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共青团工作亟待加强&全国共青团县委书记座谈会纪要_团委书记论文

农村共青团工作亟待加强&全国共青团县委书记座谈会纪要_团委书记论文

农村共青团工作亟待加强——全国部分团县委书记座谈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座谈会论文,县委书记论文,共青团工作论文,农村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6月28日, 我刊与我院轮训部邀请参加轮训的部分共青团县委书记,就目前农村青年的思想状况以及农村基层共青团工作问题进行了座谈。他们认为,团中央制定的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总的工作框架是正确的,它使团的工作得到了加强,但有些思路不切合农村共青团工作实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基层团的工作带来了一些暂时性的困难,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农村团干部带领青年在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同时,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要使农村共青团工作纳入新的轨道,就必须要正视困难,从实际出发,寻求新的出路。

一、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与会团干部认为,目前基层团组织和工作中有一些问题比较突出。

(一)农村团员流失情况严重

近两年来,由于青年劳力的外流,造成了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团员只出不进,许多回乡团员未办理转团手续就到了三资、独资和私营企业。如江苏南通某县团员由原来的4万2千多人减到3万4千多人,农村有基层支部804个,但一年一个支部平均发展一个团员都很困难。 一个未入团的初中生回乡入团的机会几乎等于零,他找不到团组织,团组织也难以找到他。由于团员的流失,有的团支部被迫撤销,上一级团委成为空架子。在国营工业企业,由于连年亏损,工人老化,青工比例呈下降趋势,无条件再发展团员,团组织名存实亡。去年一年,江苏某县团委就撤了五个企业的团委。在三资、独资或私营企业中25岁以下的青年占绝大多数,但在这样的企业中建立团组织,干扰和困难很大,即使有的建立了团组织,活动也难以开展,这样的企业只讲经济效益,搞团的活动,基本上得不到老板的认可和支持。团员队伍日益萎缩与团中央提出的有关要求有很大差距,难以实现。

到会团干部分析了造成团员流失的原因,他们认为,除了大的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团员对团组织信仰不够坚定,团员意识淡薄、组织观念差。初高中毕业生回乡后,不积极和团组织取得联系,不办理转团手续;其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青年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变化,迫切要求致富的心理日益增强,而中国农民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与青年人致富发家的心理需求形成强烈反差,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背井离乡涌入沿海、大城市或县乡镇各类企业。农村青壮劳动力的流动,造成团员数量下降;其三,县、乡、镇国营企业经济效益差,许多青工不安心工作,他们面临潜在的失业危机,一旦有机会,这些青年就会跳槽出走;其四,基层团组织缺乏对新时期团的工作的经验,昔日的吸引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大大减弱。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政治文化等事业的发展,电讯事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农村文化的提高,农村青年通过电视、广播、电话等设备,开扩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判断力、鉴赏力不断提高。而农村的团组织开展活动还是沿用开会学习等老一套的形式,有的团支部干脆就无活动可搞,这种状况与青年的要求相去甚远,吸引不了青年;其五,团干部自身素质不高,难以较好地担负起带领农村青年勤劳致富奔小康的任务。另一方面,90年代来,进入县乡一级的团干部虽然在学历上超过上届,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再加上他们的一些实际问题、经济利益得不到解决和保障,他们不想也不愿尽快地进入角色,对农村团的工作不尽力,村一级的团支部收入少,工作热情不高,积极主动性不强。

(二)农村团组织松散瘫痪情况严重

安徽省某县团县委作了一项调查,本县目前一类支部(有组织、有活动)占了20%,主要分布在学校;二类支部(有组织无活动)占70%,主要分布在农村;三类支部(无组织无活动)占10%,主要分布在企业。这一调查情况表明,农村的团组织呈现出的是“散”、“瘫”、“乱”的状况。

“散”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分布比较分散,不便于集中管理,造成大量14—28岁的农村青年外流。舒城县团委书记反映本县现外流人口达15万人;乡村团干部心比较松散,他们对团的事业缺乏信心,认为团的工作没有出路,不积极主动带领青年搞活动,对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

“瘫”表现在目前二类支部越来越多,农村外流青年还在增多。这种局面,农村支部无法控制,有的支部只剩下支书一人顶着,是个空架子,有的甚至连支书也外出打工。县、乡一级团委干部队伍也难稳定,团干部刚上岗就想着准备转业。上一级对下一级情况不了解,上一届对下一届不负责任,下一届不求创新,沿用上一届的老方法,形成恶性循环。上一级团委也曾进行过整顿,但整顿不久又陷于瘫痪。

“乱”主要表现在团的工作中心不明。虽然团中央的工作思路既明确又具体,但在逐级实施时就走了样,到了乡村一级,许多团支部完全偏离团中央的总的思路,而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工作没有中心,缺乏明确的主题。乱还表现在团员对于组织关系的接转,往往不按原则去办理,随意性较大,团员档案管理混乱。

(三)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减弱,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陈旧,不能满足青年的需要

随着党的中心工作的转移,农村青年迫切盼望尽快奔小康,他们的着眼点更加具体,比如希望团组织能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团组织难以满足青年的这些需求。再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青年人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他们需要彼此间的思想交流,希望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但团支部领导往往无视青年的需求,要么就不搞活动,维持现状,要么组织活动也只是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水平上,没有特点,流于形式和一般化,团员青年不愿参加。总之,大多数团组织没有为农村青年营造出积极向上、有吸引力的活动氛围。

团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基层团干部素质较低,他们不懂市场经济知识,很少学习农业技术知识,比较缺乏共青团基础理论的学习,不了解青年心理,表现在工作上就是瞎指挥。在农村青年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这类团干部自然不为青年所接受。

二、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和问题,座谈会上,团干部们各抒己见,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以党建带团建,做好团的工作

县级和县以下党委较之于企业的党委,作用的发挥相对稳定一些,要依靠党委的力量推动团的工作。要把党建与团中央提出的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

目前,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削弱。团组织是在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由于党组织的地位下降,也直接影响了团组织的地位。加之有的党组织不重视团的工作,使团的工作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团的工作要有所起色,必须依靠党委的力量,争取党组织的支持。

(二)创造实现农村青年自身价值的机会,努力在为青年服务上下功夫

与会者认为,要想做好团的工作,必须要加大对青年的服务的投入,这是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经验。过去,一味强调奉献精神,忽视青年个体价值的实现和正当的利益要求。现在,青年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奉献的同时,也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团组织必须重视青年的这些新特点,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加强服务。农村青年迫切需要团组织提供有效的服务。河北迁西县团委在这方面做了较好的尝试,他们紧紧抓住农村青年希望尽快致富的心理,积极为脱贫致富创造有利条件。他们利用本地板栗资源优势,搞人工栽培,取得较好效益。通过组织青年进行板栗的生产、销售,既培养了团干部的经济意识,提高了他们的素质,改进了工作方法,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加强对农村团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

目前,团干部整体素质普遍下降,而农村团干部队伍的素质不高的问题尤为突出。要真正做好农村团的工作,首先要建立起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的团干部队伍。针对乡、村团干部文化水平较低的现象,应加强对他们进行文化以及各种农技知识、经济知识等的培训工作。团干部要经过上一级团组织的考察或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要教育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认识到不到沿海、大城市打工而在本地工作,同样大有可为。同时,要积极为他们创造比较好的工作环境,解决他们的一些实际问题,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扭转农村团干部流失的状况。

(四)切实加强团县委组织建设

与会者普遍感到,县一级的团组织不够健全,有的团县委只有一个书记,人员、机构都不够齐备,严重影响工作的开展。有的团县委本应下设几十个乡团委,但由于力量严重不足,无法去做这项工作,致使应该建立的一些乡一级团组织建立不起来,有的县团委甚至为应付上级的考察,临时凑起乡团委,考察一结束,这些乡团委便不复存在。与会者呼吁,县党政部门,包括乡村一级党政领导,要切实重视团的组织建设工作,否则,将会给团的组织建设、工作开展以及整个团的事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标签:;  ;  ;  

农村共青团工作亟待加强&全国共青团县委书记座谈会纪要_团委书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