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最喜欢的汉语试题之一_中考论文

2011年我最喜爱的一道中考语文试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最喜爱论文,中考论文,语文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巧拟主线,妙设考点

王相武

【真题再现】(2011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试题)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一曲《长江之歌》激起了同学们探究长江的热望。班上决定以“我在长江边长大”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请你参与。

4.江山多胜迹,风骚贯古今。下面是围绕主题搜集的经典诗文,请你补充完整。(8分)

5.阅读下面新闻一,请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10字以内)。(2分)

6.针对三则新闻事实,班上决定组织一个街头宣传活动,班长以对联的形式撰写了一条宣传标语,请你补充完整。(2分)

有时涝有时旱须长远打算

□□□□□□要统筹规划

7.如果你是这个街头宣传活动的主持人,请你准备一个60字左右的开场白。(4分)

【喜爱理由】

近年来,对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已成为中考语文的一大热门考点。因其题型新颖别致,材料丰富多彩,考点灵动,而为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平添了一大亮点。请看2011年荆州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综合性学习考查题,就是一道亮眼的好题。

一、巧拟主线。这道综合性学习考查题的主题为“我在长江边长大”。命题者站在学生的角度,巧妙聚焦“生命之水”这个热点,将主题分解成如下4个方面:①感受长江古典文化(第4题);②报道荆江特大旱灾(第5题);③拟定应对旱涝方案(第6题);④设计保护水资源宣言(第7题)。如此铺排,可谓匠心独运,既彰显了一线串珠的逻辑之美,又体现了“汲取精神营养——遇到生存问题——解决生存问题”的认知过程,使命题具有超强的逻辑性。

二、妙设考点。命题者从学生实际出发,“巧妙设置知识与能力考查点:第4题感受长江古典文化,凭借一组长江(江水)诗句,考查学生的积累与识记能力;第5题报道荆江特大旱灾,凭借新闻材料一,考查学生辨识消息与提炼概括的能力;第6题拟定应对旱涝方案,凭借新闻材料及对联,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撰写对联的能力;第7题设计保护水资源宣言,凭借新闻材料及开场白,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倾注文气。请细看这道题:其中引语借歌词表现语文的情感张力;第4题借诗词彰显语文的人文气息;第5题借消息传达语言的穿透力;第6题借对联突现语文的文化气息;第7题借开场白凸显语言的情趣与魅力。总之,这道题语文味十足,人文气息浓郁,不仅让学生接受了知识与能力的检测,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人文的熏陶。

一句诗句成考题,六个特点心有底

王加明

【真题再现】(2011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试题)

4.下面这首诗少了一句话,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它补充完整。(2分)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

让众人把你踩成脚下的道路。

【喜爱理由】

选用鲁黎这首短小精悍的哲理诗《泥土》的第三句作为考题,除了因为这首诗篇幅虽短,容量却不小,内涵极其丰富,意味隽永,经得起历史的风蚀,至今仍给我们要像“泥土”一样活着,多奉献一点,多关爱一点,才是真实可贵而又厚重的人生启迪之外,从命题角度讲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考试目标明确。阅读诗歌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诗歌的思想感情相对集中和单一,但较委婉含蓄,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主题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二、考查方式新颖别致。近几年,中考对诗歌的考查基本上以赏析评价题为主。此题的“补充完整”实质是一种仿写。此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珍珠”的形象成了“泥土”形象的衬托。补写的第三句要仿写第一句的句式,把“老是”改成“还是”,把“珍珠”换成“泥土”。

三、题干表达明白准确。“少了一句话”要求考生只能补写一句诗句。“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明考生写出的句子不一定就是诗歌的原句,只要跟原句意思接近的,就可得分。

四、命题难度系数不大。命题教师选取来自课外的一首短诗,根据自己的命题意图和考试目标,将其中一句删去,再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补充,而诗歌的原句就是考题的最佳答案。这种命题方式简洁有效,其他命题教师容易借鉴。

五、评分标准不是很严。要填的诗歌原句是“把自己当作泥土吧”其中的“吧”用得很好,作者用这个“吧”表示劝慰、劝告的语气,将内容转到提倡做“泥土”的思路上来。去掉这个“吧”字,表达效果就要逊色一些。但此题的评分标准提示:没有“吧”也可以。可见,这道考题的评分标准不是很严。

六、考试价值导向正确。中考是一根指挥棒,今后几年,短小精悍的哲理诗将成为中考诗歌应试训练的常见材料,受到更多教师和考生的关注。平时我们要注重加强学生对优秀现代短诗的积累和背诵,充分发挥优秀的现代短诗尤其是哲理诗的教育功能和情感熏陶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生活处处有语文

王其军

【真题再现】(2011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试题)

作文:

请以“也是一堂语文课”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②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喜爱理由】

其一,此道作文题彰显了课标精神——“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此题既可以写语文活动,如看《百家讲坛》、辩社会热点、编演课本剧;也可以写社会百态,如标语广告、街谈巷议、故土人情;更可以写生活杂感,如阅读一本好书、感受一次温情、经历一段曲折等等。所以说,此题紧密联系生活,体现“生活处处有语文”这一大语文理念,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精神,拓宽了考生的写作范围,赋予考生广阔的发挥空间。

其二,有效的甄别功能。中考是一个选拔性考试,本题有一定的审题难度。“也是”有一个思维转折的过程,考生先要清楚什么是、什么不是,还要明白为什么是的道理,悟出“同样是”的内涵。如“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应该具有“语文味”,体现出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内涵。

其三,良好的导向功能。本题既让一般的考生有话说,又可以使优秀考生写出有广度、深度的作文。同时,让老师认识到,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课本,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才是教好作文、教好语文的不二法门!

“好玩”中“玩”出作文教学理念

周立雄

【真题再现】(2011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卷)

写作(50分)

在陈丹青眼里,鲁迅无疑是“好玩”的,但大先生的这种“好玩”,是一种寓庄于谐、大智若愚的好玩,是一种人格的张力和维度,是“好玩”中的至高境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好玩”中走过来的,尽管这种“好玩”不能与鲁迅先生的“好玩”相提并论,但它同样是我们成长的养分,人生的财富。请你以某一次“好玩”的经历,或某一点“好玩”的想法,或某一件“好玩”的制作……为题材,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1.行文符合自选文体的一般特征。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喜爱理由】

这是一道别具一格的作文题,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了命题者对作文教学和育人理念的有益探讨。

读写结合,提供借鉴。该作文题与卷中阅读文章相衔接,其材料来源于试卷中的一篇阅读文章《谈笑大先生》。前面的阅读文章为后面的作文提供了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等方面的借鉴,后面的作文题又让考生加深了对前面阅读文章的理解,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理念,为语文学习中如何处理读与写的关系明确了方向。

贴近生活,关注自我。该作文命题在立意、选材上都贴近学生的自身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我,书写自我,或者关注身边生活,写熟悉的人和事,并且该命题在作文主题上由思想道德转向生活情趣,这一步迈得可喜可贺。这说明,作文命题不仅应考虑在思想品德上给学生以引导,而且应挖掘、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人文气息浓郁,知识技能并重

颜维奇

【真题再现】(2011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试题)

名著阅读。(6分)

(1)英国作家江奈生·斯威夫特所写的《____》一书,描述了主人公先后游历____、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等国的情形,曲折地表达了对18世纪英国社会现实的讽刺。(2分)

(2)下面是《西游记》中四位取经人物的画像,分别由代表各自名号的汉字组合而成。仔细观察后,完成以下两小题:(4分)

①简要概括小说中“D”这个人物由“天将”成为取经人的过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人认为“D”在取经途中是一位多余的人物,你不赞同这种看法,理由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爱理由】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材中安排了“名著推荐与阅读”这一部分。既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又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作为教材中一大亮点的名著知识的考查,往往是命题者颇费脑筋的事。特别是如何在名著考查中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命题者们往往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此题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特点。

1.人文气息浓郁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图文并茂,既弘扬了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和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艺术美的熏陶,同时又考查了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程度,可谓别具匠心,设计巧妙。

2.知识技能并重

这道考题,第(1)题侧重考查学生对名著的基本常识的掌握,第(2)题中第①题侧重考查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情况,第(2)题中第②题侧重考查学生阐述的观点和理由。三道题目分别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读图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能力层级由易而难,体现了知识与技能并重的目标要求。

总之,此题体现了人文性和语文味并重的原则。突出了能力考查的重心,彰显了语文试卷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综合考查的特点,是一道能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性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好题。

标签:;  ;  ;  

2011年我最喜欢的汉语试题之一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