网络预约功能、电子公告栏、电子函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馆际互借,用户根据需要在网络终端上查找到所需要的文件及收藏地点,利用E-MAIL(电子邮件)和FTP(远程登陆)等方式获取文献,使知识、信息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基本实现了图书馆网络化。我国图书馆网络化已进入初始阶段,它为克服上述资源建设的负效应起到了一定作用。

3.1 地区网络初见成效

我国发达地区图书馆的地区级网络系统已经初步形成。可以说他们是国家图书馆网络化的基础。据有关资料统计,1993年广东中山图书馆建成我国第一个地区性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ZSLAIS),1998年通过了文化部组织的技术鉴定。这是全国首家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系统,目前已与国家图书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及广东地区10多个市县区图书馆联网,开创了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先河。北京、上海、深圳等图书馆文献网络也已形成。

3.2 系统网络加速建设

情报系统的网络起步早,见效快,优于图书馆系统的网络。80年代中期,情报系统网络就开始形成。90年代在此基础上,各行业的网络系统已经形成并逐渐扩大、相互联网,率先实现了行业性文献资源。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网络起步晚于情报系统网络。如上所述,发达地区的图书馆网络为各地区的网络化提供了成功的模式。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都在积极筹建地区文献资源系统性网络,国家图书馆也正式着手于图书馆系统网络的建设。

3.3 国家网络长足发展

在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中,我国的国家信息网中国互联网(CHINANET)、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以及在NCFC和中国科学院网(CASNET)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覆盖全国的计算机网络中国科技网(CERN)自1994年以来相继开通,并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3.4 国际网络踊跃加入

“上网”是走进21世纪时最火爆的一个名词。1998年我国上网用户210万,1999年已是900万。而1998年8月已有31个图书馆在互联网上注册。也就是说,文献资源正在实现国际间的资源共享。

4 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对策

在21世纪开始的今天,大学图书馆将变得更加活跃,并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校园网的迅速普及和发展以及师生在网络环境下呈现出的对文献信息的迫切需求,都促使图书馆在文献的收藏与组织、资源的提供与服务方面有所变革。在文献资源向网络上数字化发展的态势下,图书馆之间为资源共享而开展的合作和联盟活动也日渐增多,并向规模化、实用化发展。结合我国现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4.1 加强相互协调,提高文献保障能力

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系统性持久性的工程。它的实现一方面需要各图书馆自身的不懈努力,自我完善;另一方面要相互间统一规范,统一规划。国家有关部门则应在组织上、规模上、经费上、人力上给予支持和保证。只有这样才有望尽快实施,付诸应用,高度共享。

4.2 加强数据库建设,提高信息含量

从全国角度看,我国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各图书馆信息杂而求全,结果是少而偏;同时又互不相联只好搞重复建设、重复投入。因而要求我们加快网络化建设,发挥各图书馆自身优势,做到各有特色,各有内容,各有精通。

4.3 加强计算机网络化,提高标准化程度

90年代以来,图书馆自动化程度有了很大的发展。近几年来网络化又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我们应看到:缺乏宏观、统一标准,零星无序分散,各馆相互间不能顺利联网,数据结构不规范,给数据共享和网络化的实现带来了很大困难。故而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曾出现的重复开发、重复建设、重复投入、各自为政的教训尤其要坚决杜绝、彻底避免。因此也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标准化程度,制定出台相应的规范化协议。

标签:;  ;  ;  ;  

论电子时代的文献资源共享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