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应用研究论文_宋春梅

上海柏涛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上海市徐汇区 200032

摘要:最近几年,城市综合体作为新的商业形式在各大城市如春后竹笋般快速的发展起来,其中景观设计也逐渐得到重视。景观设计摇身一变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新登上城市规划设计的大舞台,与规划和建筑融为一体。本文结合扬州京杭之心文化综合体项目实例,在研究国内外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以及设计理念的同时形成理论体系。首先根据城市综合体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它的发展现状,结合日本案例与扬州城市综合体项目综合分析,从城市、人本、景观三个方面探究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提出设计原则和方法。形成科学而系统的景观设计理论和措施,给做城市综合体建筑和景观融合的项目提供一定的方向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建筑;融入;措施;景观设计;扬州京杭之心文化综合体项目

1 城市综合体发展现状分析

城市综合体建筑是一个综合的、多样的建筑空间形态,是集合商业、办公、居住、娱乐、休闲等为一体多变形态,是城市生活的重要存在,其以超大的空间尺度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然而通过调研可以在国内大中型城市综合体的规划中看出,其规划分为建筑主体设计和主体外景观环境设计,二者是完全分离的工程。其中建筑设计着重与对建筑主体的设计,更加侧重的是实际的使用功能,景观设计则是规划、生态的原理及植物学、地理知识等等融合的设计,它更加侧重的是人的主观上的体验、精神上的感受。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单一的拿出两者中的任何一者都无法和如今快速化、年轻化的生活模式相匹配。要想匹配当下人们快速化、年轻化的感受模式,必须有一种新的形式来缓解当下人们高速度、高压力的生活及工作环境带来的影响。而这种新形式必须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工作环境舒适性的提升,从人们实际的需求出发,有效的将景观和建筑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建筑与景观设计的结合改变过去对景观设计的忽视,真正将功能和空间审美结合,景观设计只有与建筑的融合,在空间环境中打造综合体使之实现具有景观美化功能的多功能建筑,同时还可以为人们提供观光、观赏、休憩、娱乐等体验功能,舒缓压力是城市综合体发展的重中之重和必然方向。

2 国外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案例借鉴

2.1 日本难波商业广场

日本难波商业广场集人文、娱乐为一体的自然生态综合体,满足商业广场的功能性需求同时成为城市中的自然公园,承担大比例的生态环境工作。

2.1.1 开发定位

难波公园是一个位于大阪商业区域边缘化的一个区位,是一个旧城改造项目,由于老旧的设计、杂乱的周边现状及地理位置一直无法突出,后期通过打造城市峡谷、自然公园、美轮美奂的外观空间创意的手法激活城市空间,改善拥挤、杂乱的城市环境,让曾经边缘化的角落成为一个时尚的聚集地,引领时尚。(图1)

图1 日本难波商业广场

1)难波公园不是公园,是一个如同天空中的秘密花园,空中之城。通过花园串联几个街区。为喧嚣热闹的大阪增加一处别样的风景一抹空中的绿意。

2)难波公园除了一个30层的塔楼以外,还有一个建设成商业中心的裙房,该裙房是由层层退台的8层建筑,由退台设计形成斜坡造型,扩大形象界面。这个斜坡式屋顶花园与条条街道相连,使得路过的行人放缓角度、停留、欣赏她的树木、岩石、草坪、溪流等风景。这是一个新的人文、文化、购物、生活、休闲相结合的城市自然体验。

2.1.2 开发背景

难波公园交通便利。比邻难波火车站和机场。设计思路主要是将各种交通枢纽与商业、办公、酒店、住宅、公园完美融合;打造大阪的地标性的城市名片,难波公园屋顶花园的层层退台,从远处看像是一片延伸到空中的花园。与周边的建筑形成强烈的对比,给喧嚣的城市带来一处宁静。

图2 日本难波商业广场

2.1.3 建筑设计与自然景观完美的融合

1)空间设计变化丰富、充满趣味(图3)

难波公园打造的是一个层层退台的斜坡公园,从地面像空中延伸,采用空间向上退台的方式,形成放射形的开阔视野;以羚羊谷为为灵感来源用暖色石材模拟的自然峡谷,与周边冷酷的建筑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与绿意盎然屋顶花园交相呼应。以峡谷形态打造四通八达的通道,形成一个开放的空间。

图3 难波公园多样空间层次

2)与周边旧城景观的和谐过度(图4)

绿化景观是城市钢筋混凝土这种冷物质的消融器,能够最大化软化钢筋混凝土城市的冷酷,给城市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绿化景观是一种软设计,很容易过渡到任何形态,可以毫无压力的和任何界面交接。

图4 难波公园与周边的融合

2.1.4 功能多样(图5)

日本难波商业广场以由空中花园、购物中心,办公楼、公寓等构成,是一个充分将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融合一起的城市综合体的新发展模式探究,它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成为国际城市综合体设计的典范。

图5 难波公园功能分析

3 国内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案例实践

3.1 项目背景分析

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变化加剧、知识大爆炸、技术升级的时代,人们对生活品味不单单是简单的衣食住行的温饱时代,而是对精神体验、感受、娱乐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一现象给景观设计带了契机,景观不在是建筑附属品的存在形式了,它在规划设计中慢慢的占据重要的位置。

3.2 项目简介

京杭之心文化综合体项目位于广陵新城中央商务区,毗邻京杭之心,京杭水镇以南、京杭北路以西、广济医院以北。项目由A、B两个地块组成(图6):其中A地块为商办混合用地,占地约1.65万平方米,容积率约5.0,建筑密度≤50%,绿化率≥20%,建筑高度超200米(以最终规划审批方案为准);B地块为商办混合用地,占地约32120平方米,容积率约4.8,建筑密度≤50%,绿化率≥20%,建筑高度约120米。

图6 基地区位

拿到这个项目,首先,明确了设计任务,了解基地所处的环境。考虑如何有效的利用周边的资源。在前期的规划中,以整体观念入手,避免进入以建筑为中心的思维误区,通过全面的对项目整体与建筑主体之间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系统化、相辅相成的进行设计,以此来保证建筑主体与周围的景观在整体效果上设计协调,达到项目建设的预期效果。

建筑风格、色调、周围景观环境三者之间统一性和完整性,使建筑与整体项目进行了深度融合,达到不可分割的目的。对主体建筑进行规划时候,不要盲目,要更好适应周围环境,这样更好的促进建筑活动的建设。积极主动的通过整体的规划,建立一个全面的体系,促成建筑与景观环境更好的融合,与此同时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也要充分考虑周围景观资源的特殊性,最大限度的实现了项目规划与周边景观资源的完美融合。(图7)

图7 东京MidTown(景观与建筑的融合)

根据现状做SWOT及交通流线分析,确定基地主要人流方向,来判断项目规划出入口等因素。

图8 基地交通区位分析

通过图8可发现项目距离扬州泰州机场直线距离约为29km,距离火车站约为12.5km,距离客运站约为8.4km,交通便利。基地周边环绕着瘦西湖景观、古城景区、运河水系分支景观,环境优越。通过这个基地分析,我们就可以利用借景等设计手法,把周边可以利用的资料通过借景手法“取”过来。

通过基地人流分析(图9)可以看出,人流的方向都是来自周边市区及旅游景观,这样就会必经的主干道上,打造精神堡垒,一个标记性的名片。

坐拥40万平米的京杭之心、十里外滩、5万平米运河论坛国际会议中心、5.3万平米五星级酒店、10万平米商业水街、9.8万平米人民生态广场,成就扬州CBD首屈一指的新地标。

图9 基地人流方向分析

充分了解规划设计条件,对整体规划设计至关重要!掌握基地的各种退界情况及机动车限制开口路段等规范。通过以上分析,总结该项目地块的优缺点,挑战和机遇,确定项目的目标:打造一个演绎生态自然与城市生活相共生的现代都市山水之城。

3.3 设计理念

3.3.1 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城市综合体拥有大量的人流量,是城市居民相对集中的场所。在规划前期要充分考虑建筑设计如何融入景观设计,从人本主义出发,以自然环境的介入缓和人流来往所带来的紧张情绪,创造一种轻松而愉悦的环境是景观设计介入的出发点和追求。一个综合性(兼容性)的高品质社区,观景大平台成为半公众的聚焦点,将自然引入新购物环境的综合公共区域,是人们缓解心理压力和身体疲劳的必要空间,也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情感交流的重要空间形式,同时也有助于闹中取静的立体化景观环境系统、高品质现代风格的环境营造。

3.3.2 经济生命力

它将是一个城市的门户,他不单单是单项的付出,它是双向互动的,是一个经济力的体现,项目因限高要求,可以打造一个地标性的超高层建筑,引领新的设计潮流、布局国际一线品牌提高整体档次和品质。而大型Shopping Mal 和商业街区是主要的人流聚集地,是形成城市活力、动力的源泉,商务办公大楼使城市充满魅力,酒店设计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公寓日夜充满了生机,城市广场也大大展现了城市的活力和凝聚力。这里将是一个24小时全龄化的活动中心。

3.3.3 绿色环保承诺(人类+地球)

通过观景平台,生态环境的渗透,提升居住者的舒适度,提供更好的观景体验并有利于身心健康。高品质的建筑外观有助于节约能源并提升居住者的舒适度。引进走遍丰富的自然景观,通过可持续性的城市规划设计,提升区域整体的生活品质保护自然资源,花园式景观布置,在项目和自然之间建立良好的视觉互动。

3.4 景观和建筑融合措施

3.4.1 山水城市设计理念-平面形态的融合

通过打造山水城市的设计概念,将规划形态与京杭大运河(水)融合统一设计(图11)规划建筑通过建筑的形态布置,打造水的形态,水的走向与京杭运河融为一体。通过后期人工打造与天然景观的和谐统一,探索现代化都市的人居理想。建筑毗邻京杭大运河及京杭之心,建筑和河流相互借景,建筑形式与京杭运河的自然景观相呼应,观赏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景观的自然风光,创造出一个多功能多形态的城市综合体与自然景观和和谐过度的空间。

图11 山水城市理念

设计将传统诗歌融入城市,重构高密度、快节奏地区建筑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创造出一种赋予人们情感依恋和归属感的上水意境。

3.4.2 生态峡谷设计概念与应用-立面效果的融合(图12)

借鉴羚羊彩穴与日本难波公园的元素将流畅的自然曲线与层层退台元素融入设计,打造生态峡谷的概念,建筑形态与景观形态统一设计。综合建筑1-4层,层层退台,层层景观,退台宽度4m~20m不等,贯穿于整体建筑之中。大量的绿化植物根植于退台之上,形成了大大小小不同的空中庭院,空中绿化与外部自然景观相呼应,不同层次的绿化创造出了升级盎然的生态绿色峡谷,成为人们休闲购物的生态氧吧。

图12 生态峡谷理念 图13 城市客厅理念

3.4.3 城市客厅设计概念与应用(物质与精神的融合)(图13)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的要求慢慢从物质享受转向精神方面的享受,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在消费中寻找全新的体验,我们力图创造出一种诗意的购物环境。在这里人们能找到各种情感空间和消费体验,这里将能为市民津津乐道的滨水休闲场所和生态化的城市客厅。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实现景观元素有效充分的融合运用。

3.5 京杭之心文化综合体项目规划设计-景观建筑的表现

通过以上三种融合方式的有机结合,规划通过人工与自然精致的和谐营造,探索现代化都市的人居理想空间,打造“山水城市”“生态峡谷”“城市客厅”理念,创造出一个多样的空间意境,可以给人们情感上的寄托和精神上的归属感,成为人们生活休闲购物的生态氧吧,引领使人们实现一种抵达情感和精神共鸣的层次。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景观建筑不仅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必要场所,也是人们缓解心理压力和身体疲劳的必要场所,更是人们进行深层次的精神交流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一个是体验式的情感基调,这种基调将会是景观建筑的基础。在当前的环境景观设计中,人与环境不仅仅是简单的相互依存关系,而是不可避免的情感生活体验。

图14 平面图和鸟瞰图

3.6 景观设计与建筑融合设计的价值

建筑与景观融合之后,他们都不再是单独的个体了,他们以一个整体出现,没有谁是谁的附属、谁是谁的配套,他们相辅相成、相生相伴。景观融入建筑、建筑拥抱景观。在景观建筑设计中,园林景观起着美化风景、美化景观、围合和划分园林空间、组织旅游线路等作用,它还根据不同的景观功能扮演不用的角色,如风景游览建筑、庭院建筑、交通建筑等。面对建筑设计,必须注重对景观和环境的把握和理解,避免只侧重建筑的主要设计,而把景观设计看成主体设计的附属部分,导致景观设计与整体项目设计分离,这样的就难以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进行有效的诠释和解读。景观不仅仅只是建筑的陪衬,必须要与规划、建筑相互融合。

4 结论与建议

响应国家新政策,建设美丽新中国。可持续发展就顺势成为当下的主导理念,给景观设计又带来了强有力的支撑。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的更好要求,为了人们生活环境氛围的营造,必须重视景观与建筑的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和谐的生活环境。在这样一个多元化和自由发展的时代,单一的建筑和单一的景观已经不再是人们所必须的,也不是社会所需要的。

所有设计师们要重新仔细思考、反复研究、仔细推敲现有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重建适应当下价值观的新型设计形态,满足当下人们最迫切需要的。充分利用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营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开放型间形态。

参考文献

[1]朱雪梅.现在景观建筑设计(第二版)[M].长沙: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张登峰.浅析建筑与景观的融合[J].江西化工,2009,(03)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张郭洪.浅议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协调评论[J].建筑,2011,(2)

[5]埃德蒙N培根,黄富厢,朱琪译.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陈刚,原伟.城市综合体的设计模式探讨[J].四川建筑.2010.30(10)

[7]张军,《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期刊论文.2009.08.25

论文作者:宋春梅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9

标签:;  ;  ;  ;  ;  ;  ;  ;  

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应用研究论文_宋春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