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味”的成长历史_语文味论文

“中国风味”的成长历史_语文味论文

“语文味”的成长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成长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语文味理念的酝酿和萌芽

从1999年底到2001年上半年,是语文味理论的酝酿和萌芽时期。

(一)语文味理念提出的主客观背景

语文味理念的提出,是对当代语文教育思潮的辩证整合。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上曾多次展开过关于语文性质的讨论。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于是,“真正的语文课”的“谜底”因为前人的大量研究而“呼之欲出”了。正是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开始了“语文味”的思考,提出了语文教学过程整体美即语文味的和谐统一研究。

语文味理念的提出,是对异化了的语文教育进行改造的必然。当今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不属于语文的东西(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是主张凡是不属于语文的东西在语文课上都不能教),或把语文课教成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或把语文课异化成其他学科的“保姆”,应试化、技术化,使语文教学失去了自由、自我与自尊,机械化与模式化又使它丧失了本真与个性。一个本应是最艺术化最富有情趣的教学领域,变成了枯燥、乏味甚至讨厌的代名词,缺乏甚至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充斥着许多课堂。要改造当今的语文教育,就必须纯化语文课本、语文教学过程和语文教学方式方法(需要说明的是,语文味教学流派所主张的“纯化语文教学”不是有的专家所主张的狭隘的“纯化”)。

语文味理念的提出,是对中国古典美学中“滋味”范畴的创造性转化。我们知道,在审美理论中,所有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与诗有关系。而根据中国古典审美理论,诗的最高境界是“有味”即有“诗味”。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它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有味”,那就是“语文味”。

(二)语文味理念的萌芽

2001年3月的一天上午,在深圳市罗湖区某中学听课后的评课过程中,我对其中一位老师的课提出了5条优点,在他征求意见时,我提出一个我从没有用过、也没有见过的词:“语文味”。我当时说的原话是:“有的教学环节语文味还不够浓。”这次评课后整理的文章《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17期A刊。它是我国学术界正式提出“语文味”概念和理念,即把“语文味”初步概念化、研究化的第一篇文章。

二、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阶段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到2005年年底,是对语文味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探索的时期。

(一)推进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背景

语文味课题不断从表层到深层展开研究,除了有理论自身的发展逻辑之外,主要是由于从2001年秋季学期开始的新课程改革,出现了一些形而上学猖獗、形式主义盛行的新问题,集中表现在“四个满堂”、“四个虚假”上。“四个满堂”为:“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课件)”、“满堂夸(表扬学生)”;“四个虚假”为:“虚假地自主”、“虚假地合作”、“虚假地探究”、“虚假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语文味研究的几点突破

理论突破之一:初步明确语文味概念的外延与内涵。

2001年在香港第四届中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国际研讨会上我宣读了论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在这篇文章中我尝试着对语文味作了初步定义。著名学者孙绍振先生认为这一定义“有一些现实的针对性,也有一些历史深度,但是还只是一个外延定义”,还没有能揭示语文味的实质内涵。

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到2003年下半年,我们把语文味定义为: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与意理阐发、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外延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这就意味着仅仅教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学科特点的语文教学也不一定有语文味),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

这一定义表明,我们对语文味理念的理解,已逐步从外延深入到内涵的层次。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这一定义及其解说中,突出了“文化味”的地位——它表明语文味研究即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追求具有独特的“文化语文”风貌的教学风格和语文味教学流派阶段。

理论突破之二:以语文味为逻辑起点,尝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这一突破主要体现在我的论文《语文味:中国语文教学美学的新起点》(发表于2003年7月16日《中华读书报》)中。

理论突破之三:初步总结出语文课如何教出语文味的基本着力点。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首先要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尽可能把不是语文尤其是不具有潜在的语文味元素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这是使语文课具有语文味的前提。其次,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是使语文课具有“语文味”的核心。语文课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主要通过以下6点来体现:教出情感、教出美感、教出语感、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第三,提高教师素质,是使语文课有“语文味”的关键。

理论突破之四:开展深圳教学流派大讨论。2002年上半年在《深圳特区报·教育园地》上连续六期开展的深圳教学流派大讨论,是我在语文味课题研究过程中,成功策划的一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其深层动机,就是想要通过这场大讨论,为创立深圳语文味教学流派营造适宜氛围。

理论突破之五:提出“代表课”概念并加以研究。我认为,“代表课”是非常值得教育界关注并加以研究的一个现象,它与教学风格、教学流派密切相关。基于此,2006年上半年,我在学术界率先提出“代表课”概念,并对代表课的特点和形成机制等进行了研究。

三、形成独特的文化语文风格与语文味教学流派萌芽阶段

(一)独特的文化语文风格催生语文味成熟定义

自2002年开始,我在深圳市开始主讲一系列全市性大型公开课,例如《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千古文人〈世说〉梦——〈世说〉欣赏:以〈咏雪〉为例》、《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荒原中的舞蹈:中国知识精英的精神困境与突围——〈离骚〉〈逍遥游〉的文化解读》,2005年应邀到香港主讲的《陌生化:艺术的“头脑”——以〈听陈蕾士的琴筝〉为例谈诗歌鉴赏》和《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子衿〉欣赏》等课例,都有意识地探索一种文化语文风格,即从文章、文学、文化等三个层面来解读文本,特别重视在文章、文学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文化意蕴的解读,以期教出语文味来。

我国中学语文界一些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早就注意到我这种探索。比如著名教育门户网站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在开展语文味大讨论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就分析说,我提出的语文味其主要个性内核是强调文本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并把我主讲的一系列引起广泛关注的课例称之为“文化语文”。重庆著名特级教师王君老师在《敬畏另类语文》一文中,也把我的教学风格褒称为“文化语文”。

到2006年,我根据自己的实践探索,并吸收学术界的建议,把语文味定义阐释中原本有的“文化味”直接加进定义,从而把语文味进一步定义为: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这个定义应该是语文味比较成熟的定义。

(二)语文味理念和教学课例产生广泛影响

2003年11月27日语文味网站正式开通,作为语文味课题的专业平台,对推动语文味课题的研究,扩大语文味课题的影响,起到重要作用。至2008年4月上旬,访问人数已超过54万人次。

以著名教育门户网站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为代表的几大教育网站,几年前就开展过关于语文味的大讨论,接着又对我主讲的以《荷花淀》为代表的一系列公开课实录展开大讨论,在全国中语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特别是我讲的《荷花淀》一课实录,据初步估计,在全国各大教育网站看过这个课堂实录的老师可能不少于10万人次,仅仅是k12语文论坛就有近3万人次的浏览量,在我们办的语文味网也有近1万人次浏览量。教育部主管的《语文建设》组编了一本《高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语文出版社2006年6月版),在教育部课标组专家的文章后面,收录有6篇课堂实录,其中收录了我主讲的《荷花淀》课堂实录。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荣生在“高中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走进课堂——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一书中,对我教学的《荷花淀》一课作了高度评价:程少堂的“《荷花淀》课例教学是别开生面的,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量是巨大的,对教学改革的突破不单是一般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是‘教学内容的创生’。正是由于教学内容来自于教师的开发,渗透着教师的独特感悟、生命体验,因而教学的过程成为教师生命激活、情感荡漾、心灵放飞的过程,也由于教师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入与融入,激发并带动了学生,教师与学生一起进入到一种心智活跃、激情勃发的亢奋状态,于是,教学过程也就成为师生情感交融、智慧展开的过程。教师是课程资源,学生也是课程资源,这一点在这一堂课中得到生动展示。”

2005年11月25日至26日,应香港教育研究交流中心和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邀请,我到香港讲学。25日在香港两所学校讲了两堂《陌生化:艺术的“头脑”——以〈听陈蕾士的琴筝〉为例谈诗歌鉴赏》的公开课。26日我给全港中学语文教师代表主讲了《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子矜〉欣赏》公开课,并作了以语文味为主题的学术报告。公开课和报告会盛况空前,获得巨大成功。会后,香港著名中学香岛中学中文科召开“程少堂老师教学艺术研讨会”,品尝“语文味”,酿造“语文味”,认为我讲的《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子矜〉欣赏》“是一个难以达到的标高”。2006年8月23日,我的60万字专著《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由海天出版社出版,深圳《晶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特区教育》或发表书评,或进行专访,在深圳教育界引起广泛影响。2006年10月24日《南方都市报》“深圳杂志”C28-C29版在“本土教育家程少堂”的标题下,用两个版的篇幅,对“语文味”理念、语文味教学流派,进行了深度报道。2007年3月21日教育部主管的《教育文摘周报》以我为头版人物,对语文味教学流派进行了专版深度报道。《上海教育》杂志社主办的《现代教学》杂志2007年第9期、上海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发行量很大的《小学语文教师》杂志2008年第1期,都用专栏形式开展语文味专题讨论,后者还发表了主编对我的专访。

自我们提出“语文味”学术概念以来,“语文味”一词在我国语文教师口头和网络迅速广泛流传。在网上用谷歌搜索“语文味”,有30多万个相关链接;用搜狐网搜索“语文味”,有多达300多万个相关网页。“语文味”事实上已经演变成现代汉语的一个新词语。

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经过七年不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语文味教学理念和实践探索,的确产生了全国性影响。

(三)初步形成深圳语文教学流派——语文味流派

1.学术界肯定语文味教学流派在深圳初露端倪。

“语文味派”的说法首先在互联网上出现。例如著名教育门户网站k12网在讨论我的课例时,美国的方帆博士曾在评论中提出“语文味派”说法。2006年8月26日,著名美学家、语文教育家孙绍振先生在深圳看了刚刚出版的《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之后,接下来在给我的公开课《荒原中的舞蹈:中国知识精英的精神困境与突围——〈离骚〉〈逍遥游〉的文化解读》作点评时指出:“现在可以肯定地说,语文味或文化语文教学流派在深圳初露端倪。”

2.我们自己也认为语文味教学流派在深圳已经萌芽。

从2002年开始,我主讲的每一堂公开课课堂实录,差不多都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在全国中语界产生广泛影响。除我的课外,深圳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马恩来的公开课《项链》、《巩乃斯的马》、《古诗鉴赏》;深圳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朱碧波应邀在山东泰安主讲的《山中访友》、在菏泽主讲的《蒹葭》;深圳市高中教学比赛第一名获得者、援港教师钱冰山主讲的全市性公开课《拣麦穗》、在香港主讲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深圳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叶德卫主讲的公开课《短歌行》;深圳市骨干教师陈理的全市公开课《我们当年——给女儿的信》等课例,都具有典型的文化语文风貌,都是语文味教学流派有影响的课例,在深圳市内外产生较好影响。

语文味教学风格借助大量课堂实录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之后,我们能看到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对这种风格的学习和模仿。专业教学杂志上发表的许多课堂实录也能证明这一点。当然,语文味或文化语文教学风格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更多的教师是受到我们课例的启发。这正符合我们的追求——语文味教学流派的经典课例是激发广大语文教师“想”的,而不是提供给广大语文教师“仿”的。

标签:;  ;  ;  

“中国风味”的成长历史_语文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