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书非借不能读也”叫好论文_高羽冰

为“书非借不能读也”叫好论文_高羽冰

高羽冰 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实验中学 432000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1-014-01

过去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曾经较长时间入选有一篇经典古文《黄生借书说》,作者为清代的袁枚。全文从一青年学士向作者借书说起,指出借书读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拥有藏书的人往往不读书,并举自身经历为例,鼓励后人化弊为利,珍惜时光,勤奋学习。应该说,在任何时代背景下,此文都是一篇难得的散文名篇。但不知为什么,后来几易其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在遴选满户经典范文之时,竞都把这篇文章给删掉了,现在想来,总觉得可惜。因为时下现实中的种种情景太容易让人再次发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感叹了!

小的时候,我家在农村,条件相当的差。买书不可能,也没有多少书卖。喜欢看书的我,除了每学期可以看到的课本之外,常常见不到任何教材以外的书籍。而那时的一本教材,不仅篇目少,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些毛主席语录及其类似的一些文章。对我来说,再要看书大概就只有三种途径了。一是从父亲工作的供销社旗下的废品收购站里,把收购进来的各类旧书,在未上转之前暂时享用一番;二是读小学和初中以后,可能我还有点文艺细胞,曾有几次被选入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充当娃娃兵。在唱红歌演红戏之余,有机会接近一些文艺书籍;三是向条件稍微好些的同村人家或者家庭文化底蕴深厚一点的学兄哪里借一点书。看废品收购站里的回收书籍,不仅外表脏乱不堪,内容残缺不全,时间也往往极有限;在宣传队里借机确实能读一点书,但为了宣传的需要,这些书籍的内容实在是非常单一,把书拿到手有时还颇费周折。因此,也只有第三种途径最可靠、最实惠、最实用了。

为了能够借到书来读,小时候的我,为此也付出了许多代价。这里面,有经受借主不情不愿的白眼和唠叨之苦,有面对别人无法理解流露出来的讽刺和嘲笑的尴尬,有深更半夜地从邻村借书后穿过大片坟地回家的心惊肉跳,有不小心将所借之书弄坏又无力赔偿而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惩罚。更多的还是借书回来后的担心受吓。因为那时的书,实在是干贵,能够借到就不容易。况且,书总是别人的,就像放风筝一样,指不定什么时候别人就收了回去,以后还能不能借到还是个未知数。因此,常常是书一借到手,我就放下一切,全神贯注一气呵成地先来个囫囵吞枣,然后,在别人还没有催还的时间里再细细品味,以防“不测”。经典的东西,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敌后武工队》、《万山红遍》等,我往往是读了又读,看了又看,还力所能及地做些笔记。尽管这些都是临时性的短期行为,却常常又是我最全神贯注甚至废寝忘食的日子。以至于有几次因为看书影响了回收站工作人员的下班受到父亲严厉的呵斥。或者因为看书忘记了帮家人干农活、做家务事而受到家人、亲戚的责难。甚至在大夏天里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一个人偷偷跑到河堤下面的柳树林里看书,而不惜把自己晒得黝黑。那种如饥似渴、爱不释手的光景,让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仍然读了许多后来好多年也不曾读过的书。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和多彩,知道天底下需要我不断了解和熟知的东西是如此之多。我开始萌发了将来多读书,读好书,用知识陶冶自己情操、丰富自己内心世界、增长自己知识才干,既改变自己命运、又服务社会大众的想法。

随着时代的变迁,借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我终于有了买书的机会。

记得我第一次真正买书,是在我七九年担任了民办教师领取了第一笔微薄的收入后。那时,书店仍然少,书的种类也少,我托我在北京当兵的的本家哥哥在北京买了一些书回。如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其中有些书现在还能在我的书柜中找到。只是在当年不断和长时间阅读过后,许多已经磨损破旧得不成样子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最让人刻骨铭心的是,八十年代初,我读中师时候,过年回家,我跟母亲说:想报山东师大的函授学习班,买几本教材,手里没有钱。正在为我生火做饭的母亲豪不犹豫地从家里拿出了三十几元钱,一下子塞在我手中。我知道我的家庭条件一直很差,年年生产队里算账都是红户(赤字)。我问母亲哪里来的这么多钱,母亲说是刚刚把几家共养的牛卖了刚分到手的钱。我的眼泪当时差点一下子流了出来。我知道母亲的期望是什么,我知道只有自己发奋学习,好好读书,才能不辜负她老人家的一片心意。所以后来,只要有机会,我就抽时间看书,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只要有机会,我就买书,看不看放在家里心里也舒坦。进城工作后的头几年,每个月几十块钱的工资,我几乎都拿来买了书。好在妻子还有一份工作,她的微薄收入还能勉强度日。也正是在这样的艰难岁月里,我读完了中师,拿到了本科函授文凭,也在工作的历练之中从一名稚嫩青年逐渐成长为一名忘我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民教师。读书也成了我茶余饭后最能打发体闲时光的爱好和手段。

再到后来,我的条件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变得越来越好了。收入不断增加,住房不断改善,环境越来越是宽松。尽管我还是在从事着与学习相关的工作,不应该脱离学习。但实实求事的说,离认真读书尤其是主动读书的日子越来越远了。休息的时间,更多地被不断变化着的业余生活所占据。打牌、唱歌、咵天,逛街、应酬……随着条件改善和形势的需要,我偶尔也还买一些书,但要么是些应景和消遣之作,不得不买,不得不看。要么是和大多数人一样,买回后放在书柜中纹丝不动,成为时时向客人展示家中富有藏书的一个范例,更多的当然是后者。没有了艰难的压力,没有了真实的目的,没有了自觉的需要,觥筹交错之际,送来迎往之暇,茶余饭后之闲,读书也就成为了独自遥远的回忆,成为了朋友的笑谈,成为了相互标榜的符号,甚至成为了追求功名利禄的筹码。

清醒时候,有时候我自己也发表感叹:怎么过去穷得叮当响,买不起,买不到书的时候,自己像做小偷似的想法设法找书读、借书读。后来条件稍好一点但也还是捉襟见肘的时候,只要遇上自己所喜欢的书,我还是恨不得把每个月的工资全部付出去,也要把它们买回来一睹为快。现在,无论是我还是许许多多的人,应该说条件不可与过去同日而语,却没有人再愿意买书,即使买了,也无非是为博取功名,求得任途而不得已为之,或者是作为家富藏书以至“汗牛塞屋”的一种展示,最终即使不再是“素虫覃灰丝,时蒙卷轴”,也至少是“高束”“庋藏”。

究竟是人们变懒惰了呢?还是现在的娱乐生活太丰富了,现有的科技文明太发达了,因而不再需要读书了呢?我想这些原因大概都有之。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现在的人们不是不读书,而是将读书的意义和过程及其结果都看得太直接、太现实、太功利了。缺乏读书的真正动力和内在压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的古训对中国人的影响实在是太深了。再加上花花世界的无穷诱惑,七情六欲的人们如何能静得下心来作闭门苦读呢?诚然,过去的读书方式在现有形势下,不能说没有办法替代,不能改革。现实社会中能够替代读书而获取知识、丰富自己的方式手段也很多,大可不必再因循守旧甚至复古返流去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问题是人们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无穷乐趣的同时,又有几多人在认真思考读书的真谛,并真正主动地让读书学习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呢?

世间万事大都同理:人们总是珍惜来之不易的西,却不珍惜已拥有的东西。总是容易被各种各样事物的外象所吸引,却难以静下心来,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进行认真咀嚼和反思,以至于变得越来越慵懒,越来越沉沦,越来越被动。

我时常留恋自己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一个人捧一卷旧书深夜苦读的日子,尤其是一本好书在手,虽衣衫褴褛,腹中饥肠如鼓但如获至宝喜形于色的情形。

为此,在人们渐渐忘却借书的黄生之时,我不得不发自内心的再次为“书非借不能读也”叫好!

论文作者:高羽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1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

标签:;  ;  ;  ;  ;  ;  ;  ;  

为“书非借不能读也”叫好论文_高羽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