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访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组长胡春丽_宏观经济论文

当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访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组长胡春丽_宏观经济论文

当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访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负责人胡春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家计委论文,着力点论文,结构调整论文,课题组论文,负责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提出经济结构调整已历时多年,目前国内外严峻的形势使其更具紧迫性。在新形势下经济结构调整具有什么特点?其内涵和重点是什么?应采取哪些对策?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结构调整课题组负责人胡春力。

记 者: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经济结构调整列为1999年经济工作重点,这是在什么形势下提出的?

胡春力:早在党的十五大上,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对我国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任务。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结构调整的力度还未达到经济形势发展所要求的程度。尤其是在经历了去年的特大洪水灾害和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国企困难、就业压力加大等一系列问题更为突出,为了开拓市场,增强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全面贯彻十五大精神,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记 者: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这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胡春力:从世界各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经验来看,不及时实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就将“挨打”,是由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美国在80年代初由于产业竞争力下降而严重影响了经济增长和就业。其传统优势产业,汽车、电子、造船、钢铁等产业的技术优势一个接一个地被日本企业蚕食和取代。这种竞争压力迫使美国开始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前主动权又回到美国人手中,这使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性意义充分显露出来。

日本在经济泡沫破灭后,也在努力调整经济结构,一大批拥有全球竞争实力的跨国公司又在努力开展技术创新产品,以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

韩国、东盟各国在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袭击后,正吸取教训,着手调整经济结构,以图尽快恢复经济增长,增强国际竞争力。

许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或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以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将加大对我国的竞争压力。如果不抓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我们不仅不能改变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垂直分工的不利地位,而且还会拉大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的差距,有可能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我们要面对挑战,抓住机遇,坚持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竞争力,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上的差距。

记 者:1999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整的重头戏是扩大内需,但是,近些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衣着、一般日用品的需求一直在下降。与此相反,近些年来一般轻纺产品的生产规模成倍增长。消费品供大于求局面越来越严重。请问它的症结在哪里?

胡春力:由于在需求方面存在以上趋势,因此我国一般消费品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受到需求方面的限制。如果仅靠生产一般消费品来带动工业增长,那么衣着类和一般日用消费的带动作用将会受到国内市场容量的限制。消费品供大于求局面的形成,有供给总量过大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对于家用电器等新型耐用消费品来说,产品开发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需求市场扩大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消费市场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因此对于生产新型耐用消费品的企业来说,必须具备两方面的产品开发能力。即:第一,为了适应高收入阶层消费档次不断提高的需求,企业要不断开发更高质量和具有更新功能的升级换代产品;第二,为了适应广大农村和城市的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水平,就必须开发低成本、低价格的产品,而决不能等待低收入阶层的工资水平提高来适应自己的产品。需求的市场结构是多层次、多样化的,而供给结构只是在单一的层次里扩张,就会出现供大于求和供不适求共存的局面。这才是当前新型耐用消费品供求失衡的症结所在。

记 者:投资的技术能力与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从技术水平的角度看,我国经济结构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胡春力:投资能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资金筹集、动员能力,二是投资的技术能力。也就是说,要进行投资,除了需要足够的资金之外,还需要投资项目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以保证建成投产时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具有跨越进入门槛实力的投资技术能力要求投资项目在产品研制、工程设计、工艺设备、配套的零部件等方面都具有领先的技术水平。如果在各投资领域都不能保证产品、工艺设备在技术上的先进性,也就是不具备投资的技术能力,投资的扩张就会受到阻碍,就会出现投资机会稀少,银行贷款贷不出,资金大量涌入投机行业等现象。投资的乘数效应因此而不能显现,投资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受到制约。这正是目前我国投资领域所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已增长至每年1000多亿美元的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量,说明国内存在领域宽广的投资机会,具有规模巨大的投资需求。由于国内不具备向这些产品和行业投资的技术能力,所以对这些产品的需要只能长期依赖进口,使这些部分投资需求泄漏到国外,拉动的是国外的工业增长,国内投资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因此减弱。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投资的技术能力的优势限于一般规模的土建工程。从原材料到一般施工机械,国内的供给能力基本可以满足需要。因此搞开发区“七通一平”、搞房地产可以一哄而上,大面积铺开,技术上不存在任何障碍;建设公路、铁路,所用设备和原材料国内也可基本解决。但是要搞加工工业投资项目,对于技术要求不高的,则是遍地开花,搞重复建设,对于技术水平要求高的项目,要么只能由外资来搞,国内无从下手,要么是投资所需的设备大部分都要靠进口,国内只承担土建工程部分。

从表象上来看,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中国企业缺乏开发产品的能力,从结构分析的角度看,主要是产业结构当中缺乏一个与需求高级化趋势相对应的、有能力设计产品、生产零部件和工艺装备的产业群。技术改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心任务,应该是填补这个空白。

需求结构的高级化趋势,表现为对产品的性能、质量、更新速度提出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使产品加工过程延长,从更为“迂回”的生产过程中衍生出更多的加工专业,形成更为细化的零部件、工艺设备等机电产品生产部门。这也就是说,通过供给的升级,在满足有效需求的同时,可以产生出更多的就业部门,同时扩大了技术含量高的机电工业部门。这正是解决我国目前运行中诸多矛盾、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出路,是我国工业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的总方向,是国家重点加强技术改造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总目标和落脚点。不少产品供过于求与不合理的重复建设有很大关系,这是体制方面的原因,但是加工度低,技术水平低,从而容易进入这些领域从事生产,进行数量扩张是更为直接的原因。许多设备要大量进口,原因也很复杂,也有深层次的体制原因,但与机电工业、原材料工业本身技术装备工艺水平低,自主开发能力不强,产品品种不多、质量不高有直接关系。因此,从结构上讲就是技术水平偏低,加工低度化的问题。因此,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促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技术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时期,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为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这是因为,以轻纺产品为主的轻型结构发展到一定规模,必然要拉动工艺设备、新型原材料、零部件工业的发展,从而获得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从宏观方面来看,这些资金、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增长就会从总体上改变经济的产业构成,形成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趋势。这已为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经验所证实。

记 者:如您所述,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是产业结构升级,那么应从哪些方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胡春力:要重点发展机电工业,应把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装备作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心环节来抓。

机电工业是为其他产业提供技术装备的工业,也是高加工度产品集中的产业。它的落后会制约新一代技术产业的发展,影响国内产品竞争能力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机电工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其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仍远低于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我国在1995年仅为14.8%,而美国、日本、西德、英国、法国在1989年已分别占40.2%、44.8%、47.1%、30.6%、37.6%。同时机电工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也较低,缺乏国际同类产业的竞争能力。我国的消费品档次不高,不能适应国内、国际市场要求,固定资产投资中的设备购置主要靠进口的局面由来已久,其原因是我国技术装备的制造水平太低。各行业所用的专用设备、为制造专用设备所必需的工作母机大部分依靠进口。其中,由电脑进行过程控制、进行辅助设计和制造的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设备制造能力尤为薄弱,这是近几年来国内设备类产品市场几乎完全被进口产品占领的主要原因。由于工业生产链条中设备制造部分依靠国外,不但影响了国内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更新换代速度,严重影响了国内产品的竞争力,而且很大一部分产值被泄漏到国外,这样就使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失掉了一个重要支柱。

从70年代开始的设备智能化过程,是微电子技术扩散到传统机械产业的结果。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常规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成为制造业主流技术装备。国际间的技术、产品质量和性能方面的竞争也表现为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竞争。对于我国的工业化来说,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是必须补上的课程,其意义超过扩张“瓶颈”产业、维持数量均衡。为了缩小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抓机电一体化装备工作已刻不容缓。为此,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应把微电子、机电一体化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发展。

要抓好产业结构升级,除了发展机电工业,还要不失时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记 者: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企业是主体,那么如何发挥大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各自的优势?

胡春力:国际经验证明,在规模经济明显的产业中,只有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负担得起巨额的R&D费用, 才有可能把巨额的R&D费用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上, 使产品价格不至于因为技术开发投入很大而大大上升。因此,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往往都是大型企业集团。针对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的状况,为了实现以产业升级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培养大企业集团仍然是非常必要的。长期以来,我国上游企业、中游企业与下游企业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体系,在原料、技术、资金销售等方面往往相互截留,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产品价值链条的有机联系,投入产出的关联度与带动度较弱,使得企业的产品链条难以在纵向的价值联系中实现结构升级。要打破上游产业、中游产业与下游产业在行业与地区层次上的割据状况,只有通过大企业集团的横向跨地区购并,及纵向关联产业整合,实现优势企业的“强强联合”,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推进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我国中小企业不仅在生产和就业方面达到了相当规模,已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中小企业经营灵活、贴近市场,更具有适应市场竞争机制,创新动力较强等特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某些高风险、高回报的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可以发挥本身的优势,为我国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

记 者:为了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国家要在经济政策上采取什么措施?

胡春力: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资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增量带动,而技术含量大的产业投资强度也就越大。因此,“钱从哪儿来”就成为结构调整能否顺利进行的制约因素。

首先要拓宽机电等重点行业的直接、间接融资渠道。

采取多种股本融资形式,增强重点产业的资本积累与资金配套能力。从目前上市公司的布局情况来看,我国重点产业特别是装备工业的上市公司还不多,这对于肩负着民族工业振兴任务的装备工业筹资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应当根据机电等重点产业直接融资的迫切需求,积极推荐装备工业优势企业成为上市公司,提高重点产业直接融资的比重。

由于我国的国情所限,直接融资在产业资金来源中的比重不可能提高得很快,间接融资仍然是机电等重点产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努力开拓多条间接融资的渠道是缓解重点产业资金紧张的重要途径。从进入国内资本市场来看,国家应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投资贷款规模,尤其要加大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低息投资贷款比重,还可组织一些银团贷款加强对重点产业资源加工、技术改造的贷款力度,以缓解重点产业资金配套能力的不足。对有投资前途的项目,商业贷款可以由政府提供财政担保,对其他一些项目,也可以增加国家财政贴息,加大国家专项贷款力度,延长商业性贷款的还款期等。

其次还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力度。一是尽快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实行风险担保基金等措施,降低投资贷款风险,为高新技术产业创造良好的环境。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承担投资风险的能力还不强。因此,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规模的扩大还需要政府通过贴息等措施降低融资成本。二是实行超前性的融资政策。国家对于大型高科技企业的资金筹措除了给予税收、贷款等方面的重点支持以外,还应创造条件允许高新技术企业跨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是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并不是国家投资兴办的,而是民营性质的非国有制企业,在融资方面受到现行政策的限制。因此,能否突破体制束缚是畅通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条件。股票、债券上市公司指标应向民营高科技企业开放,推进民营科技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记 者: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需要一个过程,在短期内是否有可能影响经济增长速度?

胡春力:在短期内,结构调整使增长速度降低一些,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必须明确,经济结构问题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不进行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就没有继续上升的空间,就支撑不了较高的速度。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正是为了更好地保速度、上水平。

由于当前约束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扩大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其中核心是增加投资需求。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恰恰需要增加大量投资。因此,把握好投资的方向,使投资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统一起来,是处理好增长速度与结构调整升级关系的关键环节。要针对当前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企业面向当前市场需求改进产品生产,对有市场、回报率高的产品的生产和开发要加大投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要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力度,开发新产品,使企业的设备投资成为投资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这样既可以为当前经济增长提供投资需求拉动,也可以给未来经济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标签:;  ;  ;  ;  ;  ;  ;  ;  

当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访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组长胡春丽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