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形态的体验性研究

产品形态的体验性研究

李巨韬[1]2004年在《产品形态的体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消费者对产品的感觉已经超越原本很受重视的产品机能而较其显得更为重要,单纯的便利性倾向也已经转变为享受性倾向。他们看重的已不仅仅是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还有产品与自己的密切程度;他们购买的不仅是一件物品,而更多的是自我满足感,追求的是某种特定商品与理想的自我概念的吻合。在这种情况下对产品形态体验性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论文首先对形态体验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分为感受性和参与性,然后分别对感受性体验和参与性体验进行详细论述。文中将产品形态感受性体验分为:情感体验、社会体验和文化体验,然后借助符号学的知识分析得出:象征手法和象形手法是实现形态感受性体验的重要设计手法。对于参与性体验,本文按照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研究:1.设计阶段的参与和使用过程的参与(从时间角度分);2.参与创新和参与选择以及参与组合安装(从参与程度分)。基于以上的分析,最后论文提出了营造产品形态体验性的几种方法:1.主题的设定;2.体验为先的设计理念;3.象征象形手法实现形态的意义;4.为使用者提供参与到形态创造中来的机会;5.重视感官的刺激。 本文的宗旨不仅在于阐述实现产品体验性的方法,也在于让更多的人明白——如果说过去的产品设计更多的是关注人类物质性功能的需求,现在的产品设计更多的是物质与精神并重,那么未来的多个领域的产品设计将会倾注更多的体验性色彩,关注人类的情感交流。

吴杨[2]2016年在《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工业旅游作为第二产业与第叁产业融合的产物,首先以工厂观光的形态,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城市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城市内部工业空间的复兴带动了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产城融合、城旅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趋向为工业旅游提供历史机遇。上海工业旅游资源丰富,开发较早。2005年后,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持续提升,资源有机整合,产品创新开发,管理日渐规范,在新一轮城市转型及其功能空间优化、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引发各方关注。那么,上海工业旅游发展从无到有,从微观走向宏观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这些要素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构成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形成相应的发展模式,成为本论文的研究问题。全面回顾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发现工业旅游发展研究存在如下不足:研究视角相对零散,尚未形成体系化的工业旅游发展分析框架,尤其是相关研究中对工业旅游资源等核心概念界定和类型判别未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影响研究的深入推进;工业旅游发展动力研究以初期诱因或动力因素等一般性分析为主,较少基于实证进行解析;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凝练主要考虑供给视角的工业旅游静态产品,较少通过市场认知视角考察其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动态发展模式。鉴于此,本论文尝试在以下叁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突破:①在相关理论及研究回顾、概念辨析基础上,构建工业旅游发展的“资源—业态—治理”分析框架。②运用实证分析,揭示上海市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驱动机制,指出“资源—业态—治理”嵌套于不同空间尺度的工业旅游发展动力机制之中,推动上海工业旅游发展实现尺度跃迁。③引入游客感知视角考量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并探索性地基于资源类型和业态分布特征建构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类型模式与空间增长模式,实现对上海工业旅游发展过程的初步解析。在“资源—业态—治理”分析框架下,本论文从叁个方面对上海工业旅游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采用GIS空间分析、政策计量等方法,深入解析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资源—业态—治理”要素,发现:①上海工业旅游资源总体上呈现空间弱集聚分布,不同类型的工业旅游资源集聚程度不同;上海工业旅游资源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核心区工业旅游资源密集、通达度高。②上海工业旅游业态在黄浦江东、西两岸分别形成了体验型工业旅游业态密集区、文脉型工业旅游业态密集区,具备良好的空间联动发展条件。③上海区级工业旅游治理政策强度存在空间差异,这与区内工业旅游资源丰度、业态开发强度等有关。其次,深入探讨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机制,发现:①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其中,宏观动力因素由外源动力(城市与产业转型)、内生动力(资源与业态的整合和拓展)、引导动力(治理)组成;微观动力因素由权力、资本、创意/技术、市场四种治理要素组成。②因此,“资源—业态—治理”嵌套于上海不同空间尺度内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当中,推动上海工业旅游从点状发展演进为在市域范围内全面兴起。第叁,基于“资源—业态—治理”关联视角,采用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案例分析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模式:①基于游客感知视角评价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发现工业旅游景点内部文化展示、内部管理、旅游咨询服务条件、娱乐活动条件对工业旅游认同度有显着影响,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导向是注重保存和诠释资源的内涵文化特征,优化内部管理和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动态创新提升旅游体验;②对相关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基于资源类型建构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叁种微观模式,即文脉激活发展模式、体验激活发展模式、“文脉+体验”双重激活模式;③基于上海工业旅游业态的空间集聚及与国家A级景区分布邻近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叁种空间增长模式,包括空间邻近模式、业态共生模式、空间嵌入模式。④上海工业旅游的创新发展需要治理对策响应,认为要实现上述发展模式的超越和创新,需要更新治理理念,改善治理环境,优化治理结构,发挥治理主体的协同效应,突破工业旅游发展的产业和空间边界。

纪方圆[3]2012年在《基于消费体验的白领女性便携茶叶包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商品包装的价值已与消费体验密不可分。现代的包装不仅仅代表了一个承载商品的容器,更成为了一种满足消费体验的方式,一个提供消费体验的载体。本课题以茶叶便携包装为研究对象、界定白领女性为目标群体,对便携茶叶包装进行设计研究,旨在能够帮助设计师设计出给受众群体良好消费体验的便携茶叶包装。便携茶叶包装作为提供消费体验的载体,体验的满足和传递是通过包装的体验方式来完成的。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探究便携茶叶包装的体验方式的设计定位和体验方式的设计定义,便携茶叶包装的包装体验方式的设计定位指导包装体验方式的设计定义,便携茶叶包装的体验方式设计定义体现包装体验方式的设计定位。文章综合消费体验和包装设计两大部分的相关理论得出包装体验方式包括以包装的构图为主要体验方式、以包装的造型为主要体验方式和以包装的材质为主要体验方式的叁大主要体验方式;体验方式设计定位包括包装概念定位、功能定位、风格定位以及其定位的工具方法;体验方式的设计定义指便携茶叶包装的形态定义,具体包括包装的构图、造型和材质的定义。再依据消费体验中消费体验需要相关理论对白领女性的体验需要进行消费体验需要研究从而进行此人群的消费体验类型归纳,作为便携茶叶包装的体验方式设计定位和设计定义的依据。在本课题研究的最后,通过便携茶叶包装设计示范将本文以上研究进行示范和检验,完成本课题中便携茶叶包装的设计。课题通过对便携茶叶包装体验方式及其应用案例的研究,分析了在消费体验理论下的便携茶叶包装叁大体验方式的应用现状;通过对白领女性的消费体验的研究指导便携茶叶包装的体验方式设计定位,包括便携茶叶包装的概念定位、功能定位和风格定位并得出结论;在便携茶叶包装体验方式设计定位的指导下进行包装体验方式的设计定义,即包装形态定义,包括便携茶叶包装的构图定义、造型定义和材质定义并得出结论;最后再次根据白领女性的消费体验研究的结论提出便携茶叶包装的设计策略建议。本课题研究将单纯的茶叶包装转变为以满足白领女性消费体验为目的的茶叶便携包装设计,从传统的“物”到“物”的设计角度转变为“人”到“物”的设计角度,并且通过便携茶叶包装的设计定位指导包装的设计定义来进行便携茶叶包装的设计,突出具有针对性的包装设计思维。综上,本课题具有包装设计的角度创新和包装设计的设计思维创新两大创新点。

林凯[4]2012年在《文化创意产品与消费社群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辐射范畴在不断拓展与延伸,其中文化创意产业所衍生出来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形态丰富多样,从不同层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本文以“哈利·波特”产业链条中的产品为切入点来研究实物形态的文化创意产品与消费社群的关系,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论述:第一,以“哈利·波特”创意产品为切入点,对本文中的文化创意产品进行界定与分类,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中出现的“物化”的现象及原因,并进一步分析这些“物化”的文化创意产品如何凝聚消费者,形成消费社群;第二,论述消费社群对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与营销的影响;第叁,从消费社群的主导地位和舆论消费等角度分析消费社群的力量及其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以此来进一步说明创建消费社群的必要性;第四,围绕文化创意产品和消费社群的关系提出构建消费社群的创新性策略。本文也将通过对文化创意产品与消费社群的关系的研究了解其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

谢晨烨[5]2014年在《基于互动理念的历史街区公共设施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遗产的精髓,记录了城市生命发展的印记,积淀了城市历史和人文脉络,帮助人们重拾历史记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各个城市对历史街区的逐渐重视,历史街区价值的不断实现,公共设施也在历史街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历史街区公共设施与街区中其他环境组成要素共同合作,为人们提供了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互动理念在历史街区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问题,针对历史街区中公共设施的现状及设计困境,进行分析和反思,结合互动理念,探索历史街区公共设施设计发展新空间,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对历史街区的情感需求,延续历史街区记忆,凸显历史街区特色和内涵。本文首先对互动理念和历史街区公共设施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进行分析,通过对互动理念在相关设计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总结了互动理念的应用发展现状,通过文献整理和实地调研,分析了历史街区公共设施的设计现状,从而探索互动理念与历史街区公共设施设计的结合点。基于互动设计理念的历史街区公共设施设计研究关注于整个历史街区保护的大环境、关注用户在历史街区使用公共设施的体验以及互动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因此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了互动系统构成要素即用户、行为、使用场景及公共设施,从体验角度分析了人的体验在历史街区公共设施设计中的互动表达。然后,从历史街区公共设施本体出发,分别从历史街区公共设施的功能、结构、形态、材质、等要素分析针对人不同体验层次的互动原则和策略。最后,以无锡市叁里桥天主教堂历史街区为例,对街区现状和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在互动理念指导下进行了历史街区公共设施设计的初步尝试。

吕健梅[6]2010年在《基于体验的建筑形象生成论》文中指出本论文是关于建筑设计方法论的研究,其立论依据是基于人类社会进入后现代阶段之后,强调个体经验和社会文化的多元性这一社会现象;其研究基础是当代哲学、美学、心理学和艺术创作等理论中有关“体验”理论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并结合建筑体验的具体特点构建了以体验为核心的建筑理论体系。通过回溯“体验”概念的产生及发展历程,着重对生命哲学、解释学哲学、实用主义哲学、体验哲学和体验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归纳和总结出体验的内涵、体验的基本特质、体验产生的心理机制。奠定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体验作为一个一般概念是比较常见的,其意义也不难理解。但是在西方现代哲学领域,体验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一般概念。体验与感知所具有的认识论价值,使之成为一种与理性绝对主义相对立的思维方式,以有效地应对后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尽管体验的内涵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化,但是体验的一些基本特质是始终不变的,任何一个体验都具有整一性、交互性和过程性的特点;由于体验是一个心理过程,对体验机制的研究离不开心理学的方法。本研究引入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过程”理论、及其实验结果和量化数据,详细分析了人类体验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并对建筑体验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运用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生成”理论和解释学美学的“体验艺术”理论,对“生成”这一关键概念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对“体验艺术”的美学本质及内涵进行了阐释,从而论证了建筑艺术的体验性和建筑形象的生成性特点,确立了基于体验的建筑创作方法论和设计原则。重点讨论了建筑体验的构思特点、组织技巧以及基于体验的建筑创作方法和步骤,归纳出形象生成的叁个主要机制:概念控制机制、形态自律机制、环境制约机制;提出基于体验的建筑设计策略:事件组织策略、场景整合策略、动态表征策略。由于人类的体验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因此,对于建筑体验的研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论文最后,从五个方面记述了建筑体验的时代特点:新视野、新尺度、新领域、新节奏、新媒介。这些新的体验不仅扩大了人类的思维疆域,而且也改变了当代建筑的创作理念和设计思路。通过对当代建筑数字化创作过程及其特点的分析,阐释了以数字技术为主的当代建筑生成过程及其形象的数字化生成途径。本研究是在中国建筑市场日益发展和完善;建筑行业日趋国际化、全球化;基本建设的数量众多、规模巨大,而设计水平却相对滞后,缺少系统的当代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现状和背景下完成的。是针对当今社会的“后现代”发展进程和建筑领域设计新趋势的创新性研究,为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当代建筑创作之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陈沛[7]2011年在《家电产品的形态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电产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家电产品的形态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性化设计的深入而逐步完善。好的家电产品形态不但能给消费者美的视觉感受,还能反映出不同时代人类的物质改造能力和价值观念。本文基于哲学、认知心理学、产品语义学等学科多角度深入分析家电产品形态设计。首先对家电产品形态进行了概述,通过分析家电产品形态的分类和演变,指出了家电产品形态的发展趋势。之后,又对家电产品形态语义的传达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出了家电产品形态语义的表达原则,以更好地指导家电产品形态设计,使产品的使用方式和信息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给消费者。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消费者开始追求具有精神价值的家电产品形态,本文重点探讨了家电产品形态设计的价值趋向问题,即情感价值趋向和体验价值趋向。从情感价值和体验价值的概念、产生背景以及表现形式叁大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家电产品形态设计的原则。最后,把研究结果应用于设计实践。本文的宗旨不仅在于阐述家电产品形态设计的原则,也在于让更多的人明白——家电产品形态设计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性与人的精神性的综合,通过家电产品形态物质成分的设计分析,传达出家电产品形态的非物质成分,以表达人们对更高层次的情感价值和体验价值的追求,为提升家电产品形态设计的价值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对其它类型产品的形态设计也具有相应的参考价值。

孙晓枫[8]2009年在《家用冰箱形态体验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以前,用冰箱保存食物是不可想象的:20世纪之后,没有冰箱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冰箱已经成为现代家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但是随着冰箱市场的饱和、批量生产带来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以及新时代人们消费需求的改变,冰箱产业面临着供大于求的尴尬局面,发展之路可谓步履艰难。冰箱的技术水平已经相当成熟,保鲜、除菌、快速制冷等已被应用到几乎所有的冰箱产品上,不论冰箱的品牌如何,在功能上提供给用户的体验几乎是相同的,因此,目前冰箱市场上的竞争只能是各厂家在冰箱外观形态上的“PK”。如何打破传统,探讨一种新的、符合体验经济背景下当代人消费诉求产品的方法,是目前冰箱形态设计的破冰之旅。本文以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冰箱作为研究对象,突破性的将以用户为中心的体验设计理念引入冰箱形态设计中,为冰箱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与研究方法。笔者首先从体验经济大时代背景的到来和人们消费需求层次的变化入手,分析了体验设计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而,通过分析冰箱的属性和国内外发展情况及现状,掌握了课题研究的行业背景。最后,根据贝恩特·施密特的体验分类方法以及诺曼对情感设计层次的划分,对冰箱形态体验设计所需要的设计要素、体验特征及其表达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并得出现代家用冰箱形态体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设计程序,为冰箱的体验性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论文的创新点在于将体验设计理论引入冰箱形态设计,提出在体验经济背景下,“体验”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情感述求的主要表达途径。另外,冰箱的体验性设计要体现时空性、文化性、定制性和交互性等特征,给用户带来的主要是感官和情感层次的体验。最后,利用研究结论,针对拟定目标市场,尝试对冰箱形态进行体验性设计。

杨祎雪[9]2012年在《基于体验设计的儿童电子产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儿童是现代社会的一大消费群体,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儿童产品的设计优劣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关注儿童发展,研发优秀的儿童产品是当代社会的一项重要的设计课题。伴随着现代化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电子产品正潜移默化地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针对儿童的电子产品设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电子产品设计拥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基于体验设计的儿童电子产品设计研究以体验性设计思想为切入点,以儿童和儿童电子产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儿童生理特性和认知心理特征,提出了体验设计与儿童电子产品的关系。从体验设计角度对体验性儿童电子产品的特性、体验性儿童电子产品设计要素、体验性儿童电子产品设计原则及表达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通过体验性儿童电子书包这个设计实例,理论结合实践,设计出了具有生命力和感知力的体验性儿童电子书包。本课题将目标儿童定位于7~12岁的学龄儿童,对儿童的生理和认知心理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将儿童电子产品的相关概念和类别进行了分析和界定,将电子产品与儿童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为儿童电子产品引入体验设计做铺垫。论文探究了体验设计理念,介绍了与体验设计相关的叁大设计原理,即认知心理学、人性化设计和交互设计,并分析了这叁大原理与体验设计的异同点。剖析了体验设计理念的本质,即诉求于通过情感、心理等方面来进行设计。分析了体验设计应用于儿童电子产品中对儿童的影响和儿童电子产品体验性特征的主要体现,并进一步对体验性儿童电子产品的特性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课题以体验设计对儿童和儿童电子产品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源,分析总结出儿童电子产品体验性设计要素,主要包括有功能、形态、结构、色彩、材料、交互界面这六方面设计要素;提出了儿童电子产品的设计原则,即安全性、启智性、互动参与性和娱乐性,以及儿童电子产品体验性设计表达途径,即在感官层面、情感层面及行为层面的综合性体验表达。通过上述分析研究,阐述了儿童电子产品的体验性设计定位,总结归纳出了一个相对系统和完整的体验性儿童电子产品的设计方法和要领。在此基础上,运用体验性儿童电子书包的设计实例来对之前课题总结出的体验性儿童电子产品设计方法和要领进行印证。在体验性儿童电子书包设计的过程中,关注儿童体验感受,从造型、色彩、材质等方面加以具体实践,采用犀牛(Rhino)建模、Vray渲染,得出概念设计方案,与课题提出的儿童电子产品体验性设计方法和原则相佐证,丰富和完善了儿童电子产品体验性设计的理论。本课题从体验设计角度对儿童电子产品设计的特性、设计要素、设计原则和一些表达途径做出推敲与归纳;构建相对系统和完整的体验性儿童电子产品设计体系,力求使体验性儿童电子产品的设计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带给儿童难忘而愉悦的体验感受。

梁强[10]2008年在《面向体验经济的休闲旅游需求开发与营销创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体验经济时代特征为主线,以该背景下的休闲旅游产品为研究对象,以体验经济时代的休闲消费需求为切入点,引入体验经济和需求开发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以消费者需求深度挖掘的研究范式,结合体验经济的时代背景和价值因素,归纳提炼出休闲消费需求在体验经济下的变革趋势,并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提出休闲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创新模式,并通过天津市休闲需求开发的体验营销案例提供现实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文献回顾与评析。从营销范式的演进规律出发对需求相关理论进行综述。探讨了相关研究领域对体验概念的界定、体验及体验消费的根本内涵,以及客户体验需求识别和客户体验设计。对休闲旅游体验相关研究进行述评,掌握国内外旅游体验研究进展。对国内外游憩需求研究加以总结,并提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思考。2、体验经济背景下消费者心理需求与行为特征。基于体验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的比较,指出体验经济时代的商业逻辑转型特征。从体验消费心理——行为模型、体验消费购买过程、体验消费类型、体验消费下的顾客满意模型四个方面重新构建了体验消费的基本购买模式。从营销管理的体系框架出发,系统分析出体验消费与传统消费在心理——行为模式、购买过程、消费类型、顾客满意行为上的差异。3、基于需求深度挖掘的休闲体验产品开发。梳理归纳了消费者需求挖掘的研究范式,分析了体验营销创造顾客价值的途径及体验价值分析模型。从休闲体验产品的分类入手,指出休闲体验设计理念和基本原则,提出作为“道具”的产品设计特征,认为休闲设计要平衡人的需求与自然、社会、人之间的关系。提出基于质量功能展开(QFD)的休闲服务体验产品设计思路,并构建了休闲体验中消费者体验效果的分析模型。分析了基于需求深度挖掘的户外运动休闲体验产品价值创新,探讨了乡村旅游的体验需求元素挖掘与体验产品塑造。4、面向体验经济的休闲体验产品营销模式创新。对体验时代休闲目的地营销策略进行动力学分析,提出体验时代休闲目的地营销机制及策略。基于休闲体验动机类型与休闲体验强度分析,构建了休闲体验动态模型。回顾了需求导向营销模式的发展历程,构建基于隐性需求挖掘的休闲体验产品营销模式及工具组合,并进行案例研究。5、实证研究。分析天津市休闲旅游需求开发现状,并对未来我市旅游市场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体验视角审视天津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提出体验经济下天津休闲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最后分析了塘沽蓝色旅游走廊体验化规划布局构想,并提出面向体验经济的天津市休闲旅游营销对策。

参考文献:

[1]. 产品形态的体验性研究[D]. 李巨韬. 江南大学. 2004

[2].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D]. 吴杨.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3]. 基于消费体验的白领女性便携茶叶包装设计研究[D]. 纪方圆. 东华大学. 2012

[4]. 文化创意产品与消费社群关系研究[D]. 林凯.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5]. 基于互动理念的历史街区公共设施设计研究[D]. 谢晨烨. 江南大学. 2014

[6]. 基于体验的建筑形象生成论[D]. 吕健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7]. 家电产品的形态设计研究[D]. 陈沛. 北方工业大学. 2011

[8]. 家用冰箱形态体验设计研究[D]. 孙晓枫. 东北大学. 2009

[9]. 基于体验设计的儿童电子产品设计研究[D]. 杨祎雪. 陕西科技大学. 2012

[10]. 面向体验经济的休闲旅游需求开发与营销创新[D]. 梁强. 天津财经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产品形态的体验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