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防止“和平演变”思想评析

毛泽东防止“和平演变”思想评析

蔺如亮[1]2009年在《邓小平防止“和平演变”思想评析》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既为我们提供了机遇,也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要不放过每一个好的机遇,也要对严峻的挑战做出应有的回答。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因此防止“和平演变”具有前所未有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场斗争还有其必然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针对国内外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客观、准确地分析了形势,提出了防止“和平演变”思想。这一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力地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吸取了毛泽东防止“和平演变”思想的精华,又发展了毛泽东防止“和平演变”的思想。深入研究邓小平防止“和平演变”思想,对指导我国新时期防止“和平演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四个部分论述了邓小平防止“和平演变”的思想:第一部分,阐释了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和邓小平防止“和平演变”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二部分,全面论述了邓小平防止“和平演变”思想的主要内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问题;建设一支政治上永远合格的现代化军队。第叁部分,对邓小平和毛泽东防止“和平演变”思想进行了对比研究,从中总结出邓小平对毛泽东防止“和平演变”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四部分,分析了邓小平防止“和平演变”思想的历史意义及现实启示。本文力图客观、准确地评价邓小平防止“和平演变”思想。努力从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发掘其防止“和平演变”思想的伟大意义。

葛彦东[2]2004年在《毛泽东防止“和平演变”思想评析》文中指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针对国内外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毛泽东客观、准确的分析了形势,提出了防止“和平演变”思想。这一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力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新时期防止“和平演变”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深入研究毛泽东防止“和平演变”思想,对指导我国新时期防止“和平演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分四个部分论述了毛泽东防止“和平演变”的思想: 第一部分,阐述了毛泽东防止“和平演变”思想产生的国际国内背景。 第二部分,全面论述了毛泽东防止“和平演变”思想的主要内容,即加强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防止在中国出现修正主义,保证社会主义永不变色;加强党的建设,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反“和平演变”的领导核心;培养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保证共产主义的宏图大业后继有人。 第叁部分,对毛泽东防止“和平演变”思想的历史地位、现实意义和局限性进行了客观评价。 第四部分,分析了毛泽东防止“和平演变”思想的现实启示。 本文力图客观、准确的评价毛泽东防止“和平演变”的思想。努力从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发掘其防止“和平演变”的闪光思想。

杨茂宇[3]2010年在《毛泽东防止“和平演变”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毛泽东防止“和平演变”思想的形成有其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在防止“和平演变”中,毛泽东提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思想,抵制党变修国变色思想,加强党的建设思想,培养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思想。这些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国家永恒的主题,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是新时期防止“西化”的理论基础。然而,毛泽东对现实情况的估计过于严重,防止“和平演变”出现了严重失误。但事实证明,毛泽东防止“和平演变”思想是他晚年留给党和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从正反两方面启迪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只有加强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只有加强党的建设,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大业后继有人,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高飘扬。

徐秀明[4]2010年在《毛泽东执政思想研究(1956-1966)》文中研究说明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其执政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具有重大影响。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的执政思想也随之转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课题。然而,他的转变并不成功。1956到1966年,毛泽东的执政既有丰富的经验,也经历了诸多挫折,正确与错误交织。因此,有必要对这十年的执政思想进行系统研究,以利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第一部分阐述毛泽东执政思想(1956—1966)形成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时代背景包括建国后,国家经济状况得到根本好转;叁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中国共产党内存在分歧,思想不统一;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歧,中苏关系紧张;社会主义面临资本主义阵营的严峻挑战。思想渊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的执政思想;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第二部分阐述毛泽东执政思想(1956—1966)的主要内容。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加强和改进执政党的建设;完善政治制度,注意阶级斗争;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国家经济建设;确立人民公社化思想,实行公社化管理;防止帝国主义“和平演变”,重视国家安全。第叁部分是对毛泽东执政思想(1956—1966)进行评析。毛泽东执政思想取得的积极效果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奠定基础。毛泽东执政思想的失误有:社会主义理想模式与时代脱节;公平分配与经济发展没有协调好;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存在失误,只能造成专政的结果。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有: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误解;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出现偏差;中国国家制度不健全,民主法制意识薄弱;毛泽东的失误同各级领导人对毛泽东的态度也有关系;毛泽东的失误还受到中国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第四部分阐述了毛泽东执政思想(1956—1966)给我们的启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经济建设始终是党的工作重心,经济建设要有正确的途径;合理的制度架构是一个国家科学执政的保障;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要有相应的制度文化为保障。

黄铭[5]1993年在《毛泽东晚年反和平演变思想形成的历史考察与评析》文中指出关于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的研究大都避开其实践的错误及产生的后果,即使论及也是一笔带过。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有为尊者讳的痕迹,其宣传效应也易使干部群众对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中的正确与错误成分难以区分,甚至对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文化大革命”产生某种程度的怀恋,认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是为了“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都没有错误。本文全面、冷静、客观地对毛泽东晚年反和平演变思想形成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后果进行了历史分析,并在其理论与实践的失误中总结出教训。无疑,这个教训,也是毛泽东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

訾同超[6]2012年在《毛泽东的反修防修思想评析》文中提出从十九世纪末以来,国际共运史上的反对修正主义斗争一直存在,尤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的中国为甚。中国的反修防修斗争是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捍卫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前途为名义的反修防修斗争,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理论和实践的质疑。深入研究毛泽东的反修防修思想,总结其历史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深化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分五个部分论述了毛泽东的反修防修思想: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选此课题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与论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第二部分,阐述了毛泽东的反修防修思想形成发展的脉络。第叁部分,较全面地论述了毛泽东的反修防修思想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分,对毛泽东的反修防修思想中的正确的或合理因素和错误内容或历史局限性进行了客观地评价。第五部分,结语部分总结了毛泽东的反修防修思想的历史经验教训。本文力图客观、准确的分析评价毛泽东的反修防修思想。努力从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发掘其反修防修的闪光思想。

王建[7]2013年在《毛泽东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探索(1956-1966)》文中提出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杰出领袖,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探索的成果颇丰,而1956年-1966年中苏论战的十年是这一复杂而又艰难的探索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与组成部分。这十年深刻地影响了毛泽东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认知,使毛泽东开始重新思考兄弟党、兄弟国家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问题,而在两制间的合作与冲突上毛泽东也有了新的认识。这期间,毛泽东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探索既有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失误和偏差,特别是指导思想上的“左”倾,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受到了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突破前人“以史论事”的视域,而采用“以人论事”的方法,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对中苏论战进行历史性评析,而是在历史性考察的基础上对毛泽东这一特定人物在这一时期所做的努力进行历史学、政治学上的分析,厘定其所做的贡献与理论误区,并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角度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本文将毛泽东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探索视为一个变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全面分析中苏论战期间毛泽东关于两制关系、党际关系、国家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问题的基础上,从二十一世纪的新视野对这些问题进行重新审视与反思,以期对我国的内政外交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能有借鉴意义。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就国内外关于这一课题的相关研究现状做了阐述,并介绍了本文的行文思路、结构安排、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毛泽东探索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背景。本章主要分析了二战结束之后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中苏两党就“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展开的旷日持久的论战,以及中国与东欧各国在坎坷中对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探索。这为本文的论述做了前提性铺垫第叁章,毛泽东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贡献。本章就毛泽东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所做的主要理论贡献进行了探讨。着重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学说、无产阶级党际关系原则思想、“反和平演变”思想、国家关系原则思想四个层面进行了梳理。以上四个方面的理论贡献对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正确把握兄弟党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都具有建设性的意义。第四章,毛泽东探索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理论的历史局限。本章主要分析了毛泽东探索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失误的历史原因,以及毛泽东探索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局限以及这种理论局限的现实影响。第五章,毛泽东探索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地位。毛泽东在探索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其理论上的科学预见性与实践上的积极主动性,充分折射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所具备的科学勇气与战斗品格,其在国际共运史上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论战期间,毛泽东对国际共运的探索间接地打破了传统的国际共运模式,促进了国际共运的“无中心化”发展趋势,对苏联“老子党”习气的抵制有力地促进了无产阶级党际关系的正常化,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与长期性的认识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而其对我国国际战略的适时调整则为国际格局由两极向多极的转变起了独特作用。第六章,毛泽东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理论探索的现实启示。中苏两党两国在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对待两种制度的态度以及处理冲突和矛盾问题上的争论暴露了双方在这些问题认识和实践上的不足和缺陷。正确认识和认真总结这些不足与缺陷对之后党带领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十八大”的召开,要求我党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重新总结和反思这段历史所蕴含的现实启示。

张越[8]2009年在《毛泽东“反修防修”理论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修正主义问题在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思考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毛泽东一直都认为自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动“文化大革命”是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的战略举措。可是为什么这种崇高的愿望在实践中却发生了相反的效果,在理论和实践上同马克思主义发生严重背离呢?在对修正主义叁十多年的研究中,已经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但往往是把对修正主义的研究置于“文革”的框架之下。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修正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者同修正主义的斗争;第二部分阐述了毛泽东“反修防修”理论形成的客观原因;第叁部分阐述了毛泽东“反修防修”理论形成过程;第四部分论述了毛泽东“反修防修”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对其评价;结语部分阐述了吸取“反修防修”带给我们的教训。本文主要采用归纳总结法、比较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毛泽东的“反修防修”理论加以研究和分析。对毛泽东的“反修防修”理论要作出科学的评价,就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会对其作出客观评价。希望通过对修正主义的产生、发展、泛滥的过程以及造成的危害,深刻剖析其原因,铭记其经验教训,而这对于国家的民主制度建设、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的建设都是有益的。

刘猛猛[9]2008年在《毛泽东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在21世纪,人类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以下简称“两制”关系)问题一直是困惑我国理论界的重大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在这一方面,毛泽东首先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毛泽东在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的问题上,既有精彩的篇章,又有黯然失色的一面。一方面毛泽东充分肯定资本主义有利于国计民生,要利用资本主义,并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到了后期,他在对待资本主义的认识上又出现了失误,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是分不开的。本文以毛泽东关于“两制”关系为研究对象,从思想来源、发展过程、评价和启示等四个方面做出了初步探索。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毛泽东“两制”关系思想的思想来源。毛泽东关于“两制”关系问题的思想是在吸收和借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孙中山以及早期中共领导人关于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毛泽东关于“两制”关系的演变过程及其内容。毛泽东关于“两制”关系问题的思想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叁个发展阶段,逐步成熟与完善的,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当中得到升华,内涵丰富,特点鲜明。第叁部分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关于“两制”关系的思想,指出其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有着巨大的理论贡献和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失误,但是瑕不掩瑜,它的贡献是主要的。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毛泽东“两制”关系思想的现实意义。今天,毛泽东正确的“两制”关系思想对于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它指导着社会主义国家要客观和科学的对待资本主义,坚信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虽然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

申文杰[10]2012年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及实现形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快,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多样化社会思潮在我国的影响日趋扩大,人们思想观点也出现多样化趋势。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思想观念的传播和交流更加便利,与此同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西方各种腐朽、反动的思想文化大量侵入我国,在这种思想文化背景下,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本论文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而确立的一个研究选题。论文从结构上分为上下两大部分,论文的上半部分,主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进行了理论阐述,这主要是从叁个层次上展开的。第一个层次主要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基本理论观点进行了研究和归纳。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政治功能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其中主要分析了意识形态对统治阶级利益的遮蔽功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在思想领域的支配及控制功能、意识形态对统治阶级利益的辩护和维护功能、意识形态对革命斗争的政治指导功能、意识形态对历史发展的政治推动功能等,这些观点对我们充分认识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第二个层次上的理论阐述主要是对一些西方学者关于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提炼和分析。一些西方学者从不同视角、不同领域对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进行了论述,归纳起来,他们主要论述了意识形态的政治培育、政治聚合、政治掌控、政治维护、政治沟通等方面的功能,尽管他们的观点存在多方面的缺陷,但对我们全面认识意识形态政治功能仍具有启发借鉴作用。第叁个层次上的理论阐述主要是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具体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意识具有能动的理论、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理论等,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论证;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制度功能的理论、文化功能的理论、社会规范作用的观点等,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多方面的政治功能提供了宽泛的理论论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政治文化功能的阐述和分析,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提供了直接性的理论论证。在对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理论阐述的基础上,论文总结和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具体构成和现实作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政治教育、政治指导、政治整合、政治维护、政治批判、政治激励等多重功能。这些功能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功能。其中,政治教育功能主要是对人民群众政治素质的提高方面所发挥的教化、培育等作用;政治指导功能主要在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对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所起的指教、导向、保证方面的作用;政治整合功能主要是针对多样化社会思潮和民众思想观念多样化所发挥的规整、统摄、容和、引领等方面的作用;政治维护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对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发挥的论证、认同、维系等方面的作用;政治批判功能主要是对落后、错误、腐朽、反动的社会思潮及思想观点进行的回应、批驳、抵制、斗争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政治激励功能主要是对无产阶级政党及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所发挥的鼓舞作用。这样就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认识进一步明朗化、系统化。论文的下半部分主要是探索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实现问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在实现过程中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主要有:经济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实现的冲击、西方国家的西化、分化战略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实现的危害性、市场化带来的新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冲击、网络化的负面效应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实现造成的损害、“非意识形态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实现造成的冲击、各种各样的错误言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实现具有一定的干扰性,同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为应对挑战、解决问题,论文探索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实现的途径,这些途径主要包括:通过理论创新途径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实现提供动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实现提供保证;通过舆论途径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实现提供导向和推动力;通过文化途径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实现提供支撑力;通过国民教育途径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实现提供重要阵地,通过思想宣传队伍建设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实现提供人才保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实现不仅需要畅通的宏观途径,更需要科学有效的微观、具体的实现方式,本论文还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具体探索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实现方式,这主要包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方式;树时代先锋、学习先进典型方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方式;说服教育、民主沟通方式;直面现实、理论热点面对面方式等,这些方式有很强的实效性、可操作性,在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实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论文在结论部分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实现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初步的概括。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防止“和平演变”思想评析[D]. 蔺如亮.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2]. 毛泽东防止“和平演变”思想评析[D]. 葛彦东.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3]. 毛泽东防止“和平演变”思想研究[D]. 杨茂宇. 西南大学. 2010

[4]. 毛泽东执政思想研究(1956-1966)[D]. 徐秀明.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5]. 毛泽东晚年反和平演变思想形成的历史考察与评析[J]. 黄铭.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

[6]. 毛泽东的反修防修思想评析[D]. 訾同超. 信阳师范学院. 2012

[7]. 毛泽东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探索(1956-1966)[D]. 王建. 吉林大学. 2013

[8]. 毛泽东“反修防修”理论探析[D]. 张越.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9]. 毛泽东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理论研究[D]. 刘猛猛. 曲阜师范大学. 2008

[10].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及实现形式研究[D]. 申文杰. 河北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  

毛泽东防止“和平演变”思想评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