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成瘾性消费品与近代世界的形成论文

全球化、成瘾性消费品与近代世界的形成论文

·学人论语·

全球化、成瘾性消费品与近代世界的形成

仲伟民

(清华大学 历史系, 北京 100084)

〔摘 要〕 世界历史的近代化是一个全方位的进程,学术界关于近代化原因的揭示已经非常充分,但从世界市场尤其是从成瘾性消费品市场这个角度所做的研究非常不够。包括糖、茶叶、咖啡、可可等在内的成瘾性消费品曾经在世界近代化过程中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在大航海后成为主要的世界商品,而且成为宗主国与殖民地的贸易链接纽带。成瘾性消费品既是近代生活方式和近代文化产生的催化剂,也是世界近代化的助推器,还是全球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因素。

〔关键词〕 成瘾性消费品;近代化;世界市场;全球化;蔗糖;茶叶;咖啡

成瘾性消费品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甚至可能被认为是一个含有负面意义的概念。其实,在学术研究中,成瘾性消费品应该是一个中性概念。〔1〕

成瘾性是指此类商品的某种特性,部分成瘾性消费品对人身体的确有害,比如鸦片、可卡因、烟草等,但也有不少成瘾性消费品不仅不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而且可能非常有益,比如茶叶、咖啡、可可等,以及适量的糖、酒等,而且这些成瘾性消费品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笔者正是在此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而且认为只有这个概念才能准确表达此类消费品的内涵和意义。本文所关注的是,这些成瘾性商品在近代世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过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成瘾性消费品成为大航海之后的世界商品

关于现代世界的形成,或者说以英国为代表的近代化国家的成功原因,学术界从制度、科技、宗教等方面探讨很多。教科书一般都会这么说,文艺复兴后的思想解放、科技进步、大航海等是欧洲国家率先实现近代化的主要原因,这当然没有什么问题;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认为,自中世纪后期开始的一系列制度变革,包括深刻的经济制度变革,是欧洲现代化的根本原因,当然更没有问题。上述观点无疑都有非常强的解释力,是毋庸置疑的,的确都是基础或根本性的原因。

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除了上述根本性原因外,其他一些重要原因同样不能忽视。比如,一些特殊商品就在这个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些特殊商品被一些学者称为“世界商品”,比如糖、茶叶、棉纺织品以及后来的化纤制品就是典型的、无可替代的“世界商品”。这些商品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绝对不可小视,因为正是这些商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才促使了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它们既是世界历史全球化的宠儿,又是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助推因素。川北稔指出:“不管是棉纺织品、棉花,还是砂糖,在过去都是世界历史前进的原动力,我们不应该忘记它们曾经焕发出的耀眼光芒。因为不管是好还是坏,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都是由砂糖、棉纺织品这些商品所推动和创造出来的。”〔2〕棉花及棉纺织品在近代历史中的作用无可替代,没有棉纺织业就根本没有英国的工业化,甚至美国经济的起飞也是根源于棉纺织业的发展,〔3〕这些常识已经为人熟知。另外,通过物质文化认识历史,通过消费品来认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也是我们观察近代历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因为历史毕竟是人创造的,而人首先是需要生存的;恰有意味的是,在近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类必需消费品的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是历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影响近代历史发展的世界商品中,有一类商品不容忽视,这就是成瘾性消费品。成瘾性消费品种类繁多,诸如茶叶、可可、咖啡、古柯叶、槟榔、烟草、鸦片、糖等等。除茶叶和糖之外,将上述消费品归为成瘾性消费品,大约不会有什么争议。至于茶叶和糖,有人不太同意是成瘾性消费品。但笔者认为,茶叶是非常典型的成瘾性消费品。茶叶中含有2%~4%的咖啡因(咖啡豆是茶叶的2倍),因此茶叶是一种兴奋剂;如果烹煮或浸泡时放入足量或多量的茶叶,那么咖啡因就会高很多。经常饮茶的人,对咖啡因的耐受会越来越强,于是饮用的茶叶数量则会越来越多。饮茶成为一种习惯,即是典型的成瘾标志。糖的甜味,婴幼儿就喜欢,世界各地无一例外,其成瘾性似乎也是无可置疑的。

很多成瘾性消费品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自古就供人类享受、消费,比如糖、茶叶、咖啡等。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成瘾性消费品在大航海之前,基本都是局限于某一区域,即只有某些地区的某些人群食用这些成瘾性消费品。以世界三大饮料为例,茶叶生产和消费主要集中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咖啡原产于非洲,是阿拉伯人使咖啡广而知之;可可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上游的热带雨林,16世纪后才被欧洲人当作宝贝。

成瘾性消费品在全世界流行,是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即大航海后一两百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大航海是成瘾性消费品在全球传播的一个最重要的契机,如果没有大航海,这些消费品的传播速度不会如此之快。这一类消费品伴随大航海所引致的全球化趋势,成为近代商品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而此后随之而来的经济快速发展,又引致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上层人士的消费水平迅速提高,有学者认为,17、18世纪的英国以及稍后的法国,已经具备了近代消费型社会的主要特征。〔4〕而下层人民同样得益,因为相比于传统的酒类饮料,茶叶加糖要便宜很多,而且能够提供更多的热量。所以同样有学者指出,正是因为下层民众的日趋贫困,才使茶叶越来越重要,“因为他们已经喝不起麦芽酒”。〔5〕比如糖家族中最重要的一类是蔗糖,蔗糖原产于大洋洲及美洲,后来亚洲也有生产,但欧洲直到公元1000年左右还极少有人知道蔗糖的存在。此后欧洲人才逐渐了解蔗糖,到1650年时,英格兰的贵族和富人们已经嗜糖成癖,并且蔗糖开始频频出现在药品、文学想象以及身份的炫耀等方面。最晚到1800年前后,蔗糖已经成为英格兰人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消费品,尽管此时蔗糖的价格依然较高。到1900年时,蔗糖为英国人的日常饮食提供了近五分之一的热量。〔6〕

也就是说,这些消费品在全世界广泛传播的历史,几乎与近代化过程或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相一致,也与全球化的进程相一致。全球化进程中如果缺少了这类成瘾性消费品,全球化的速度肯定会大大减缓,因此这些成瘾性消费品是目前全球史研究的宠儿。这类消费品在全球传播的历史的确值得特别关注,因为研究这些成瘾性消费品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研究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也是研究全球化的历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文化的繁荣兴盛,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1〕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指引和战略指导。

二、成瘾性消费品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其中最有代表的成瘾性消费品是糖。在成瘾性消费品全球化过程中,糖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种消费品。

糖在我们目前的生活中已经成为最为普通的一种消费品。这种消费品不可或缺,价格便宜,充斥市场。因为现代人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糖的摄取量也逐渐提高,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因此糖在许多国家被视为不健康食品。其实,食糖过度危害健康的观点,是人们最近几十年才认识到的,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砂糖大规模生产之前,糖一直曾经是非常稀缺、非常昂贵的一种商品,是一种奢侈品。在很多地方,糖经常被作为一种药品和补品。〔7〕

为增加经济效益,也可把形体优美(不管大小个)灵芝挑选出来,刷掉孢子粉和泥土,放至蒸锅内蒸红(5~10分钟),出锅晒干或烘干,精心保管,留做工艺灵芝。

对近代欧洲来说,在所有的海外商品中,“糖是最重要的。它的历史至少同欧洲向外开拓新世界的历史一样悠久,可以说是它的缩影”。〔8〕如果没有糖引入欧洲的日常生活中,可能就不会有茶叶和咖啡的流行,不会有后来欧洲人的新型的生活方式;而如果没有新型的生活方式,则可能很难想象欧洲的近代化是否能成功——这并非危言耸听。

方案2,按新反转发电模式,两种工况变换为同极数变频变速方案,其抽水工况1 600 kW 28 P 50 Hz 6 kV cosφ0.9(越前),发电工况 450 kW 28 P 25 Hz 3 kV cos φ0.8(滞后)。 该方案由于发电为3kV25Hz,不能直接并入电网,为此需通过一套专用变频机组将3kV 25Hz的电变换为6.3kV 50 Hz,然后向电网送电。

人类制造糖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制造糖的技术到底何时发明、在何地发明,学术界争议很大。根据现有成果来看,印度可能是最早发明并食用蔗糖的地区,这也是欧美学界公认的结论。中国也很早就有制造蔗糖的技术,如汉代《异物志》曾记载:“(甘蔗)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饧,名之曰糖。”不过,这个时期中国制造的蔗糖,大约是通过在阳光下曝晒甘蔗汁的原始方法,使甘蔗汁变成粘稠的半固体形状而已,只能算是红糖的雏形。唐代曾有人专程去印度学习制糖技术,从文化与技术传播史分析,中国的制糖技术应该是从印度学习而来。至于后来人们主要消费的白糖最早是在哪里发明的,学术界产生了争议,有学者认为是印度,有学者认为是中国。〔9〕

关于糖的发明权问题,不是本文考察的重点,本文更关注的是糖的传播和影响力。像糖这类消费品从开始时的奢侈品,逐渐变为日常生活用品,即从原来的稀有、价格高昂,到后来的丰富、价格低廉;从原来只有少数人能够享用,到后来普通百姓都有能力消费,是大航海之后几百年历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正是糖的广泛传播,带动了诸如茶叶、咖啡、可可这一类成瘾性消费品更为广泛的传播;而且,也正是因为糖与上述几类成瘾性消费品奇妙的结合,使这些消费品成为市场竞逐的宠儿,几乎改变了人类的消费方式,并极大地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成为近代历史发展的助推剂。

跨巨龙大道连续梁桥采用挂篮法分段施工,混凝土标号为C55,合拢段为C55微膨胀混凝土,设计要求同条件养护试块抗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5%后,方可进行预应力施工,所以要求选定的混凝土配合比早期强度高,以满足预应力张拉压浆的要求。

从1650年起,糖在许多国家从一种奢侈品和稀有品变成一种日用品和必需品,英国就是其中的一个。除了一些极特殊的例外,1650年以后消费的增长伴随着西方的发展进程。我相信,这是第二波(如果忽略掉烟草的话,也可以说是第一波)所谓奢侈品转型的风潮,同时也是世界资本主义生产力勃发和意志涌现的缩影,这首先集中表现于尼德兰和英格兰。〔11〕

我国漆工艺的历史源远流长。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先民们已经学会使用朱色漆了。漆艺的发展,贯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追根溯源,现代立体漆艺植根于传统,是建立在成熟的漆工艺技术的基础之上的。

又可称为“软件改革”。按照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体系,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有力政策制度保障的要求,深化我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创新军事力量运用政策制度,重塑军事力量建设政策制度,推进军事管理政策制度改革。与此同时,把军民融合政策制度改革纳入军事政策制度改革中统筹推进,以形成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工作运行体系。由此,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疏通军队的“经络血脉”。

茶叶在英国,咖啡在法国、美国,其他欧洲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于是这两种饮料迅速成为欧美世界最受欢迎的消费品。

CEI应用于初始工艺过程危险分析、计算分布等级指数、通过审定工艺过程,提出消除、减少或减轻释放的建议和应急响应计划。本文的目标是在已有的CEI基础上,研发软件实现该方法,形成一个安全指数计算工具,具备一定的管理功能,能记录、查看、导出已有的各次计算结果。

与英国人对茶的喜爱和迷恋不同,荷兰人、法国人更喜欢咖啡。根据现在可考证的历史,人类大规模喝咖啡的时间其实很晚,大致是从15世纪才开始的,最初流行的区域也仅限于也门。此后,咖啡很快就随伊斯兰教影响力的扩大而扩散到了几乎整个阿拉伯世界,在16世纪后期,逐渐扩展到了伊朗和土耳其。至17世纪,饮用咖啡的习惯扩展到了欧洲。1645年,欧洲的第一家咖啡馆在意大利的罗马开张,与茶叶在英国流行的情况相似,咖啡很快也成为了欧洲上层社会喜爱的饮品。荷兰商人见销售咖啡有利可图,于是他们把咖啡树苗带到了爪哇和斯里兰卡,试种非常成功,1711年欧洲国家便开始从爪哇和斯里兰卡进口咖啡豆。此时,咖啡已经是欧洲许多国家非常流行的饮品了。

易非这样想着时,就不由自主起来了,反正冷,反正睡不着,不如起来活动一下,反而会暖和些。可当她穿好衣服时,她就毫不犹豫地向着青梅居的方向去了,一刻也不曾犹豫,仿佛她起来就是为了到那栋房子里去。

在法国,至17世纪后期,喝咖啡成为法国的时尚,18世纪后法国咖啡需求量猛增,此与英国饮茶之风大盛有异曲同工之妙。英法两国对饮品的不同嗜好,可能与两国人的性格有关,比如米什莱(Michelet)就认为法国大革命发生的部分原因是受到了喝咖啡的影响;〔14〕也与其殖民经历有关,因为法国殖民地主要在美洲和非洲。在这一时期,法国人开始在加勒比海上的殖民地地区种植咖啡,这里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咖啡树的生长,因此很快成为世界咖啡生产的核心地区。1788年,世界咖啡总产量的一半来自法属殖民地圣多明戈。后来成为咖啡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的巴西,实际上直到1822年才开始大规模引进种植,巴西的咖啡生产发展极为迅速,至20世纪初期,巴西已经成为控制世界70%咖啡产量的国家。

随着殖民扩张,茶叶和咖啡同时被带进了北美新大陆。后来因为波士顿倾茶事件以及随后不久的美国脱离英联邦而独立,排斥茶叶、饮用咖啡遂成为爱国的象征,喝咖啡被看作是支持独立的标志,这直接导致咖啡在北美的销量直线上升,而茶叶的销售量急剧下降。英国人饮茶,美国人喝咖啡,似乎成为英美两国人民的身份标志之一,这是很有意味的事。

到18世纪,饮茶习惯在英国迅速普及。尤其是1784年《抵代税法》发布后,茶叶走私基本被制止,茶叶价格大幅度下降,茶叶名副其实成为了英国的民族饮料。另外,从经济与贸易的角度分析,从东方大量进口茶叶也符合国家的利益,因为只有“茶叶是唯一能够成为普遍消费品而又不与本国制造品竞争的一种合用的货物”。〔12〕18世纪90年代,弗里德里克·莫顿·伊登为了撰写《穷人的状况》一书,在英国各地开展调查,详细记录了当时各地穷人的饮食状况。他发现,绝大多数穷人都定期购买茶叶和糖,这两项支出占当时普通人家庭总收入的5%~10%。〔13〕也就是说,对当时所有的英国人来说,糖和茶叶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消费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茶叶、咖啡相比,被称为“神仙饮料”的巧克力饮料,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平原地区,可可这种植物在16世纪之前鲜为人知。另因为可可产量低,极为稀少,因此巧克力饮料起初的价格非常昂贵。16世纪末,西班牙人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巧克力工厂,产量非常有限。在17世纪,可可主要由天主教人士食用,但已经非常受到人们的喜爱。固体的巧克力出现更晚,直到1848年才由瑞士人制造出了由可可、牛奶、糖为主要原料的固体巧克力。

上述茶叶、咖啡、可可等几种成瘾性消费品在全球的传播,都极大地带动了砂糖产业的发展。我们看到,除了中国人饮茶不加糖外,其他地方饮用茶叶、咖啡等,都需要加入大量的砂糖。在人类社会发生急速转型的时代,人们要比传统时代付出更多的体力和精力,因此就需要补充更多的热量,在肉蛋奶等产品尚不丰富、价格较高的情况下,这些成瘾性消费品自然就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并迅速进入世界市场舞台的中心,成为这个时代的商品宠儿。

三、成瘾性消费品对近代世界形成的作用和影响

成瘾性消费品在短时期风靡全世界,有其必然的趋势,因为此类消费品对近代世界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欧美近代化过程中,此类消费品在对旧世界改造的同时,对新的社会生活的重塑不可低估;如果没有此类消费品,近代欧美国家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特征。

3.全球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因素

近代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它既指生产方式的近代化、思维方式的近代化,还指生活方式的近代化。生活方式如何近代化?这是一个很难测度的指标,但是我们无可否认,成瘾性消费品在近代生活方式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生产方式转型相比,生活方式的转型更为复杂,也很少引人注意。所以现在我们往往把近代社会的转型简化为“工业革命”或“资本主义的产生”,显然这是一种非常正确但相当表面化的理解。生产方式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型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近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茶叶、咖啡、可可等成瘾性消费品作为一种重要的商品,它们既是近代生产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们在消费这些商品的同时,又逐渐形成了近代的生活方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和习惯。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本文重点论述了成瘾性消费品在全球化以及近代化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是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即这些成瘾性消费品是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才出现的。也就是说,在一个新世界、新制度即将诞生的背景下,因缘际会,这些成瘾性消费品才成为市场的宠儿。我们充分肯定这些成瘾性消费品所起的重要作用,但也不能过分夸大。制度与技术变革才是最重要的因素。正如诺思所说:“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制度在社会中具有更为基础性的作用,它们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根本原因”。〔23〕诺思提醒我们,只有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才能深刻理解为何只有大航海以来,全世界才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包括上述成瘾性消费品在这个时期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咖啡馆是考察欧洲近代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窗口,我们甚至可以说咖啡馆孕育了近代的欧洲文化。之所以多叫咖啡馆而非茶馆,是因为起初顾客的确以消费咖啡为主,但因为咖啡的供应经常难以保障,而茶叶供应则相对比较充足,所以咖啡馆里常年供应的是茶。尤其是在英国,咖啡馆其实就是茶馆。咖啡馆是非常开放的场所,不仅男子经常进入,妇女也是咖啡馆的常客,甚至成为了妇女的天堂。在17—18世纪的欧洲主要城市如伦敦、巴黎、阿姆斯特丹等,咖啡馆数量惊人。当然,咖啡馆里买的不仅仅有咖啡、茶,还有巧克力饮料(固体巧克力很晚才出现)以及香烟等,糖当然也是咖啡馆里不可缺少的重要消费品。当时,因为咖啡的稀缺性、加工复杂以及价格较为昂贵,所以还无法普及到普通家庭。在繁忙辛苦的工作之余,英国人最喜欢在香雾缭绕的咖啡馆里边喝茶边谈天说地、交流信息、发表个人见解。

咖啡馆里充满了自由的气息,身份地位以及经济实力的差距都可以忽略不计。其实所谓的“近代文化”正是在咖啡馆里生发出来的。而咖啡馆所提供的砂糖、红茶和咖啡所起的作用就好比近代文化的助产妇一样。〔15〕

说咖啡馆是近代文化的助产妇,一点也不为过。直到今天在科学界影响极大的皇家学会就是诞生在伦敦咖啡馆里,包括牛顿在内的一大批科学家都是这个学会的成员。在这个时期,咖啡馆绝不仅仅是休闲娱乐的场所,它更是信息交流的场所,甚至是各种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场所。这里有前沿的科学咨询,因此在咖啡馆诞生了最早的报纸和杂志;这里有重要的经济信息,因此在咖啡馆诞生了近代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咖啡馆与近代文学、音乐、喜剧的关系同样非常密切,不仅像《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名作产生于咖啡馆,连“小说”这一重要文体也是产生于咖啡馆。更有意思的是,近代政党的诞生,大约与咖啡馆也有极大的关系,因为人们喜欢在这里聚会、谈论国家大事。由此可见,咖啡馆的功能非同寻常。

在法国,咖啡馆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视。法国人在咖啡馆当然主要是享用咖啡,但葡萄酒同样是法国人的最爱。因为当时咖啡的加工技术还相当初步,因此法国人主要在咖啡馆享受咖啡的美味,在19世纪中期之前咖啡基本上没有进入家庭。这一点与茶叶大不一样,因为茶叶浸泡烹煮技术非常简单,所以茶叶很快就进入了家庭。结果导致,英国的咖啡馆到18世纪后期就逐渐衰落,而法国的咖啡馆直到19世纪依然极受人们喜爱。18、19世纪的巴黎咖啡馆是当时的文化中心,许多著名的画家、音乐家、作家等经常聚集在咖啡馆,咖啡以及葡萄酒使法国人的艺术和浪漫气息无与伦比。

正如上文提到,咖啡馆欢迎所有人来消费,包括长期被排除在社会主流之外的女人。成瘾性消费品特别受到女性的喜爱,而这个时代又是特别需要女性劳动力、欢迎女性走出家门的时代,这大大促使了此类成瘾性消费品生产和贸易的增长。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生活方式的形成,与女性对奢侈品消费的喜爱和追求有极大的正相关关系。桑巴特就特别指出过“甜食的消费与女性统治存在着关系”,他说:“(旧式的)女权主义与糖之间的联系对经济发展史来说极为重要。由于女人在资本主义早期所发挥的支配作用,糖迅速成为了受人所喜爱的食品;正是由于更广泛地使用糖,像可可、咖啡、茶这样一些刺激物才被全欧洲迅速地接受。这种商品的贸易,海外殖民对可可、咖啡和糖的生产,以及欧洲对可可的加工和对糖的提纯,这些都是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十分明显的因素。”〔16〕包括甜食在内的成瘾性消费品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女性也越来越多地走出家门,这些都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助推了欧美的近代化进程

欧洲近代社会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是与殖民地种植园的历史平行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些种植园的开辟,就不可能生产出大量的成瘾性消费品;因为欧洲既不能生产这些主要的产品,也没有足够的土地种植这些植物。而殖民地种植园的广泛开辟,解除了欧洲的土地制约;大量非洲黑奴及华工被贩卖到殖民地,则又解决了欧美的人力匮乏的问题。正是在武力压迫与资本驱动的双重因素之下,欧美的近代化进程得以顺利进行。尽管笔者对“加州学派”的观点从根本上不大认同,但他们的上述看法,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原来多数成瘾性消费品的消费都是局限于某一区域,原因是只有这一区域出产此类植物,本地人长期以来就熟悉这类植物的特性。但因为本地生产方式的落后以及地域的封闭等原因,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这些消费品较少对其他地区产生影响。

这里有一些有说服力的例证。比如,糖与茶叶、咖啡、巧克力的奇妙结合,逐渐改变了欧洲人以酒精饮料为主的习惯。此点在欧洲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人们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在16世纪之前的很长时期里,酒精饮料一直是英国人的主要饮品,这些酒精饮料大多是用水果、粮食等酿造的,如淡啤酒、葡萄酒、杜松子酒等。茶叶传到英国,并且在茶叶中加入大量的糖,这种新型的热饮料深受人们喜爱,迅速风靡英伦三岛,很快就取代了上述酒精饮料。简单看,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但如果从历史长河来观察,则不难看到这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对英国近代化进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其一,新型饮料对人的身体健康更加有利,不仅减少了很多疾病,如淋巴腺炎鼠疫、斑疹伤寒、坏疽性咽炎以及很多肠道疾病,而且使人们的身体素质大大提高;其二,新型饮料使人的精神更加健康,而原来的酒精饮料往往使人昏昏欲睡,长期饮用酒精饮料会无法适应在生产线上长期工作;其三,新型饮料不仅营养价值更好,而且价格便宜,适合任何阶层的人消费,包括社会最底层人群;其四,新型饮品的贸易,是资本追逐的对象,对促进国家经济增长非常重要。

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茶歇”中的主角表面上是茶,但实际主角却是糖,是糖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热量。从18世纪中期开始,糖在人们食物结构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到19世纪中期以后糖甚至成为了主角,人们不仅在茶和咖啡中加糖,其他食品尤其是谷物食品中也逐渐加入越来越多的糖。越是贫穷的阶层,廉价的糖就越重要,消费也是最多。在18、19世纪的英国,糖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热量之源,到1900年,糖提供了人均至少1/6的卡路里摄取量。〔17〕从某种程度上说,糖的作用无法取代,尤其是在18世纪以前。据研究,今天富国和较为富有的阶层每人每天大约需要3500~4000卡路里,这个营养水平在18世纪前达到不容易,可能只有王宫贵族和特权阶层能够达到,城市平民一般只能达到2000卡路里左右。〔18〕在这个关键时期,糖来到了人们的餐桌上,从而解决了基本营养问题。

而咖啡与砂糖的奇妙结合,则使美国诞生了一种新型的迥异于英国的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说,正是咖啡而不是茶叶,塑造了不同于其母体英国的美国文化。当然,美国文化的塑造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美国人为了摆脱宗主国英国的控制而抵制茶叶,提倡饮用咖啡,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今天美国成为可口可乐生产大国,也并非偶然。当然,笔者指出咖啡对美国的作用,并非说美国人完全杜绝喝茶,只是与英国比较而言,实际情况是仍有相当一部分美国人喜欢喝茶,茶叶在美国的销量也不低,尤其是大量进口日本的绿茶。〔19〕

国家图书馆的历史从1909年京师图书馆建立伊始,经历了一系列名称沿革:京师图书馆(1909年,清廷批准建立京师图书馆,以下简称“京馆”)——北平图书馆(1928年,旧京师图书馆奉中央命令,改为北平图书馆,以下简称“平馆”)——北京图书馆(1949年10月1日后,国立北平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1998年2月更名国家图书馆至今)。

此类消费品的特性,与这个时代特别合拍,即特别适应了这个时代的需要。正如西敏司所说:“像茶、糖、甜酒和烟草之类的商品,劳动者对它们的食用与劳动者们的生活节奏相契合。那时的几个世纪,是消费方面日新月异的世纪,当时英国正从一个乡村化的、农业的和前资本主义的社会,以既非有条不紊也非一帆风顺的方式发生着转型。人们享用着糖的同时,工作的日程安排被加快,农村城市化的步幅不断加速,工厂体系逐渐成形并广为流传。这些变化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了饮食习惯的模式。”〔20〕因此可以说,这个时代需要成瘾性消费品,而成瘾性消费品又助推了这个时代的发展。

之所以说此类成瘾性消费品与这个时代合拍,是因为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性:温和的刺激性、愉悦性,所以考特莱特将这些成瘾性消费品的流行,称之为“精神刺激革命”。〔21〕从传统农耕时代向机器工业时代的转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变革,如西敏司所说,变革中的社会,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都大大加快,不仅要求人们工作更加勤奋,而且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体力。在这种情况下,温和的刺激性、愉悦性就特别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说,茶叶、咖啡、可可以及含高热量的糖,全是符合这个时代的正能量的消费品。就是饱受斥责的烟草,其提神静气放松的作用,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

欧洲人进入这些地区并掌握了这些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欧洲人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并按照市场需求加工这些产品,既使这些产品的供应有了充分保障,也大大降低了产品的销售价格。这样,宗主国人们的生活成本逐渐下降,又进一步促进了此类消费品的销售。以英国为例,砂糖和茶叶的奇妙结合,使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各种成瘾性消费品中,唯一不能称为奢侈品的大约就是茶叶,尽管在17世纪中期之前茶叶价格相当昂贵,普通人家庭很难经常消费,那时也曾经被当作奢侈品。但到18世纪后这种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即随着东印度公司茶叶贸易的迅速增长,茶叶从原来只有少数人享用的饮品逐渐变成了普通大众都有能力消费的普通消费品,原来只适用于贵族的“茶歇”变成了全民的生活习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穷人来说,“茶歇”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绝对不只是与闲暇联系在一起。因为当时英国普通人的午餐比较简单,午餐至晚饭之间间隔的时间又比较长,因此“茶歇”便成为普通英国人补充体力的最佳的方式之一。

1.近代生活方式和近代文化产生的催化剂

此类消费品中的每一类都是大航海后搅动世界的重要商品,它们被商人、殖民者从原产地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从而成为助推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预习验收和三大任务贯穿了课中的所有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平台签到并完成调查问卷,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因材施教。

在影响世界的三大饮料中,茶叶最为成功,其影响力远远大于咖啡和巧克力。这当然应该归功于茶叶饮用方式的简单,以及价格的迅速低廉趋势;另外,茶叶的品质和味道比其他饮料容易被人们接受,与糖混合后更容易入口。英国是17世纪之后最大的殖民帝国,但东印度公司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东印度公司垄断对华茶叶贸易时期,刺激了中国茶叶的生产和出口;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被终结后,大英帝国则及时开发了印度、锡兰的茶叶种植园,茶叶的供应有了更好的保障,价格也大为降低。其他两种饮料在全世界的影响和传播也是非常之快。而所有这些成瘾性消费品饮料的增长,都刺激了蔗糖的生产和消费。从而,这些成瘾性消费品形成了完整的种植、生产、加工、消费的全球产业链。

从表面上看,此类成瘾性消费品使近代商品贸易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从深层次看,此类消费品引起了全球性变革:不仅导致消费、饮食结构的巨大变革,而且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甚至可以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世界经济,将全球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全球化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欧洲消费了大部分的成瘾性商品,但欧洲却不能生产这些商品,于是他们不得不将资金、人力甚至武力投入到亚洲、美洲、澳洲;生产这些消费品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他们将非洲黑奴及华工运至美洲。后来崛起的美国同样如此,为了得到本国所需要的大量咖啡、可可和蔗糖,美国炮制英国的做法。可以说,正是这些成瘾性消费品将宗主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广大地区联系了起来;正是这些成瘾性消费品,导致全新的世界经济结构;正是这些成瘾性消费品,使全世界紧密连接在一起,全球化成为近两三个世纪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如彭慕兰所说,人们因为对鸦片、咖啡和糖等产品的渴望而改变了全球格局,形成了一个以产品需求为基础的新世界;他以甘蔗为例,认为“甘蔗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力、美洲土壤”。〔22〕因此,这一类成瘾性消费品是大航海后促进全球化加速前进的不可缺失的重要因素。

在新课改下,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中的有效呈现是关键点之一。在上好小学数学课中,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个体差异,科学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数学课堂,在把握数学知识以及技能过程中提升数学兴趣度和课堂参与度,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等埋下伏笔。

②对水位埋深数据,利用水是优良电导体的特性,在原有水位测量设备的基础上改进测水位埋深的设备,利用电线回路遇水通电的原理获得数据。

本文没有涉及烟草、酒等成瘾性消费品,这些消费品在近代社会形成过程中同样发挥过重要作用。我们也要注意到,尽管笔者强调茶叶、咖啡、可可等在近代社会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这些成瘾性消费品从未完全取代酒精饮料,而且酒精饮料的消费额也在逐步增长。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糖消费提高并成为卡路里的主要来源之一,并没有最早发生在糖的原产地以及很早就栽种并懂得加工技术的地方,如印度和中国,而是发生在向近代转型的国家中,这说明糖与近代社会转型的关联非常之密切,并非简单消费增加或减少的问题。〔24〕在大航海之后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与印度始终不是主导全球化的国家,所以这些成瘾性消费品对中国与印度的发展作用有限。

注释:

〔1〕戴维·考特莱特即是在此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的,他认为“瘾品”是一个中性名词,“泛指各类合法与非法、温和与强效、医疗用途与非医疗用途的麻醉及提神物质。因此,含酒精饮料与咖啡因的饮料、大麻、古柯叶、可卡因、鸦片、吗啡、烟草,都算瘾品,海洛因、脱氧安非他命(methamphetamine),以及许多其他半合成物质与合成物质,也在其列。这些东西本来没有害处,但都可能被滥用……”参见〔美〕戴维·考特莱特:《上瘾五百年:瘾品与现代世界的形成》,薛绚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页。

〔2〕〔15〕〔日〕川北稔:《砂糖的历史》,郑渠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179-180、95页。

中国茶叶影响欧洲、走向世界,是欧洲人在亚洲探险、经商的一种副产品。欧洲人在17世纪初期才知道茶叶是一种饮品,直到17世纪中叶之前,饮茶习惯只在英国、葡萄牙、荷兰、法国等少数欧洲国家的上层社会流行。那时,关于茶叶对人体有益还是有害的问题,争议极大,莫衷一是。茶叶在短时期内影响欧洲,主要是因为英国人的缘故。英国茶叶消费的风气始于王室,饮茶在17世纪后期成为英国王室优雅风范的象征之一,受到贵族和绅士阶层尤其是女性的热捧和欢迎。到18世纪初期,饮茶习俗已遍及英伦三岛,至此,关于饮茶有害的言论基本绝迹。在这个时期的英国,享受将中国茶和砂糖结合在一起的红茶,是一种尊贵和身份的重要标志。上有所好,下必尚之,这是英国人突出的性格特点。至17世纪晚期、18世纪初期,加了砂糖的美味红茶已经不再是贵族和绅士等上流阶层的专属品,红茶已经走出王室、城堡,迅速成为中产阶级乃至平民阶级的日常消费品,成为英国人的民族饮料。中国人喝茶从来不加糖,但英国人一开始饮茶就加糖,既然饮茶习惯源自中国,那为何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据推测,英国人饮茶加糖的习惯,很可能受到印度人的影响,因为印度人喝茶是加糖的。印度是较早制造砂糖,也是较早受中国影响而饮茶的国家。而英国最初就是经由印度西部的苏拉特港从中国进口茶叶的,因此很可能是印度人的饮茶方式影响了英国船员,英国船员将这种饮茶方式带到了国内。〔10〕西敏司指出:

〔3〕近期相关的研究成果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斯温·贝克特的《棉花帝国:一部全球史》(中文版即将出版),以及乔吉奥·列略的《棉的全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4〕参见N.McKendrick,J.Brewer,J.H.Plumb,the Birth of Consumer Society: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Eighteenth-Centry England ,London:Europa Publication Ltd.,1982。

〔5〕〔英〕T.S.阿什顿:《历史学家对资本主义的态度》,载〔英〕F.A.哈耶克主编:《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秋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5页。

〔6〕〔8〕〔11〕〔14〕〔17〕〔20〕〔美〕西敏司:《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王超、朱健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7、9、13、186、149、171-172页。

〔7〕糖的用途大致有以下几种:药、香料调味品、甜味佐料、防腐剂等。

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的新形势下,水利事业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逐步进入保障国民经济发展、推动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新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部署,明确提出“质量第一”“质量强国”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水平,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加强全面质量监管[1]。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长江流域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致力于不断优化质量监督工作体制机制,强化质量监督管理,创新质量监督工作方式,深入探索和研究长江流域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

〔9〕“糖”的英文是sugar,德文是Zucker,法文是sucre,俄文是caxap,均来自于印度的梵文sarkara,因此欧美学者倾向于认为白糖是印度人发现的。季羡林先生早在1930年代在德国学习的时候,就注意到“糖”的重要性。他尤其注意到印度文的白糖是cini,而cini即中国的意思,也就是说印度人认为白糖是中国人发现的。季先生根据敦煌残卷及其他相关材料,认为中国人首先采取“黄泥水淋糖法”制造出了白砂糖,时间是在明朝,并指出这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也是对世界做出的一大贡献。也就是说,中国人从印度学习了制糖技术,而后加以改造,后来居上。参见季羡林:《糖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但是,季先生的观点,国际学术界似乎难以认同,目前所见研究糖史的著作,鲜有采纳此观点者。

〔10〕〔13〕参见〔英〕罗伊·莫克塞姆:《茶:嗜好、开拓与帝国》,毕小青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30、46页。

〔12〕〔英〕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康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2页。

〔16〕〔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4-125页。

〔18〕〔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顾良、施康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第148页。

〔19〕美国人在饮茶方面甚至有所创造,比如袋泡茶就是美国发明的。1908年纽约茶叶经销商托马斯·萨利文(Thomas Sullivan)首创袋泡茶;1970年代后,袋泡茶开始风靡全世界。在英国,至1985年袋泡茶占据了68%的市场,2000年占据了90%的市场。参见〔英〕罗伊·莫克塞姆:《茶:嗜好、开拓与帝国》,毕小青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200页。

〔21〕〔美〕戴维·考特莱特:《上瘾五百年:瘾品与现代世界的形成》,薛绚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页。

〔22〕〔美〕彭慕兰:《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黄中宪、吴莉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77页。

〔23〕〔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127页。

〔24〕参见〔美〕穆素洁:《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叶篱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2009年。

作者简介: 仲伟民,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DOI: 10.3969/j.issn.1002-1698.2019.03.010

〔责任编辑:马立钊〕

标签:;  ;  ;  ;  ;  ;  ;  ;  

全球化、成瘾性消费品与近代世界的形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