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概念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重视概念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一、重视概念教学 提高学生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吴秉旭[1](2021)在《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素质教育,教育部提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并提倡在中小学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的实践。高中各学科己经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三大主要维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但与高中的课程目标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2011)》明确提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初中音乐课程与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社会媒体的音乐文化生活中,呈现出雅俗交织、美丑难辨的复杂情形,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音乐欣赏教学,给教师们带来一些困扰。音乐教育如果不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课堂音乐欣赏教学如果不密切结合课外音乐教育环境,给学生必要的指导,那就难以达到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目的。有效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能力去鉴别、选择、品味各种多元化的音乐,这是音乐教育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课题。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的深入研究不足,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深入具体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基本问题是:1.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现状如何?2.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哪些?3.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基于现有的研究,以及对音乐课程相关理论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理解,本研究结合《标准》关于音乐素养、学段目标、内容标准的相关表述,构建了初中阶段的音乐核心素养框架。本研究将初中音乐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为: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的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文化理解等音乐核心素养。音乐欣赏课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音乐欣赏教学是初中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通过在初中这一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的取向,通过课堂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的方法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分析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及其对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状况。对有代表性的4节常规课和6节优质课的课堂观察和深入分析,对教师、学生和教研员的访谈,发现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现实践教学与《标准》和音乐核心素养要求的差距,面对现实应当解决哪些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主要有哪些可以有效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可行策略,深入探究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并提出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改进建议。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教研员和中学音乐教学名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认同度高。通过分析音乐教师常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和优质录像课中运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发掘切实可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以解决初中音乐教师设计和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困扰。2.教师在优质课中运用音乐教学策略的特征:(1)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适合度高;(2)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够充分;(3)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类型较丰富;(4)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都较充分;(5)优质课中有效组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方式较多。3.有效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文化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游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感悟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类比学习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题发展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在对优质课的分析中,新发现了有效的、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组合作体验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信息延伸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问题引导聆听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联觉辅助聆听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合作探究发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4.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持续兴趣、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等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发展有所欠缺。5.影响初中教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对核心素养及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教师的艺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教师对学生知识和态度与特质的了解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音乐课程改革;媒体文化;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等。在以上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提出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改进建议:1.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3.注重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4.将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柴诗[2](2021)在《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发展水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发展型资助是以促进贫困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资助活动。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胜利,我国已消除绝对贫困,化解相对贫困和精神贫困成为“后精准扶贫时代”的主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以满足学生基本经济需求为宗旨的高校保障型资助理念亟需向促进贫困生素质提升的发展型资助理念转型。当前,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日渐增多,然而相关研究大多以理论研究为主,普遍缺少对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以致于当前相关活动的数量、结构、质量和形式能否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仍然有待明确。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相关评价体系,以考察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发展水平。基于我国官方文件和理论界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分解为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专业素质培养、文化素质培养和身心素质培养等四类一级素质培养活动和九个二级素质培养活动,然后从资助育人活动的数量充足性、结构均衡性、质量可靠性和形式多样性四个维度指标出发,对资助育人活动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评价方法运用加权平均法。其中,各项活动的权重按照其重要性程度和资源分配的优先级,运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予以确定。调查数据来自江西省6所高校的353份有效问卷和22人访谈。调查发现,当前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总体水平得分为3.08,表明资助活动总体有效,满足了贫困生素质发展的需求,但资助活动在数量充足性和形式多样性方面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再从各指标的具体得分看,数量充足性得分2.97,表明活动总频次略显不足,以后应适当增加文化素质类和业务素质类活动的次数;结构均衡性得分3.33,表明资助资源配置较为合理,但后期应适当加大对社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活动的资源投入;质量可靠性得分3.25,表明活动质量较好,贫困生满意度较高,但文化素质类活动的质量相对偏低,应予以重点关注;形式多样性得分2.68,表明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尤其是文化素质类活动,活动形式亟需进一步丰富。调查发现,影响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水平提升的原因在于:第一,财力短缺,限制发展型资金投入,影响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数量充足性和形式多样性;第二,理念和体制机制转型滞后,沿用传统的保障型资助理念和体制机制,未能充分根据资助育人新理念的要求开展活动,制约了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体系的质量;第三,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需要管理人员有更专业的知识和素养,然而现有的资助队伍素质建设有待加强。基于此,今后应加大对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资金投入,优化资助工作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健全符合发展型资助理念要求的体制机制,通过严格招聘和专业培训来提升资助管理队伍的素质,从而为构建“数量充足、结构均衡、质量可靠、形式多样”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奠定基础。

翟俊豪[3](2021)在《广西山区乡镇中学合唱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资源县车田民族初中为例》文中认为为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提出:“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将艺术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特别是要以农村学校为重点,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但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广西山脉连绵,独特的喀斯特山区地理特征使其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具有不可规避的延迟性。广西偏远山区乡镇教育资源的贫乏性愈显突出,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老龄化严重,缺乏统筹整合的相关机制。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让中小学生感受到多声部音乐的吸引力,尽快积累和培养与他人合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和合作能力,在演唱中享受美的喜悦并受到美的熏陶。”资源县山区众多,教育贫乏问题日益凸显,在广西山区乡镇中学开展合唱教育可以使每一个同学都容易接受和参与。将合唱教育用作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手段,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因地制宜的开展合唱教学活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山区乡镇中学音乐教育现状。桂林市资源县车田苗族乡位于广西东北部越城岭山脉腹地,是典型的高寒山区。本研究起始于笔者在该乡车田民资初中的一年扶贫支教,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首先,理清合唱教育等相关概念内涵并进行文献检索,对获取文献进行分析,分析对合唱教育的相关研究进展及山区乡镇中学合唱教育的现状,探明合唱教育在山区乡镇中学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本文撰写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山区乡镇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合唱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参与式观察和访谈,对一线教学过程,重要事件和访谈进行实证研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对重要人物做好信息收集工作,指出山区乡镇中学音乐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再者,根据该校音乐教育现状、合唱课内外教学活动的调查。寻找有关中小学合唱教育的相关政策支持,及在该校开展合唱教育的优势和对中学生自身发展培养有什么积极作用,对在车田民族初中开展合唱教育提出可行性分析。接着,在群体性学生音乐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在山区乡镇中学进行课内外的合唱实践教学,即课内开展班级合唱活动,课外举行校园合唱比赛和建立校合唱团。课内的班级合唱活动首先应将课本“教学大纲”作为基本准则,大纲中规定了音乐学科中关于合唱内容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其他基本要求,这是科学而全面的,是笔者在进行合唱教学的主要依据;其次合唱教学在音乐课外活动的探索,也是在班级合唱开展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学校合唱比赛和组建学校合唱团,再满足一批对音乐热爱的、想继续学习且有音乐天赋的学生,着重提高其艺术素养和音乐水平。给学生提供发挥各自特长的舞台,建立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阵地。最后,整理和分析相关材料,梳理文献并对结合课内外教学的实例、课堂的观察、相关领导老师的访谈、状况进行分析,针对在广西乡镇中学开展合唱教育的实践探索提出思考和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思考建议。如提高合唱教育认识,加强师资建设;积极开发合唱教学资源,深化课程内容;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促进学生成长发展;创新多种公益支教模式等内容,为其他乡镇中学开展合唱教育提供可参考价值。

景琦琦[4](2021)在《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云南师范大学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24所试点高校之一,是中国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的重点大学,通过积极发挥地缘优势,构建面向东南亚国家汉语教师的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熟练的以汉语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然而从实习和就业情况来看,真正能达到这一人才培养标准的学生数量非常少,说明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课程及其教学,尤其是课程设置具有非常重要地位,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主干课程的学位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因此选择云南师范大学为案例来研究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本文以课程评价理论、CIPP课程评价模式、课堂教学评价理论、有效教学理论来作为理论依据,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包含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在对问卷量表进行信效度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对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进行总体评价和每门课程的详细评价,以发现课程存在问题,并结合师生访谈和课堂观察情况,选取典型课程进行案例分析,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课程改进的建议和策略。希望通过以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为研究案例的分析,一方面能够树立起示范,学习其长处和优点;另一方面达到警策作用,能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的改进提高提供参考和借鉴。本研究分为六部分:第一章文献综述、第二章课程评价理论依据、第三章课程总体评价调查分析、第四章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各门课程评价调查分析、第五章课程案例分析、第六章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经调查分析目前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以下问题:教师未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缺失来教学,导致课程内容重复;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类课程偏多,汉语本体类课程偏少,对研究方法类课程重视不足;课程开设顺序不够合理;生源专业背景多样,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缺乏国别和区域特色课程;缺乏与课程相匹配的针对性教材。基于以上问题,提出课程改进建议:一、调整课程比例,增加汉语本体知识类课程;二、优化课程结构,适当增加研究方法类课程课时;三、合理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四、立足学校特色,增加国别和区域特色课程;五、鼓励专家或教师编写适应性教材。本研究将为各培养院校提供改进课程的经验、借鉴和参考;有利于改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将对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于培养更多能够满足海外汉语教学需求的高质量国际汉语教师,产生重要意义。

蔡其全[5](2021)在《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研究》文中提出知识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是教育学中的经典性、基础性、永恒性的问题,是教育研究者必须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在西方,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命题,到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都展现了人们对于知识发展功能的关切。在国内,主流的教学本质观认为,知识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中心”和“起点”。从国内外关于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文献来看,人们总是从知识学习出发,或者仅仅在知识学习的范围内,理解和落实学生的发展问题。当然,仅仅将知识学习作为学生发展的起点、基础,或者主要途径,从逻辑上讲也是合理的。但是,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育人事业,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人们极易将主要的事情当作首要的事情,把首要的事情当作唯一的事情。很多人就将学生发展的“基础”和“起点”,当做是学生发展中“最重要”甚至“唯一”的东西。通常情况下,所谓知识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下的认识成果,也就是书本知识。现行学校教育当中的知识学习,主要是一种以书本知识为对象的学习。这种知识学习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独特的功能,但也存在不可回避的局限。知识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学生发展是知识学习的可能结果,而不是必然结果。在新时代,旨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需要超越传统的知识授受的“大框架”,重新审视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本研究综合运用思辨研究、历史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澄清了关于知识学习对于学生发展作用的三种误解,揭示和确认了知识学习存在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最终,基于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改革思路。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分六部分七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该选题的背景、意义与研究思路。首先,从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矛盾”,知识学习的发展性限度,学生素养的培育,人何以发展四个方面概括了本研究的缘起。然后,通过梳理与评析国内外关于知识学习的功能与局限,知识学习的功能与局限,学生发展的内容与机制的研究成果,进而明确了推进本研究的可能方向,也明晰了本研究的意义、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第一章)厘清了本研究中的知识与知识学习的涵义。关于知识与知识学习的涵义的理解不一,是造成人们对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与局限产生误解的根源之一。因此,我们首先从学科立场与知识类型的角度界说了本研究中的知识涵义,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其次,总结出当前关于知识学习的两种理解,然后基于对这两种理解的综述,确立了本研究中知识学习的概念范畴。本文中知识学习指是一种以书本知识为对象的学习活动,而不是以获得知识为目的或手段的学习活动。第三部分(第二章)考察了国内外关于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主要认识和观点。在西方,古代教育的认识当中暗含着“知识等于发展”的信念;近代教育阶段,出现了儿童中心与知识中心的“博弈”;现代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发展在理论上得到无比重视,但在实践中知识却占据着核心地位。在国内,从民国初期,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学界关于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认识与西方类似。从国内外的认识来看,关于知识学习对于学生发展作用主要存在三种误解:将知识掌握本身等同于学生发展;在知识学习范围内理解和落实学生发展;将认知发展的规律泛化为全面发展的规律。第四部分(第三章)探讨了学生发展的取向与机制。学生“发展什么”与“怎么发展”的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什么”与“如何学”等问题的回答。因此,我们首先澄清了学生发展概念的实质,将发展概念与人的素质结构关联起来。其次,梳理了我国教育在学生发展取向上的几种类型,并指出当前教育价值取向归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事实。最后,探讨了学生素质发展的机制。本章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取向与素质发展机制的探讨,为后文分析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与局限提供了的理论基础。第五部分(第四、五章)分析了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与发展局限,该部分是全文核心部分。第四章基于对“知识学习具有发展功能”的思想前提的考察,重新确立了知识学习发展功能的分析框架:一是不同的知识学习内容与方式具有不同的发展功能,二是知识学习对不同素养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功能。归纳出知识学习对于全面发展的功能:知识学习奠定全面发展的认知基础,知识学习为全面发展提供间接经验的指导,知识学习是促成知识学习主体的基本途径。最后,通过对优秀学生发展过程的案例分析确认了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第五章首先从知识学习对全面发展取向的悖离,素质发展机制的僭越,语言文字的符号特性,以及知识中心的教育传承四个方面,论证了知识学习为何具有发展局限。然后,揭示了知识学习对于学习本义的违背、对于学习对象的窄化、对于学习过程的简化,以及知识学习可能存在的其他“教育风险”。最后,通过对知识学习导向下的学生发展现状分析、中西方课堂教学的差异比较、典型“发展”案例的剖析等实证方法,对知识学习的发展局限进行了确认。第六部分(第六章)澄明了知识学习在教育中的定位问题。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是由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必要性,知识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的特殊性,知识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决定的。正确把握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发挥知识学习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中的作用,需要明确知识选择的功能依据,促进多维学习的融合互动,从知识中心转向学习中心。基于对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的认识,学校教育改革需要在观念层面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与学习观;在实践层面提升教育的全面发展功能。

熊雨飞[6](2020)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生导互动”效应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生导互动”是影响学习绩效的关键因素,要探寻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需从“生导互动”这一关键因素入手。现阶段高校中的“生导互动”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却并没有引起重视。且“生导互动”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对于如何促进“生导互动”,很多高校没有从根本上积极探索解决办法。鉴于此,“生导互动”及其效应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我国对高等教育质量十分关注和重视,学者们也从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面的师生互动展开研究。其中研究生层面的“生导互动”研究成果较少,且以质性研究为主,从“生导互动”的过程入手,探求生导互动的机理,并从“生导互动效应”感知的角度出发进行定量研究的成果则不多见。本研究从“生导互动”的概念出发,界定了“生导互动效应”的内涵和外沿,通过对“生导互动效应”的分项化处理,将其量化并测量,在此之后,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归纳,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构建出“生导互动效应”的理论模型,为本文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在理论分析和文献总结的基础上编制问卷,以我国内地各高校硕士研究生作为调查的总体,以随机抽取的样本为调查对象,采用统计分析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统计推断,探明了我国硕士研究生“生导互动效应”的真实情况和影响互动效应的因素。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生导互动效应可以通过“学术成长效应、生活态度效应、职业追求效应”和“品行修养效应”四个层次反映,且“生导互动”状况总体良好,但各层次存在差异;第二,“学生素质特征”是影响“生动互动效应”的第一要素,硕士研究生提升自我素养对加强生导互动至关重要;第三,“导师指导投入”和“导师性情特征”是影响“生导互动效应”的重要因素,导师的自我修养与精力投放要引高度重视;第四,内、外环境因素对学生“学术成长、生活态度、职业志向、品行修养”的影响表现各异,提示高校在推动并深化生导互动时,需要考虑各有侧重;第五,不同特征硕士生在“生导互动效应”的感知上表现各异,人文社科类硕士生显着高于理工医农类硕士生,学术硕士显着高于专业硕士;第六,不同特征导师在“生导互动效应”的感知上有显着差异,职称越高、学术指导能力越强的导师感知越强。依据调查结果和实证分析,结合当前硕士研究生“生导互动效应”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如下:第一,高校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生导互动”对育人的影响,关注“生导互动”的现实状态;第二,要通过提升硕士生的素养、端正其学习态度与目标,来推进并深化生动互动;第三,高校应该建立或完善生导互动评价机制,以推动构建良好的生导互动模式;第四,高校应建立“生导再选”的工作机制,以利于生导融洽关系并深化生导互动;第五,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导师坚守本职并保障足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

姜苏原[7](2020)在《生命关怀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培育研究 ——以公主岭实验中学为例》文中指出生命关怀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其他学者对生命关怀教育的研究成果与进展,梳理并界定了生命关怀与生命关怀教育的概念和理论基础。采取整群抽样法将吉林省公主岭实验中学高一年级6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样本,以《高中生生命关怀意识与现状调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分析了当下高中生的生命关怀意识与现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命关怀教育的培育策略。利用案例研究法和模拟教学法从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必修1模块选取《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两节课程内容,结合“教师访谈提纲”的相关建议进行整合,形成在高中生物学教学渗透生命关怀教育的教学设计范例,为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关怀教育提供参考依据。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与生命关怀教育之间的关系:从生物学课程性质出发,它具有一定的联系性与互通性;从生物学教学的本体来看,它具有很强的学科渗透性与交叉性;从生物学的课程内容来看,它具有很强的学科依赖性与同源性。生命关怀教育在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的理论指导下,构成了生物学教学与生命教育的双重稳定格局,教师依据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生命关怀教育具有很好的理论支撑与实操指向性,这是对生命关怀本体教育的进一步升华。因此,本研究依据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要求,确定了生命关怀的4个维度:即以认识生命的内涵、认同生命存在的形式、了解生命关怀的意义为目标的“感知生命”;以认识生命发展过程、认同生命出现、变化与消逝为目标的“体验生命”;以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万物为目标的“敬畏生命”;以生命感恩教育、生命意志教育为目标的“激昂生命”。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关怀教育具有很强的学科指导性与联系性;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两个理念对生命关怀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中生的生命关怀意识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生在“感知生命”和“体验生命”2个维度上的整体表现不如“敬畏生命”和“激昂生命”2个维度;家庭对生命关怀教育的重视程度、家庭中生命关怀教育相关资源的丰富度、学校将生命关怀教育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情况、年级学生对生物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学生对生物学课程的喜爱程度、生物学课程的学习方式等对学生生命关怀意识的某些方面具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为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渗透生命关怀教育,针对本研究结果与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与培育策略。教学建议:(1)生命关怀教育应是伴随学生的终身教育;(2)应遵循高中生物学课程特点高效地渗透生命关怀教育;(3)丰富学校生命教育资源,加强教师对生命教育的意识。培育策略:(1)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重视生物学课程标准的指向化;(2)开展生物学概念教学,构建民主化的教学策略;(3)合理安排教学课时,注重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此外,笔者在学生问卷的调查过程中、教师访谈过程中和生命关怀教育在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的挖掘中发现了一些不足,并提供了支撑与参考。

张文慧[8](2020)在《适应翻转课堂要求的初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研究 ——以武汉市W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代教育正在从关注知识获取向重视学生发展转变,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翻转课堂通过教与学的倒序和信息技术的使用,将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在打造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研究翻转课堂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索促进翻转课堂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策略,是深化翻转课堂实践研究,促进学习中心教学理念落实的重要途径。研究首先从翻转课堂的基本理念和教学活动结构入手,从理论角度梳理翻转课堂对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以及支持性的教学行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有: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进行学情分析,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提供学习方法指导,提供行为示范和思维示范,提供学习过程反馈和强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武汉市W中学翻转课堂的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归类,研究者编制了《翻转课堂教师教学行为编码表》,并利用该编码表对武汉市W中学的六节翻转课堂进行教学行为分析。本研究采用了课堂观察法、视频分析法和访谈法进行实证研究,利用NVivo11软件作为分析工具。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翻转课堂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呈现以下特点:具有学情分析意识,但对自学问题处理不够恰当;教学讲授明显减少,讲授方式多为知识总结;提问多从学情出发,问答教学占据主要时间;学习活动形式多样,但合作学习组织有待加强;注重有效学习引导,具体方式呈现个人差异。而后,基于对武汉市W中学的六位教师和参与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的三位教学专家的访谈,总结出影响翻转课堂教学行为转变的因素,分为教师个人影响因素和外部条件影响因素,分别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愿望,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学校的教改氛围和政策支持,教学专家的介入和指导,教研团队的支持,教改任务的压力。本研究结合武汉市W中学的研究经验,总结了促进翻转课堂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策略,包括教师个人转变和学校整体促变两个方面。其中,教师个人转变的策略有:理解“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变“以教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学校整体促变的策略有:营造优良教改文化,组建教师合作团队,聘请教学专家指导,开展系统教研活动。

张月[9](2020)在《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现状及优化对策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全球经济增长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为此,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是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目前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做了很多突破,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和文件,来积极倡导相关活动的开展。目前,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公共教育政策,中职学校是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重要阵地,因此,调查分析当前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优化对策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开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或许会受区域的影响,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以青岛市为例进行研究。研究以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等相关概念与主体教育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利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调查青岛市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相关的案例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优化对策。研究主要形成以下结论:(1)通过对青岛市三所学校的师生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和访谈,分析出青岛市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总结为政策支持、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学生素质、教学过程和教材设置六个层面,从政策支持方面,国家对职业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支持;从培养方案上看,学校的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存在问题,学校不够重视;从师资队伍上看,教师的概念理解程度和专业水平较低,但是对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分赞同;从学生素质上来看,学生的概念理解程度不一,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但能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从教学过程上看,教师在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存在问题,学生学习的情况也各不相同;从教材设置上看,缺乏相关的教材,且教材层次较低。(2)在调查青岛市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现状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具体案例的实施深入的分析问题,为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根据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教育活动,分为课堂活动案例和课外活动案例,课堂活动案例可以通过教学内容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相结合进行教学,或者进行可持续发展主题活动,本研究设计了“开启低碳生活,建设绿色校园”的主题班会活动;课外活动案例可以通过课外实验观察或者特殊节日的宣传活动进行,本研究设计了“世界无车日”的宣传活动,并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3)针对调查得出的青岛市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主要从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四个层面提出优化对策,政府层面,出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规划文件,完善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完善课标体系,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意识;学校层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积极倡导,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加强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重视教学评价,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师层面,增加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意识,更新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改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方式;学生层面,提升自身的相关知识水平,努力践行可持续发展观念。

许芳杰[10](2019)在《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时代,教师教育研究正在发生着鲜明的实践转向。借鉴课程改革中一个颇有影响的隐喻:“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这个隐喻表明理论总是在实践中开显、生成并实现着自身。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正是对这一研究背景的关照。论文以教师专业意识的当场构造为根系,以现象学视域中意识的构成性思想为解释理论,以生活体验研究为方法,来展开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建构,为提升教师的学习品质带来新的理论探索。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涵与结构形成了本研究理论建构的基础。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涵,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现场学习力,因为教师现场学习力是关于“教师之教”的现场学习力,发生并涌现于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造与连续充盈的过程中,是保持教师专业生命活力的动态能量。在现象学视域中,意识的当下化构造意味着意识总是当场激活、建构着意识对象,同时对象也在意识中构造并显现自身。教师专业意识的当场构造与连续充盈符合意识构造发生的意向性特征、结构序列与过程阶段。在此理解之上,导出了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双螺旋结构,这一隐喻直观显明了教师专业意识与教育现场的认识对象之间的意向性构成关系,即教师专业意识中的伴随情感、理论自觉的超越意识、对学科知识产生教育增益的追求、学习关系互惠意识、学习策略意识以及教育变革中的学习适应感等六个维度,与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教育对象、工作环境之间何以相互引发与缘构的关系。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源发与生成是对教师现场学习力产生过程的合一论证。这一部分主要通过探寻教师专业意识在时间序列中发生的生活体验,获得教师专业意识从原初体验、萌生、发展到建立而产生出来的过程。这一部分采用生活体验研究的解释现象学方法论,从2016-2018年间,通过访谈与参与观察,对北京市、河北省、辽宁省等五个省市地区的三十多位教师进行了访谈,并对其中部分教师进行了历时性的田野调查,收集了一百多份实证材料。通过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发现,教师专业意识的当场构造,历经原生回忆、想象、理论充盈与再造的阶段,得以产生出关于“教师之教”的现场学习力。教师现场学习力的运作与显现回应的问题是教师现场学习力一旦产生出来,在教育现场中如何发挥作用。在教师现场学习力理论建构与产生过程的基础之上,从前述六个维度获得教师现场学习力能级差异状态的显现。具体表现为:停留于自然经验循环或缓慢增长的状态;经验积累下的反思状态;理论自觉地经验超越状态。在教师现场学习力呈现出来的积极或消极状态中,同时也显现出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困难及实现的可能性。研究发现,教师伴随情感的强度,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科的知识与意义,反思意识的深度以及超越经验认识的理论意识,对于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发挥着关键作用。历经这一研究过程,既获得了现场学习力理论体系的生成,同时其构成性的思想又伴随教师工作与生活面貌的展开而自如地呈现于其中,并表现出教师现场学习力之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意义,为实现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带来鲜活的生机。同时,以意识构成性的现象学视域,进入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其一以贯之的特征使得本研究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样态.总是努力尝试达到本然同一的状态。

二、重视概念教学 提高学生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概念教学 提高学生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音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二、核心素养的理念与实践
        三、工作经历的启发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核心素养及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一、关于核心素养及其与课程关系的研究
        二、关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第二节 关于音乐欣赏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
        一、音乐欣赏的理解
        二、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第三节 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解
        二、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教学策略的特征
        二、教学策略的分类
        三、国外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四、国内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第五节 简要述评
        一、有关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
        二、关于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讨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质化研究取向
        二、课堂观察
        三、访谈
        四、案例分析
    第三节 研究过程
        一、研究计划
        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四节 研究的效度与研究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
第三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欣赏课程目标
    第一节 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与目标
        一、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
        二、音乐欣赏课程目标的理解
    第二节 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思
        一、音乐素养在《标准》中的体现
        二、音乐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三、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建
        四、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乐核心素养
第四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分析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一、研究对象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常规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一、《非洲的灵感》一课的详细分析
        二、音乐欣赏常规课的综合分析
    第三节 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一、教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整体比较单一
        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与教学内容适合度不高
        三、教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价值的认识不够
        四、很少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五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分析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一、研究对象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一、《永远的莫扎特》一课的详细分析
        二、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的综合分析
    第三节 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一、优质课中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二、优质课中运用了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三、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优质课中体现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有机组合
第六章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教学内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一、教师对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
        二、教师素养
        三、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
        四、对学生知识、态度和特质的了解
        五、学校制度和教学环境
    第二节 外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一、音乐课程改革的影响
        二、媒体文化的影响
        三、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
第七章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改进
    第一节 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
        一、依据《标准》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欣赏课教学目标
        二、根据学情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三、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第二节 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
        一、针对音乐表现要素教学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二、针对音乐情绪与情感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三、针对音乐体裁与形式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四、针对风格与流派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五、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第三节 将音乐欣赏教学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点
        二、拓展教材资源,整合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三、淡化经典与流行的界线,提升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存在一些问题
        二、优质课与常规课中均有较丰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
        三、优质课中发现一些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四、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
        五、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的因素
    第二节 建议
        一、教师要熟知“核心素养”和《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成败的关键
        三、针对学生发展目标设计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
        五、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是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6 节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课堂观察记录表
后记

(2)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发展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高校学生资助的一般性研究
        1.3.2 关于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的专门研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与研究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学生资助
        2.1.2 高校学生保障型资助
        2.1.3 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
    2.2 理论基础
        2.2.1 教育公平理论
        2.2.2 资助育人理论
        2.2.3 大学生素质结构理论
第3章 调查方案与评价体系构建
    3.1 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发展水平的调查方案
        3.1.1 调查背景与目的
        3.1.2 调查方法与调查内容
        3.1.3 信息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3.2 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构建
        3.2.1 评价对象
        3.2.2 评价指标
        3.2.3 权重赋值
        3.2.4 模型构建
第4章 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发展水平分析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4.2 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数量与结构水平分析
        4.2.1 思想素质类资助活动的数量与结构水平分析
        4.2.2 专业素质类资助活动的数量与结构水平分析
        4.2.3 文化素质类资助活动的数量与结构水平分析
        4.2.4 身心素质类资助活动的数量与结构水平分析
    4.3 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质量水平分析
        4.3.1 思想素质类培养活动的质量水平分析
        4.3.2 专业素质类培养活动的质量水平分析
        4.3.3 文化素质类培养活动的质量水平分析
        4.3.4 身心素质类培养活动的质量水平分析
    4.4 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形式水平分析
        4.4.1 思想素质类资助活动的形式水平分析
        4.4.2 专业素质类资助活动的形式水平分析
        4.4.3 文化素质类资助活动的形式水平分析
        4.4.4 身心素质类资助活动的形式水平分析
    4.5 江西省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体系的总体发展水平
第5章 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水平的制约因素
    5.1 资源投入不足
    5.2 发展型资助理念的不健全
        5.2.1 活动培养主体不明确
        5.2.2 活动供需结构的失衡
        5.2.3 社会企业参与度不高
    5.3 发展型资助体制机制不成熟
        5.3.1 缺乏独立的运行机制
        5.3.2 缺乏合理监督考评机制
    5.4 发展型资助工作队伍建设不完善
        5.4.1 工作队伍构建不合理
        5.4.2 工作队伍培训不系统
第6章 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水平提升的对策
    6.1 加大资助资金投入
    6.2 优化资助工作理念
        6.2.1 探索发展型资助的工作理念
        6.2.2 凝聚社会资助力量
        6.2.3 尊重学生主体意识
    6.3 健全资助机制
        6.3.1 构建资助育人长效工作机制
        6.3.2 完善资助育人工作监管机制
    6.4 优化建设工作队伍
        6.4.1 规范工作队伍建设
        6.4.2 加强工作队伍培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活动体系的发展水平调查问卷
附录二 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体系水平评价的指标重要性评价

(3)广西山区乡镇中学合唱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资源县车田民族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山区乡镇中学支教的经历引发研究兴趣
        (二)广西乡镇中学音乐教育现状问题突出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合唱教育研究现状
        (二)初中合唱教育研究现状
        (三)农村初中合唱教育研究现状
        1.农村初中班级合唱的研究
        2.农村初中合唱团的研究
        (四)公益组织对乡镇中小学合唱帮扶的研究
        1.“快乐合唱3+1”乡村中小学合唱艺术推广
        2.飞越彩虹民族童声合唱团计划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山区乡镇中学
        (二)合唱教育
    五、理论基础
        (一)柯达伊合唱教育思想
        (二)新教育公平理论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六、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
        1.研究内容
        2.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半结构式访谈
        3.观察法
        4.个案研究法
        (三)研究工具
        1.访谈提纲
        2.观察记录表
        (四)研究步骤
第一章 车田民族初中音乐教育现状
    一、车田民族初中概况调查
        (一)学校校史情况
        (二)校园建设情况
        (三)学校师资情况
    二、车田民族初中音乐教育调查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校的音乐教育观念
        2.学校的音乐教育师资
        3.音乐教师技能及课堂模式
        4.音乐审美教育及课程学习兴趣
        5.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6.教学设备及文化活动
        (二)结论与归因分析
        1.调查结论
        2.制约因素
    三、车田民族初中合唱教学活动调查
        (一)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情况
        1.合唱教学在音乐课的比重
        2.合唱教材的选择
        3.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
        (二)课外合唱教学活动情况
第二章 合唱在车田民族初中开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开展合唱教学的政策支持
        (一)国家高度重视中学生艺术教育发展
        (二)合唱教育是实施校园美育的重要载体
        (三)“班级合唱”将登上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舞台
    二、合唱教学在车田民族初中开展的优势
        (一)少数民族学生有歌唱的传统
        (二)合唱教学易实施
        (三)合唱教学普及快,成效高
    三、合唱教学对中学生自身发展的培养作用
        (一)提高综合素质水平,培养积极生活态度
        (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四)理解音乐多样性,体悟文化内涵
        (五)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学习兴趣
第三章 合唱在车田民族初中的实践探索
    一、合唱教学在音乐课堂的实践
        (一)结合初中音乐教学大纲
        (二)把握合唱教学课堂阵地
        (三)制定班级合唱组建方案
        1.明确班级合唱定位与实施对象
        2.拟定班级合唱团教学内容
        3.规范班级合唱团组织管理
        (四)班级合唱教学具体实践
        1.培养合唱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2.进行音乐素养教育和感知训练
        3.进行科学的合唱声音训练
        4.把握教材开展多声部教学实践
        (五)乡镇中学班级合唱教学实例
        1.合唱音阶教学实例一《哆来咪》
        2.班级合唱排练实例二《合唱的声部划分》
        3.班级合唱访谈实例三《唱支山歌给党听》
    二、合唱教学在音乐课外活动的实践
        (一)开展校园合唱比赛,检验班级合唱成效
        1.开展校园合唱比赛活动的意义
        2 校园合唱比赛前期工作准备
        3.校园合唱比赛中期开展情况
        4.校园合唱比赛后期反馈
        (二)深化课外活动载体,建立小百灵合唱团
        1.充分调动资源建立学校合唱团
        2.学校合唱团员选拔方式
        3.学校合唱团的排练制定
        (三)鼓励走出去,合唱团校外艺术实践
        1.受邀参加资源县迎接党的十九大巡回演出
        2.合唱团参加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才艺大赛(广西选拔赛)
        3.入选第十八届全国中小学春节校园大联欢
第四章 乡镇中学合唱教育发展对策的思考
    一、提高合唱教育认识,加强师资建设
        (一)加强对乡镇学校合唱教育的认识
        (二)强化合唱教育管理制度
        (三)提高音乐教师地位
        (四)提高音乐教师合唱指挥技能
    二、积极开发合唱教学资源,深化课程内容
        (一)利用民间资源开发合唱校本课程
        (二)利用通俗合唱资源,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三)合唱教育中注重教学创造性
        (四)合唱教育中注重教学情感性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艺术实践
        (二)辩证看待学生学情
        (三)注重学生人格方面的塑造
        (四)注重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
    四、创新多种公益支教模式
        (一)鼓励高校大学生下乡支教
        (二)对乡镇学生开展远程线上授课
        (三)定期下乡对乡镇音乐教师进行技能培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车田民族初中音乐教育现状和合唱活动开展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二:音乐课堂观察表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二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各门课程评价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课程评价理论
        一、课程评价的含义和主体
        二、课程评价的功能和目的
        三、课程评价的方法和过程
        四、课程评价的模式
        (一)目标评价模式
        (二)差距评价模式
        (三)CIPP评价模式
        (四)回应性评价模式
        (五)本研究选择 CIPP 模式进行评价的原因
    第二节 课堂教学评价理论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和目的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和方法
    第三节 有效教学理论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二、有效教学的特征
        三、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
    小结
第三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总体课程评价调查分析
    第一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概况
    第二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调查对象与问卷发放回收
    第三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总体课程评价调查分析
        一、问卷信效度判断标准
        二、量表信度分析
        三、量表效度分析
        四、影响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因素分析
    小结
第四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各门课程评价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一、单门课程评价量表信度与效度分析
        二、学位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各门课程评价情况分析
        (一)第二语习得
        (二)跨文化交际
        (三)汉语语言分析
        (四)汉语课堂设计
        (五)汉语课堂教学法
        (六)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七)语言要素及其教学
        (八)汉语教学资源及其利用
        (九)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
        (十)中华文化与传播
        (十一)外语教育心理学
        (十二)教学调查与分析
    第二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各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比分析
    小结
第五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案例分析
    一、跨文化交际(研一)
    二、教学调查与分析
    三、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研一)
    四、汉语课堂教学法
    五、小结
第六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第一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未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教学,导致课程内容重复
        二、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教学类课程偏多
        三、忽视汉语本体类课程
        四、研究方法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五、课程开设顺序不合理
        六、生源专业背景多样,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
        七、缺乏国别和区域特色课程
        八、缺乏与课程相匹配的针对性教材
    第二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改进建议
        一、调整课程比例,增加汉语本体知识类课程
        二、优化课程结构,适当增加研究方法类课程课时
        三、合理安排课程开设顺序
        四、立足学校特色,增加国别和区域特色课程
        五、鼓励专家或教师编写适应性教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5)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现实回应: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矛盾”
        (二) 理论省察:知识学习的发展性限度
        (三) 时代诉求:学生素养的培育
        (四) 个人旨趣:人何以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
        (二) 关于知识学习的功能与局限
        (三) 关于学生发展的内容与机制
        (四) 研究述评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价值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知识与知识学习
    一、知识界说
        (一) 知识的立场与类型
        (二) 知识的相关概念
        (三) 本文中的知识
    二、知识学习的涵义
        (一) 知识学习的两种理解
        (二) 知识学习的涵义界定
        (三) 知识学习的概念辨析
第二章 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历史考察
    一、西方对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认识
        (一) 古代教育中的认识
        (二) 近代教育中的认识
        (三) 现代教育中的认识
    二、国内对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理解
        (一) 民国初期:“死读书”与“学做合一
        (二) 建国之后:“知识至上”与“开门办学”
        (三) 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学习的超越
    三、关于知识学习对于学生发展作用的三种误解
        (一) 将知识掌握本身等同于学生发展
        (二) 在知识学习范围内理解和落实学生发展
        (三) 将认知发展的规律泛化为全面发展的规律
第三章 学生发展的取向与机制
    一、学生发展的实质
        (一) 发展概念述评
        (二) 学生发展的实质
    二、学生发展的取向
        (一) 知识取向与发展取向
        (二) 学生发展的取向类型
        (三) 学生的全面发展取向
    三、学生发展的机制
        (一) 发展的本能与可能
        (二) 学生发展的机制
第四章 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
    一、知识学习发展功能的立论基础
        (一)知识学习的双重功能
        (二) 为什么知识学习具有发展功能
    二、知识学习与素质发展的结构剖析
        (一) 知识学习发展功能的分析框架
        (二) 知识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发展功能
        (三) 知识学习对不同素质的发展功能
    三、知识学习在全面发展中的功能表现
        (一) 知识学习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认知基础
        (二) 知识学习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间接经验的指导
        (三) 知识学习是促成知识学习主体的基本途径
        (四) “优秀学生”的成长透视:知识学习全面发展功能的案例剖析
第五章 知识学习的发展局限
    一、理论分析:知识学习为何具有发展局限
        (一) 全面发展取向的背离
        (二) 素质发展机制的僭越
        (三) 语言文字的符号特性
        (四) 知识中心的教育传承
    二、现实表征:知识学习具有哪些发展局限
        (一) 坍缩学习的本义
        (二) 窄化学习的对象
        (三) 简化学习的过程
        (四) 知识学习的可能风险
    三、实证分析:知识学习发展局限的确认
        (一) 知识学习导向下的学生发展现状
        (二) 中西方学生发展状况与课堂教学的比较
        (三) 典型的“发展”案例
第六章 知识学习在教育中的定位
    一、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
        (一) 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必要性
        (二) 知识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的特殊性
        (三) 知识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二、如何发挥知识学习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一) 明确知识选择的功能依据
        (二) 促进多维学习的融合互动
        (三) 从知识中心转向学习中心
    三、基于知识学习发展功能与局限的教改启示
        (一) 观念转变:更新知识观与学习观
        (二) 实践变革:提升教育的全面发展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6)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生导互动”效应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师生互动
        1.3.2 生导互动
        1.3.3 生导互动效应
    1.4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现状分析
    2.1 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
        2.1.1 师生关系的本质与特点
        2.1.2 师生关系的类型
        2.1.3 师生关系对生导互动的影响研究
    2.2 关于师生互动的研究
    2.3 关于导师角色及“生导互动”效应的研究
        2.3.1 关于导师角色的研究
        2.3.2 关于“生导互动”的效应研究
    2.4 关于“生导互动”影响因素的研究
    2.5 结论及启示
第3章 生导互动效应理论模型构建
    3.1 “生导互动效应”概念的分项化
    3.2 “生导互动效应”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
        3.2.1 路径-目标理论
        3.2.2 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导互动模型
        3.2.3 生导互动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
    3.3 “生导互动效应”理论模型的建立
        3.3.1 “生导互动效应”影响因素的筛选
        3.3.2 “生导互动效应”理论模型构建及解析
        3.3.3 研究假设
第4章 问卷与调查设计
    4.1 问卷设计
        4.1.1 预试问卷结构
        4.1.2 测量指标设计
    4.2 预调查与预试问卷检验
        4.2.1 量表题项的项目分析
        4.2.2 量表结构的因素分析
        4.2.3 量表信度检验
    4.3 问卷的修订与正式问卷形成
    4.4 调查设计
第5章 生导互动效应的实证分析
    5.1 调查实施与问卷整理
    5.2 样本特征描述
    5.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1 “生导互动效应”测量均值与差异比较
        5.3.2 “生导互动效应”影响因素测量均值与差异比较
        5.3.3 不同特征学生“生导互动效应”感知差异比较
    5.4 推断统计分析
        5.4.1 独立样本t检验
        5.4.2 单因子方差分析
        5.4.3 相关分析
        5.4.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5 实证结果描述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生导互动效应研究”预试问卷(学生版)
附录2: “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生导互动效应研究”预试问卷(教师版)
附录3: “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生导互动效应研究”正式问卷(学生版)
附录4: “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生导互动效应研究”正式问卷(教师版)

(7)生命关怀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培育研究 ——以公主岭实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
    1.3 生命关怀教育的研究状况
        1.3.1 国外生命关怀教育发展概况
        1.3.2 国内生命关怀教育研究进展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4.1 生命关怀教育的研究意义
        1.4.2 本研究创新点
2 生命关怀教育的相关理论与研究策略
    2.1 生命关怀教育的相关理论
        2.1.1 生命的含义与特征
        2.1.2 生命关怀的理论与内容
        2.1.3 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命关怀教育理论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2.2.2 统计分析法
        2.2.3 访谈法
        2.2.4 案例研究法
        2.2.5 模拟教学法
    2.3 研究对象
    2.4 研究工具
        2.4.1 调查问卷的制定
        2.4.2 教师访谈录的制定
        2.4.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3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命关怀教育的培育现状
    3.1 实施调查过程
    3.2 调查结果与测量
        3.2.1 数据样本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3.2.2 样本数量统计
        3.2.3 学生生命关怀意识与现状的总体分析
        3.2.4 各个维度上的学生生命关怀意识的水平分析
    3.3 学生生命关怀意识与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个人家庭因素
        3.3.2 学校环境因素
        3.3.3 教师教学因素
4 研究结论与讨论
    4.1 研究结果与结论
        4.1.1 生命关怀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
        4.1.2 生命关怀教育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举措
        4.1.3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育生命关怀意识与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
    4.2 研究讨论
        4.2.1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命关怀教育的影响因素
        4.2.2 生命关怀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培育策略
5 生命关怀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培育范例
    5.1 《细胞的分化》教学中联系“体验生命”的案例分析
    5.2 《细胞的衰老和死亡》教学中渗透“生命消亡”的案例分析
6 研究反思、建议与展望
    6.1 研究反思
        6.1.1 学生问卷调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6.1.2 教师访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6.1.3 生命关怀教育在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的挖掘深度不够
    6.2 研究建议
        6.2.1 生命关怀教育是伴随学生的终身教育
        6.2.2 遵循高中生物学课程特点高效渗透生命关怀教育
        6.2.3 丰富学校生命教育资源,加强教师对生命关怀教育的意识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生生命关怀意识与现状的调查问卷》设计思路
附录2 《高中生生命关怀意识与现状的调查问卷》(版式重排)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内容(原版式)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适应翻转课堂要求的初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研究 ——以武汉市W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1. 翻转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转型的时代诉求
        2. 教学行为转变:实现翻转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 研究框架及意义
        1. 研究框架
        2. 研究意义
    (三) 核心概念界定
        1. 翻转课堂
        2. 教学行为
    (四) 研究综述
        1. 翻转课堂国内外研究现状
        2. 教学行为转变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相关研究述评
    (五)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课堂观察法
        3. 视频分析法
        4. 访谈法
一、翻转课堂对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要求
    (一) 翻转课堂的基本理念及其教学活动结构
        1. 翻转课堂的基本理念
        2. 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结构
    (二) 翻转课堂对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要求
        1. 明确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转变
        2. 实现学习中心的教师教学行为转变
二、翻转课堂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现状研究
    (一) 课堂视频的收集
    (二) 教学行为的编码设计
    (三) 课堂视频的分析工具
    (四) 教学视频的内容分析
        1. 数学课《函数1》的教学行为分析
        2. 数学课《函数2》的教学行为分析
        3. 语文课《背影1》的教学行为分析
        4. 语文课《背影2》的教学行为分析
        5. 音乐课《音乐的节拍1》的教学行为分析
        6. 音乐课《音乐的节拍2》的教学行为分析
    (五) 翻转课堂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现状分析
        1. 具有学情分析意识,但对自学问题处理不够恰当
        2. 教学讲授明显减少,讲授方式多为知识总结
        3. 提问多从学情出发,问答教学占据主要时间
        4. 学习活动形式多样,但合作学习组织有待加强
        5. 注重有效学习引导,具体方式呈现个人差异
三、翻转课堂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影响因素的访谈调查
    (一) 访谈调查的设计
        1. 访谈目的
        2. 访谈对象
    (二) 影响翻转课堂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因素分析
        1. 教师个人影响因素
        2. 外部条件影响因素
四、促进翻转课堂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策略
    (一) 教师自身转变的主要策略
        1. 理解“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 改变“以教为中心”的行为习惯
    (二) 学校整体促变的主要策略
        1. 营造优良教改文化
        2. 组建教师合作团队
        3. 聘请教学专家指导
        4. 开展系统教研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一(任课教师版)
    附录2: 访谈提纲二(听课教师版)
    附录3: 访谈提纲三(教学专家版)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现状及优化对策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可持续发展
        2.1.2 可持续发展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主体教育理论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 青岛市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研究
    3.1 调查问卷和访谈设计
        3.1.1 教师调查问卷设计
        3.1.2 学生调查问卷设计
        3.1.3 深度访谈提纲设计
    3.2 青岛市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
        3.2.1 政策支持
        3.2.2 培养方案
        3.2.3 师资队伍
        3.2.4 学生素质
        3.2.5 教学过程
        3.2.6 教材设置
4 青岛市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分析
    4.1 课堂活动案例
        4.1.1 案例设计
        4.1.2 案例分析
    4.2 课外活动案例
        4.2.1 案例设计
        4.2.2 案例分析
5 青岛市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优化对策
    5.1 总体思路设计
    5.2 优化对策
        5.2.1 政府层面
        5.2.2 学校层面
        5.2.3 教师层面
        5.2.4 学生层面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10)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变革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二、教师学习:一个复杂的问题域
        三、实践转向: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境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教师现场学习力的首倡
        二、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概念研究
        三、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容研究
        四、文献研究带来的启示
    第五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与设计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理论基础——现象学的启示
    第一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构成性反思
        一、学习发生中知行学思的合一关系
        二、认识过程中个别与普遍走向贯通
        三、认识内在于实践的构成性反思
    第二节 现象学意识构成性理论的启发
        一、何为意识的构成性识度?
        二、意向性是意识构成的根本性质
        三、意识从空乏到充盈的结构序列
        四、意识主动发生与被动发生的阶段
第三章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涵与结构
    第一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涵
        一、现场学习力的构成性识度:对词源的考察
        二、教师专业意识的当下化构造与显现
    第二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结构
        一、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双螺旋结构
        二、双螺旋结构之教师的专业意识
        三、双螺旋结构之教育发生现场中的认识对象
        四、双螺旋结构之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居间构成
第四章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源发与生成
    第一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生活体验研究的展开线索
        一、教师专业意识从空乏到充盈的结构序列
        二、教师专业意识主动构成与被动构成的过程
    第二节 生活体验之一: 孩童时期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原初体验
        一、孩童受教的初体验
        二、孩童施教行为的流露
        三、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成的原生回忆
    第三节 生活体验之二: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现场学习力的萌生
        一、基础教育中对教师教学的觉察
        二、基础教育中学科知识基础的获得
        三、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成的想象
    第四节 生活体验之三: 专业教育阶段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发展
        一、专业教育中教育教学认识的充实
        二、专业教育中学科知识理解的深化
        三、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成的理论充盈
    第五节 生活体验之四: 工作现场中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建立
        一、工作现场中教育信念的重塑
        二、工作现场中学科知识的增益
        三、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成的再造
第五章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运作与显现
    第一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具体维度的行为表现
    第二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能级显现的描述状态
        一、来自于教师同事对教师学习者的评价
        二、教师现场学习力不同能级状态的自陈报告
    第三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能级描述状态的评析
        一、教师现场学习力三种能级描述状态的评析
        二、教师现场学习力养成的现实困难与提升可能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启示
    第三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所荣获科研成果

四、重视概念教学 提高学生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D]. 吴秉旭.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发展水平研究[D]. 柴诗.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广西山区乡镇中学合唱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资源县车田民族初中为例[D]. 翟俊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调查分析[D]. 景琦琦.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5]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研究[D]. 蔡其全.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6]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生导互动”效应的实证研究[D]. 熊雨飞. 南昌大学, 2020(05)
  • [7]生命关怀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培育研究 ——以公主岭实验中学为例[D]. 姜苏原.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2)
  • [8]适应翻转课堂要求的初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研究 ——以武汉市W中学为例[D]. 张文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现状及优化对策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D]. 张月.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10]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D]. 许芳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重视概念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