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化加速发展中的人口再分配新形势_人口密度论文

上海城市化加速发展中的人口再分配新形势_人口密度论文

上海城市化加速发展中的人口再分布新态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态势论文,加速发展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80 年代以来上海城市化加速发展中的人口再分布, 可分为CCD、CCD外围心城区、边缘市区和郊县四个地域来考察。上海市人口的空间扩散与积聚呈现出这样的新态势:中心城区人口由CCD向CCD外围中心城区再向边缘市区逐步逐级扩散,而郊县人口的一部分则向边缘市区转移积聚。

关键词 上海 城市化 人口分布 人口密度

在上海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整个城市空间迅猛拓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完善、居住空间的置换、交通格局乃至整个空间格局的结构转变,都对人口的空间分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上海人口再分布出现新的态势。

一、全市人口密度继续上升,市区和郊县人口密度同时出现下降。

从1982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到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市人口密度从1917人/km的平方增加到2104人/km的平方。

固然全市人口密度续增,但分城乡的人口密度却双双下降。

市区人口密度仅1983、1985、1986~1987这几个年份相对于上一年微增外,其余年份皆下降,其中下降幅度较大的是1983到1984 年以及1988年以来。现分两个时段考察,1982~1990、1990~1993年。1982年市区人口密度为27230人/km的平方,到1990年则为10388人/km的平方,8年来每平方公里下降了16842人,年均递减率为11.35%。1990 年至1983年,市区人口密度由10388人/km的平方减为4609人/km的平方,3年来每平方公里下降了5779人,年均递减率为23.73%,1990年以来的递减率大约是1982~1990年的2.1倍。90年代以来人口密度下降如此之快是由于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空间迅速置换而引起市区范围不断往周边地区拓展蔓延所致。

在全市人口密度续增的情况下,与市区人口密度变化趋势一致,郊县的人口密度也在不断下降,尤其是1990年以来下降更明显。

从1982年到1990年,郊县土地面积由5908.4km 的平方缩小到5492.5km的平方,户籍人口由553.27万减为499.87万,人口密度由937人/km的平方降为894人/km的平方,8年来土地面积减小了415.9km的平方,人口则减少53.4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减少了43人。从1990年到1993年的3年来,土地面积缩小了1209km的平方,人口减少了153.14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减少了85人。

自1982年以来,行政区划变动很大,嘉定县已成嘉定区,上海县划进闵行区,川沙县划入浦东新区。如上所说,郊县人口密度在不断下降,这种情况是在地减人减且人减幅度大于地减幅度的情况下出现的。虽然如此,但若考察1982年至今变动不大的6个县人口和人口密度(见表1),则问题远非如此简单。

如表1所示,1982年至1990年,仅奉贤,崇明两县人口密度略减, 其余皆增加,奉贤、崇明两县人口密度减少的原因是人增地增但地增幅度大于人增幅度。1990至1993年这个阶段,上述6 个县人口密度皆增加。上述6个县中以南汇县人口密度最大,达1021 人/km的平方, 人口密度最小的是青浦县达674/km的平方。1990年至1993年,上述6个县土地面积未变,而人口增加了21.64万人,年均增长速度为2.17%, 对照其年均自然增长率3.1‰,说明其人口增长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迁移引起的。

表1 上海市各县人口密度变化

地 区人口(万人) 人口密度(人/m 的平方)

1982年 1990年 1993年

1982年 1990年

1993年

南汇县

64.08

68.35

70.22 955 994 1021

奉贤县

47.59

49.66

52.16 761 722 759

松江县

47.59

49.92

50.01 798 824 827

金山县

45.60

46.87

55.60 760 800 949

青浦县

42.41

44.90

45.56 626 665 674

崇明县

63.98

65.38

73.17 672 628 703

数据来源:本表数据历年行政区划资料计算。

在全市人口密度续增的情况下,浦东新区的人口密度也在不断上升(见表2)。浦东新区各县人口密度由1990年的2363人/km的平方上升到1993年的2727/km的平方,人口密度年均增速为4.89%,是全市的10倍多。

浦东新区人口密度变化最大的是镇。1990年镇的人口密度为2603人/km的平方,到1993年为4914人/km的平方,其人口密度年均增速为23.59%,为全市最大。表明浦东90年代以来,集镇化速度明显加快。

表2 浦东新区人口及人口密度变化

人口(人) 面积 人口密度(人/km的平方)

1993年 1990年 (km的平方)1993年1990年

全区

1425338

1235266522.75 2727 2363

街道686560592049 32.96 20830 17963

镇 167903 88952 34.17 4914 2603

乡 570875 554265454.111 1257 1221

人口密度年均增长速度(%)

全区4.89

街道5.06

镇 23.59

乡 0.97

数据来源:据行政区划资料计算。

浦东新区街道人口密度1990年为17963人/km的平方,1993年上升到20830人/km的平方。其街道人口密度一直为全区之冠,不过其人口密度年均增速为5.06%,仅次于镇,在全市街道中是最高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随着浦东新空间的开辟,大量的人涌向浦东。

浦东新区乡人口密度为全区最低,1993年为1257人/km的平方,人口密度年均增速也最小,为0.97%。

总体上说, 浦东新区人口密度分布很不均匀,其街道人口密度达20830人/km的平方,乡人口密度仅为1257人/km的平方,两者相差约17倍。与全市相比,浦东新区人口密度高于全市,低于市区。

二、中心区人口密度下降,边缘市区人口密度上升,过去长时期人口高度向心集聚的状况有所逆转。

为了探讨人口变动的空间规律,现将上海市分为四个地域考察。这四个地域是:CCD、CCD外围中心城、边缘市区、郊县。CCD和CCD外围中心城合二为一即为中心城,前三个地域合起来即为市区。

CCD即中心商业区,其范围是北抵天目路,老北站附近, 西到乌鲁木齐路、万航渡路,南到复兴路、陆家浜路,东到浦东的陆家嘴地区,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在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黄浦、南市、静安的大部、卢湾、闸北的一小部分,共有69条街道,外围中心城区,主要有长宁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徐汇区等。

边缘市区是指闵行区、宝山区、浦东新区,至于嘉定区则作为郊县考虑。浦东作为一个新区进行单独考察。

上述四个地域中,CCD的人口数偏大, 原因是在切割街道时将街道人口全划入CCD范围统计,但对说明问题影响不大。

从表3中可以看出,CCD、CCD外围的中心城区、边缘市区、 郊县四个地域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相差悬殊。

1982至1990年8年期间,四个地域的人口年均增速两个是负值, 一为CCD,一为郊县。CCD总人口自1982年的389.1万人减为1990年的387.4万人,8年共减少了17328人,人口年均递减率为0.06%。

表3 四个地域年总人口及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情况

总人口

19821989

1990

1993

ccd3891077

388006038737493617978

ccd外围中心城 2022402

257952832529182870179

边 缘 1 78766139142 140786 554000

2 40101583969 634669 636600

市 区合计 518867723111 7754551190600

郊 县48886164

476210447930733968100

年平均增长速度(%)

年 份1982~1990 1989~1990 1990~1993

ccd -0.06 -0.16

-0.23

ccd外围中心城6.12 26.11

-4.09

边 缘 1 7.53 1.1857.88

2 4.68 8.68 0.10

市 区 合计 5.15 7.2415.36

郊 县

0.24 -0.65-6.10

注:本表据附表整理。1、闵行区。2、宝山区。郊县含嘉定区。数据来源于上海历年行政区划资料。

郊县总人口从1982年的488.6万人减为1990年的479.3万人,8 年共减少了93091人,年均递减率为0.24%。

CCD和郊县8年来总人口都在递减,而两者的自然增长都是大于零的。CCD1982~1990年的自然增长率是7.5‰,而郊县的年均自然增长率是9.0‰,因此,表明CCD和郊县的人口都是往外围迁移。一方面CCD的人口往外围中心城区、边缘市区疏解扩散,一方面郊县人口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人口往边缘市区、CCD外围中心城区集聚。 这种状况也可以从CCD外围的中心城区、边缘市区人口年均增速上得到体现。

在1982~1990年这个时段,CCD外围中心城区, 边缘市区的人口年均增速皆为正值,以边缘市区的闵行区为最大,达7.53%,人口从1982年的78766人增加到1990年的140786人,8年共增加了6200人。其次是CCD外围中心城区,人口年均增速达6.12%,人口从1982年的2022402人增加到1990年的3252918人,8年共增加1230516人。再次是边缘市区的宝山区,人口年均增速达4.68%,人口从1982年的440101人增加到1990年的634669人,8年共增加了194568人。

上述两个区域之中,若将边缘市区的闵行区、宝山区合二为一来考察,则人口年均增速仅为5.15%, 也即边缘市区的年均增速让位于CCD外围中心城区的年均增速,居第二位。总之,两个区域8 年来人口是不断增加的。固然,8年来两个区域的自然增长率都为正值, 即使按郊县的年均自然增长率9.0‰计算,其总人口也不致于增加这么多。因此, 导致其人口增长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迁移增长,CCD外围中心城区, 边缘市区两个地域吸纳了两部分人口:CCD 往外扩散的人口和郊县移入的人口。

CCD外围中心城区的人口年均增速高于边缘市区, 表明这个阶段人口仍大量往CCD外围中心城区扩散, 而大规模地往边缘市区扩散和积聚是在90年代以后,但边缘市区的闵行区其人口积聚规模仍相当可观。

90年代以来,四个地域的人口年均增速有了实质性的变化。CCD、 郊县的人口年均递减速度加快。CCD人口年均递减率为2.23%, 是1982~1990年的37倍左右,人口自1990年的387349人减为1993 年的3617978人,三年来共减少了255771人,三年减少的人口是1982~1990年8 年减少人口的15倍左右。对照1993 年以前市区自然增长率皆为正值, 虽然1993年上海人口自然变动首次出现负增长,市区仅为—1.85‰,不至于引起上述如此之大的减少。显而易见,CCD 范围内的人口在大规模往外围扩散。其原因是由于土地功能置换引起大量居民外迁而造成的。

郊县的人口年均递减率为6.1%,是1982~1990年的25倍多。 人口从1990年的479303人减为3968100人,三年共减少了824973,是1982 ~1990年8年减少人口的8.9倍左右。很显然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郊县人口大规模地往边缘市区积聚。

与CCD、郊县的人口年均增速绝然相反, 边缘市区的人口年均增速陡升为1990~1993年阶段的15.36%,上升了10.21 个百分点。 人口从775455人增加到1190600人,3年增加了415145人。而边缘市区中的闵行区人口年均增速则更加显著。人口年均增速自1982~1990年的7.53%上升为1990~1993年的57.88%,上升了50.35个百分点。人口自1990年的140786人增加到1993年的554000人,3年来增加了413214人,是1982 ~1990年8年增加人数的251倍多。速度之快、规模之大确是非同寻常。由于CCD、CCD外围中心城区、郊县三个地域都有规模不等的人口往边缘市区集聚,从而使边缘市区人口陡增。

CCD外围中心城区的人口年均增速一反1982~1990年的态势, 由递增变为递减。其递减率为4.09%,人口由1990年的3252918 人减为1993年的2870179人,3年减少了382739人。

比较1982~1990、1990~1993年两个时期,它们共同点是:人口年均增速相差悬殊,CCD、郊县的人口年均递减率加快。1982~1990年, CCD外围中心城区人口在不断增长过程中,且增速为四地域之首。 但90年代以来,人口在大规模递减,递减率仅次于郊县, 居第二位。 表明1982年这段时间,上海市的人口扩散集聚特点:CCD 范围的人口郊迁扩散、郊县的人口转移集聚,其主要流向地是CCD外围中心城区, 其次是边缘市区。中心城区的人口郊迁扩散是逐步往外推进的。而90年代以来,中心城的人口郊迁扩散已推进到边缘市区,而郊县的人口转移集聚其流入地也是边缘市区。

浦东新区的人口年均增速(见表4)进入到90年代以后, 其人口年均增速明显加快,1990~1993年期间其人口年均增速为4.86%,是1982~1990年期间人口年均增速1.97%的2.5倍左右。1990~1993年期间增加了190072人,而1982~1990年的8年仅增加了178293人。表明90 年代以来,随着浦东空间的开辟,不仅有大量的浦西人口迁往浦东,而且有许多外省市的人口迁入浦东。从表4中还可以看出,90 年代以来浦东街道人口年均增速比1982~1990年期间的人口年均增速要小,但全区的人口年均增速1990年以后比1990前要大,反映了90年代以后有大量的人口涌向浦东。

表4 浦东新区人口年均增速

人口 人口年均增长速度

1982年

1990年

1993年

1982~1990年

1990~1993年

街道 349576 592049

686560 6.18% 5.01%

全区 1056937 1235266 1425338 1.97%

4.89%

注:本表据历年行政区划资料计算。

所以,CCD—CCD外围中心城区一边缘市区——郊县各地域人口年均增速迥异,表现出两增两减的特点,即中心城区,郊县人口一直在递减,边缘市区、新区人口则递增,表现出各地域人口的不均衡增长规律。同时反映出上海市人口的空间扩散集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中心城区人口由CCD向CCD外围中心城再向边缘市区逐步逐级扩散,而郊县人口有一部分是向边缘市区转移集聚。

随着中心城人口的不断往外疏解,边缘市区人口密度在不断上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1990~1993年闵行区人口密度却下降,原因在于面积扩大。

三、郊区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加快,非农业人口比重上升。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推动了郊区农村人口的转移集聚。

⒈郊区逐渐变为市区,城镇化速度加快。

1982年郊县总面积为5908.4km的平方,到1990年时减为5492.5km的平方,8年共减少了415.9km的平方,即8年共有415.9km的平方变为市区,1990年到1993年的3年间,上海县划入闵行区,撤销嘉定县, 建立嘉定区;撤销川沙县和黄浦区、南市区、杨浦区、上海县的浦东部分,建立了浦东新区。仅此3年,就有1209km的平方的土地转化为市区, 郊县范围大大缩小,从1990年的5492.5km的平方缩小到4283.5km的平方。这3年转化为市区的面积是前8年的3倍左右,由此反映出城市化速度加快。

郊区在不断转化为市区的过程中,集镇化速度也在加快。1982年时,全市有33个建制镇,到1990年全市增加了13个建制镇,达46个集镇,到93年底,全市有82个建制镇,仅此一年即增加36个。

⒉非农业人口比重上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非农劳动力比重迅速提高。1976年郊区非农劳动力比重仅21.49%, 1978年以后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不断上升,到1990年时达69.98%。 非农劳动力迅速提高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产、三产部门成为非农业人口,从而使非农业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仅1993年一年郊县减少了36.34万非农业人口, 可见大量的非农业人口已转移到二产、三产部门。

结语

综所述,上海市人口密度仍以中心城十区为最高(22876人/km2 ),而边缘市区以嘉定区为最低(1043人/km的平方),至于浦东新区人口密度是除中心城十区之外其余四个区中最高的。当然,郊县的人口密度是全市最低的。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随着空间置换的不断深入,中心城人口的不断往外疏解,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心城人口密度将逐渐下降,且下降幅度为全区最大,边缘市区人口密度将持续上升,浦东新区人口密度也将不断上升且浦东新区人口密度年均增速仍将大于边缘市区人口密度年均增速,至于郊县的人口密度仍将下降。

标签:;  ;  

上海城市化加速发展中的人口再分配新形势_人口密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