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项“决议”中几个重要理论问题的比较_精神文明论文

两项“决议”中几个重要理论问题的比较_精神文明论文

两次《决议》中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次论文,决议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6年9月28 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1996年10月10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纲领性文件。但随着实践的发展,本次《决议》在某些理论方面的阐述显得更为丰富和明确。我们可以通过对两个《决议》中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的比较,来进一步把握这次《决议》的本质,更好地贯彻落实这次《决议》精神。

1面对不同时期所面临任务的不同,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各有侧重。上次《决议》规定其内容为一个“中心”、三个“坚定不移”,本次《决议》规定其内容为一个“根本性转变”、两个“要”。后者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指出,要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把开创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作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事。

2两次《决议》都表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本次《决议》更加突出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3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关系上, 上次《决议》已经使二者关系原则上得以明确。指出,物质文明不仅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而且提供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不仅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正确发展方向的思想保证,而且提供智力支持。本次《决议》肯定了十二届六中全会后各方面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时又指出,对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过不一贯的情况,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在社会精神生活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在方法论上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的大局中来考察,放到整个世界的大局中来考察,才能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建设精神文明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4两个《决议》都从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角度,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本次《决议》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有利于“根本性转变”,而且要常抓不懈。

5两次《决议》确认了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对整个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本次《决议》新增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6上次《决议》把培育“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出来,本次《决议》把培育“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作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总的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来,强调指出,不仅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公民,而且要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还要特别教育好青年、教育好后代。

7本次《决议》没有象上次《决议》明确提出“共同理想”的具体内容,但把上次的“共同理想”具体化,详细阐述了今后15年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的具体内容,及其把长远目标同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的五条措施。

8本次《决议》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内容是上次《决议》所没有的。

9两次《决议》都明确阐述了道德建设上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但上次《决议》阐述较为笼统,本次《决议》具体概括为四个“有利于”,更便于人们领会和把握。

10本次《决议》认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人们认清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爱国主义的内容在上次《决议》中是未提及的。

11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原则、核心,两次《决议》的共同点是:都把“五爱”作为基本要求。关于道德建设的原则,上次《决议》阐述不够明确,笼统地说要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本次《决议》直接把集体主义作为道德建设的原则。关于道德建设的核心,本次《决议》鲜明地指出以为人民服务作为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而上次《决议》只是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职业道德建设的一个方面提出来。

12两次《决议》都肯定了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而本次《决议》将发展和繁荣文学艺术摆在突出位置,规定其任务是多出优秀作品,要求文学艺术和文学艺术工作者坚持两个“服务”方向,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13两次《决议》都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思想,上次《决议》仅局限在“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方面,本次《决议》扩大到整个文化体制的改革,指出,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既多出优秀作品,又多出优秀人才。首次提出改革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

14对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活动,上次《决议》只是分散地提到,本次《决议》作为一个大方面提出,系统地阐明了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活动的历史地位、目标和宗旨,郑重提出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

15关于增加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上次《决议》只是用一句话(“国家要从政策上、资金上保证这些事业的发展,并且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这些事。”)概述其意,本次《决议》将其作为一个大方面提出,强调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保证必需的资金,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切实解决目前宣传文化事业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问题;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加强宣传文化事业的基本建设。

16关于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两次《决议》共同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对“责任”的表述有所不同,上次《决议》尽管直接提出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责任,一是加强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搞好党风;二是以模范行动和艰苦工作,组织和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此“责任”现在看起来,针对性尚不够强。本次《决议》则从领导的角度提出“责任”,深刻指出: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各级党委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两个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考核、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不仅要看领导物质文明建设的实绩和本领,而且要看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绩和本领。这种对精神文明建设“领导责任”的提出,显得“责任”更为明确,更具针对性。

17 上次《决议》对共产党员首先是领导干部提出做六个“模范”的要求,本次《决议》对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不仅提出做表率的要求,而且还提出三个“严格”要求。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

标签:;  ;  

两项“决议”中几个重要理论问题的比较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