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论文_黄敏活

广西省平果县妇幼保健院 531499

【摘 要】目的:分析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联合疗法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结合临床随机表法将其列入观察组(12例)与对照组(18例),对照组行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是91.7%,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是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气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联合疗法能改善血气指标,提高治疗有效率,可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

早产儿的肺部组织的成熟度相对较差,导致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严重缺乏,所以常常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高发人群。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症状包括胸闷、呼吸窘迫、心率增速等,需要及时地给予规范化的治疗,否则,新生儿容易出现窒息甚至死亡情况[1]。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分组研究,旨在观察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联合疗法的实际价值,现汇报如下。

1.资料以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2月~2016年8月,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结合临床随机表法将其列入观察组(12例)与对照组(18例)。对照组18例:男10例,女8例,日龄是4~17d,平均日龄是(9.1±1.2)d;观察组12例:男9例,女3例,日龄是5~15d,平均日龄是(9.3±1.3)d。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明本次研究可行。

1.2方法

对两组患儿均行纠酸、保暖、抗感染以及营养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使用无创呼吸机行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选取相应的呼吸支持模式,相关参数:呼气末正压(PEEP)为4~6cm H20,吸氧浓度(FiO2)为0.21~0.60,Ti为0.35~0.5 S,待Fi02=0.21且PEEP小于或等于4cm H20时,可撤机。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剂量是80~100 mg/kg,溶解溶液为2 mL的注射用水,然后取患儿的平卧位,借助于注射器,将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混悬液经气管插管缓慢注入,在此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借助于复苏气囊和广州鸽子 AD-II 医用给氧仪给予患者以15~20min的加压吸氧治疗,以使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够均匀分布于患儿的肺内。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和血气指标。血气指标包括FiO2、PEEP、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氧分压(PaO2)等。

1.4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治疗后,患儿的呻吟减弱、心音有力,且呼吸稍促、面色红润,其PaCO2为35~45 mmHg,且其PaO2大于80 mm Hg;好转:治疗后,患儿呼吸仍急促,但是其面色红润、心音有力,患儿的PaO2大于50mmHg,且其PaCO2小于50mmHg;无效:治疗后,患儿均未能达到上述标准。

1.5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9.0 软件,以表示本研究中的计量资料,并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以率(%)表示计数资料,同时使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如果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新生儿在出生后早期容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这一疾病,要及时地给予有效的治疗。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疗法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常用方法,可以使跨肺压力显著提高,进而能够使功能残余气量与气道的直径有效地增大,所以可以使气道的阻力以及患儿的呼吸功显著减少,从而改善其呼吸质量。本研究中,观察组12例患儿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经治疗,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是91.7%,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是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气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原因在于,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够使肺泡表面的张力进一步减少,并使肺泡的顺应性显著增强,有助于增强肺泡功能,防止其出现萎陷现象,能够进一步增强通气治疗的效果[3]。

综上,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联合疗法能改善血气指标,提高治疗有效率,可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宇辉.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6):34-36.

[2]杨一民.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模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0):1134-1136.

[3]王承峰,陈光明.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0):1602-1604.

论文作者:黄敏活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9

标签:;  ;  ;  ;  ;  ;  ;  ;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论文_黄敏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