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科学探索--以中央苏区为视角_中央革命根据地论文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科学探索--以中央苏区为视角_中央革命根据地论文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科学探索——以中央苏区为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区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党建论文,视角论文,中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1)05-0083-06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的光辉历程,是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原理与中国共产党自身历史方位紧密相结合,不断探索和推进自身建设科学化的历史进程。中央苏区时期是党的建设科学化探索的重要阶段,取得了突出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成就与经验,成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对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有重要的启示。

一、中央苏区党的建设科学化探索的前提与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是中央苏区时期进行党的建设科学化探索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自然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学说和党的建设的指导理论。不过,这些理论不是指导我们党建设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P406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经过列宁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应当坚持和遵循的思想政治原则、组织原则、党内生活准则和党的领导原则,使马克思主义建党的理论更加完备。在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指导下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这本身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科学化探索的结果,它所体现的建党规范,也为中央苏区党的建设科学化探索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决定了中央苏区党的建设必须走科学化的路子。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时期所面临的国情、党情,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必须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革命特点的党建之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有着自身独特的社会环境,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成分占多数的基本条件下,如何建设一个具有时代先进性、又有广泛代表性、能胜任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使命的无产阶级政党,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农村建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城市的道路,在中央苏区建立了国家形态的政权,开始局部执政,但其外部环境却是被国民党分割和包围,各根据地之间没有实际区域的贯通,加上农村根据地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的分散性,这对于需要建设集中统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党来说,也是一个从未遇到的新课题。

(三)中央苏区党的建设面临的客观环境,是党的建设必须进行科学化探索的现实要求。中央苏区时期党的建设,是在党领导创建工农红军,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进行的。因而,在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探索的实践中,自然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这突出的体现在:

第一,党的阶级基础的构成状况不理想。从中国全局看,工人阶级总人数不多,具体到根据地内,身处农村环境的客观现实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形势,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大量地要吸收农民、小资产阶级成分的革命分子到党内来,以迅速地壮大和发展党的组织,这样,自然形成了农民出身党员占多数的客观现实。“党员中的农民同志80%”[2]P407基本上是常态。这是在中国这种特定的国度中,要建设一个强大的革命政党所面对的一个很突出问题。

第二,封建家族观念和地方主义的不良影响。由于农村根据地都在几省交界的偏僻处,农村社区的封闭性、党员及党组织成员来源的单一性,形成了社会组织的家族性特征。与浓厚的家族观念杂陈并处的还有严重的地方主义,它们都是闭锁的封建小农经济的产物。农民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一些落后的观念和思想认识随着他们加入党的组织而引入党内,这就与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的原则相左,严重影响党的建设。

第三,共产国际和“左”倾中央错误指导。1928年初,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九次扩大会议又作出《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决议案在纠正当时中央对形势的错误估计、混淆革命阶段的盲动主义错误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决议案在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的认识,却严重脱离了中国国情。共产国际要求中共以城市为中心开展土地革命,认为只有中心城市的革命形势才能带动农村的工农运动,确定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在城市发动暴动。并断言中共在农村建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必致失败”。但历史真相恰恰是,这些错误的指导才是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挫折、党的建设遭受重大损失的根源。1930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由李立三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案,要求组织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这样一来,从中央到地方,都以组织总同盟罢工和武装暴动为中心工作,特别是在敌我力量悬殊的险恶环境下,冒险和勉强发动的城市罢工和武装暴动,都以失败而告终,致使几个月内就有中共的十几个省委遭到破坏。特别是第三次“左”倾错误致使中央苏区失守,使党的事业遭到严重的挫折。

面对这些现实困境,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客观需要一个更加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来科学领导,党的建设从科学化着手就是必然的要求。

二、中央苏区党的建设科学化探索的主要经验

在中央苏区,围绕党的建设科学化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索,积累了新鲜而宝贵的经验。

(一)创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形式。1927年9月的三湾改编,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提出了在部队建立党的各级组织,“支部建在连上”原则。使军队党的建设形成了“连支部、营委、团委、军委”四级党的领导机关,使党在军队中的组织设置健全而科学。在中央苏区时期,“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在古田会议获得通过,用党的正式决议将这一原则制度化。

这是古今中外军队从未有过的基层建党原则,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举,至今仍是全党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原则。古田会议距离今天虽然已经80多年了,但“支部建在连上”的建党原则和基本制度,在党的建设实践中,不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历久弥新的科学性。“支部建在连上”,是我们党把马列主义建党建军学说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能够抓住普通党员的一个最佳组织形式和机制。“支部建在连上”,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有了不可替代的制度构架,也为基层党支部在基层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联系群众和党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确立了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党性的科学途径。中国共产党首先在创建工农红军的过程中,提出了政治工作制度,在中央苏区,不断用正确的政治思想教育干部战士,启发觉悟,增强党性,并上升为制度化规定。

中央苏区的开创与建设,都是在艰苦卓绝条件下进行的。红军、根据地和党自身能够不断发展和壮大,一靠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二靠广大党员和战士有坚定的信念、实事求是的勇气、勇于牺牲的精神、优良的作风、坚韧的意志,归根到底是靠这些正确的理念和观念灌输后,人民群众的自觉性和党员干部的坚强党性。而人民群众的革命自觉性、党员干部的党性,正是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来树立和提高的。1930年,红军第四军政治部就制定了《红军第四军各级政治部工作纲领》,这是党在军队中开展政治工作的基本准则,同年冬,中央根据朱毛红军政治工作的经验,制定了《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的第一个正式条例。条例着重指出,红军的战斗力不仅靠军事技术,更重要的来源于政治觉悟。实践证明也是这样,从教育的内容看,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鲜明的党性,教育的效果是增强了党性。在中央苏区时期,正是通过对群众和党员干部开展党的土地革命政策、正确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军事路线的教育,极大地提高他们的革命觉悟,增强了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

(三)明确了加强党的建设的科学路线。早在1928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就提出了加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闽西后,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到1929年底召开的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古田会议决议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农村革命战争环境中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举措,标志毛泽东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观点已臻成熟。围绕思想建党原则,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观点,主要包括:一是注重从思想上建设党,保持党的先进性;二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使红军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为创建新型的人民军队奠定了理论基础;三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确立政治委员制度实现党的正确领导;四是健全党的组织机构,在加强思想建设的同时,加强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古田会议提出和阐明的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方针,是在当时独特条件下党的建设的新的探索,也是在总结党成立以来经验的基础上,对马列主义建党理论的重要发展。古田会议确立的注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等一系列原则,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理论基础,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分子在党内占优势的国家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制定了一条科学建党路线。

(四)在中央苏区局部执政实践中初步把握了革命党建设的基本规律。中国共产党在红都瑞金局部执政实践中,对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进行了全面、广泛、深入的探索。在党的思想建设上确立了思想建党的原则;在组织建设上,通过“抓好支部干事班子建设,使党支部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制定、颁布支部工作条例、法规,使基层支部工作有章可循”,“建立中心支部的模范支部”来“抓好典型、以点带面”[3]P125-129等措施使党的基层党组织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在制度建设上,通过反对极端民主化、强化了“在组织上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原则;在作风建设上,树立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批评和自我批评,以身作则、争创第一以及廉洁奉公为主要内涵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在反腐倡廉建设上,通过设立党务委员会、中央工农监督委员会等专门的反腐倡廉机构,在中央苏区掀起了反贪风暴。这些党的建设举措,初步构建了中央苏区时期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格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瑞金局部执政时期,把党的自身建设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抓的科学理念,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时期,对如何建设一个革命党的规律的初步把握。

三、中央苏区时期党的建设科学化探索的重要启示

(一)必须结合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了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执行了与这条路线相适应正确的方针政策。中央苏区时期,执行这条路线和政策实践活动又主要体现在领导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党在领导这三个方面的实践活动的同时,又把党的建设同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从中央苏区曲折发展的过程中,党逐步认识到自身的建设必须同红色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结合起来。这实际上就是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党要在这个实践活动中起领导作用,必须围绕实现党的政治路线来加强党的建设。同时,贯彻党的政治路线的过程,也是进行党的建设的过程。中央苏区的发展实践也证明,党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的正确,与党的思想上的成熟,组织上的巩固和发展休戚相关。而党的发展、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成熟,又能促进政治路线和政策在实际斗争中的贯彻执行。

(二)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思想建党原则。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等就认识到党处在农村环境和农民出身党员在党内占大多数的情况下,要克服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必须加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即加强思想建党。把党的思想建设置于党的建设的首位,是针对当时党的组织基础的特殊情况下,如何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即党的先进性的建党原则。当年,通过确立思想建党原则,对全党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革命人生观教育,使广大党员牢固树立坚定的革命信念,增强党性观念。今天,坚持思想建党,依然是解决相当一部分共产党员思想上入党,克服和纠正各种党性不纯问题的重要原则。

(三)必须正确认识发扬党内民主与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关系。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有组织的部队,而只有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起来,党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组织的部队。所以,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一贯的组织原则。1927年6月,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党章中,明确提出:“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有效坚持民主集中制,就要正确处理好发扬党内民主与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关系。在中央苏区时期,小生产者的自由散漫的特性,与严酷战争环境和白色恐怖环境相互作用,使根据地内曾发生过极端民主化倾向。在李立三、王明“左”错误占统治地位时,又出现了独断专行、宗派主义的打击政策。这些做法既严重损害了党自身的形象,也严重危害了中国革命,教训十分深刻。针对中央苏区时期党内生活的实际情况,毛泽东等提出了正确发挥民主与坚持党内集中的思想。当党内出现极端民主化、非组织倾向时,提出加强集中,坚持党的领导。当个人专断的错误倾向过多时,就相应的强调民主,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克服了极端民主化和分散主义的错误,坚持和加强了党的民主集中制,从而保证了党的坚强领导。

(四)必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传承和发展党的优良传统。在中央苏区时期,党就十分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以及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清正廉洁、发扬民主等作风在这一时期都有鲜明的体现。

1.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本本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一直就重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引兵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在中央苏区,毛泽东等感觉到,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错误,开口闭口拿“本本”的作风,是党的事业的大敌。1930年毛泽东写了《调查研究》一文(即《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必须坚持“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的著名论断。要求共产党人应该树立将“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4]P111-112。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从中国实际出发,而不是从马克思主义本本出发的思想路线。

2.必须时刻牢记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

一切为了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剥削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所决定的。关心群众生活,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是井冈山、中央苏区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在当年战火纷飞的年代,共产党人一刻也没有忘记群众利益,而是始终将群众的穿衣、吃饭、住房、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等,“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4]P138,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而有了这些真心实意拥护我们的群众,才能筑起铜墙铁壁,“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夺取全中国”[4]P139。

3.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不畏险阻,无惧困难,不怕苦,不怕死,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政治本色。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时期,每天5分钱的伙食费都维持不了、冬天只穿一件单衣,在“物质生活如此菲薄”的艰苦卓绝环境下,依然能够坚持下来,在中央苏区时期面对国民党的残酷的军事“围剿”,仍能百折不挠、顽强拼搏、敢于牺牲,就是这种艰苦奋斗政治本色的充分表现。当然,艰苦奋斗本身不是目的,艰苦奋斗就是为了要建立一个新中国,要实现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追求和目标。这就是“共产党的宗旨和井冈山的追求。”[5]P173中央苏区的历史经验证明,没有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就不可能有坚定的政治方向。

4.必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当年在中央苏区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曾被称为“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6]。今天,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好好重温这句话,牢牢记住这句话。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时期掌握的政权,能获得这个崇高的荣誉,与我们党对腐败现象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与从制度上坚决遏制腐败现象,与坚持进行铁拳惩腐的决心是分不开的。在中央苏区,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反腐条例——《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26号训令,在中央一级成立了专门的反腐机构“中共中央党务委员会”,政府部门设有专门的机构“中央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承担监督监察职能,而且,还在中央苏区掀起了一个反腐肃贪风暴,对敢于挑战党和苏维埃法制、法规的腐败分子进行严厉惩处,彰显了党和政府反腐肃贪的决心。

(五)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党的干部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在中央苏区,我们党在实践中培养了大量的干部。这些干部在残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中历经磨难,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与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依靠这些干部,党才实现了对革命的坚强领导,开创了中央苏区建设和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次“左”倾错误领导人在中央苏区实行了宗派主义的“任人唯亲”的干部政策。他们对那些有实际工作经验、密切联系群众、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的干部,不但不重用,而且采取打击的政策。这种宗派主义的“任人唯亲”干部路线,一度使中央苏区党的组织和事业遭到损害。

后来,毛泽东总结干部队伍建设的经验教训时说,“在这个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7]P527并且指出,“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毛泽东所说的“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干部路线就是在同宗派主义、山头主义用人路线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

事实证明,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是干部队伍建设的科学依据,也是我们党培养大量优秀干部、造就新时期一大批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干部队伍的科学原则。

(六)必须围绕增强党的团结,正确处理党内矛盾。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执行正确路线的同志,在土地分配中坚持实行“按人口平均分配”、“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正确政策;在军事上坚持“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对王明“左”倾中央提出的“进攻中心城市”、“向外发展革命战争”、“争取革命在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所谓进攻路线进行了抵制。毛泽东因此而一再遭到“左”倾错误领导者的批判和打击。第三次“左”倾错误领导者为了推行其“左”倾错误路线和政策,实行错误的党内斗争方针。他们“在党内曾经把一切因为错误路线行不通而对它采取怀疑、不同意、不满意、不积极拥护、不坚决执行的同志,不问其情况如何,一律错误地戴上‘右倾机会主义’、‘富农路线’、‘罗明路线’、‘调和路线’、‘两面派’等大帽子,而加以‘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甚至以对罪犯和敌人作斗争的方式来进行这种‘党内斗争’”。[7]P986

这种把党内不同意见当作敌我矛盾来解决的方式,是极端错误的党内斗争方式,只能削弱党的团结。毛泽东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正确的党内斗争的方针和方法,提出用“团结——批评——团结”方法来解决党内矛盾,进行党内斗争,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待犯错误的同志。思想问题应该用思想方法来解决,这对于增强党的团结,正确处理党内矛盾是一个基本法则。

标签:;  ;  ;  ;  ;  ;  ;  ;  ;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科学探索--以中央苏区为视角_中央革命根据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