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观论文_李情

论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观论文_李情

李情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 621000

【提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决定了如今的语文教学已不再是 “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单纯工具性教学,而是集科学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大语文教学。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认识者、组织者,是课堂教学、生活教育以及教师专业水平与生命价值的直接体现,因而,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及其人文观在整个过程中也就有着一种决定性的作用。针对语文教师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的困惑以及笔者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感受,本文试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及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三方面来探论语文教师的人文观。

【关键词】语文教师 人文素养 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105-01

一、关于人文的涵义

在《辞海》中,“人文”有两个释意,即:(1)旧指诗、书、礼、乐等,今指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2)指人事。而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人文观”,则应当是在不同的时期有着特定的内容,它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包括人存在的意义、人的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等等。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索里和特尔福德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要尽可能既有助于自我实现和个人安宁、和谐和精神健康,也有助于社会化。重点在于更多地帮助人们有目的地、热情地生活,自我满意和愉快,自我实现和内心和谐,而不是只强调灌输一种欲望,使得人愿意接受为最高价值的某种文化的社会要求。”“在语文学科中,学习语文同时也学到了人民通过语文工具所要表达出的情、意、理、趣。这是语文学科中学习语文的重要特点。即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1作为人文学科的教育者,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而且自己也要有科学的人文素养观,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同时也实现自身与学生的同步成长。

二、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一路走来,语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一直没有被更改过。然而,随着语文课程的改革,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势在必行。语文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环境下重新定义自己角色职能。

(一)教学的认识者、组织者、传播者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人格教育。这也都是现代教学论从知识教学论转向主体教学论的生命源泉。语文这门聚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更在此时放在了教改的首位,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中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管理者”,而是在新的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的认识者和组织者,同时也是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同路人。

(二)教学中双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发展的同路人

要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语文教师必须在新课程背景下实现自己角色的转换:

(1) 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这样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主动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老师才是最受现在的学生尊敬的老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由“指挥者”向“激励者”转变

语文教师要实现自己的角色转换,就必须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挥者,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变“负激励”为“正负兼用”,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 由“传播者”向“架桥人”转变

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善于与学生交换信息,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更要促成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为课堂提供信息交换的平台,切实作好架桥人。

(4) 由“园丁”向“引者”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

三、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性化”即是由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所决定的又是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与人文性的统一的价值所在的体现。

(一)树立科学的人文观

语文教学工具性、思想性、审美性的融合是语文教学人文观的核心。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树立科学的人文观,用人文精神去感染学生,而不仅仅是流于口头说教的形式,它重在熏陶,重在”润物细无声”。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对于人文精神而言,其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种“感染”。这种感染,首先要求教育者本人具备人文精神的素养。

(二)尊重和宽容学生

孔子在上课时,和他的学生围坐一起,要求在座的每一位自由地发言、真实地表露各人的情思,允许他们在教学的间隙赋诗作曲、吹拉弹唱。有个名叫点的学生,在孔子叫他发言时才放下瑟,他的淡泊之志受到孔子赞许。宽松的教育氛围、灵活的课堂形式,无不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

(三)实现内心与学生的和谐

语文教师要关怀学生的心灵,给学生说话的地方,努力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让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焕发光彩。比如周记本上的“悄悄话” 可架起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同时,语文老师还要借助课堂主阵地,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蕴含的心理沟通教育功能。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人文观在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关键。语文教师应加强自身人文观的修养,做学生发展的同路人,让每一个学生在与老师的共同发展中体验个人成长快乐,而不是把所在的学习看成一个优胜劣汰你死我活的战场,是合作进取而不是恶性竞争,从而实现内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康:《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魏书生:《语文教学探索》,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

[3]王松泉、韩雪屏等:《语文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注:

1.王松泉,韩雪屏等主编,《语文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P11页。

论文作者:李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5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  ;  ;  ;  ;  ;  ;  ;  

论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观论文_李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