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几个问题分析_心理咨询论文

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几个问题分析_心理咨询论文

试析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咨询论文,几个问题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咨询是一种新的行为科学,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方法。面对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现代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现实,面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人的整个生活层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实际,现代教育已经注意到人的心理素质在个体发展中的比重和分量,心理素质已经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研究领域。诸如心理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等正在逐步填补学校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空白。笔者所在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了一些心理咨询、测试的基础上,于1992年成立了“心理咨询测试中心”,正式为学校及社会开展心理咨询服务。随着咨询工作的深入,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弄清学校咨询的基本含义、它与德育的关系及其具有的德育功能等问题。这对我们今后开展学校咨询工作,并使之形成自己的独立体系,沿着科学的轨道发展无疑会产生积极影响。

(一)学校心理咨询的含义及特点:学校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它信息传递方式,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工作过程〔1〕,是一种促进自我认识、 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它既是一种技术性的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影响。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教育过程,也有别于其它部门(如卫生部门)的心理咨询,它主要具有3个特点(或功能);(1)调节性:所谓调节性是通过学校心理咨询手段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反应、不良个性倾向及克服行为和心理障碍等以使学生适应学习情境,从而满足学校要求,符合学校一般的标准。通过学校心理咨询中的激励手段启发学生自觉自动的精神,鼓励学生展望未来,确立理想,为自己的前途设计作准备,从而增强学生生活学习的勇气和信心。(2)适应性:这里的适应是指学校心理咨询能帮助学生开发自己的潜能,获得健全发展,求得完全适应。这种适应包括帮助学生增强解决困难或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获得人际交往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学校设施与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安排生活;帮助学生认清、把握自己的兴趣、性格特征和就业机会,有助于理想的实现等等。(3)教育性:所谓教育性包括学校心理咨询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便于个别指导;帮助学校指导学生升学就业、学习生活、处理人际关系;帮助教育者明白学生的要求和困难,便于开展教学研究;帮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创造互助合作的气氛,便于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学校心理咨询的目标:学校心理咨询的目标与我国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完善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具体地讲,学校心理咨询的目标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寻找自己人格发展中的优点和缺陷。这是学校咨询的一个基本内容,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包括认识、了解自己的认知能力、个性倾向、个性特征及其发展的潜能;认识、了解自我的责任感与义务,自己与他人及环境的关系等等。第二个层次,针对自己人格发展的特点确立自我发展的方向,确立适合自己的抱负水平以追求可望实现的理想,取得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与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第三个层次,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并体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寻求社会义务与承担社会责任,由一个自然的我发展到一个社会的我,最终达到与教育目的的一致,这也是学校心理咨询追求的最高层次和最终目标。

随着咨询工作的展开,人们更多地注意咨询在德育中的作用,这也可能是大多数学校咨询者的初衷,我们在强调咨询具有独立体系的同时并不否认咨询的德育功能。

(一)补偿功能:学校心理咨询的德育补偿功能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观念补偿, 学校咨询使教育者进一步丰富了教育观的内涵,它明确了教育者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权威者和塑造者,而且更应是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它丰富了德育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内涵:第一,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友伴和知心朋友;第二,教师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德育过程不仅是以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还应该是一个学生内在隐密世界的发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元认识能力培养及其它人格因素发展的研究过程。(2)方法补偿:传统的德育教学,主要运用说服、榜样、 陶冶、评价、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虽然这些方法在德育中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强化、强化社会要求等外在影响;而在咨询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导者、权威者变为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教育者往往根据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和认知分析等理论中的具体方法,如疏泄、自由联想、暗示、系统脱敏、厌恶疗法、辩护训练等来发掘学生心理中的潜意识能量,注重依靠学生自己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3)内容补偿:传统的德育, 主要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实现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的、最基本的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咨询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补偿〔2〕。

(二)指导功能:所谓指导功能包括两个方面:(1)在对象的研究上,咨询为德育提供了客观基础,如通过咨询中常用的测试、疏泄、自由联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心理危机”、“行为障碍”及人格特点,有利于分析研究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2)在方法上提供了理论基础。 传统的德育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咨询中,我们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它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了的思想和行为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三)调节功能:(1)克服意义障碍、 影响教育效果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所谓学生的意义障碍是指由于学生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从而对教育目的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学生产生意义障碍是不可避免的,教育者如果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如压制、惩罚等,可能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采取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方法如疏泄、暗示、角色变换等方法,效果肯定会好些。(2)矫治心理疾病。目前, 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生理心理反应,如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但一般的医药措施只能缓和症状,采取德育手段也不可能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如果采用咨询中的某些行为治疗方法,则能帮助他们克服某些行为障碍,从而进一步改善情绪和生理心理症状。(3)建立良好的心境。心境具有弥散性特点。如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周围的一切充满着生机,富有一种喜悦的情绪色彩;抑郁不快时,就可能“见花落泪”、“对月伤心”。因此,良好的心境有利调动人的主动性,提高活动效率。咨询则能改善学生的不良心境,指导他们进行一些自我暗示、适当发泄、转移注意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以达到人格发展与环境和谐统一。

咨询与德育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学校教育中两者又有密切的联系,这里有必要就德育与学校心理咨询的关系问题进一步讨论一下。

(一)人格与思想品德:习惯上,我们认为咨询似乎是解决人格问题,而德育是解决思想品德问题,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人格一词虽然广泛使用但却甚难为之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本文倾向于将人格一词定义为:“人格是个体在适应客观环境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3〕。 此个性是在环境、遗传、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个体的心理倾向和各方面的特征,一个人的人格只有一种,但组成人格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却有很多。可供描述的如人的兴趣、动机、需要、理想、信仰、世界观、性格能力等。而思想品德通常指个体的内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素质。表现于个体的如一个人的政治观念、社会信仰、世界观、道德观及法律意识等等。它们是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1)它们都指个体内在素质因素,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这种反映包括一些共同的要素,如信仰、理想、世界观等。这些要素所包含的主要意义虽然相同,但反映的色彩却是有差别的。如反映思想品德的客观事物偏重于一定社会或阶级意识,如社会主义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具备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但习惯上,我们研究人格结构时,并未强调个体所处一定社会的阶级利益、政治背景与社会意识相联系的社会倾向因素。如《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试中,对于“乐群性”个性特征的测试,某些学生表现出缄默、孤独、落落寡合、处理谨慎等;也有些学生外向、热情、合作随和、适应能力强等;从这些特征中无法知道个体的政治立场、思想和道德状况如何,一个缄默孤独或一个外向热情的孩子都可能是相当热爱祖国的;而一个信仰上帝的学生,虽然思想品德不合格,但心理也许是健康的。(2)两者的联系还表现为形成过程的统一性。 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个体人格的完善过程,因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实质是个体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而知情意行的活动过程是许多人格因素如动机、理想、情感、意志等的参与及协同作用的结果,并且思想品德要求最终落实到个体的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无论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诸种心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咨询与德育〔4〕:大家知道,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学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具有育人的共同目的,即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但它们的内容、实施方法及其理论依据是有区别的:(1)它们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学校心理咨询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及认知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德育主要是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2)它们虽然有共同的目的, 但具体任务不同,德育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而学校心理咨询则强调个性和谐,使对象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自身需求,洞悉自身心理特点,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建立“社会——个人”协调的生活模式。(3)两者的内容不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而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等。(4)两者所采用的方法不同,德育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陶冶、实践锻炼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点;而咨询方法则注重渲泄、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教育者倾听等特点。

上述分析使我们明白,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既不能忽视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应当注重一些咨询方法在德育中的运用,也不能忽视咨询工作的思想性,我们不能机械地割裂两者之间的联系,也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收稿日期:1995-09-21

注释:

〔1〕朱永新《学校心理咨询》,江苏教育出版社,第2页。

〔2〕《教育研究》,1994年第7期,第68页。

〔3〕张春兴《心理学》,台湾东华书局,第362页。

〔4〕《人民教育》,1994年第10期,第36页。

标签:;  ;  ;  ;  ;  ;  ;  ;  ;  ;  

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几个问题分析_心理咨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