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如何“顺应潮流”_市场营销论文

中小企业如何“顺应潮流”_市场营销论文

中小企业怎样成功“跟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做不了行业领导者,就做快乐的跟随者,这是中小企业的成功法则之一,并没有错。然而,市场变化的速度,让中小企业有些迷茫:有时看到了市场的热点,但好不容易挤进去了,却发现财富盛宴已经上了最后一道菜,等费尽心机找到了座位,已经是残羹冷饭了,不仅没捞到油水,反而搭上了门票钱。

一家纺织品企业,一直做外贸定单,在国内保暖内衣市场风起云涌的时候,看到在自己厂里做加工的一些品牌,赚的利润比自己高几倍,按捺不住冲动,于2004年进入了保暖内衣行业。结果营销费用花了不少,但渠道、终端的建立却十分困难,广告费花了不少,声音却淹没在保暖内衣行业价格战的隆隆枪炮声中,至今产品不温不火、进退两难。还有一家企业,一直做保健品的区域市场代理,是“烟青威”地区知名的营销公司。看到王老吉等一批“去火”概念的保健品、饮料在国内大行其道,也投入资金,自己做了一个去火饮品的品牌,想从区域市场开始,三年时间占领全国市场。运作之后,市场进展十分艰难,赔了一笔资金之后,只好再去做区域代理商。

中小企业犹如股市中的“散户”,没有庄家的实力与翻云覆雨的功力,“跟庄”是最好的策略。散户有散户的优势,绝大部分的庄家,也都是从跟庄开始起步的。但如果对市场没有清晰的认识,盲目跟庄,选股不佳,只能做“垃圾股”的接盘者。这就再次印证一句名言: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中国消费市场,每个行业一般三五年就有一次热点,如电子通讯行业中的VCD热、PDA热、学习机热;纺织行业中的保暖内衣热、美体内衣热、彩棉热;饮料行业中的果汁热、茶饮热、个性饮料热;食品行业中的炒货热、果冻热、薯片热等。

在行业热点面前,中小企业跟还是不跟,什么时候跟,该怎么判断与决策?

看“热点”是否“与势俱进”

这里所说的”势”,是指社会发展的趋势,技术与市场的走势。只有乘势而上,方可生命长久。有些产品,看起来形成了热点,市场启动也较快,但由于是市场短暂空白期的一个表现,即旧的技术失去市场,新的技术诞生,但新技术的完善导致出现功能需求上的短暂空白期。在这个空白期中,消费者的需求非常容易激发,然而一旦新技术完善并整合,这个空白期马上会被挤掉。

最典型的例子是以“商务通”为代表的PDA产品,曾经风光一时,跟风者众,广东中山一带大大小小的PDA生产厂家有几百家。然而,PDA的市场需求是建立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功能不太完善,没有整合个人办公系统的前提之下的。在手机及时调整、吸纳了个人办公系统之后,PDA迅速降温。现在谁要是掏出个PDA来,“都不好意思和人家打招呼。”

社会洗牌、行业间的交叉洗牌、技术革命的洗牌,都将使一些市场热点如昙花一现。趋势成就优势,方向大于方法。中小企业如果不能站在“趋势”的高度考察这个热点的生命力,往往容易站错队、上错船。

看“热点”有无真正的市场需求

很多明星产品、市场热点是强行轰炸出来的。中国市场太大了,总有不理智的消费者为这些明星产品捧场,但很快就会醒悟。在这种泡沫的热点面前,如果中小企业定力不够,盲目跟风,只能失败。泡沫热点的特征,就在于“需求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引导出来的”。

排铅市场曾经红极一时,虽然有中小企业跟风,但却没有做成大市场。原因在于,排铅没有真正的市场需求,单靠“恐怖诉求”吓唬出一批心疼孩子的消费者来,无法支撑长期的市场热点。解酒、戒烟类产品,不停地有广告轰炸,不断地有中小企业跟风,但就是做不起来。为什么?违背了消费心理,看似有市场,其实无需求:注重健康的人根本不喝酒不抽烟,喝酒抽烟的人对于健康危害已经有了“广告免疫力”——老婆都管不了,你用广告能说服?

这样的泡沫热点,我称之为“三拍产品”:做决策时拍脑袋,做广告时拍胸脯,没做起来拍大腿。拍脑袋的决策失误,大企业赔得起,但跟风的中小企业,却做了泡沫的牺牲者。

准确把握跟风的时机

跟风是中小企业生存的重要手段。前面说的两点,虽然是短命热点,但也不是不能跟,关键是把握时机。每一类产品,都有其固有的生命周期,跟得巧才能赚到钱。

保暖内衣自1997年诞生以来,造就了一大批富翁,我的客户中,就有50万起家,五年达到一个亿的奇迹创造者。然而我们发现,从2003年之后再进入保暖内衣行业的中小企业,基本上没赚到什么钱;而2005年进入的中小企业,更是来去匆匆,没站起来就倒下了。为什么?没有把握好进入的时机,没有把握好生命周期(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引入期”是投入最大的时期,市场需求没有炸开,需要烧钱,需要忍耐,中小企业烧不起也忍不起,这时候别进来;“成长期”的需求升温,销量上升,“强势撇脂”的产品策略,使得利润最大化,是最佳的跟风时机;“成熟期”的竞争品牌最多,市场趋于饱和,销量减少,利润下降,这时候领导品牌一般要“凭实力说话”开始价格战,中小企业要考虑及时转型,“变现撤退”;“衰退期”时由于消费习惯变化,新产品或替代品出现,销量及利润急剧下降,这时候跟风就是傻瓜。

塑造出自身的个性优势

简单的跟风也能赚到钱,但总是单纯地跟随,依葫芦画瓢却不能创造出自己的核心优势,只能吃别人的”剩饭”。聪明的跟风者,能结合自身优势,在产品策略或营销策略上走个性化道路:让大品牌大企业做大众市场,我们小企业小品牌做小众市场或补缺市场,一样能走出大企业的掌心,形成自身的优势。

如文章一开始讲到的那家纺织企业,进入保暖内衣市场时,自身的优势是生产研发(因为大部分品牌的保暖内衣是OEM方式),如果能在产品品质、款式、面料上做足文章,而不是人云亦云地拼广告拼明星,即使是在成熟期进入,一样也能找到立足点。

2005年,国内家居服市场开始热了起来,香港体会公司也看好这一时机,把意大利“悠仙美地”家居服引入国内市场。对于其他已经先进入并已经炒热市场的家居服品牌来说,”悠仙美地”是后进者,如果单纯地和它们一样拚广告拚渠道,无疑见效很慢。因此,“悠仙美地”的决策者在对市场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其自身的品牌、研发、生产、产品线的优势,制定了一条走高端路线的策略,成功地在家居服中区隔出“家居时装”的小众市场,在别人“把家居服当睡衣卖”的时候,“悠仙美地”却“把家居服当时装卖”,高品牌、高端产品、高利润,保证了销售链(经销商、商场)的高回报,短短半年时间,尽管它的渠道覆盖率不如其他品牌,但其市场销量及网络成员的业绩十分优秀,成为高端家居服中的佼佼者。

做好“热点”预测分析

中小企业前瞻性不够,只能“看见了才相信”,做不到“相信看得见”。只有看到了某类产品畅销之后,才敢跟进。但由于某些产品生命周期本身很短,导致中小企业在准备就绪之时,市场就已经到了成熟期,永远跟在“热点”的后面疲于奔命。

因此,中小企业应该加大市场资讯、调研与预测,如果企业没有这方面的资源,应该加强与市场调研机构、营销咨询机构的密切合作,术业有专攻,专业性的机构有大量的资讯与数据库,对市场的分析能力很强,可以避免中小企业因“灵光闪现”而导致的决策失误。在预测市场热点之后,中小企业对于门槛较低的品类,可以提前做准备,没有做先锋的实力就按兵不动,一旦大企业开始培育市场做先锋,小企业可以迅速地在最恰当的时机切入市场,在利润最大化的时候发力。

聪明的跟风,是为了市场的快速切入,销量的迅速上升;聪明的跟风,是为了将来的不跟风。因此,聪明的跟风是中小企业成功过程中的踏板,在跟风过程中让自己长大,不断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标签:;  ;  

中小企业如何“顺应潮流”_市场营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