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区域经济布局初探[*]_经济论文

湖南区域经济布局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南论文,区域经济论文,布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在分析湖南经济布局现状基础上,根据“据点开发、轴线开发、网络开发三阶段”理论,提出了湖南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构想,确立了发展极、产业带和经济发展圈。文章认为,对各产业带和经济发展圈的开发应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近期应选择湘东产业带、环洞庭湖经济发展圈和长株潭经济发展圈为重点开发地域。

关键词 区域经济布局 发展极 产业带 经济发展圈 湖南省

1 湖南区域经济布局现状

1.1 南北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

湖南是一个紧倚沿海省份的内陆省,地处广东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之间。湘南山区已越过封闭屏障,迈向开放走廊,设立湘南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实行“弹性地带”的种种优惠政策。昔日的“前哨”已变成改革开放的“窗口”。湘北岳阳在1992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享受沿海开放城市政策的长江沿岸城市之一,是长江经济走廊“承东启西”的中继站,已纳入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开放开发地带。

湖南投资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1992年以来投入资金27亿元,一批交通、能源、电信和原材料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和竣工,同时还加强了对外商投资的后续服务,提高了三资企业的质量、效益和成功率,因而外商投资迅速增加。

1.2 产业布局同资源分布基本协调,并形成若干基地

湖南是农业大省,许多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在地域分布上形成具有省内和全国意义的生产基地。例如,粮棉油重点产区主要集中于洞庭湖及湘东、湘中地区;林牧重点产区主要集中于湘西、湘南、邵阳西部地区。工业生产以资源型工业占主导,在地域上一般也按资源的分布形成相对集中的生产布局。煤炭生产主要集中在娄(底)邵(阳)、郴(州)嘉(禾)和衡阳地区,产量占全省70%;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湘、资、沅、澧四水上游地段。其他有色金属、石化、建材、轻纺等工业地域分异也很明显。湘南以有色金属采选为主,湘东以机械冶金为主,湘北以轻纺、石化为主,湘中以建材能源为主。

1.3 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

1992年湖南省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依次为35.2%、37.8%、27.0%,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分别是67.5%、18.7%、13.8%。2/3的劳力搞饭吃,体现了湖南是农业大省、工业弱省、财政穷省的状况,而且产业内部结构也很不合理。农业,主要是以种养业为主的粮猪型结构,农村中的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很慢;工业中重工业所占比重较大,加工业比重相对较小,工业发展在技术上长期处于低水平的循环;第三产业还停留在传统服务业方面。

2 湖南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构想

针对湖南这种经济态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改革开放为契机,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和“据点开发、轴线开发、网络开发三阶段”的区域开发模式,选择优势区位,培育经济增长极点,通过各级发展极点的对外扩散、辐射作用,形成产业带,最终形成相互交织的经济发展圈。为此,选取京广铁路沿线的长沙、岳阳、衡阳和汇集枝柳、湘黔线的怀化作为一级发展极;选取株洲、湘潭、常德、益阳、张家界、邵阳、娄底、永州、郴州为二级发展极。在此基础上形成4条产业带:湘东纵向产业带、长石沿线产业带、湘黔沿线产业带、湘西纵向产业带。根据发展极以点带面的扩散作用,以各发展极为经济的据点或核心区,建立范围大小不同、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的经济发展圈:环洞庭湖经济发展圈、长株潭经济发展圈、湘南经济发展圈、怀邵娄经济发展圈(图1)。

图1 湖南区域经济布局示意图

2.1 一级发展极的开发布局

2.1.1 岳阳市——以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为核心的全方位开放开发的一级发展极 岳阳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一江、四水、两线(京广、107国道)交汇。岳阳是我国有名的商品粮、棉、油、鱼、猪基地,工业也初具规模,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石化基地。近年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软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目前正在建立和完善对投资者的金融、政策咨询、法律、治安、项目审批、生产生活服务、协调等几大类服务体系,因而具有较好的投资环境。应以国家沿江开发战略为契机,配合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以城陵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对外贸易港口为依托,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兴办出口创汇企业。以更加开放的政策,把岳阳建成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

2.1.2 长沙市——以科学工业园为主体的多功能、全方位开放的中心城市 长沙是湖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湘东经济走廊的核心位置,水陆交通便利,科技力量雄厚,工业初具规模,已设立了国家级的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条件得天独厚,必须抓住机遇,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把长沙建成辐射全省、面向全国的中心城市。首先,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带动全省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应以机械电子为主导产业,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巩固和发展机电、冶金、化工、建材、轻纺等支柱产业,大力拓展造纸、陶瓷、制革和耐用消费品等优势产业,有选择地发展生物技术、微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加快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其次,强化长沙作为金融、流通中心的地位,加强市场体系的培育,继续大力发展商品市场,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积极培育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劳务、物资、信息和房地产等市场,尽快形成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第三,大力发展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强与相应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形成科研—生产一体化产业区。发挥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的整体优势,开辟三市共用的科技园区,并将其建设成为依托三市、服务全省、面向全国的综合型、开放式的经济、技术、信息中心。

2.1.3 衡阳市——矿产品、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出口区为主体的外向型经济中心城市 衡阳周围的湘南地区是一个尚待开发的地区,有丰富的矿产品和农副产品资源,与沿海开放的广东、广西有着悠久的民间贸易历史。建立矿产、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区,可以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进而开拓国际市场。衡阳市不仅是湖南省南部商业重镇,而且是省内盐化工、钢管、铅锌等冶金工业的主要基地。应以有色冶金、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以机械、化工、轻纺为支柱产业,立足当地资源,发展外向型的出口加工业,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并主导整个湘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2.1.4 怀化市——湘、黔、桂、川、鄂山地区外向型轻工中心和边贸中心 地处湖南西部,经济实力弱,科技滞后,缺乏主导全局的经济中心城市。怀化虽然目前基础较差,但它是我省西线开发的重点区域,是西线乃至五省(区)边区的中心城市,又是湖南第二条陆上出海线的枢纽城市。全省无论是“借船出海”发展外向型经济,还是“借边出境”开拓大西南市场,怀化都是必须利用的交通要冲和经济辐射的前沿,因而成为湖南西线开发的关键部位,置于一级发展极的地位。发挥怀化的龙头作用,必须加快其产业开发;充分利用山区的丰富资源,发展资源效益型工业;着眼于区外市场,打破资源封闭的开发模式,将区内资源加工纳入国内、国际市场体系,形成有本区特色的轻工业中心。同时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特点,本着资源互补、互通有无、共同繁荣的原则,大力发展省区际边界贸易,把怀化建成五省(区)的边贸中心。

2.2 产业带的空间布局

2.2.1 湘东纵向产业带 京广铁路南北纵贯湖南东部,把洞庭湖平原、湘江流域各种农产品生产基地连成一片,将岳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5大经济中心和众多的中小型经济中心串在一起,沿线工农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城市化水平高。今后应调整产业结构,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在显示市场活力的产业、行业上实施倾斜政策,形成富有活力的主导产业群,带动乡镇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优化的产业结构体系。依托“三大一级”发展极,建设三大工业地域综合体:以岳阳为中心的石化、能源、纺织、机电、食品工业基地;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中心的机械、纺织、建材、电子、冶金、制革、食品等综合工业基地;以衡阳为中心的有色冶金、机械、能源、建材、轻工等工业基地。建立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从而形成合理的地域结构体系。

2.2.2 长石沿线产业带 长(沙)石(门)铁路(在建)斜穿洞庭湖平原南部,连接京广、枝柳两大铁路干线。沿线城镇密集,资源丰富,经济发达,且紧靠长江一级开发轴线。应利用长江全线开放开发的良机,加速发展纺织、食品、机械、汽车、制革、化工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基础工业,突出发展湖区特色农业,形成以出口产品加工业、创汇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等外向型产业带,带动湘西北全面发展。常德连同新兴的铁路枢纽城市石门,可根据湖区资源特点,现有工业基础和方便的铁路运输,发展食品、纺织、建材、机电、化工等主导产业,成为开发湘西北的核心。

2.2.3 湘黔沿线产业带 湘黔铁路横贯湖南中部,联系湘东、湘中、湘西3个经济区,沿线经济呈明显的自东向西梯度递减趋势。开发这条产业带不但有利于促进湖南经济自东向西梯度发展,实现全省经济繁荣,而且符合全国经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步推进的总体布局。今后开发应立足于多样资源优势和内涵开发潜力,把开发重点放在第一产业,强化基础工业实力,拓展建材工业。以重型产业为龙头,发展能源、有色金属加工、黑色冶金、建材、化工和食品工业,形成专业化特色浓厚的主导产业群。空间开发上以娄(底)邵(阳)冷(水江)三角区为核心,以“湘中工业走廊”为中心,自东向西逐步扩展。

2.2.4 湘西纵向产业带 以枝柳铁路为纽带,连接怀化、张家界、吉首等经济中心。湘西虽地属“老、少、边、穷”山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处在湘黔桂川鄂边境地区的中心地带,边境贸易活跃,开发潜力大。沿线山区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今后应重点发展食品、林产、轻工、医药、纺织业和旅游业。依托山区资源建设林、果、牧、土特产商品基地和旅游商品基地。应发展边境贸易,搞活流通,开拓市场。在地域布局上以怀化、张家界为两大中心而展开,通过其城镇连成较为密集的产业带。

2.3 经济发展圈网络

2.3.1 环洞庭湖经济发展圈 范围包括滨临洞庭湖的常德、益阳、岳阳三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也是湖南的石化、轻纺基地和重要的原料基地。随着长石铁路、洛湛铁路建成通车,本区将形成稠密的铁路、公路、水运综合运输网,京广、枝柳、洛湛3条南北铁路干线穿越本区,与长石铁路形成“卅”字型铁路网。因此应将环洞庭湖经济发展圈作为重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岳阳这个“窗口”,加强同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联系,实现区域经济与流域经济的结合,全面接受浦东辐射和参与长江流域开发。常德将成为该区又一重要经济增长中心,充分发挥其在湘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作用。应统一对洞庭湖区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以石化、食品、能源、建材、机电为主导产业,以纺织、轻工、汽车、医药为支柱产业。同时加强农业基地建设,发展高效、优质的科技化、市场化、产业化农业,大力发展旅游、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面向石长铁路和207国道,集中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尽早形成一条城市带,从而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

2.3.2 长株潭经济发展圈 范围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经济核心区。京广、湘黔线与浙赣线相交于本区,湘江把3座城市串通起来,且互距小于45km,地域上是一个紧密的城市群。同时也是湖南城市化水平最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最集中的地区。今后应利用省会及城市群体优势,发挥科技、工业的主导作用,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着眼于全省资源开发,形成高新技术和外向型加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综合体。开发城郊型农业,建设大型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强化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迅速形成规模优势和市场优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扩大国内外市场的覆盖率,全面接受沿海沿江经济的辐射,带动湖南经济快速发展。

2.3.3 湘南经济发展圈 范围包括衡阳市、永州市[1)]、郴州地区。湘南山地面积大,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又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农业重点开发区。南与沿海开放的广东、广西为邻,是湖南省内引外联的前沿。京广、湘桂铁路,107、106和322国道穿越区境,具有较好的交通区位优势。随着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许多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创汇工业必然要向内地转移。在这个过程中,湘南可凭借其自身优势,逐步发展外向型经济,但绝不能被动地接受这种转移。应着眼21世纪,明确战略目标,高起点建设开发区,借鉴沿海招商引资的经验,吸引国外资金和技术进行重点开发。积极参与华南经济圈的开发,进入国际经济循环,瞄准国内外市场,把当地各种资源和国内外需求联系起来考虑,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国内外市场,并据此调整资源开发的重点。根据区内自然条件差异,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建立商品粮、系列化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在此基础上,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加快轻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建立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基地,以有色金属工业、化工、机械、食品工业为主导,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

2.3.4 怀邵娄经济发展圈 包括邵阳市、张家界市、怀化、娄底地区和湘西自治州,是一个范围较大、结构较为松散的经济圈。其位于二、三级阶梯的结合部,地表形态以山地丘陵为主,自然资源特征有很大的相似性,可采取共同的开发途径。怀化和邵阳都是湖南省“山区(丘)开放开发试验区”,农业资源开发仍然是本区的战略重点。山丘的森林资源、草场资源、药材资源等都极为丰富,应进行专业化规模经营,建立各种经济林生产基地、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名贵药材生产基地、养殖基地、在此基础上进行系列加工,以农养工,以工促农。开发本区丰富的水能资源可为工业生产提供能源保证。继续加强娄邵冷都市圈工业基地的建设,以娄涟(源)为中心,湘黔线为依托,建设以冶金、建材为骨干的湘中工业走廊;以邵阳为中心,以娄邵线为依托,建成机械、化工、纺织、建材为主的工业带。张家界以其独特的非同寻常的旅游资源,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应将其建成一个具有自身风格和特点的国际旅游胜地。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注意促进包括周围地区在内的各种关联产业的发展,以张家界旅游经济开发为龙头,带动关联产业的勃兴。

3 结论

上述经济布局,突出区域优势,使部分地区率先崛起,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通过渐进扩散,促进全域腾飞,既符合湖南经济现状,又是促进湖南经济振兴的捷径。在这个布局开发系统中,各产业带和经济发展圈的开发应有主次之分,开发方式上也各有侧重。在产业带的开发上遵循“湘东纵向产业带—长石沿线产业带—湘黔沿线产业带—湘西纵向产业带”的递推规律。在经济发展圈的开发上,重点开发环洞庭湖经济发展圈和长株潭经济发展圈,重视湘南经济发展圈与华南经济圈的紧密联系,使4大经济发展圈之间形成合理地域分工。通过这些“极”、“带”、“圈”的开发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湖南的交通区位优势和现有基础,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网络开发,最终实现全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 本项研究由湖南省高等院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基金资助。

来稿日期:1995年10月。

标签:;  ;  ;  ;  ;  ;  ;  

湖南区域经济布局初探[*]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