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一致性分析_组织绩效论文

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一致性分析_组织绩效论文

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一致性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论文,企业技术创新论文,工业论文,一致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的战略重心和决定其生存和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可以围绕企业专业领域有效率地执行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工作以便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从而取得企业经济绩效的增长。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非一致性分析〔1-3〕。 Downs等(1976)指出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它们是无法解释和不能预测的〔4〕。而在Wolfe(1994)看来,技术创新研究中最具有一致性的莫过于它的非一致性了。因为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在创新表现上往往是不同的,无法用同一的变量来说明。对于非一致性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重大创新/增量创新等三类上,这三种创新的非一致性可以简单地阐述如下。

组织创新主要指为了利于技术创新的开展而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进行调整。诸如建立新产品开发团队、企业家精神和方法的发展、引入系统地搜寻机会的机制、管理更新、资源分配和人员激励等内容都属于组织创新的范畴。企业组织创新往往滞后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较易观察,具有较高的可试验性和有利性,而组织创新则较难实施〔2〕。 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作用是将原材料转化为产品与服务,而组织创新则致力于形成一种良好的组织结构、控制系统和协调机制。

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于满足不同的要求。产品创新将新产品或者服务提供给用户,侧重于外部市场的需求,而工艺创新是将新要素引入制造或服务环节以便生产一个产品或者提供一项服务,它侧重于内部事务。产品创新要求企业理解用户需求模式、设计并制造产品,而工艺创新则要求企业将技术应用于提高产品开发和商业化的效率上。产品/工艺创新的非一致性在U—A 模式(Abemathy 和Utterback 1978)中也得到了充分反映,它说明了产品/工艺创新频数在不同的工业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变化。

重大创新/增量创新之间的非一致性研究集中于行业与企业层次。从行业角度来说,重大创新常出现于产业初期或新事业领域,因为那时各种设计范式相互竞争,创新思想活跃而混乱。增量创新则在成熟的产业中出现较多,因为这时在主导设计范式的作用下,创新方向常倾向于增进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消耗等。在企业层次,各种结构因素和市场因素,诸如集中程度、专业化程度、整合程度、产品特征性能和经济价格优势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重大/增量创新的非一致性。

然而,就工业企业而言,技术创新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管理活动与技术活动之间配合的有效性,企业内部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往往孕育着成功的技术创新。成功的企业大多同时进行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在企业的竞争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Ettlie 1984)。同样, 产品/工艺创新的组合与协调发展也是企业实现创新效益的基础之一,美、日两国对产品/工艺创新的不同投入策略正是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在制造业失去竞争优势而日本迅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对于重大/增量创新,也应重视它们之间的互补性和关联性。

由于组织创新难以量化,在进行调查时无法得到创新数据,因此,本文对组织/技术创新之间的一致性不做研究。本文将依据1788家制造业企业调查得到的相关数据对产品/工艺创新、重大/增量创新等二组创新类型的一致性进行分析研究。

1 研究方法与样本数据

分析产品/工艺创新时应用SP S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分析产品/工艺创新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方差关系,比较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工艺创新的交互作用等因素对经济绩效影响的显著性大小。 企业的经济绩效数据用企业的利润留成来表示。 重大/增量创新和R&D/制造环节的一致性分析采用相同的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自我们于1996年所调查的2387家企业技术创新数据,由于本文论述的主要是工业企业,因此只选取了1788家制造业企业,涉及传统消费品生产者、传统中间品生产者、中间产品及设备的专业化供应者、批量生产的装配者及其他生产者等类型所属行业,但主要侧重于技术创新活跃的行业,诸如化工、医药业、金属制品、普通机械、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电子通讯、仪器仪表及办公设备等。样本企业中包括大型企业、中小企业、高新企业和一般企业几种类型。

2 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一致性分析

2.1 产品/工艺创新的一致性分析

在企业竞争的压力下,企业必须同时提高效率(减少成本)和有效性(提高质量),这就要求企业对产品/工艺创新同时并举。整合的产品/工艺开发活动对企业绩效有积极的作用(Ettlie 1984)。 Pisano等(1995)在考察了美国与欧洲的制药企业之后,提出对新产品与新工艺的同时开发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他们发现凡是那些将二者作为一体来对待的企业都获取了巨大的优势。对新产品与新工艺的一致性对待可以使新产品上市变得更加平稳,使复杂产品的商业化过程变得较为容易,也可使市场的渗入更加迅速〔8〕。 下面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得出我国工业企业的产品/工艺创新之间的相关性(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在0.01 的显著性水平上的相关系数为0.394,呈现较明显的相依关系,二者不相关的概率是0%。

一些国外学者也对企业采用产品/工艺创新的频数进行了统计分析(表2)。对比表2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国外企业在采用产品/工艺创新时,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可明显地看出;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选择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时,对产品/工艺创新之间的协调性兼顾的不是很好。

表1 产品/工艺创新的相关性分析

产品创新 工艺创新

Pearson产品创新

.394* *

correlation工艺创新

.394* *

Sig. 产品创新 .000

(2-tailed) 工艺创新

.000

N 产品创新

1537

工艺创新

1537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2-tailed)

表2 产品/工艺创新的相关系数研究成果

Damanpour & Ettlie,Bridges, Zahra &

研究者 Gopalakrishnan OKeefe Covin

(1998) (1984) (1994)

产品/工艺 .59* * * .31* * .31* * *

相关系数 .47* * * .43* *

.43* * *

*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01 level( 2-tailed)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2-tailed)

下面对产品/工艺创新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进行分析。产品/工艺创新总数的取值范围为1993—1995年,企业经济绩效所采用的数据为1995年企业实现的工业产值,这种时间滞后效应能合理地反映企业创新实际水平(表3)。

表3 产品/工艺创新与企业工业产值的方差分析

Source Ss

dfMs FSig

Model4.5E+14267 1.7E+129.393 .000

Intercept3.1E+1313.1E+13171.678

.000

产品创新 2.0E+1456

3.5E+1219.599.00

工艺创新 1.8E+1334

5.3E+112.958 .000

产品×工艺创新

4.4E+13173 2.6E+111.421 .001

Error2.3E+141269 1.8E+11

Total6.8E+141536

a.Dependent Variable:工业产值

b.R-Square=.664(Adjusted R-Square=.593)

由表3可以看出,产品创新、 工艺创新对企业工业产值的增加有显著作用。产品/工艺的交互效应的偏差平方和为4.4E+13,均方为2.6E+11,检验的F值为1.421,P值近似为0.000。显然在0.01 水平上,它们的交互效应对工业产值的增加有显著影响。从各偏差平方和在总偏差平方和中所占比例分析,产品创新对工业产值的贡献最大,工艺创新次之。这同我国企业重视产品创新而忽视工艺创新的情况相符合。由于交互效应的存在,企业对产品/工艺创新采取同等程度的重视将会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工业产值。

2.2 重大/增量创新的一致性分析

重大创新往往倍受企业关注,而增量创新的重要作用一直得不到积极发挥。但是增量创新在经济收益上的作用并不低于重大创新,有时甚至优于重大创新。一般在成熟的市场领域,增量创新是企业获利的关键;而在新生领域,重大创新常有决定性作用。Rosenberg(1982 )提出技术发展的三个主要特征:(1)技术之间存在互补性;(2)技术中小的改进对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累计效应,从而使得这种微小改进总的作用可能超过相对大的创新;(3 )技术创新的最终效果几乎从不仅仅局限于其被开发应用的工业本身,工业生产的相互关联性经常意味着某一工业领域内的创新会使其他工业的技术与经济环境发生重大的变化。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并不是通过单一的重大、结构或增量创新,而是通过多种不同导次的创新来驱动的,企业可由此得到阶段性增量变化的收益并且为重大变化做好准备工作〔9〕。 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致力于增量/重大创新的一致性,这些企业通常形成了一种易于创新和学习的组织结构及文化氛围。下面分析重大/增量创新的相关性(表4 )。

表4表示重大创新与增量创新在0.01 的显著性水平上的相关系数为0.073,所呈现的相关关系不很密切,二者不相关的概率是0.5%。

表4 重大/增量创新的相关分析

重大创新

增量创新

Pearson重大创新 .073* *

Correlation增量创新

.073* *

Sig. 重大创新.005

(2-tailed) 增量创新 .005

N 重大创新1468

增量创新 1468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2-tailed)

表5 重大/增量创新的相关系数研究成果

Dewar &Ettlie,Bridges,

研究者 Dutton OKeefe Germain

(1986) (1984) (1996)

重大/增量 .61* * .54* *

.35* *

*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01 level(2-

tailed)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2-tailed)

一些统计结果表明,国外企业重大/增量创新的相关系数(表5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对重大创新与增量创新的关系协调上还处于十分落后的状况,这种失调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经济绩效。

下面对重大/增量创新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进行分析。重大/增量创新总数的取值范围为1993—1995年,企业经济绩效所采用的数据为1995年企业实现的工业产值(表6)。

表6 重大/增量创新与企业工业产值的方差分析

Source Ss

dfMs

F Sig

Model4.2E+14207 2.0E+12

14.278.000

Intercept3.7E+1313.7E+13

258.393

.000

重大创新 1.6E+1426

6.1E+10

.431 .995

增量创新 1.2E+1347

2.7E+11

1.878 .000

重大×增量创新

2.2E+13131 1.7E+11

1.195 .075

Error1.8E+141260 1.4E+11

Total6.0E+141467

a.Dependent Variable:工业产值

b.R-Square=.701(Adjusted R-square=.652)

分析表6可以发现, 重大创新对企业工业产值的增加没有显著作用(没有显著作用的P值为0.995)。而增量创新、重大/增量创新的交互效应对工业产值的增加有显著影响。其中交互效应的偏差平方和为2.2E+13,均方为1.7E+11,检验的F值为1.195,P 值近似为0.000。 从各偏差平方和在总偏差平方和中所占比例分析,重大/增量创新的交互效应对工业产值的贡献最大,增量创新次之。增量创新比重大创新的贡献大的原因是我国工业企业大多是属于成熟甚至衰退产业,市场竞争剧烈,市场需求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在这种环境下,产业技术主导范式已经确立,企业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渐进的本土化技术创新。重大/增量创新交互效应的巨大作用表明,我国应该在继续增进产品增量创新的同时,致力于新生市场领域尤其是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力争在高技术产业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3 技术创新一致性统计结果总结

根据我国1788家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应用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揭示了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产品/工艺、重大/增量创新两组创新类型的依存关系和协同作用,这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正是技术创新活动中最一般性的规律。分析表明企业对产品/工艺、重大/增量创新的一致性采用会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当企业对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采取一定的比例搭配时,企业的有效性会明显提高。因为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之间具有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的作用( Rosenberg1982)。也可以说,凡是一致地进行技术/组织、产品/工艺或重大/增量创新的企业总能使内部各种不同的系统、结构或过程之间保持较好的配合,这种配合将进一步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发现创新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工业产值有显著影响,证明不同创新类型之间的配合能够有效地增加企业的经济绩效。企业在对技术创新进行管理时,不仅要对创新的各个过程、创新的各个部门进行整合,而且要对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进行整合。创新应该被看做一个管理过程而非单纯的技术过程,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人员理解并处理每种类型技术创新的不同条件并引入利于同时进行各类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文化和系统(Tushman,O'Reilly 1997)。

分析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工业企业在产品/工艺创新、重大/增量创新的协调配合上还存在不足,尤其是重大/增量创新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这极大地阻碍了我国企业的经济效果。我们在这里比较一下我国企业与美国、日本企业在产品/工艺创新上的费用比例就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的差距(表7)。

表7 R&D费用构成(%)

日本 美国 中国

产品创新

366873

工艺创新

643227

资料来源:(Mansfield,E., Science,vol.241, 1988,PP.1769-1774;以及浙江大学调查)

日本企业中36%的R&D费用被用于产品开发,64 %用于工艺创新,而且这些费用也大多用于改进现有产品和工艺,而并非去开发全新的产品和工艺,这正是日本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动因(Mansfield 1988)。美国总统工业竞争力委员会在分析了日本企业的创新费用分布情况之后指出,如果我们的竞争对手能快速廉价地将创新成果付诸制造,那么设计全新的产品并无多少益处〔13〕。我国工业企业的R&D 费用比例本身较低,更应该注意资金的利用效率,加大改进制造技术投入的比例。当然,对于新产品开发及基础研究的投入也应给予相当的重视。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对创新一致性的采用程度依赖于多个因素,技术的复杂先进程度、企业的资金状况、环境的不确定性及企业的组织结构等都会对创新一致性的实现程度造成影响。例如,灵活机动的组织结构有利于技术创新和重大创新,而制度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组织创新和渐进创新。要形成对不同类型创新都有利的创新环境,必须营造一种既宽松又严格的管理方式。高层管理者应为此发挥主要作用,因为高层管理者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和营造适于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承担重大责任。

收稿日期:1999—11—03

标签:;  ;  ;  ;  

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一致性分析_组织绩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