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侨古村落原生态保护初探——以东莞市凤岗镇油甘埔江屋村为例论文_赖则昭

客侨古村落原生态保护初探——以东莞市凤岗镇油甘埔江屋村为例论文_赖则昭

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523690

[摘要]:客侨古村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客侨文化的重要标志,本文以江屋村为代表,建议采取原生态保护方式,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加强管理,尊重历史,合理利用,以人为本,留住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地方百姓和海外客侨“看得见、记得住、回得去”的乡愁。

关键词:客侨古村落、原生态保护、美丽乡村建设、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记住乡愁。

古村落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结合体,是特定历史时空条件下形成的乡村群体聚居形态,客侨古村落是客家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汇和交融地,其所包含的人文历史信息,内容更丰富,内涵更深邃,每当行走其中,就象是在保守与开放中切换,在传统与现代中穿越。然而,客侨古村落往往位于经济较发达地区,随着土地资源的减少,客侨古村落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做好古村落保护,实现可持续和谐发展,其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客侨古村落——客侨文化的重要标志

东莞市凤岗镇位于东莞东南部,全镇面积82.5平方公里,东南西三面与深圳的龙岗、布吉、观澜接壤,凤岗镇地形呈倒三角形插入深圳腹地。

凤岗镇是客家人聚居的小镇,清初时期,一批批客家先人从赣南、闽西、粤东等地迁入,开荒拓地,筑村立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这里客家文化底蕴丰富,客家民俗丰富多彩,客家山歌代代传唱。

凤岗镇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早在1844年,就是人下南洋,迁播海外,谋求生活,至今,凤岗籍华侨足迹遍布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人数达3万多人,比本地户籍人口(2万多人)还要多,是东莞市唯一一个设在侨务办的镇街。

二十世纪二、三十个代,凤岗镇兴起了华侨回乡建造房屋的热潮,广大海外客侨不仅带回巨额的资金,还从海外带回了红毛泥、钢材等建筑材料,带回了异于传统农耕文化的海洋文明,有机融合在客家民居建筑中——这些民居由排屋和碉楼组成,排屋巷道相连,方便结群而居,碉楼则具有防御功能,两者结合一体,称为“排屋楼”。目前,凤岗镇遗存的排屋楼多达120处,“一处排屋一处村”,这些由排屋楼组成的客侨古村落,是凤岗镇客侨文化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后,凤岗镇经济发展迅猛,是广东省中心镇,珠江三角洲的工业重镇,莞深一体化先行镇。目前,全镇户籍人口2万多人,外来人口达30多万人, 2015年,凤岗镇GDP达220亿元,2016年公布的“中国建制镇百强镇综合实力排名”中,凤岗位居第37位。

近年来,凤岗镇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形成了客侨文化、象棋文化和婚庆文化产业“两品牌一产业”的文化发展格局,2016年提出了建设“客侨魅力小镇”的日标,客侨古村落的保护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二、江屋村——客侨古村落的优秀代表

江屋村是凤岗镇规模最大且保存较完整的客侨古村落,位于凤岗镇油甘埔村,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古村落座北朝南,结构严谨,规划有序,一排排排屋楼呈“非”字形结构,主巷道南北走向,长约100米,分隔东西两边排屋,东西两边各有八排房屋,前后排屋之间有一条长约1.8米的巷道,每排三至四户人家,每户二至五间房间,每间房屋占地面积约为4米X8米,江屋村共有房间158间。

江屋村的东面有三座碉楼,其中东南角有两座,保存完好,东北角有永升楼,建成时楼高九层,是当时在惠东宝地区地标性的建筑之一,落成时周边群众为睹其风采,纷踊而至,不少人被挤得掉进水田中。抗日战争时期,永升楼成为村中百姓的庇护所,后来此楼被日本火炮击中受损,为安全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拆为四层,成为空心楼。江屋村的西南角建有“庆华书室”,占地800多平方米,办过私塾,是江屋村及周边孩子接受启蒙的地方。

江屋村采用传统的土木结构建筑方法,墙体由石灰、粘土、沙石夯实而成,屋顶为硬山顶,灰色瓦,杉木椼木条角上盖结构,进屋前半部为厨房冲凉房,中间为金字廊小天井,具有采光功能,后半部为正厅,正厅左右偏间为卧室。

江屋村整体外观前底后高,方正古朴,家家户户的正门上方都有业美壁画装饰,诗词歌赋,吉祥花鸟,充满寓意,整个江屋村建筑群就象是一座民间艺术博物馆。

江屋村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凤岗镇具有代表性的客侨古村落,是客侨文化的珍贵遗存,对建筑学、民俗学、华侨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三、原生态保护——客侨古村落的保护形式

目前,我国对古村落保护的形式主要有四种:

第一为分区式,原有古村落保持不变,在旁边建设居住生活的新区供居民居住,这样古村落的原汁原味就保持下来。

第二是民居博物馆形式,把分散经典的建筑向一处集中。

第三为景观形式,民居具有鲜明的特点,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客家土楼,也是景观式保存。

第四是原生态的形式,保持当地原住民的原生态生活,周庄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河源市的苏家围也是以原生态保护形式,成为地方旅游景点之一,渐渐被游客认识。

根据江屋的环境特点和当前状况,笔者认为适合采用“原生态形式”保护,保持原有古村落不变,保持原生态生活。江屋村选择“原生态形式”保护措施,理因有三:

一是该古村落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后原住民基本全部迁出村落,住进了新区,已经形成了分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是该镇只是一个工业小镇,旅游资源未成规模,对于博物馆形式或是景观形式,使之成为主体旅游资源及资源配套,目前条件尚未成熟。

三是江屋村落周边工业发达,经济繁荣,外来人口众多,加上江屋村排屋建筑,冬暖夏凉,租金便宜,生活方便,很受外来务工人员的欢迎,很适合原生态保护。

目前,江屋村的租金每间每月200至300元,每排2000至3000元,整个古村落每月租金约2万至3万元,年租金约30万元。

四、美丽乡村建设——助力客侨古村落华丽转身

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有幸的是,客侨古村落江屋村在2016年10月有,迎来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启动工程,这场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将有力推动客侨古村落的华丽转身。

鉴于原生态资源的保护是长期的事业,必须持之以恒,代代相传,一朝一夕恢复原貌必然是做表面文章,同时原生态资源的实际修复与保护应该做到与历史和谐统一,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为此,凤岗镇文物部门介入其中,对江屋村提出了古村落原生态保护原真性、再现性、创新性的工作要求。

原真性:民居建筑具有民族及族群风格、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这是保护的价值所在,因此必须尊重这些文化历史内涵,依赖“与这些价值有关的信息源的可信性和真实性”为保护主线,最大限度地保护原生态资源原貌。

再现性:即“复建型保护”,主要应用于对一些特殊地段原生态资源保护,这些地段的原生态资源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只不过由于种种历史的、社会的原因,现在已经兴旺不再或者是已经不需要和不存在了,但为了尊重历史,这些设施需要重建再现。

创新性:在不影响原真性和尊重历史再现原型的前提下,古村落保护还需要大胆创新,引入新的功能,赋予新的生命,使精心处理过的原生态资源,重新焕发光彩。

综上所述,江屋村“原生态形式”保护措施,不仅要保护排屋、碉楼、书室、祠堂、水井、壁画等物质的遗存,还要完善基础设施,保护居民的正常生活,方便居民的生产生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建筑和谐相处,人与社区和谐相处”。

五、以“人”为本——古村落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古村落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保护工作越迟,经费投入越大”,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经验总结和共识。然而,时至今日,古村落保护工作,依然碰到“政府要古文化,村民要现代化”的情况,经常出现“专家呼吁,政府着急,村民却无动于衷”的情况,导致了古村落保护工作的滞后状况。如何贯彻落实好“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解决古村落保护与村民利益的矛盾,成为地方文化部门急需面对的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说古村落保护要以改善“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为着眼点,要让这里的“人”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要让来到这里的“人”感受到古村落保护带来的美好,这样古村落保护工作才能形成合力,得到众“人”的支持和拥护。

目前,江屋村的房屋产权归属不同村民,其房屋也由村民各自出租,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存在脏、乱、差及治安、安全等问题,呈现出零乱破败形象,加上房屋的租金不高,业主疏于管理,年久失修,有的房屋已经倒塌,存在安全隐患,影响了古村落的整体美感。

鉴于以上实际,建议江屋村要在“加强管理、合理利用”上下功夫,走好古村落“原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之路。

首先要加强制度管理:要完善管理制度,做好江屋村统一管理、统一承租的工作方案,并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落实保护经费,招聘工作人员,人力物力财力到位,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第二要加强环境整治:要做好古村落的净化、美化工作。通过原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提升,更加有利居民的生产生活,获得更高的租金回报。

第三是做好整体保护:对倒塌的房屋进行修缮,对保护范围内的水井、书室、雕塑、壁画等进行抢救性修复保护,保护好历史遗存,守护好古村落的文化,才能让人们记住乡愁,这是古村落保护的意义所在。

第四是合理开发利用:以不破坏古村落风格风貌为前提,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开发利用,

结语:文化因历史而厚重,因人物而生动,客侨古村落保护因为人的存在而具有价值,这里的“人”,不仅是指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也包括过去生活在这里的“人”,还包括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以及将来到这里参观的“人”。所以,古村落的保护,要以“人”为本,只有让人“活”在古村落中,才能让古村落真正“活”起来,也只有让古村落“活”在人的心中,才能让古村落成为人们“看得见、记得住、回得去”的乡愁。

参考资料:

1、张永雄《凤岗排屋楼》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张庆新《东莞市凤岗镇油甘埔村志》,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3、林雄《广东古村落》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论文作者:赖则昭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

标签:;  ;  ;  ;  ;  ;  ;  ;  

客侨古村落原生态保护初探——以东莞市凤岗镇油甘埔江屋村为例论文_赖则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