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高考政治试题分析_政治论文

1995年高考政治试题分析_政治论文

1995年高考政治试题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高考政治试题在1994年调整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调整,调整中既坚持了试题改革的正确方向和5年来的成功经验,又在试题总体难度、试卷题量和阅读思考量以及在处理侧重考查能力与贴近教学内容等诸多关系上作了可贵的探索,使高考政治试题日趋成熟,许多方面达到了可以“定位”的程度。

为了能说得具体一些,现按试卷题型分述如下:

一、时事题

1.坚持在重大时事上命题。'95高考政治试题更是重大中的重大。一年国内外时事浩如烟海,为突出重大内容与减轻教与学的负担,望能继续坚持这个做法。

2.多角度命题。第3题对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不仅要选地址,而且要选决定在2020年前要实现的目标(只是题干对地址有所提示,使第二选的干扰价值减失)。

3.注意时事之间的联系。这在21题中反映出来,并且C肢干扰性很强(也门爆发内战并最终获得解决是否反映国际形势由紧张趋向缓和的特点),只有对国际时事相当熟悉的考生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据某地区统计,此题通过率约20%),从而使时事题保持了一定的梯度和区分度。

有同志认为,1995年的时事题偏易,在单选题中还可适当提高一点难度;试题形式除填空选择题外,还可采用组合选择题等已熟悉的形式,以提高其干扰和思考程度。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提高时事单选题的难度只能“适当”。时事不定项选择题的难度不宜再超过21题的难度。不管是选择题Ⅰ,还是Ⅱ,只能在重大时事上做文章,否则,将影响总体难度的控制和加重教与学的负担。

二、选择题Ⅰ

1.减少题量,增加分值(由1994年的24题减为20题;每题由1.5分增加到2分,总分由36分增至40分),这对控制试题总量和试题总体难度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个调整是成功的,望能把选择题Ⅰ基本上定在这个“位”上。

2.充分体现了基础性。不管是来自课本的题目,还是以实际问题为载体的题目,考查的都是最基本的知识,如,经济常识中的金融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民收入以及积累率和消费率、当代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新商品的价值和商品的新价值等。哲学常识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两重作用、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矛盾的特殊性、意识的差别性等。政治常识中的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正确体现、实行共和制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形式上平等和事实上不平等矛盾的根本原因、美国存在的人权问题的表现等。这个特点既体现了学科的基本要求,又给教与学以正确的和明确的导向:必须把课本中的基本知识掌握好。

3.坚持基础性与侧重考查能力的统一。就'95高考政治试题来说,侧重考查能力一靠它的应用性。在14道单选题中(6道时事题除外)有8道题是以实际问题为题干的,这就要靠一定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二靠科学的设置干扰题肢。如,第7题的C肢(该题通过率在50%左右),这仅是一、两个地区的统计,下同),第16题的D肢(该题通过率在35%左右,第18题的C肢(该题通过率在50%左右),第20题B肢(该题通过率在60%左右)。这里特别提一下第16题。此题的A、B、C、D肢似乎从某一角度看都与题意有些相符,但都不是最符合题意的。A肢,“满与谦”、“损与益”都构成矛盾,但从这一个别实例得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个普遍性结论是不科学的。B肢,满与谦的确说明了人们反映客观事物的差别性,但这种差别性往往是从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中看出的,而题干中的“满”与“谦”是“受益”的条件,用来说明“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尚可,用来说明“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则有些牵强。因此,最符合题意的应是C肢。因为“满”与“谦”都是一种意识,但却因其性质的不同对客观事物也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这里运用的是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以及这种能动性又具有两重作用这个基本知识。第16题是'95高考单选题中一道高质量的试题:①通过率40%左右,且干扰有效,有良好的区分能力;②通过题干和题肢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沟通了起来。从题干上看,似乎要从辩证法的角度去分析,而题肢中最能说明题意的则在唯物论;③此题考查了“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识记、理解、分析、运用等4种能力。考生若没有对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入掌握和良好的思维能力是答不好此题的。

'95高考政治单选题的难度基本上是适当的,难中易的比例大致是3:4:7。可以在这个总体难度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命题技巧,以进一步提高试题的区分能力和上线分数的离散程度。

三、选择题Ⅱ

1.较好地处理了迷惑性(干扰性)和科学性的关系,基本上实现了“不容争议”的要求。'95高考政治选择题Ⅱ第21题的C、D肢(该题通过率在18%左右),第22题的C肢(该题通过率在20%左右),第23题的A、C肢(该题通过率在40%左右),第26题的A肢(该题通过率在51%左右)都有一定的或相当的干扰性,而且是科学的、合理的。争议较多的是第30题的B肢。主张不选的认为题干展示的是一幅“黄河走向示意图”,它直接(或显形)表明的只是事物前后相继的联系,局部和整体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同它周围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并不表明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关系。主张选的认为黄河水的颜色由清到灰,由淡黄到酱黄,再经过灰到蓝,这蓝意味着又归于清,表明了事物的对立统一。我个人认为B肢以不选为宜:①题干没有直接表明B肢的含义;②如果选B肢,就要作较多的引申和沟通,这对中学生来说要求过高,从导向上来说会对教学和复习指导带来诸多困难。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还是希望命题的专家在干扰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上进一步作出努力,使题肢取舍的界定更加明确,做到“不容争议”。

2.这部分试题的总体难度较为适当。据某一高分地区统计,这部分试题的平均分为14.7分(满分为30分),及格率为34.98%,优秀率为2.4%。这说明选择题Ⅱ的及格率1995年较1992、1993、1994年已有提高,这对控制总体难度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及格线以上分数的离散程度仍不理想。选择题Ⅱ是对考生知识、能力、思维的综合考查,只要有一个题肢错选、多选、漏选就全题失分。在教者或命题者看来并不难的题目,失分率仍很高。因此,期望选择题Ⅱ的总体难度能稳定在这个水平上,同时,提高命题水平,以加大上线分数的离散程度。

3.个别题目高于教材的“度”过大。高考试题实行“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活于教材”的原则是正确的。但“高”与“活”应以优秀考生“跳一跳能够得到”为度,超过这个度也就不会有良好的区分效果,'95高考政治选择题Ⅱ的几道题总体来说是合理的、适度的。但第27题的D肢高于教材的度过大。价值符号的概念在教材中没有出现,在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中虽有“货币的职能”这个知识点,但在中学教学中,就是再作延伸也不可能对价值符号作出说明。教材在解释“观念上的货币”时使用了价格标签的用语,有些考生(往往是优秀考生)把价格标签看作是价值符号而误选。实际上价值符号是指不足值的金属铸币和本身没有价值的纸币。这一概念只在货币执行商品流通的手段时使用。这一点是优秀考生“跳一跳也够不到的”。此题的通过率一般在7%-9%(通过的也不一定就是优秀考生),这也说明此题的难度过大。当然,这只是一个特例,并不是说'95高考政治选择题Ⅱ的总体难度过大,而是说要发挥选择题Ⅱ的特定选拔功能,不能靠过分加大知识难度来解决,而要靠进一步提高试题的区分能力来解决。

四、简答题

1.简答题与热点问题相结合。简答题可以考查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贯通,也可以和热点问题相结合。'95高考政治简答题涉及的民主集中制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问题都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使用的知识也是基本的。这就在简答题的层面上考查了考生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简答题中渗透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第32题“有人认为的内容”具有辨析的性质,设问“为什么说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又把它纳入简答题的范围。答案首先要求指出“搞市场经济,就要放开价格”。接着要求指出“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放开价格不等于提高价格,任意提价违背价值规律”。最后还要求指出“市场本身有缺陷,政府必须对市场价格进行宏观调控”。这种辩证分析也充分体现了政治学科能力考查的特点。

3.试题设问与答案力求靠近教材内容,这是'95高考政治试题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同样体现在选择题、辨析题和论述题中)。第31题考查民主集中制这个重大问题,但教材不是从党的原则而是从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原则来阐述的。于是试题从十四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引出而落脚到教材上。这是花了心思的。本来此题的得分应当是较高的,但实际结果却相反,许多地区此题在主观性试题中得分最低(一般在4分上下)。得分低的原因大致有:①在教学指导上侧重从党的原则上而忽略了从国家机构上来阐述民主集中制原则。②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人民代表制中的体现,在教材中属于第二、三层次的知识,教学中一般不要求大段大段的复述。尽管答案中的3个要点全部出自教材,学生能完整答出的却不多。③此题的第二问答案是多样的,而评分中只按规定的答案评分,致使失分较多。

第31题的设计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高考试题应如何靠近教材内容的问题,如何处理好靠近教材内容与侧重考查能力的关系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①在可以靠近教材内容和使用教材语言的情况下应力求靠近和使用,这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减少评分误差。②应坚持靠近教材内容与注重考查能力的统一。为坚持注重考查能力的正确方向,试题往往要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答案要点及其语言的表述也就要针对所提供的材料和创设情景来组织,不加区别地一味地要求靠近教材内容和使用教材语言是不恰当的,也是不可能的。③靠近教材内容和使用教材语言应是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第一、二个层次的基本内容,否则,就会有意无意地鼓励学生不分主次地死记硬背教材内容,这不利于能力的考查和减轻学生的负担。像第34题,从题目设计到答案的组织都靠近教学内容和使用了教材语言,而且同样体现着注重考查能力的方向,也不致导致死记硬背的倾向。第31题的第一问与第34题比较起来,第34题更具有方向性。在第一线教学的同志也应处理好这个关系。

五、辨析题

1.辨析题中待辨析的问题,既可以是中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观点,也可以是中学生所能接受理解的现实问题。('94高考政治辨析题侧重于后者,'95高考政治辨析题侧重于前者)既可以是“非此即彼”,也可以是“亦此亦彼”。这就使辨析题具有了其他题型所不能取代的功能。'94高考政治辨析题继续坚持了几年来的成功经验,在整张试卷中发挥了很好的功能。

2.'95高考政治辨析题的难度是适宜的。第33题直问有些过易,若问为什么,第一年恢复哲学考试则有些过难。通过两段古文增加一点难度,虽然有些“技巧”的痕迹,但还是合理的,此题的及格率在50%左右,难住的还是水平低的考生。第34题的辨析性较强,答案既靠近教材内容又有一定的跨度,既要完整地表述国家概念,又要根据基本概念和有关的知识作辩证分析。及格率在40%左右,区分度也是较好的。

六、论述题

1.继续坚持基本知识与重大现实问题的结合,既防止“理论化”的倾向,又防止“时政化”的倾向。望将这个正确方向继续坚持下去。

2.既要坚持基本知识与重大现实问题的结合,迎着热点问题上,又要使要求能切合考生的实际,为考生所能理解和接受。失去前者,教与学将无所遵循,造成混乱;失去后者,必然使试题“成人化”、“干部化”,脱离考生实际。'95高考政治论述题在寻求两者的切入点和恰当形式方面又迈出了可贵的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是十四届四中全会的精神,也和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密切相联,但要作为论述题来考查学生,其难度是很大的。第35题选了一个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作为切入点,创设一个特定情景让考生参与其中来作答,真可谓“用心良苦”。第36题用表格形式,从分析经济现象入手,继1994年之后变换一个角度继续考查对所有制结构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也是成功的。第35题的及格率偏低(一般在25%-30%之间),原因之一是考生对党的建设的知识了解不够,理解不深;二是对此题的“连锁式”设问不太适应,第一问的第一点不理解就肯定答不好第二点,第一问的两点不理解,尽管第二问的答案内容大多数考生是知道的,但却不能迁移过来作答。这一方面告诉命题者应力求使设问明确,同时也告诉教者要切实提高学生对此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坚持采用提供材料和创设情景的做法,让考生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去进行分析、综合、概括,这既有利于坚持不懈地克服猜题押题的倾向,又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真实水平。这个方向望能继续坚持。

4.第34题答案采用多样化的尝试是好的、成功的。这有利于克服踩点给分的倾向,减少评分误差,也有利于师生认真钻研教材和生动活泼地学习。望在今年试用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使用范围,并使之进一步完善。

标签:;  ;  ;  

1995年高考政治试题分析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