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期间深圳的发展目标_国内宏观论文

“九五”期间深圳的发展目标_国内宏观论文

深圳“九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论文,发展目标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举世瞩目的深圳经济特区,已经走过了她十五年的历程。在此期间,她已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其第四个五年计划,即“九五”计划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第三产业为支柱,把深圳建设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完成特区城市向现代化国际城市的转变。

目标:特区城市向现代化国际城市的转变

深圳过去一直以实行特殊政策、实施改革试验的特区城市的形象出现。为了实现新的起飞,深圳应坚定不移地向建设多功能、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宏伟目标迈进。深圳作为国际性城市,应具备以下五大基本功能:

1.集散功能。深圳作为联系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将面向世界、辐射内地、服务全国,在国内外经济活动中有效地实现商品和要素的集聚和扩散,成为国内外资金、商品、技术、人力和信息的流动中心,特别是利用金融市场为经济发展吸引资金,强化深圳国际贸易中心的功能。

2.生产功能。强化工业基础,通过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换,强化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加工制造功能,发展代表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潮流的支柱产业。

3.管理功能。成为一大批全国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总部以及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的汇集地。通过这些企业的指挥决策系统,发挥投资决策、产业配置和生产组织功能。

4.服务功能。为国内外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供所必需的交通运输、通讯信息、中介咨询和会务展示等服务。

5.创新功能。率先同国际通行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接轨,为全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提供新经验和新思路。

在这些促成国际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五大功能中,以集散功能为先导,推动深圳成为区域性金融、信息、贸易、运输中心;以生产功能为基础,使深圳获得长期的经济增长支撑点;以服务功能为条件,保证城市内外沟通和有效运行;以创新功能为动力,增强城市的生机和活力。

龙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制定新的经济增长点

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高科技产业成为深圳未来的龙头产业,进而带动先进工业,提高工业在高科技、外向型和专业化、大生产方面的水平,奠定强大的工业基础,使深圳成为全国“高、新、尖”产品生产基地。其发展战略是:以信息设备及其制造业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计算机硬件、通讯、微电子及基础元器件等产业,建立规模化信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同时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或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机电一体化产业、视听产业、重点轻工产业:扶持能源产业。

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未来深圳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点源于以下理由:

1.深圳要成为国际化城市,客观上要求通过结构转换强化工业基础。结构转换是与需求变化、生产结构调整、贸易格局的变化、人口流动、城市化及机制变革交织在一起的。何种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约束条件和制度性条件。选择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于深圳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而可成为深圳未来的经济增长点。

2.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所产生的结构优势。结构转换的特征是:主导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换代和劳动力向边际收益高的产业流动。把高新技术作为龙头产业会产生以下优势:一是产业的增长优势,即它具有需求扩大优势;二是技术进步优势,即它将刺激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三是制度创新优势,即它将诱发产业组织创新,有助于制造业专业化和规模效益的实现;四是结构关联优势,即它可通过前向和后向联系,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经测算,高技术产业每向社会提供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会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的拉力系数约为1.15左右。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助于在深港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香港作为国际化城市的一个很大的不足是高新技术产业薄弱。其原因,一是由于香港以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长期不重视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二是香港大财团大多集中于商贸、运输、房地产业,而对开发高投入以及高风险的科研项目缺乏兴趣,中小企业又力不从心。深圳则具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它可以利用香港的资金和内地的人才优势,加强与香港在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方面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4.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具有成为龙头产业的现实基础。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从1990年的15.1亿元提高到1995年180亿元, 其中17种产品已成为全国的生产基地;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随着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龙头产业,深圳有望形成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与大型工业城相结合的工业布局,进一步巩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生产基地的地位,带动深圳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支柱: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深圳建成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和运输中心。

1.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依托华南、深港合作,服务全国,走向亚太,建设一个管理规范、运作灵活、功能齐全、手段先进、开放度高、辐射面广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并通过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合作,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组成部分。其目标为:(1)建立开放式、多功能、经营 型的特区金融体系;(2 )培育深港两地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银行集团,加强深圳金融业与国际的合作和交流,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3 )加强金融市场的建设,提高股票证券业的覆盖面和国际化程度,增强深圳金融机构的辐射力。

2.区域性的信息中心。“九五”期间以实现金字系列工程为契机,完善经济信息系统(S808)和社会公共信息系统(S923)。在全市统一联网的基础上,开通国际网络、电子贸易网、电子金融网,开发数字音频、视频压缩技术,建立和完善无线、有线、卫星传播在内的立体广播电视综合信息传输网,并与“珠三角”及全省联网,使深圳成为全国管理最完善、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口岸城市和信息中心城市。

3.区域性商贸中心。(1)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商业环境、贸易体 制和经营体制,加强深港两地商贸机构的合作;(2)建立大商业、大 市场,大流通体制;(3)重视出口商品生产体系建设,提高出口商品 的质量和档次,提高市场占有率;(4)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 外贸易,把深圳建成全国重要的出口和转口贸易基地;(5 )扩大保税生产资料市场的经营规模和范围,把保税市场办成全国性的进口保税物资交易中心。

4.区域性运输中心。充分利用深圳作为全国唯一的海陆空口岸城市的优势,抓住国际航运业调整布局的时机,加快海港、空港、铁路和公路的现代化建设,拓展陆运、海运和空运业务,实现深圳空港、海港“两港”起飞,使深圳真正成为国际性港口城市。

条件:为了实现结构转换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特区城市向国际化城市的转变,必须在资本、技术、劳动力、产业组织及信息产业上提供必要的条件,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资本来源。实现产业结构转换的必要条件是筹措到足够的资本。资本短缺将成为长期困扰深圳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因此,能否在“九五”期间吸收到足够的国内外资本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投资,以及能否提高企业的积累率和收益率是顺利实现结构转换和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条件。

2.资本形成。如何保证既有的资本投向高新技术等龙头产业和有利于实现城市国际化的第三产业是转换产业结构的另一重要条件。为了实现结构升级,一方面需通过存量资产的重组,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另一方面需创造条件引导新增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与第三产业。为此就必须既要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功能,又要发挥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

3.技术进步。上述新经济发展战略实际上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跃过资本密集型产业,直接过渡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跳跃式发展。无论是“九五”期间的龙头产业还是支柱产业,都对技术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有效地实现技术进步是保证结构升级的又一个重要条件。为此,需在完善技术进步动力机制的前提下,通过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的引进、消化、改良以及微观主体的技术创新等途径提高技术水平。

4.劳动力素质。结构升级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目前,深圳的整体人口素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据统计,在深圳全民所有制企业中,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仅为9.3%,在广东省20个城市中排名第18位。为了保持深圳的长 期竞争优势,一方面需加大吸引和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的措施力度,另一方面需在重视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着重抓好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重视岗位培训和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

5.产业组织。深圳的产业组织程度不同地存在企业小而散、市场竞争力不足、缺少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等缺陷,这就大大限制了资本、劳动、技术的最佳组合和增长方式的转换。“九五”期间的重心是通过资产存量的调整、集团化重组和吸引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等,使生产要素向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及重点企业集中,提高企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批量规模,增强重点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实现结构升级。

6.发达的信息业。信息作为管理的基础、决策的依据和竞争的第一要素,日益成为比决策、物质和能源更重要的资源。社会经济从工业化走向信息化反映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向。信息化不仅是优化经济运行模式,使深圳成为区域性金融、贸易、运输、信息中心的必要条件,也是带动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的重要保证。因此,为了保持深圳经济持久快速的增长,必须加快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信息化程度。

保证:为了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体制改革,实现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特区发展由主要依靠优惠政策向苦练内功、增创新优势转变。

若要创造出上述实施新的发展战略的六个主要条件,再造深圳优势就必须借助于改革与开放这两个车轮。

1.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了建成国际化城市和实现结构升级,深圳必须充分利用“海陆空”口岸的区位优势与改革先行优势,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迎接“复关”的挑战,实现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对接。这种对接主要表现在软件与硬件两个方面:一是软件上的对接,即深圳从宏观经济运行规则到企业内部管理规范等尽快向国际惯例靠拢,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二是在硬件上的对接,即强化交通运输、口岸管理、通讯、信息化设施和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深圳应继续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功能,争取在深圳率先试行符合国情的国际惯例,率先试用我国“复关”需要调整的政策,并争取中央的政策支持,在深圳实行国民待遇,争取实行自由港政策。

2.实行制度创新。按照国际惯例来改革、开放和运作应是深圳特区制度创新的基本指导思想。深圳的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固然需要有新的政策来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应注重争创制度新优势,通过在企业制度、市场、金融、财税、外贸、用工、工资、会计、破产兼并、证券、代理人和经纪人、政府管理等一系列领域的继续超前改革试验,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深圳在整体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经济法规、企业内部机制等方面尽快向国际惯例接轨,使体制优势取代政策优势成为实现新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标签:;  ;  

“九五”期间深圳的发展目标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