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探究”:语文超越知识的核心素养_文化论文

“文化探究”:超越知识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语文论文,核心论文,知识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喜欢将教学中牵涉的文化内容当作一般知识(常识)或背景来处理,缺乏对这些文化现象及内涵的深入探究,缺乏对文化资源的品读与感悟,缺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实际上,“文化探究”应当成为当今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其远比文化知识本身重要。

      比较国际组织、部分国家及地区的核心素养结构,我们可以发现欧盟与台湾地区专门提到了“文化意识与表达”或者“文化学习与国际理解”等相似的理念。而中国是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度,所以培养学生“文化探究”的兴趣、意识以及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近几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设置了“文化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探究包罗万象的文化,挖掘其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资源。从课堂“生成”的情况看,学生对文化的探究意识明显增强,兴趣更加浓郁,情感越发真挚。

      一、课外主题探究,感受文化的风貌

      苏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如“建筑艺术”“民俗风情”等。我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主题”(或话题)探究活动,即本着相似性或相关性的原则,通过单元中的这些主题词进行适当的“文化主题拓展”,让学生搜索、整理出尽可能多的文化素材,供课堂理解、讨论时使用。如“建筑艺术”探究,可以让学生结合我们本地的标志性建筑,探究建筑的形状、寓意以及主要用途;“民俗风情”探究则搜索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了解老百姓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从“面”上感受文化的全貌,初步了解、感知丰厚的文化内蕴,激发学生探究文化的热情。

      如执教《端午日》时,我先让学生准备“端午日”风俗习惯的各种资料,探究“吃粽子”“挂艾蒲”“赛龙舟”等风俗的起源,了解粽子的品种、味道、意义等,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如盐城的吃红萝卜)和与之相关的故事。教《美丽的西双版纳》时,我先让学生利用网络查询西双版纳的景点图片与详细介绍,全面了解傣族人的服饰、竹楼、寺庙以及当地的野象表演、泼水节等活动,感受西双版纳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

      除此之外,凡是古今中外的文化现象均可作为探究的对象。如讲《范进中举》之前,就可以让学生先整体了解古代科举制度的“常识”,如几种级别的考试、考中的人的称呼、享受的待遇等等。再让学生探究秀才“中举”究竟能带来怎样的变化,明晰“中举”的意义:①考中举人,可以先选择参加会试等考试和不参加考试两条路。参加会试考中了自然不必说,但假如会试考不中会怎样?(会试一次不中,可以要求担任教职,做学官。会试三次未中,可以参加大挑,候选知县。大挑并非经过考试,而主要是看相貌、口才,挑上的人常常发往急需用人的地方,例如治河工程之类,以候补知县试用。)②假如考中举人后不去做官会怎样?(即使不出去做官,在家也可以称乡绅,交结官府,包揽词讼,横行乡里。)③总结一条封建社会的定律:无论哪条路,给范进带来的都是荣华富贵。有了这样具体的探究,可以让学生更详细、更清晰地了解封建科举文化。

      另外,我们还可以“乘”学生自己设计的“公朵拉”浏览“蓝蓝的威尼斯”,从图文并茂的中国园林文化进入《苏州园林》,从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崛起与活跃引入《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些课外探究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阅读文化经典,使学生整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对中国文化的情感,享受探究带来的乐趣。

      二、写作背景探究,体味文化的情怀

      一般而言,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而对这些背景的分析、研读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缘由,透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人文情怀。

      在介绍鲁迅《孔乙己》的写作背景时,我将介绍背景与主题探究结合起来,此文写于1918年冬,当时虽然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逆流依然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产生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仍然存在,孔孟之道仍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我利用这一背景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揣摩鲁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认为:鲁迅想拯救青年一代,不想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对照现实,思考当时的社会现状,应该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在更宽广的视角中展现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麻木。而这些分析与交流使我们更深入地体会到鲁迅先生对“病苦”社会进行“疗救”的责任感以及对“病苦”人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懑。

      当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后,学生还会在自己内心深处引发更多的感慨。韩愈写《马说》时,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才有了“伯乐不常有”之叹。了解韩愈的经历后,才能理解他怀才不遇的愤慨与诘责,才能理解对壮志难酬的知识分子的同情与惋惜,才能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所蕴涵的那种深意,才会很自然地为那些被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的人才扼腕叹息……

      三、综合品读探究,挖掘文化的教益

      文化资源浩如烟海,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综合研读与品悟,多元解读与探究文化的深意,获取尽可能多的教益。

      每次教《生命与和平相爱》时,我都会在新授课结束后补充一些犹太民族与中华民族教育相关的材料,如犹太人和中国人每年的读书量、家庭教育的现状、获得诺贝尔奖的名人、拥有的财富、学校的素质教育等,让学生进行比照分析,找出异同点,写出自己的探究心得。然后再参照鲁迅《藤野先生》思考,促使学生反思我们的“国民性”、民族心理以及教育现状,启发他们深刻反省自身的不足,发现民族的优越性,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去。从这些角度引导学生,能够促进学生思考得更加深刻,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确保所写内容“言之有物”,且能促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荷”专题时,我将其中的各个部分重新编排,先学习“赏荷”“咏荷”“读荷”(除《爱莲说》外)里的文章资料,然后再学习散文名篇《爱莲说》。在学习了这篇文言美文的内容、主旨及写作手法后,我要求学生根据六则文化材料探究古代文人赋予“莲”的人格节操与理想追求。这六则材料是:《舅舅家的荷塘月色造就〈爱莲说〉》、周敦颐为官清廉安于贫困的故事、黄庭坚对周敦颐的评价、周敦颐的主要成就与地位、文学艺术中的荷花意象、佛教与道教中的荷花。学生在综合这些材料后感悟更加深刻,发言中也有了很多更深的理解。如:“周敦颐人如其文,说到做到,莲就是他个人品格的象征,他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周敦颐与莲有缘,一生都坚守莲的品格,真正做到安贫乐道、廉洁自律,值得我们现在的很多官员学习。”“从唐朝人喜爱牡丹到宋代人喜爱莲花,南方花系由此取代北方花系,成为中国的君子花系,这当中周敦颐起到了关键作用。”“儒、释、道三种文化都青睐莲花,这与莲花的形象有很大的关系,莲的‘洁、雅、通、直’的外在特点就是君子‘高洁、文雅、通达、正直’等独特品质的象征。”“正是因为周敦颐的这篇文章,莲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影响了后世文人及其思想。”“莲是一种传统文化、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中国人的精神象征。”因为对莲文化的综合品读与多元思考,“议荷”“写荷”才变得更有价值,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才更加深刻,更有层次。

      四、专题拓展探究,丰富文化的积淀

      有些文化资源与课文联系不紧密,我们可以进行“专题”拓展研讨活动,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丰富他们的文化积淀。

      如《马说》授课结束后,我开展了“马文化”专题探究活动,组织学生搜集与“马”有关的资料,如马的历史、马的象征意义,有关“马”的成语、歇后语、谚语、俗语、诗歌、对联、故事等。与此相应,如果是牛年或者其他年份,就适时研究“牛文化”或者“生肖文化”等文化现象。

      再如,讲《月迹》时,我设计了一个“对月”专题研讨会,让学生搜集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民间轶闻、名句、诗词、经典片段或美文,将月的文章做“足”,做“深”。实际上,“月文化”远不止这些内容,还包含了中秋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家”“乡愁”等观念和精神方面的内容。通过“对月”这个专题研讨活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与魅力。

      又如,介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时,我和学生一起对古代官吏的俸禄以及容量单位进行了探究与梳理。学习《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句时,让学生详细了解我国古代官职升降的称谓和含义,如任官授职的称谓有“为、拜、除、征、就、下车、视事”等;官职升迁、调动、罢免的称谓有“迁(左迁)、陟、超、转、改、徙、移、换、调、出、放、罢、黜、谪、贬、去”等。

      另外,近几年来一些关于文化探究的试题也频繁出现在各地中高考试卷中,如节日文化、桥文化、体育文化、招牌文化、汉字文化、荷文化、名称文化以及文化保护等,有时还会涉及天文、历法、地理、姓名、字号、称谓、科举、职官、礼仪、风俗、宗法、衣食住行、度量衡等文化常识。这就需要组织学生“登堂入室”,走进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地方,查阅相关资料,做成手抄报、班报等资料汇编,对这些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其热爱文化,探究文化,进行文化创新。

      五、名称意义探究,感悟文化的内蕴

      通过一些专有名称来探究文化的内涵,可以“全息”出许多有价值的文化信息,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以“室名”名称意义的探究为例,我尝试了如下文化感悟活动。

      在《给我的孩子们》教学中,先让学生简单了解室名文化,然后设问:“从‘缘缘堂’可以看出什么?”引导学生从丰子恺“缘缘堂”这一室名的由来以及含义入手,探究丰子恺的性格特征,了解其率真、善良的个性以及“一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人,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巴金)。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漫画,进一步体会丰子恺的人格魅力、真挚的情感及其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在这里,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探究问题激活了学生的认知,使其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形成了深刻的文化印象。

      课后,还可以进一步组织“室名意义”探究活动。如探究鲁迅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的“三味书屋”的含义。学生可以搜索资料,了解“三味”是指“读经味同稻粱,读史味同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同醯醢”。学生还可以从中了解居室主人读经、读史、读诸子百家的独特感受。又如探究清代严一鹏、方濬颐“二知轩”中“二知”的出处和含义,引导学生想到《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以及《孙子·谋攻》中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由此探究出“二知”指了解别人与自己,居室主人可能是让我们明白了解别人和自己的重要性。在探究中,学生感受到古代文人高洁的操守、充满智慧的思想,加深了对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另外,探究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或探究室名出处,或反向探究从诗句提炼室名的方法。如我让学生在下列室名及对应诗句中,选择一个恰当的室名作为自己书房的名称,并探究所选室名的意义。

      

      学生在“为自己的书房起名字”这一情境中会自觉地选择A项“云帆楼”,并从中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意蕴,领会到不同室名的意境与内涵,同时为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从而激励自己“乘长风破万里浪”,成就自己,成就未来。

      综上所述,“文化”离不开“探究”,而“探究”必须以“文化”为依托。正因为探究活动的丰富多彩,文化才可以深入人心;正因为文化的博大,“探究”才变得无穷无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文化探究”这一语文核心素养,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文化体验与审美情趣,我们的语文教学才因之真正“富于文化含量”,也使“培养什么样的人”变得更有意义。

标签:;  ;  ;  ;  ;  ;  ;  

“文化探究”:语文超越知识的核心素养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